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投降关羽,是曹操对他不好吗?否,是敬关羽还是怕关羽?

我要尝试一下


于禁投降关羽,并非曹操对他不好,也不是敬畏关羽。根本原因在于,于禁贪生怕死,祈求关羽活命。于禁只是投降,是战场上正常的选择,并不意味着背叛。

巧合的是,迫使于禁投降的关羽,自己也有兵败投降的经历。关羽投降得到了高度颂扬,于禁投降,则被认为是丧失气节,是一种莫大的耻辱。这是为什么呢?

于禁依然是五子良将

陈寿作《三国志》,以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合传,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简而言之,陈寿认为这五人是曹营的“五子良将”。在五人传记结尾处,陈寿还特别提到于禁,说他:“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

陈寿的意思是说,于禁以刚毅持重著称,但没能坚持到最后。这句话,隐含了于禁在樊城之战时,被关羽活捉,失掉了“毅”字,“毅重”没能做到有始有终。陈寿的评价是十分客观的,同时,也代表了曹魏几代人对于禁的看法与评价。

《三国志》是陈寿降曹之后编纂的,自然带有很大的曹魏观点。所以,于禁的投降,并没有被曹操视作耻辱变节。于禁在历史上,仍然保持着“五子良将”的荣誉称号,一个“良”字,不仅是对其善于用兵,对曹魏作出贡献的肯定,也是其道行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符合“良”的标准。

于禁,字文则,原本是鲍信手下,曹操统领兖州时,于禁带着手下投奔了王朗(《三国演义》说他被诸葛亮骂死)。王朗十分惊异于禁的才华,说此人足可担任大将军。曹操得知王朗的评价后,便召见了于禁,拜他为军司马。很快,曹操就让于禁独当一面,四处征伐。于禁不负所托,简直可以说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在“五子良将”中,于禁是单独带兵最多的将领,立功也最多,果然具备大将军之才。所以,陈寿在给五子良将下评语时,把于禁放在第一位。而且,还很遗憾的说,于禁(也包括乐进、张郃)的事迹还有遗漏,不如张辽、徐晃的详细。

于禁除了善于带兵打仗外,还有“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的品质,从不贪昧战利品。因而,曹操十分欣赏于禁,在五子良将中,于文则得到的赏赐最多,封赠也最厚。

从《三国志》的记载看,于禁没有因为投降关羽而受到曹魏的贬斥,也绝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被打入另册。

三国时期,投降的事情并不少见,无论出于何种目的的投降,只要不是背叛,都是可以得到谅解的。于禁只是投降而已,没有背叛曹操。即便是投降叛变,也有“明珠暗投”这一说,在成王败寇的游戏规则里,反倒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了。所以,于禁投降关羽,并非是曹操对他不好而背叛,也不是惧怕甚至敬服关羽而屈膝。

于禁不可能再度为刘备效力,因为,在关羽被擒杀之后,于禁便到了孙权手上。假若要背叛曹操,于禁完全可以选择求饶,为东吴做大将。

于禁投降实际上是贪生怕死

自投奔到曹操帐下之后,于禁的军事生涯十分顺利,从当初的军司马节节上升,官职时攀新高。曹操在宛城被张绣杀败,退至舞阴。曹军无主,顿时大乱,众将分兵从各条小路寻找曹操。于禁则独自带领数百人,平定了试图重新作乱的青州军,确保曹操到来后的稳定局面。曹操十分赞赏于禁,于是,“录禁前后功,封益寿亭侯”。

众将得封侯,于禁恐怕是非常早的一位。至建安二十四年前,于禁官至左将军,假节钺,食邑五百户。曹操封赏于禁尚嫌不足以表彰的功绩,还把于禁的一个儿子也封为列侯。

此时的于禁功劳很大,官位很高。同时,北方平定,也享受到了富贵荣华,“毅重”之气恐怕也渐次消耗了。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命于禁、庞德前往樊城协助曹仁抵御荆州之兵。《三国志·于禁传》中,这一段历史写得十分简略,只说“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仿佛仅是因为天气异常导致汉水猛涨,于禁没有及时防范,七军遂被淹没。

从《三国演义》中看,水淹七军是关羽的得意之作,是一场有预谋的军事行动。实际上,这仅是演义而已,从《三国志》的记载看,确如于禁传记所言,就是一次偶然的天气变化所导致的战争结果。《三国志·关羽传》也是这样说的:“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几乎与于禁传记中的记载一模一样。

