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大师孙禄堂之——仕途为孙禄堂平添耀眼光环

太极拳大师孙禄堂没有获得过官方正式认可的进身文凭,比如考个文秀才、举人或是高中进士;或者考中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之类,他都没有。他的武功民间传得神乎其神,却也饱受质疑,为什么如此高超的功夫就没有参加过武举考试,更何况,他就出生在产出武举最多的直隶(河北)?当然,武举考试内容与民间武艺有天然的差别,这也是军事技艺与民间武艺的差别。孙禄堂本人连骑马都不会,更不要提他能骑马射箭了。而参加武举考试的人还要在大清开办的“军校”中学习,我们私自的推测,孙禄堂也许是家贫而没有这样的机会,参加武举的进身之阶,对他来说,可能只能是一种奢望。

但天赋异禀的孙禄堂在坎坷曲折的求学中,还是练就了一身好功夫。我们丝毫不怀疑他功夫的高超,不过,他的功夫并不一定全然地表现在格斗能力上。不然,一介草根平民,没有一纸文凭的孙禄堂,依靠什么能被大清重臣鹿子霖赏识;又凭什么被后来的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时时留在身边?以致于真正地实现了屌丝的逆袭。

太极拳大师孙禄堂之——仕途为孙禄堂平添耀眼光环

中年孙禄堂像

一 河北定兴,孙禄堂进身的福地

1894年,孙禄堂的朋友孙绍亭其时出任定兴县县令,聘请他一起前往定兴发展。功夫在身的孙禄堂在定兴发展的几年除了收一些徒弟,并没有特别值得炫耀的成就,但这也是他凭借功夫进入官方的起步。尽管此时赏识他的还是一个帝国的基层官员,甚至还有一点熟人关系。但是,历史就是这样的机缘巧合,定兴成了孙禄堂进身的福地。

这机缘源于出身定兴的高官鹿传霖。

鹿传霖(1836年~1910年)字润万,号迂叟,清末重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向西出逃,鹿传霖募兵三营侍卫,深得慈禧欢心,护驾到太原时,被授于两广总督。同年八月入值军机处,鹿子霖在这个职位上直至到宣统二年去世。

鹿传霖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在咸丰十一年(1885)调任陕西巡抚时因病回老家定兴休养,闲来无事的鹿传霖在家乡督办纂修《定兴县志》,并亲自作序。古人多有这样的情结,无论官职做多大,无论财富积累几何,在外面的世界多么风光,上了岁数一定告老还乡,叶落归根。事实上,清朝还有一个制度,京官退休后不能寓居北京,必须回原籍。所以老家的宅子,在自己人生巅峰时,一定是先要修缮扩充;老家的人情世故一样也不缺位,以备老之终所。鹿传霖也有这样的家乡情结。

鹿传霖有个儿子喜好功夫,他就在家乡,当然直隶也是大清国最好的“武术之乡”,为儿子找武术教师,在定兴工作过的孙禄堂首当其冲被推选。

孙禄堂依靠自己的功夫获得了服务高官的机会,他在教鹿子霖儿子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己非凡的武功,孙禄堂超越常人的功夫得到了鹿子霖的赏识。在帝国专制时代高官的认可就是一张无形的证书。虽然不是古代科举的认可方式,也不是现代证书意义上的认可方式,却是入居官方体系最为有效又有力的通行证,孙禄堂幸运地得到了它。

二 追随徐世昌宦海沉浮

有高官老乡的赏识孙禄堂很快就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太极拳大师孙禄堂之——仕途为孙禄堂平添耀眼光环

担任东北三省总督是的徐世昌

之一

1907年,翰林出身的徐世昌即将去东北担任东北三省首任总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以“东三省吏治因循,民生困苦,亟应认真整顿,以除积弊而专责成”为由,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徐世昌补授东三省总督,东三省正式改为行省制度。徐世昌踌躇满志,光绪三十年(1904年),徐世昌被任命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会试之阅卷大臣,圆了徐世昌十年翰林以来主考之梦;仅仅过去三年,徐世昌已经成为一个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系从一品级的大清重臣。出任总督是徐世昌施展人生抱负的机会,他需要各色各样的人才。

他在军机处工作的同事鹿传霖推荐了孙禄堂。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西逃,徐世昌与鹿传霖一样也是在随行护驾中得到青睐。1905年徐世昌奉旨入值军机处,同年年底即授军机大臣,比鹿传霖晚五年进入军机处。出行东北正是需要人才之际,徐世昌聘请孙禄堂作他的幕宾随同去东北。

在东北工作中,得到徐世昌举荐知县的机会,有点类似今天的储备干部,可能没有实缺,没有能够上岗。无论怎么说,孙禄堂还是颇得高官信赖,肯定是一个政治正确,与官员价值观一致,有才能有眼力见的人。

太极拳大师孙禄堂之——仕途为孙禄堂平添耀眼光环

在清末时的孙禄堂

之二

宣统元年(1909年)8月,徐世昌就任协办大学士,补授军机大臣;仅仅一个月后又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

