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簡史(3)-西漢和東漢

西漢和東漢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漢朝最初定都為洛陽,後來長安經過修整,漢高祖劉邦又遷都長安。而為了區別於兩百多年後劉秀重新統一國家沿用漢這個國號,歷史上將劉邦建立的漢叫做西漢,將劉秀建立的漢叫做東漢。現在我們先說西漢。西漢實際上起始年份是公元前206年,從劉邦封王算起。

西漢初期一直堅持無為而治,恢復國力。尤其是漢文帝至漢景帝時期輕徭薄賦、減少刑罰,國力顯著增強,史稱“文景之治”。

之後漢武帝則憑藉數十年積蓄的國力,開疆擴土,建立了震古爍今的偉業。除武功外,漢武帝在文治上採取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式,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漢武帝時衛青霍去病遠擊匈奴的威名仍然流傳至今,讓人膜拜。

後來漢朝國力衰退,漢哀帝死後,外戚王莽任大司馬專政,並於公元8年即天子位,改國號叫“新”,西漢於是宣告滅亡。

【新朝:公元8年 - 23年】

王莽此人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他即位後,對政治和經濟制度採取了一系列變革,但他的變革,如把官名全部修改,定貨幣為六大類二十八品,花樣繁多,反倒增加了國家和人民的負擔,同時王莽還和匈奴等開展,國力虛耗,之後國內又連年發生旱災和蝗災,天時、人和都已不再。於是爆發了“赤眉”、“綠林”為首的各路起義軍。

公元23年,漢室支裔劉玄被大家擁立為帝,改元更始,一路攻入長安,王莽被殺,新朝結束。

【更始:公元23年 - 25年】

更始帝劉玄御眾無方,政治紊亂,百姓反倒想念王莽。當初跟著劉玄一起起兵的還有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之後劉秀,劉秀為人寬厚,深得民心,更始對他也有了猜疑。

劉秀收攏勢力後也開始獨立,於25年稱帝,仍以漢為國號,是為光武帝。同年,更始帝被赤眉所殺。光武帝趁機攻下洛陽,並定都於此,史稱“東漢”或“後漢”,以區別於建都長安的“西漢”或“前漢”。

【東漢:公元25年 - 220年】

劉秀稱帝后,整個中國包括赤眉軍在內還有若干割據勢力,劉秀花了十三年才完全統一了國家。

光武帝對政治制度與西漢時期並無太大變革,主要是安定民生、發展經濟,後來漢明帝、漢章帝也繼承了光武遺教,大力發展民生,是東漢的鼎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在此期間,東漢對外如竇固伐北匈奴,班超出使西域等,也都是歷史上的大事。

到了桓帝、靈帝,他們昏庸無道、橫徵暴斂、賣官鬻爵,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負,終於在公元184年爆發黃巾之亂,各路軍閥趁機擁兵自重,《三國演義》的故事就從這時開始。

經過一系列的角逐,曹操於196年成為漢朝的大將軍,挾漢獻帝以令諸侯。但曹操在世時一直未稱帝,直到220年曹丕即魏王位後,漢獻帝“禪位”,於是曹丕稱帝,是為魏文帝,東漢正式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