但是,不管怎么说,作为军事主管,于禁的排兵布阵没有考虑到极端天气因素,导致失败也是有责任的。纵观于文则打仗,从来没有这样的大败笔,这次失算,除了百密一疏之外,大概与他长时间不临战阵有关。

从于禁的履历看,于禁在被俘前打的最后一仗,是协助臧霸、张辽攻打梅成、陈兰,这是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的事情,也就是说,于禁前往樊城协助曹仁攻打关羽,与此战已经相隔整整十年了。

十年间的养尊处优,除了消磨了“毅重”之气外,更容易使人沉醉与荣华富贵的享受之中,自惜羽毛,也是在所难免的。因而,于禁被关羽所擒,立即投降。

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惋惜,感叹道:“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曹操并没有责怪于禁,仅是与庞德对比,深有遗憾罢了。曹操应当十分理解于禁,蝼蚁尚且偷生,何况富贵如于禁者。在三十年间,于禁有胆有谋,绝非贪生怕死,临阵畏怯之辈,这一点,曹操自己也十分肯定。

于禁惭恚而死

从孙权那儿回来之时,曹操已经去世,曹丕篡夺了帝位。有一天,曹丕召见了于禁。此时,于文则须发皓白,形容憔悴,见了皇帝,顿首哭泣,无地自容。曹丕很好的宽慰了于禁,以荀林父、孟明视故事,肯定了于禁对于曹魏所建的功绩,勉励他继续为魏国建功。曹丕拜于禁为安远将军,让他出使东吴。

临别之时,曹丕让于禁去邺郡拜谒曹操陵墓。不知是为了羞辱于禁,还是提醒于禁此去江东当尽忠竭力,曹丕事先让人在墓室中画了一幅水淹七军图,得胜的关羽气势凌人,庞德愤怒不降,于禁则做投降状。看到这幅画,于禁羞愧无比,又十分愤怒,羞愤交加而发病辞世。

于禁虽然对自己的贪生怕死羞愧不已,但也为曹丕的不计前功,如此羞辱自己而愤愤不平。曹丕的本意究竟如何,《三国志》中没有点明,《三国演义》评议道,曹丕认为于禁被俘不能死节,便以绘画的方式来羞辱于他。这层意思,当然不能排除。但于禁死后,曹丕却没有忘记他的功绩,封其子于圭继承了益寿亭侯,谥于禁为厉侯。则又说明曹丕并没有置于禁于死地的故意,曹子桓固然没有乃父胸襟,但也非不能容人之辈。

曹丕确实有惩戒于禁的意思,但若说一定要把他逼到绝境死地,史书也没有给予肯定的描述。曹丕虽然做了皇帝,但长期以来跟随曹操东征西讨,见证了曹魏一步步壮大,于禁等人功不可没。但是,于禁投降关羽,曹魏来说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羞辱并以此惩戒于禁的屈膝投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否则,临阵怯敌,贪生怕死,如何面对虎视眈眈的孙刘集团。

曹丕自己并没有自己的基业,全都是继承父辈的权势和人才资源,这样对待于禁,也有为自己树立威信,臣服虎狼之辈的意图。

于禁羞愤而死,曹丕似乎也达到了目的,也感觉有点过了,这才封了他的儿子。假如曹丕直接杀掉于禁,可谓明证刑典,谁也不会多言。因而,曹丕让于禁拜谒曹操陵墓,目的还是把父辈的事情交给父辈处理。于禁倘若有羞耻之心,自当愧对曹操的知遇之恩,不死也当效忠新帝曹丕。

曹操对于禁很失望,是因为有庞德做参照。《三国演义》中,庞德英勇无比,抬棺死战关羽。在一次对阵中,庞德一箭射中了关羽左臂,正待追击,于禁忽然鸣金收兵。书中交代,于禁嫉妒庞德,害怕他抢了功劳,这才从中使坏,使庞德错过了斩杀关羽的良机。这段故事在正史中是没有的,罗贯中这样写,无非是要把于禁写得很不堪,为其投降做铺垫。曹操以庞德比于禁,最主要的是庞德没有投降,死于关羽刀下是烈士,保全了气节与曹操的颜面。

