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王副司令,都是有名战将,都是火爆脾气,曾大吵一架拔枪相向

王树声从小出身贫寒,没有上过什么像样的学堂,也没进过军事院校进行学习和深造。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泥腿子将军,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大海洋里,乘风破浪,勇于实践,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创造出一个个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也使自己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闻名的虎将。

两位王副司令,都是有名战将,都是火爆脾气,曾大吵一架拔枪相向

王树声

在王树声的军事生涯中,曾有两次"死地逃生"的经历:一次是1937年西路军兵败,他只身回到延安;还有一次是1946年中原突围,他率部杀出重围进入武当山。两次突围,都是中国现代军事史上的重大事件,前一次他落得孤身一人,后一次他成功地将部队带出险境。

抗日战争时期,王树声主要在太行山区和豫西率军与日寇作战,日寇投降后,王震率八路军南下支队由湘、粤北返,王树声率豫西军区部队南下,在桐柏地区与李先念的新四军5师会合,组成了中原局及中原军区。

两位王副司令,都是有名战将,都是火爆脾气,曾大吵一架拔枪相向

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早已视作眼中钉,就在国共停战谈判期间,蒋介石调集了11个军26个师,30余万人的正规部队,构筑起6000余座碉堡,将中原军区6万之师团团围住。

一时间,中原一带战云密布。

两位王副司令,都是有名战将,都是火爆脾气,曾大吵一架拔枪相向

抗日战争场景

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只有突围,保存有生力量。周恩来专程从汉口赶到了中原解放区驻地,对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的领导们说:"中央信任你们,相信你们有能力粉碎敌人的进攻,到时来一个四面开花,作战略转移,来一个两条腿同汽车赛跑,把围困你们的30万军队搞得五零四散……"

突围是惟一的出路,突围方向便成了决定命运的选择。

两位王副司令,都是有名战将,都是火爆脾气,曾大吵一架拔枪相向

中原解放区示意图

当时,对于突围方向的选择有各种见解。在中原解放区的南面是长江天险,西边是桐柏山区,这两个方向都深人国民党势力的后方,只有北、东两面是我华北、华东解放区。蒋介石也算个明白人,他自然把重兵堆放在中原解放区的北面和东面。

面对敌我这种态势,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的意见是:敌进我进,插入东面,靠近华中新四军主力。而副司令王震的意见是:沿平汉铁路向南再向北转移,靠近太行山区刘邓大军。

两位王副司令,都是有名战将,都是火爆脾气,曾大吵一架拔枪相向

王振

王树声当时也是副司令,他的意见是向西转移,穿越平汉线,到达鄂西北武当山和陕西南部。

王震一听有点急了,问:"到武当山干什么,当和尚?"

王树声也不相让,道:"与当地的地方武装会合,不行就打游击!"

王震不满地说:"游击,游击,你就知道打游击……"

王树声生气了:"打游击怎么了?为得是保存实力!"

两位王副司令,都是有名战将,都是火爆脾气,曾大吵一架拔枪相向

王树声

两个姓王的副司令都是有名的战将,大脾气,直性子,为了突围方向越争越烈,由吵到骂,由骂到摔烟灰缸,最后竟都掏出了"家伙"……

李先念劝住他们,提出三案齐报党中央,由中央军委定夺。

两位王副司令,都是有名战将,都是火爆脾气,曾大吵一架拔枪相向

李先念

中央军委很快复电,同意第三方案,也就是王树声提出的方案,即把中原部队主力摆在川陕边界,牵制胡宗南重兵集团;以少部兵力向东突围调动敌人。

中原局随即研究决定,由皮定均率1旅担任掩护,向东突围;王震率北路向西突围,经桐柏山直下陕南;王树声率南路西越平汉路,进入鄂西北。

两位王副司令,都是有名战将,都是火爆脾气,曾大吵一架拔枪相向

皮定均

两位王副司令急了拍桌子,甚至掏"家伙",过后还是服从组织服从大局,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最终战胜国民党的基本原因之一。

王树声和王震分别时,两个巴掌又拍到一起,只说了一声"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