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該怎麼吃才能吃的健康吃的營養呢?

膳食養生,就是按照中醫理論,調整飲食,注意飲食宜忌,合理地攝取食物,以增進健康,益壽延年的養生方法。

一、膳食養生的作用

膳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養的源泉,合理的膳食,使人能夠獲得各方面的營養,對預防各種疾病和促進病體康復都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合理而適度的膳食調配,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頗,從而增進機體健康、抗衰延壽。中醫有 “治病當論藥功,養病方可食補,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因此,膳食在中醫養生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

由於食物的味道各有不同,對臟腑的營養作用也有所側重。《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此外,食物對人體的營養作用,還表現在其對人體臟腑、經絡、部位的選擇性上,即通常所說的 “歸經”問題。如茶入肝經,梨入肺經,粳米入脾、胃經,黑豆入腎經,等等,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宜的飲食,對人的營養作用更為明顯。膳食養生的作用大約有以下兩個方面。

民以食為天,該怎麼吃才能吃的健康吃的營養呢?


(一)強身、防病

食物對人體的滋養作用是身體健康的重要保證。合理地安排飲食,保證機體有充足的營養供給,可以使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旺盛。因而,新陳代謝功能活躍,生命力強,適應自然界變化的應變能力大,抵禦致病因素的力量就強。飲食又可以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即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根據食物的氣、味特點,及人體陰陽盛衰的情況,予以適宜的膳食營養或以養精,或以補形,既是補充營養,又可調整陰陽平衡。不但保證機體健康,也是防止發生疾病的重要措施。

(二)益壽、防衰

膳食調攝是長壽之道的重要環節,利用飲食營養達到抗衰防老、益壽延年的目的,是歷代醫家十分重視的問題。中醫認為:精生於先天,而養於後天,精藏於腎而養於五髒,精氣足則胃氣盛,腎氣充則體健神旺,此乃益壽、抗衰的關鍵。因此,在進食時選用具有補精益氣、滋腎強身作用的食品。同時,注意飲食的調配及保養,對防老抗衰是十分有意義的。特別是對於老年人,充分發揮飲食的防老抗衰作用尤其重要。 《養老奉親書》說:“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很多食物都具有防老抗衰作用,如芝麻、桑椹、枸杞子、龍眼肉、胡桃、蜂皇漿、山藥、人乳、牛奶、甲魚等,都含有抗衰老物質成分,都有一定的抗衰延壽作用,經常選擇適當食品服用,有利於健康、長壽。

二、膳食調養的原則

膳食養生,並非是無限度地補充營養,而是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法度。概括地說,大要有四:一要 “和五味”,即食不可偏,要合理配膳,全面營養;二要 “有節制”,即不可過飽,亦不可過飢,食量適中,方能收到養生的效果;三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四要因時因人而宜,根據不同情況、不同體質,採取不同的配膳營養,這些原則對於指導膳食養生是十分重要的。

民以食為天,該怎麼吃才能吃的健康吃的營養呢?


(一)合理調配

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所含營養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得到各種不同的營養,以滿足生命活動的需要。因此,全面的飲食,適量的營養,乃是保證生長髮育和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早在兩千多年前,《素問•髒氣法時論》中就指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素問•五常政大論》也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全面概述了飲食的主要組成內容。其中,以穀類為主食品,肉類為副食品,用蔬菜來充實,以水果為輔助。人們必須根據需要,兼而取之,這樣調配飲食,才會供給人體需求的大部分營養,有益於人體健康。

從現代科學研究來看,穀類食品含有糖類和一定數量的蛋白質;肉類食品中含有蛋白質和脂肪;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食物相互配合起來,才能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的需求。如果食品的調配不合理,就會影響人體對所需營養物質的攝取,於健康無益。

中醫將食物的味道歸納為:酸、苦、甘、辛、鹹五種,統稱 “五味”。五味不同,對人體的作用也各有不同。五味調和,有利於健康。《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用之五宮,傷在五味”, “是以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說明飲食調配得當,五味和諧,則有助於機體消化吸收,滋養臟腑、筋骨、氣血,因而有利於健康長壽。《素問•五臟生成論》指出:“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從食味太偏有損健康的角度,強調了五味調和的重要性。