三国时期,不断改换门庭者不在少数,五子良将中,除了乐进以为,其他四人全部是“投降”过来的。曹操早期,不断的招降纳叛,也经常放虎归山。其中,对关羽的投降和反叛,曹操不仅没有追杀,反倒十分理解,甚至有点敬佩。关羽的投降,与于禁的性质是一样的,并不是《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土山约三事,降汉而不降曹。无论《三国志·武帝纪》还是关羽传,都只说关羽守下邳被曹操所擒,没有那么多气节表现。

关键在于,于禁投降不是时候,倘若在中原逐鹿的时候战败被擒再投降,回归曹营也不会是一件十分耻辱之事。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于禁投降关羽则是不识时务的典型。所以,关羽可以享受庙祭,于禁则不能进入曹魏太庙。在魏国太庙二十六功臣中,于禁是五子良将中唯一没有牌位的一代名将,而张辽、张郃、徐晃等降将则堂而皇之的高居庙堂。


绿野萍踪01


一、于禁碍于关羽的威名,三国的关羽威震华夏,当时关羽攻破襄阳之后,曹操曾想要迁都,以躲避关羽的锋芒。可见,关羽的威名已经传遍三国。暂不说关羽之前的战绩,只看襄樊一战,关羽一人迎战曹营中的于禁、徐晃等大将,关羽凭借自己的谋略,仍然攻破了襄阳城,曹魏大军大败,将庞德、于禁曹将俘虏。这样的战绩,在三国乱世里,恐怕只有关羽一人可以做到。所以于禁很可能是摄于关羽的威名,很害怕关羽,所以才向关羽投降。

二、个人的价值观,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在三国乱世,一个大将投靠多位君主的事情非常少。在曹操麾下,除了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很多将领都是在曹操起事之后才投靠曹操的。比如:刚开始张辽是在丁原麾下,后来到了袁绍麾下,再后来就到了曹操的麾下。所以,君择臣,臣择君,在三国时代是司空见惯的。

然而于禁向投降关羽,性质还是不一样的。于禁本以为,凭借他的地位与实力,如果向关羽投降,肯定会受到关羽的礼遇。甚至,一向仁义的刘备肯定也会重用他。但他没想到的是,关羽为人孤傲,他没想到关羽看不起他,最后竟然将他收押。相反,宁死不屈的庞德却得到了关羽的赞扬,最后成了关羽为数不多敬佩之人。

但是让于禁没想到的是,他被关押之后,关羽竟然兵败身亡了。但更让于禁想不到的是,他本已投降关羽,却又被部下所俘获,最后继续被软禁。

当时,孙权为了夺取荆州,竟然向曹操上表称臣,孙曹结成了同盟,于禁本来是曹操麾下大将,所以孙权在俘获于禁之后,将于禁送还给了曹操。就这样,本来受曹操重用信任的大将于禁,此时却成了骑虎难下的人。曹操在世时,于禁的生活还好。但曹操死后,于禁受到了曹丕的羞辱,最后在狱中忧郁而死。

于禁投降关羽可以理解,但于禁却又是非常悲催的,投降关羽之后,他没想到关羽兵败身亡,孙权把他送回到了曹营,他的地位非常尴尬。于禁为曹魏的立下了汗马功劳,即使投降关羽,也应该受到优待,毕竟关羽威震华夏。但到了曹营之后受到了曹丕的羞辱,于禁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公元前


三国时期,关羽曾水淹曹军,同时又擒于禁、斩庞德,可谓是威震华夏。于禁和庞德相比,要比庞德追随曹操的时间早的多,重要的是于禁还是曹操无子良将之一,他追随曹操后,屡立战功,深受曹操的器重,曾被曹操称赞是胜过古代名将的。

于禁带兵严肃庄重,深受曹操的器重,同时他还是曹操账下外姓将领中假节钺的人。要而庞德曾是马超账下猛将,后来留于张鲁那里,张鲁归降曹操后,庞德亦一起归降的曹操。相对而言,庞德追随曹操的时间很晚的。

当关羽水淹曹军时,把于禁和庞德擒住,按理说深受曹操器重、追随时间很长的于禁不应该投降关羽,而应该宁死不降的。但是他的表现却出乎意料,他是投降了关羽,而追曹操不久的庞德反而宁死不降。

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哀叹良久的说:于禁和我相交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而不如庞德呢!

