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博物館 ——鼎和簋

西周時期,禮樂制度盛行,特別是青銅禮器中的“列鼎制度”,以奇數的鼎配以偶數的簋組合成符合各階層對應所享用的制度。據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渭南博物館 ——鼎和簋


渭南博物館 ——鼎和簋


鼎是青銅器中最重要器種,最初它是遠古時期陶製的食具演變而成。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它的三條腿起到了灶口和支架的作用,腹下燒火,用以熬煮食物。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它被視為國家和權利的象徵,在商周時期,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才逐漸失去。漢代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亦是佛教的五供之一。


簋是盛稻、梁之器,相當於現在的大碗,自商代開始出現,延續到戰國時期。青銅簋造型多樣,變化複雜,有圓體、方體,也有上圓下方者。早期的青銅簋跟陶簋一樣無耳,後來才出現雙耳、三耳或四耳。器身多飾獸面紋,少數為素面或僅飾一二道弦紋。


2005年,一個驚人的消息從韓城梁帶村傳出,並迅速地傳遍陝西、傳遍中國、傳向世界各地:迷失了兩千多年的古國——芮國重見天日,這就是韓城梁帶村古葬群。


今天我們來了解渭南市博物館館藏的梁帶村586號墓出土的鼎和簋。


渭南博物館 ——鼎和簋


渭南博物館 ——鼎和簋


所出土的鼎是重環紋鼎:口徑22.2釐米,腹深12釐米,通高22.2釐米。口部微收,腹壁較直,獸蹄形足。而它的紋飾,是在口沿下飾一週的重環紋,腹部中間有弦紋。耳部外側飾兩道弦紋;足上部飾獸面紋。腹底有明顯的三角形鑄結痕跡,底部有較厚的煙炱,是一件實用器。


渭南博物館 ——鼎和簋


渭南博物館 ——鼎和簋


所出土的簋是夔龍紋簋,口徑17.8釐米,腹深9.4釐米,通高12.6釐米。口沿外傾微收,下腹微垂鼓,兩腹側附獸首形雙耳,獸舌下伸向內彎曲成半環形耳體,耳下有近方形垂珥。頸部飾一週重環紋;腹部一週飾兩組相對的回首曲體夔龍紋,龍體作S形盤曲;圈足周圍飾一週重環紋,被三支足上部的獸面紋間開,器部表面略有鏽蝕,底部有煙炱,同樣也是一件實用器。


渭南博物館 ——鼎和簋


渭南博物館 ——鼎和簋


鼎和簋使我們感受到了芮國的輝煌豪邁,這其實僅僅只是歷史的冰山一角,隨著考古工作的逐步深入,將會有更多的歷史故事呈現在世人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