(二)定量、定時

飲食有節,就是飲食要有節制。這裡所說的節制,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進食的量,一是指進食的時間。所謂飲食有節,即進食要定量、定時。 《呂氏春秋•季春紀》說:“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凡食之道,無飢無飽,是之謂五臟之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我國傳統的進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經常按時定量進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則消化功能健旺,於身體是大有好處的。定量、定時是保護消化功能的調養方法,也是膳食養生的一個重要原則,歷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這個問題,如孫思邈在 《千金要方》中指出:“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這就是進食適度的意思。一日之內,人體陰陽氣血的晝夜變化而盛衰各有不同。白天陽氣盛,故新陳代謝旺盛,需要的營養供給也必然多,故飲食量可略大;夜晚陽衰而陰盛,多為靜息入寢,故需要的營養供給也相對少些。因而,飲食量可略少,這也有利於胃腸的消化功能。所以,自古以來,就有 “早飯宜好,午飯宜飽,晚飯宜少”之說。

民以食為天,該怎麼吃才能吃的健康吃的營養呢?


1.早飯宜好

經過一夜睡眠,人體得到了充分休息,精神振奮,但胃腸經一夜時間,業已空虛,此時若能及時進食,則體內營養可得到補充,精力方可充沛。所謂早飯宜好,是指早餐的質量、營養價值宜高一些,精一些,便於機體吸收,提供充足的能量,尤以稀、幹搭配進食為佳,不僅攝取了營養,也感覺舒適。

2.午飯宜飽

中午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上午的活動告一段落,下午仍需繼續進行,白天能量消耗較大,應當及時得到補充。所以,午飯要吃飽,所謂 “飽”是指要保證一定的飲食量。當然,不宜過飽,過飽則胃腸負擔過重,也影響機體的正常活動和健康。

3.晚飯要少

晚上接近睡眠,活動量小,故不宜多食。如進食過飽,易使飲食停滯,增加胃腸負擔,會引起消化不良,影響睡眠。所以,晚飯進食要少一些。也不可食後即睡,宜小有活動之後入寢。 《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 “須知一日之忌,暮無飽食”,“飽食即臥乃生百病”。

(三)膳食衛生

自古以來,膳食衛生一直為人們所重視,把注意飲食衛生看成是養生防病的重要內容之一。

1.飲食宜新鮮

新鮮、清潔的食品,可以補充機體所需的營養,飲食新鮮而不變質,其營養成分很容易被消化、吸收,對人體有益無害。食品清潔,可以防止病從口入,避免被細菌或毒素汙染的食物進入機體而發病。 《金匱要略》中進一步指出: “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告誡人們,腐敗不潔、變質的食物不宜食用,食之有害。新鮮、清潔的食品才是人體所需要的。

2.宜以熟食為主

大部分食品不宜生吃,需要經過烹調加熱後變成熟食,方可食用,其目的在於使食物更容易被機體消化吸收。同時,也使食物在加工變熱的過程中,得到清潔、消毒,除掉一些致病因素。

3.注意飲食禁忌

在人類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有些動、植物於人體有害,吃入後會發生食物中毒,如海豚、發芽的土豆等,對人體有毒,誤食會影響健康,危及生命。因而,在飲食中,應多加小心,仔細辨認。

(四)因時因人制宜

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膳食,是飲食養生的原則之一,對於保證機體健康是有很好作用的。元代忽思慧所著的 《飲膳正要》一書中說: “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概括地指明瞭飲食四時宜忌的原則。膳食養生,還要根據不同的年齡、體質等方面的差異,分別予以安排,不可一概而論。如體胖之人,多有痰溼,故飲食宜清淡,而肥甘油膩則不宜多食;體瘦之人,多陰虛內熱,故在飲食上宜多吃甘潤生津的食品,而辛辣燥烈之品則不宜多食。