后来东吴袭荆州,关羽被擒,当然于禁也归了东吴,再后来东吴出于利益关系,又把于禁送回曹魏。因为于禁曾经投降关羽,再次回到曹魏的于禁,自然会受到嘲笑讥讽,于禁在这样的环境下,时间久了他就羞愧而亡。他去世后,被恶谥为厉侯。

那于禁投降关羽,是曹操对他不好吗?还他怕关羽、敬关羽?

其实,于禁投降关羽,并非曹操对他不好,要知道于禁还是深受曹操的器重,为五子良将之一,同时他又是曹操账下外姓将领能假节钺的人,可见曹操对他还是不错、还是重用的。

而于禁投降关羽,他被擒后,虽然有点怕关羽,但这怕并非真的怕、或者是只是怕一点点。他真正所怕的并非于此。

于禁之所以会投降关羽,就是因为他深受曹操的器重,又被称胜过古代名将,在这样的情况以下,于禁起点很高,也可以说是不容他失败。也不能接受大败的事实。

当于禁败给关羽后,他的心里防线彻底崩溃了,作为名将的、受到曹操极其重用的于禁,如今却吃了大败仗,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他或许是愧于曹操、或许是不敢面对曹操,又或许不敢面对这个现实。

在种种的原因下,曾经庄重的于禁害怕了,不仅害怕面对现实,也开始害怕死了。所以这时他不想死、想活命,于是于禁最终投降了关羽,而没有像庞德那样宁死不降。


中孚鉴


一般人不会效死。尤其功成名就之后,大多就有了留念。

事实上,视死如归者能够有几人?

于禁败于威震华夏的关羽手上,全军覆灭不说,军队被俘就是3万。

因此,大约,可能就是如此了。

失败于关羽,不是自己能力不足,是因为水灾。就算自己能力不足,败于关羽这样的名将之手,于禁也不认为是羞耻。

于禁投降了,导致曹操十分郁闷,于禁跟我近30年,我对于禁不好嘛?

其实非常好。

于禁在鲍信死后投靠,跟随曹操26年,参加了一系列战役,功劳显赫,否则不会与张辽徐晃李典乐进并列五子良将。曹操晋为左将军,这是仅次于车骑(大将军不常置)、骠骑、卫将军的天下第四军职。

失去晚节的于禁,被江东连带俘虏遣返回曹魏。曹丕称帝后给予安远将军的杂号将军闲居,又下令让于禁拜祭曹操,壁画上就有于禁跪地求饶,庞德英勇就义的场景,于禁回家呕血死去,曹丕下令谥号厉。


四川達州


建安二十四年,蜀汉镇守荆州大将关羽,率军围攻曹魏襄阳守将吕常,樊城守将曹仁。曹仁兵力捉襟见肘知道不敌关羽,所以曹仁向曹操求援,本来曹操准备让自己的儿子曹植领兵前去解救曹仁。这也是出于培养考验曹植的目的。但传令兵到了曹植所处后才发现,曹植喝的酩酊大醉不能自理。所以曹操更改了命令,转而派遣更为稳妥的大将于禁率军三万救援曹仁。

本身于禁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对阵关羽,也不至于被关羽击败。于禁倒霉就倒霉在其官职没有曹仁高,亲厚程度也不如曹仁。所以于禁只能听名于曹仁。曹仁命令于禁和庞德屯驻在樊城北部的低洼地区。于禁不敢违命只能遵从,但当时正值梅雨季节,关羽利用秋雨过多、汉水暴涨,将于禁连同庞德打的全军覆没。庞德誓死不降被关羽所杀,于禁却在关键时期怂了,率军举手投降。并不是曹操对于禁不好,而是于禁自己怕死。结果导致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曹操知道于禁投降后也是久久无语,良久才感叹道“于禁与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由此可见,于禁的突然认怂让曹操也是极为诧异的。

