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不能統一三國,只能“下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年輕時候就找許邵相過名,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其實這句話就是曹操的宿命,也是對曹操一生的總結,如果他能一心一意為漢家王朝服務,說他是能臣,一點都不為過,但事實上曹操是一位梟雄,即使他最後沒有稱帝,依然改變不了他梟雄的本性,曹操從辭官離開朝廷那刻起,他的路就已經不是走“能臣”的路了,曹操那麼厲害,為什麼沒有統一三國?什麼才是曹操實現統一的阻力呢?我認為是一下幾點原因:

根本原因是,曹操姓曹,不姓劉。東漢末年,朝廷雖然名存實亡,此時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尚未稱帝,天下依然是漢朝天下。從名義上來說,曹操只是一個權臣,他就是有再大的能力,再大的野心,他也不敢這個時候殺了漢獻帝,一旦殺了漢獻帝,那就是弒君的名義,無論在任何朝代,弒君的人一定不會有好下場;反而變得更加被動,外部勢力合併攻打,就像當時攻打董卓一樣,內部朝廷忠實漢朝的臣子設計誅殺,就像王允或曹操當時他本人一樣,這樣就四面受敵。曹操熟讀歷史,豈會走這錯棋?所以,終其一生,曹操都為殺漢獻帝,只是把他軟禁起來,也只能狹天子而令諸侯。


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不能統一三國,只能“下天子以令諸侯”?


如果曹操姓劉,即使還是狹天子以令諸侯,但同為劉姓宗族,號令天下,那就大不一樣了。袁紹四世三公,只要漢朝不滅,依然是名門望族,徐州的袁術作為袁家嫡子,更是不會這個時候反叛劉氏王朝,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是劉氏宗親,相信這個時候“劉操”也會對這兩個地方的宗親相當重視,荊州是南北相通的門戶,益州是天府之國,天下糧倉的重地,作為劉氏宗親,一方有難,在朝廷的號召下,也能調集周圍城市的軍事力量進行反攻。只要拿住這兩塊地方,何愁天下不統一?如果曹操姓劉,劉備還會一直喊著我乃中山靖王之後,是當今皇帝的皇叔,我要聯合東吳對抗“劉操”,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還那樣做,就相當於聯合割據勢力對抗朝廷了,劉備何德何能對抗朝廷?劉備一生之所以能起來,主要還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這才有眾多忠實漢朝的人才來投奔。曹操姓劉的話,那這些外部問題就迎刃而解。


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不能統一三國,只能“下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不能統一,個人原因也佔據很大一部分,曹操雖然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突出,但他個人作風讓世人感到害怕。“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革命尚未成功,就喊出如此口號,這讓天下才子,謀士如何想?會不會出現“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慘結局?曹操在個人道德,也不為當時世俗文化所接受,就是喜好寡婦,少婦,更直接點就是喜好別人的老婆,看到別人的老婆漂亮,就像霸佔,大臣們替你出力,還得擔心自己家女家眷,即使曹操唯才是舉,這也不得不讓下屬擔心。


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不能統一三國,只能“下天子以令諸侯”?


最後是客觀原因,就是地理位置造成的經濟實力不同,曹操佔據中原地區以北,狹天子以令諸;劉備控制巴蜀地區,這在古代有天下糧倉之稱,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經濟實力,都是退可守,進可攻,當年劉邦就是退守巴蜀,養精蓄銳後暗度陳倉,在楚漢爭霸中贏得天下,這就是巴蜀地區的作用;孫權控制了江南地區一代,江南地區號稱魚米之鄉,雖然在地理位置上沒有多少戰略位置優勢,但經濟富足。自古以來,江南多才子,謀士,孫權本人又知人善用,所以也沒有那麼不堪一擊。這三塊地區恰恰是構成統一王朝三塊核心地帶,吳蜀採取聯盟後,曹操在地理位置上不佔任何優勢,甚至還要分兵抵擋巴蜀的軍事力量,防止後方偷襲,後期諸葛亮和姜維的“六伐中原”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所以,綜合這些客觀、主觀、封建制度、文化等因素,曹操是不能通過“下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統一全國,能做到統一北方地區,已經是很了不起的功績了。

我是梁一雜說,請大家各抒己見,你認為曹操的姓氏是不是統一三國的根本原因嗎?請寫下你的評論。讓我們一起暢遊歷史之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