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是别人眼中的草,也是我心里的宝——《我与地坛》里的母爱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下子就想到了这句话。地坛,在作者的心里,不只是一处可以躲藏形体的安身之所,还是一个可以冷静思考寻找人生出路的精神家园;更重要的是,地坛只是一个载体,那里面承载了太多太深的作者当时不曾领悟的母爱。

即使你是别人眼中的草,也是我心里的宝——《我与地坛》里的母爱


“她情愿瘫痪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这段话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母亲,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也正是体现于此。如果可以选择,几乎所有的母亲都会选择宁可伤害自己,而让孩子平安健康;宁可所有的灾难痛苦自己承受,而让孩子快乐幸福。想想那些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上名校的母亲,想想那些伛偻了身子还在劳作帮孩子还房贷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心理。曾看过一篇文,讲的是是91岁的老母亲照顾69岁的自出生就不能走路不会说话的儿子的故事,看完泪奔。母爱是不求回报的,是不讲条件的,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谁谁,不管你是健康还是残疾,美还是丑,笨拙还是聪明,而只是因为“你是我孩子”!

胡适笔下的母亲是严厉的,做错了事会罚跪;鲁迅笔下的母亲是不辞劳苦的,希望儿子有出息;老舍笔下的母亲是忍辱负重的,杨绛笔下的母亲是宽厚而随性的……而史铁生笔下的母亲仿佛是个影子,仅有的一句话“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又象是自言自语——直到“我”悟出这句话里包含了母亲的自我安慰和暗自祈祷以及对“我”的恳求与嘱咐时,母亲已经不在了。关于母爱的回忆总是饱含温暖;而母亲本身,却总是带了苦涩,因为伟大,总是伴随着无私的甚至不惜任何代价的牺牲和付出。

可是,母爱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呀!当他坐到轮椅上,一定记得以前母亲总是帮他上轮椅;当他在地坛里再独自闲逛,他仍听得到母亲呼唤的声音;当他回归天国,他只希望那是来自于母亲的召唤……

即使你是别人眼中的草,也是我心里的宝——《我与地坛》里的母爱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母亲知道儿子去地坛,可能在逃躲着什么又在寻找着什么,她理解,可是又不全懂;她想问,又怕儿子心烦。母爱,有时候甚至是带着点怯懦的,孩子有难时,好象自己做错了什么;孩子荣耀时,又怕说错了话惹人笑或者啰嗦引孩子反感。

想我们自己的母亲,有没有这样的时候?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不顾及母亲欲言又止的时候?史铁生的一些描写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这不只和他顽强坚韧,在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光找寻生命的真谛有关,更和他文字廖廖数语却氤氲全篇的母爱有关。

他在地坛里“把椅背放倒,坐着或者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知道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他看蜂儿,看蚂蚁,看瓢虫,看树干上的寂寞如空屋的蝉蜕,看露珠从草叶上滚到地下砸开万道金光……他看时常来的中年夫妻变作老夫妻,他听小伙子唱歌,他看一个老者用扁瓷瓶喝酒,看中年汉子用网捕鸟,他和想以长跑成绩获得政治上解放的长跑者聊天,他看弱智而漂亮的妹妹受到哥哥的关爱……他在这里想明白了"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着的问题了"——他在这四百多年的古老园子里找到了新生的力量。

可是这力量的背后,是母亲默默的支撑和时时的牵肠挂肚。母亲每次帮他准备,帮他坐上轮椅,看着他走。有一次“我”因为什么事中途回来,却见母亲维持着“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走出时的墙角”;母亲不放心,却又不敢公开地跟着,连去园子里找,也要悄悄的,看到儿子好好的,就转身离去,只留给儿子无意中望见的远远的背影……母亲也有工作和生活,可她毅然把残疾的儿子放在了生活的正中央!这就是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之处!她是甚至是无声的,却如空气一般的存在。孩子所在的地方,就是母亲牵挂的方向。

即使你是别人眼中的草,也是我心里的宝——《我与地坛》里的母爱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我真的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这是段悲伤的文字,“子欲养而亲不在”,世上最锥心的痛,没有之一。“当年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被命运击昏了头,以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这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看过写写史铁生的文章都知道,当年母亲带着史铁生找工作,曾经怎样的态度卑微甚至谄媚,可是一提到儿子,立刻就语气坚定“他能做许多事的”;当人家说“回去再等等吧,全须全尾的我们还分配不过来呢”,伤的岂止是儿子的心,母亲的心更伤!当史铁生开始写作的时候,她跑来跑去,到各大图书馆借书,风雨不误地推着他去看电影。就算是残疾的儿子在别人眼里是根草,可在母亲的心里,他却是最可贵的宝!

当“我”的人生路“无法再用腿去趟,只能用笔去找”,并且在这条路上成功了之后,母亲却不在了……看到这里,心疼,发颤。作者曾和一个写作的朋友聊天,问他为什么写作,对方回答“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这是不是也是作者的心声呢?当“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中也能有个位置的时候”,母亲,您在天上,看到了吗?您笑了吗?您放心了吧?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当回家的门边没了母亲,家就只能在梦里了!没有了妈的家,就是个空壳子,就是个世俗里的形式了。所以作者悔恨当年的倔强和羞涩,悔恨没有好好地体会母亲的心,没有好好地向母亲表达……这一点,又将打动多少人的心呢?

即使你是别人眼中的草,也是我心里的宝——《我与地坛》里的母爱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好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地坛,对史铁生来说,是他人生陷入绝望时的希望之所在,是他精神上的寄托,是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可是,透过剥蚀了的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上的日光和月光,拨开满园子疯长的茂盛的花草和树枝,穿过同样经历着悲欢离合的人们,我们分明地看到,一个坐着轮椅的儿子,和远处树荫里偷偷张望的母亲。

这是一幅人间最美的永恒的图画。

即使你是别人眼中的草,也是我心里的宝——《我与地坛》里的母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