于禁的归降谈不上什么身在汉营心在曹。也谈不上什么尊敬关羽还是怕关羽。他的投降单纯的就是于禁的本能反应。于禁早年在曹营一直以勇猛善战,忠诚而闻名。他的这一次投降可以说是毁了他在曹魏的良好形象。至于于禁为什么投降,我认为可能有两种原因。首先,于禁是个旱鸭子,面对决堤之洪水,于禁这个旱鸭子彻底被吓着了。正所谓蝼蚁尚且偷生,很可能于禁在经历了洪水之后彻底的击溃了他的勇气,他的求生欲占据了上风。面对死亡于禁怂了。或许在战阵上拼杀于禁不惜一死,但让他被洪水淹死,于禁彻底的畏惧了。想明白这一点后,于禁也就自然惜命了起来,最终投降关羽。

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于禁认为樊城之败罪不在自身,他的投降可能是真的投降,就是想表达对曹仁错误安排的不满。《魏书》也有记载“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这就说明樊城之败算不到于禁头上。这里面和关羽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于禁怕关羽,早在曹操安排他救援曹仁的时候他就会推脱了。所以惧怕关羽这事并不可信,历史上关羽还没有厉害到那种程度。

于禁这一投降彻底的毁了自己。孙权攻破荆州后,于禁也得以脱身到了东吴暂居。虽然此时于禁仍是俘虏,但孙权却没有苛责他。曹丕称帝后,孙权俯首称臣,为表诚意,孙权把于禁送回了曹魏,曹丕表面上安慰于禁,但实际上却刻画壁画侮辱于禁是投降将军。于禁见到后羞愧难当不久后就活活郁闷死了。于禁一辈子都没做什么错事,唯独做错了一件事,导致自己名声尽毁,最终自己还憋屈而亡。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求生欲是人的本能,为了活命投降也很正常。但我一直持一个疑问:于禁真的有投降关羽吗?恐怕也未必吧。


要知道,我们一直说的都是关羽“擒于禁,斩庞德”,可不是“降于禁,斩庞德”。只不过是在水淹七军后,擒获于禁、庞德后,关羽并没有杀掉于禁,只杀了庞德。于禁可没有为关羽带病打仗啊。只因为于禁没死就能说明他投降了吗?我举三个人:


第一个是吕布,徐州战败后,吕布被擒,向曹操示好,表示如果曹操收纳自己,曹操率领步兵,自己率领骑兵,就能无敌于天下。这算是投降了吧,可曹操还是杀了吕布。这说明,头像的人也可能被杀。


第二个是严颜,张飞入蜀,严颜兵败被擒,张飞威胁杀他,严颜表示坚决不投降,西川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最后,张飞敬佩严颜,把他放了,还引为宾客。这说明,不投降也可能不被杀


第三个是关羽,走麦城兵败被擒后,孙权曾想招揽关羽为自己效力,结果被众将反对,孙权还是杀了关羽。这说明,关羽投降不投降不重要,被杀不被杀看运气。

所以,于禁没被杀,不说明他投降了。杀不杀于禁完全取决于关羽。那关羽为什么会不杀于禁呢?大体又有三种可能:

一、关羽可能与于禁有旧谊


我们知道,刘备在徐州被曹操击败,关羽被擒,暂投曹操麾下,期间与曹营不少将领都有交情。比如徐晃就和关羽称兄道弟,在徐晃率军解围樊城时,关羽还称其“大兄”。那关羽与于禁也有交情,也不是没有可能。出于当年交情,不杀于禁。而庞德跟关羽肯定没交情,所以杀就杀了。

二、于禁官阶太高,留给刘备处置


于禁在朝中官拜左将军,假节钺。是曹营除了夏侯氏和曹氏外的外姓武将中地位最高的。这样的人,关羽可能觉得不好随意处置,要等刘备的决定。而庞德不过是个杂号将军,关羽可以自行处置。

三、于禁的地位,留下可以羞辱曹操


于禁是曹操的嫡系,很早以前就随曹操出生入死,又有左将军的官位,假节钺的特权。这样的人,不可多得啊。留在身边,看到曹军,甚至曹操本人,就把于禁拉出来遛一遛,可以提振自己这边的军心,打击敌军的气焰。庞德地位低,无足轻重。

所以,基于以上三种可能性,关羽很有可能因此就不杀于禁了。有人可能说于禁为什么不自杀,那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自己也没这个勇气,关羽怕是也会派人看着。

当然了,说于禁没投降也是个猜测。如果于禁真的因为苟且偷生,就这么投降了关羽,可能性也不小。毕竟,求生欲是与生俱来的,如果谁都能视死如归,那些壮烈牺牲的义士也就没什么稀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