三、不同體質的藥膳養生

藥膳,是在中醫辨證理論指導下,由藥物、食物和佐料三者精製而成的一種兼有藥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取材廣泛,用料考究,製作嚴謹,品種豐富,風味獨特,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體得到滋補,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一)藥膳的特點

中醫藥膳學是以中醫藥學傳統理論為指導,並結合現代營養學理論,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強調整體觀念、辨證施膳、藥食同源,藥食性味功能的統一;重視藥與食的宜忌,保護脾胃之氣,以增進藥食的吸收和利用。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1.中醫為本

中醫學把人體看成是一個以臟腑、經絡為核心的有機體,因而對於局部疾病,在施膳時仍需從全身整體情況,通過辨證施膳、三因施膳、以髒補髒、以行補形等中醫學理論在藥膳領域的指導和運用。中醫藥膳使得食物與藥膳相互補充,相互輔佐,與中藥治療有異曲同工之妙。

2.本草為綱

藥膳中食與藥的選擇,是以中藥學基礎理論為依據,即食與藥的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等。根據疾病的特點選擇食品,熱性病選擇寒涼性質的食品,如防治中暑用冬瓜、苦瓜、綠豆等;而寒性疾病選擇具有溫熱性質的食品,如腹中冷痛使用肉桂、茴香等。

3.胃氣為先

凡是藥膳,必通過脾胃吸收。中醫學認為脾胃是人體臟腑中的重要器官,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為機體提供必要的營養,故有 “胃納脾運”之說,所以,在運用藥膳食療的過程中,應保護胃氣,提高 “胃納脾運”的效率,最大限度地為機體提供必要的營養。

4.烹調為佐

藥膳以傳統的烹調藝術為手段,通過蒸、煮、燉、浸泡等方法,儘可能地保證食物成分不被破壞,充分發揮食品、藥物的醫療保健作用。

民以食為天,該怎麼吃才能吃的健康吃的營養呢?


(二)藥膳的應用原則

一個藥膳方子從擬定到出品,需通過醫師、藥師、廚師的通力合作,即 “三師合一”,可見施膳之不易。藥膳養生遵循因人、因時、因地、因證、因性的原則進行。

1.因人施膳

由於人的性別、年齡、體質、生活習慣的不同,在組方施膳時應有區別,如胖人多痰溼,宜清淡化痰,當忌肥甘滋膩;瘦人多陰虧津少,應滋陰生津,不宜辛溫燥熱之品;婦女在經期、妊娠、產後,常以八珍湯、四物湯等配膳;老年人氣虛血衰,生理功能減退,多患虛證,宜平補,多用十全大補湯、復元湯等組方配膳;小兒臟腑嬌嫩,氣血未充,脾常不足,但生機旺盛,應以調養後天為主,促進生長髮育,常用藥膳如八仙糕等。

2.因時施膳

中醫認為人與天地相應,人與自然界密切相關,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都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在組方施膳時必須注意,採用相適宜的方法和藥膳,以減少外界的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如長夏陽熱下降,水氣上騰,溼氣充斥,故在此季節感受溼邪者較多,溼為陰邪,藥膳宜用解暑湯,可選用冬瓜、葫蘆等蔬菜;冬天陰寒偏盛,運用藥膳要以 “寒則溫之”的治則,可選食羊肉、狗肉等辛溫之品。

3.因地施膳

我國地域廣闊,不同的地區,由於氣候條件及生活習慣的差異,人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也不盡相同,所以施膳亦應有差別。東南潮溼炎熱,病多溼熱,宜選清化之品;西北地高氣寒,時多燥寒,宜用辛潤。同樣採用溫裡回陽藥膳,在西北嚴寒地區,藥量宜重,而在東南溫熱地帶,其藥量宜輕。

4.因性施膳

所謂因性施膳,就是根據食物的性味來施膳。四性,即寒、涼、溫、熱。《神農本草經》雲:“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同理,熱性或溫性食物,適宜寒證或陽氣不足之人;寒性或涼性的食品,則適宜熱證或陽氣旺盛者,也就是說前者忌吃寒涼性食品,後者忌吃溫熱性食物。

