“窩裡橫,出門慫”,不能全怪孩子,背後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文|淘媽

朋友小嬌和我抱怨她家孩子,說她每次帶孩子出去,孩子都是一副乖乖的樣子。他既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不會和小朋友爭搶玩具。見了熟人讓他打招呼,孩子也是一聲不吭,躲在媽媽身後。可是回到家就像換了個人一樣,對家人大吼大叫,一有不順心的就哭鬧、打滾。朋友不知道,孩子小小年紀為何會是“兩面派”。其實這就是典型的“窩裡橫,出門慫”。那面對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呢?其實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也不能全怪孩子,背後的原因值得家長深思。

“窩裡橫,出門慫”,不能全怪孩子,背後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窩裡橫,基本源於沒有規則的愛

還是說回朋友小嬌的孩子,朋友在產後半年就上班了,孩子一直是爺爺奶奶在照顧。老人疼孩子,什麼都依著孩子。孩子哭了,只要能讓他停下來,爺爺奶奶什麼條件都會滿足。有一次孩子看完《小豬佩奇》,哭著要買喬治拿的恐龍玩具,不買就躺地上不起。孩子爸爸連夜跑了好幾家超市,終於買到了。朋友也是因為照顧孩子時間少,所以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都是儘量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我們看到了,孩子“窩裡橫”的背後,正是因為有了無限溺愛、沒有規則的家人。

如果家人對孩子一味妥協的話,孩子只會學到兩樣東西:發脾氣;只要自己堅持發脾氣,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那些窩裡橫的孩子都知道,父母是愛他的,即便自己無理取鬧,父母也不會懲罰自己,還能達到自己的目的。人的本性都是趨利避害的,越是在有安全感的環境下,越容易無拘無束,顯露出真性情。父母給予孩子愛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是如果沒有規則,一味溺愛的話,卻為培養出“窩裡橫”的孩子埋下了伏筆。

“窩裡橫,出門慫”,不能全怪孩子,背後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在外慫”,和這兩個原因有關

1. 缺少安全感

和窩裡橫恰恰相反,孩子在外表現的很膽小,正是因為他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面對陌生的人,缺乏安全感。孩子其實是很聰明的,他也知道,離開了家人圍著自己轉的環境,在外如果還是那麼“橫”的話,很可能會遭到反擊。尤其是家人不在身邊,缺失了“保護”,孩子孤立無援。不知怎麼和他人相處,也不知怎麼保護自己,所以會產生受挫感。其實那些“窩裡橫”的孩子,內心是孤獨和害怕的。

“窩裡橫,出門慫”,不能全怪孩子,背後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2. 父母的包辦

很多父母帶孩子出去玩,當孩子想要融入小夥伴當中,或者是想要玩某個玩具,但是又不敢主動說的時候,家長就“臨危救難”,替孩子出頭“這個小妹妹也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以嗎?”“你玩完盪鞦韆,可以讓小弟弟玩一下嗎?”這樣處理的結果,看似是解決了問題,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孩子總歸是要走向社會的,也會遇到種種的困難,家長不可能每次都幫孩子去解圍。孩子需要在大大小小的社交中,自己學會和人相處,學會解決問題。家長一味地越俎代庖,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慫。

家長該如何引導?

“窩裡橫,出門慫”,不能全怪孩子,背後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1. 建立規則,嚴格執行

其實建立規則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難就難在能否嚴格執行。就拿最常見的看電視來講,如果家長不建立規則,孩子是會無限制的看下去的。如果你規定孩子只能看兩集或者是15分鐘的話,那在看電視前就要提前和孩子說好。時間到了就要關掉電視機,即便是孩子不願意,甚至哭鬧,家長也要堅決執行。如果你這次妥協,讓孩子多看5分鐘,那下次就會多看10分鐘。這樣一來,你制定的規則也就毫無意義了。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光是讚美、給予,同時也包括適當的拒絕,必要的批評和鼓勵。

2. 教會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那些“窩裡橫”的孩子,一般表達能力都是有限的,面對問題只會哭鬧。時間長了,孩子的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就會落後於同齡人 。家長要教會孩子認識情緒,以及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除了哭鬧之外,還有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抱抱孩子,告訴他“媽媽知道你現在心情不好,很生氣,你是可以發一會兒脾氣的。但是你說的這件事我是不會答應的,因為……”這樣一方面告訴孩子自己處於什麼樣的情緒狀態,另一方面也告訴孩子,發脾氣是不能達到目的的。

“窩裡橫,出門慫”,不能全怪孩子,背後原因值得父母反思

3. 為孩子創造社交機會

如果你發現孩子外出表現膽小的話,不妨多為孩子創造社交的機會。可以帶孩子去參加一些親子會,經常和小區裡的小夥伴一起玩等,鼓勵孩子主動去和小朋友玩。環境的體驗和見識的積累,都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大膽,外出也不會再那麼害怕。

淘媽說:其實通過孩子的表現就能看出父母平時是怎麼教育孩子的,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就看父母如何教了。孩子“窩裡橫,出門慫”,其實也沒有父母想的那麼可怕,如果能給予孩子正確的愛,多給孩子社交的機會,不包辦,孩子也是可以表現很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