清代大醫學家黃宮繡說:“食物雖為養人之具,然亦於人臟腑有宜,不宜。食物入口,等於藥之治病同為一理,合則於人臟腑有宜,而可卻病衛生;不合則於人臟腑有損,而即增病促死。”

(三)不同體質藥膳舉案

1.氣虛質

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虛質者的飲食調養可選用具有健脾益氣作用的食物食用。如小米、粳米、糯米、扁豆、紅薯、牛肉、兔肉、豬肚、雞肉、雞蛋、鰱魚、鯊魚、刀魚、黃魚、比目魚、菜花、胡蘿蔔、香菇、豆腐、馬鈴薯等。由於氣虛者多有脾胃虛弱,因此飲食不宜過於滋膩,應選擇營養豐富而且易於消化的食品,亦宜選用補氣藥膳調養身體。

藥膳方——茯苓山藥仔排盅

組成 山藥50克、茯苓10克、仔排150克、玉米兩根。

製法 仔排洗淨,切塊焯水,加料酒、薑片、火腿片等燉20分鐘左右;玉米切小段,蒸熟;同仔排一起放入燉盅內,加山藥和茯苓蒸至爛熟,加鹽、味精等調味即可。

適用人群 健脾益氣,利水滲溼。適用於脾虛體倦,食少便溏人群。

2.陽虛質

陽虛質者宜適當多吃一些溫陽壯陽的食物,以溫補脾腎陽氣為主。常用的補陽的食物可選用羊肉、豬肚、雞肉、帶魚、狗肉、麻雀肉、鹿肉、刀豆、核桃、栗子、韭菜、茴香等,這些食物可補五臟,添髓,強壯體質,平時應少食生冷黏膩之品,即使在盛夏也不要過食寒涼之品。

藥膳方——羊肉白玉脯

組成 羊肉100克、白蘿蔔500克、枸杞3克、淮山粉10克、茯苓粉10克。

製法 蘿蔔造型,中間挖空成心形,羊肉末中加入料酒、鹽、味精、淮山粉、茯苓粉,打上勁,釀入蘿蔔內,灑上枸杞子若干,蒸熟即可。

適用人群 健脾養血,補腎壯陽。適用於氣血虧虛、虛勞羸瘦、腰膝痠軟及四肢厥冷者。

3.陰虛質

常選擇的食物如芝麻、糯米、綠豆、烏賊、龜、鱉、海參、鮑魚、螃蟹、牛奶、牡蠣、蛤蜊、海蜇、鴨肉、豬皮、豆腐、甘蔗、桃子、銀耳、蔬菜、水果等。這些食品性味多甘寒性涼,皆有滋補機體陰氣的功效。陰虛火旺之人,應少吃辛辣之品。

藥膳方——二參甲魚盅

組成 甲魚一隻、黨參15克、北沙參10克、青菜兩棵。

製法 甲魚宰殺,洗淨斬塊,焯水;加料酒、薑片、火腿片等煨20分鐘左右。移入燉盅內,加黨參、北沙參,蒸至酥爛。加焯水青菜,鹽、味精等調味即可。

適用人群 益氣養陰,補虛強身。適用於氣陰不足所致的心煩、心悸。

4.痰溼質

痰溼質之人飲食宜清淡,應適當多攝取能夠宣肺、健脾、益腎、化溼、通利三焦的食物。常用的食物可選用赤小豆、扁豆、蠶豆、花生、枇杷葉、文蛤、海蜇、胖頭魚、橄欖、蘿蔔、洋蔥、冬瓜、紫菜、荸薺、竹筍等,還可以配合藥膳調養體質。體形肥胖的痰溼質人,應少吃肥甘油膩之品。

藥膳方——雙菇絲瓜

組成 香菇50克,金針菇50克,絲瓜100克。

製法 香菇浸泡後切絲,金針菇切去尾部洗淨,絲瓜去皮切成條狀;鍋內倒油燒熱,放入薑絲爆香,加入絲瓜、香菇、金針菇同炒,略燜,加鹽調味即可。

適用人群 清熱化痰,理氣健胃。適用於體形肥胖,喜食肥甘者。

5.溼熱質

溼熱質是以溼熱內蘊為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宜食用清利化溼的食品,如薏苡仁、蓮子、茯苓、紅小豆、蠶豆、綠豆、鴨肉、鯽魚、冬瓜、絲瓜、葫蘆、苦瓜、黃瓜、西瓜、白菜、芹菜、捲心菜、蓮藕、空心菜等。體質內熱較盛者,禁忌辛辣燥烈、大熱大補的食物,如辣椒、生薑、大蔥、大蒜,以及狗肉、鹿肉、牛肉、羊肉、酒等。宜少食和少飲溫熱食品和飲品。

藥膳方——清暑魚圓煲

組成 藿香15克、石菖蒲5克、佩蘭10克、魚茸。

製法 先將藿香、菖蒲、佩蘭加水煮出藥汁。魚茸加入蛋清、生薑水打上勁,裝入標花袋中,燒鍋水,待水開後將魚茸慢慢擠入沸水中,做成魚圓。鍋中水加入清湯、薑片、鮮菌菇、魚面、火腿絲、料酒、鹽、味精等,燒開後入藥汁、小菜心即可。

適用人群 適用於夏季感受暑溼、嘔吐洩瀉、食慾不振等症。

6.血瘀質

血瘀質者具有血行不暢,甚或瘀血內阻之特點,應選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如黑豆、黃豆、山楂、香菇、茄子、油菜、羊血、芒果、番木瓜、紅糖、黃酒、葡萄酒、白酒等。對非飲酒禁忌者,適量飲用葡萄酒,對促進血液循行有益。


藥膳方——丹參炒裡脊

組成 丹參5克,蘑菇30克,豬裡脊肉100克。

製法 丹參加水煎煮,取濃煎液備用;蘑菇切片;豬裡脊肉切絲,加料酒、丹參水、薑汁、生粉、鹽,攪拌均勻;起油鍋,加素油燒熱,加豬裡脊肉滑炒後,加入蘑菇拌炒片刻,加入蔥段,加鹽調味即可。

適用人群 活血化瘀。用於胸悶胸痛,女性痛經,形體消瘦等。

7.氣鬱質

氣鬱質者具有氣機鬱結而不行的潛在傾向,甚者影響肝、心、肺、脾等髒的生理功能,肝失疏洩,氣機調暢不得,發為鬱證。應選用具有理氣解鬱、調理脾胃功能的食物,如大麥、蕎麥、高粱、刀豆、蘑菇、豆豉、柑橘、蘿蔔、洋蔥、苦瓜、絲瓜、菊花、玫瑰花等。

藥膳方——橘皮牛肉絲

組成 鮮橘皮10克,鮮牛肉200克,蔥白數根。

製法 牛肉切絲,加料酒、醬油、生粉、素油拌勻,醃製15分鐘;橘皮切絲,蔥白切段備用;起油鍋,旺火入牛肉絲煸炒,再加入橘皮絲、蔥白、薑絲,翻炒均勻即可。

適用人群 理氣健脾。適用於情緒低落,倦怠神疲者。

8.特稟質

特稟質者應根據個體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保健食譜。其中,過敏體質者要做好日常預防和保養工作,避免食用各種致敏食物,減少發作機會。一般而言,飲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肥甘油膩如酒、魚、蝦、蟹、辣椒、肥肉、濃茶、咖啡等。

藥膳方——益氣固表粥

組成 烏梅15克,黃芪20克,百合15克,粳米100克。

製法 將烏梅、黃芪、百合加水煎煮,取出藥汁後,與粳米熬製成粥,加適量冰糖即可。

適用人群 益氣固表,補益精血。適用於氣虛無力的過敏性體質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