在有清一代协办大学士是大学士之副职,职位级别比大学士稍低,为从一品,大学士则为一品官员,通常从六部尚书或总督中选任,这是递升大学士的必然升迁之道。八面玲珑的徐世昌此时官运亨通,同时为清政府补授军机大臣;仅仅一个月后就被授于体仁阁大学士。大学士是皇帝的参政顾问和最高幕僚,负责起草诏令及审议奏章,系清代文臣的最高荣典。在大清满族人掌握国家权力的时期,至清末才出现了汉族重臣,徐世昌已经是汉人重臣中最受朝廷信任者。

1909年,徐世昌入京就职,孙禄堂随同回京。次年孙禄堂举家迁入北京,在东城牛圈胡同租民居安家。工作之余的孙禄堂也受大清邮传部(邮电局)及大清禁军的邀请教授武术。至于教授的内容是什么,作者也未曾提及,但考虑到甲午战争之后几年,清朝正规军已经完成了近代化军队的建设,冷兵器在军队中已经不复存在,民国太极拳家也有不少曾在军队教授军官太极拳,皆为健身之用,孙禄堂此时在大清邮电局和禁军中教授武术大约如此。

之三

徐世昌手握大权,推行新政却也是孤掌难鸣,于是他帮助袁世凯袁重新出山。大革命爆发时,徐世昌等主张采用和平方式驱逐清帝下台,达到推翻帝制、创建中华民国的目的。他与北洋将领64人联名发电要求清廷“立定共和政体,否则以兵随之”。电报发出的第二天,徐世昌为避嫌疑恳请辞职,不过也没有在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任职。

在徐世昌辞职前,正是新旧王朝更替之际,各种政治势力相遇交锋,政局动荡,担任徐世昌安全保卫工作的孙禄堂一直追随左右。没有在民国政府就职的徐世昌隐居于青岛,忠心耿耿的孙禄堂追随在鞍前马后。

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取得镇压“二次革命”胜利,彻底铲除了政坛上的异己分子,再次请徐世昌出山,徐世昌开始动心了。1914年袁世凯根据新宪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徐世昌于民国四年(1915年)5月,就任北洋政府国务卿。一直跟随徐世昌的孙禄堂顺理成章地成为国务院卫队的卫队长。

此后不久,袁世凯听信谗言,野心开始急剧膨胀,试图蓄谋恢复刚刚被推翻的帝制。徐世昌却认为帝制实不为可,不得民心;但看到袁世凯和他的拥趸者高涨的劲头,这个前清的重臣也只好缄口不言,辞去了担任一年多的国务卿职务。

徐世昌再次退隐。在这一年,孙禄堂在北京出版自己的第一本著作《形意拳学》。

孙禄堂与大多数的民间武术家不同的是,他的眼界。他从追随徐世昌起,接触到大量清末民初的各路军阀豪杰、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极大地开阔了这个从身贫困家庭成长起来的武术精英的眼界,这使他显然地与囿于一技之长的武术家看待事情的方式迥然不同。孙禄堂能够率先整理总结中国武术,运用前沿思想叙述中国武术,不能不说深受时代精英阶层思想的影响,他处的位置和他见到的人使他站在了时代前沿。

太极拳大师孙禄堂之——仕途为孙禄堂平添耀眼光环

担任民国大总统,中间为徐世昌

三 仕途上的辉煌

民国七年(1918年),在选举民国第二届总统之际,段祺瑞、冯国璋相持不下,一向四面讨好的徐世昌遂作为“理想人选”,被选举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徐世昌没有忘记追随自己多年的亲信,孙禄堂入总统府出任武承宣官。

承宣官对今人而言是个非常陌生的官职名称。袁世凯时期的总统府机构分为:政务类、事务类、军事类、警卫安全类、礼仪类、生活服务类等。文武承宣司属于事务类,其分为文承宣司(文承宣官)和武承宣司(武承宣官),在行政所属上受到警卫安全总指挥处领导。武承宣官负责军事事务的联络工作,并不是负责总统的安全保卫工作。[1]孙禄堂的职位其实是升迁了。

《民国十年官僚腐败史》云:“传宣官犹前清督抚之巡捕。日得与部院诸官相接;消息灵通,故位卑而势重,外省军民长官入觐元首者,传宣处必荐科员,荐书记,荐军需及副官等。故一人传承宣,其家之鸡犬皆升。至于府中一应吉凶事件,为各省传递信息者,则庶务传宣而处事其中。多清代直奉两督署号房,若韩某者奉号房之一也。”[2]

这里“传宣官”就是承宣官的误写。承宣官是联系各地官员与军政大员的枢纽,一切的事务必须经由他们去转承,这是由大清行政制度向近代制度过渡时期的官职,其职位不高,但是“故位卑而势重”。按照传统的说法,这个官职显然是肥缺“一人传承宣,其家之鸡犬皆升”。孙禄堂被授予陆军中尉军衔,功勋六等文虎章。

太极拳大师孙禄堂之——仕途为孙禄堂平添耀眼光环

孙禄堂任职承宣官时的戎装照

陈微明记述了关于孙禄堂的一件事。民国八年(1919年)北方大旱,孙禄堂老家河北完县地富豪商乘机放高利贷,“贷钱利半于本,先生怜焉,散钱羽乡农而不取息,乐善好施,莫不感德”[3]在河北老家大旱的时候,有钱人趁机放高利贷,孙禄堂却是免利息借钱给村民渡过灾年。这件事,无疑说明孙禄堂高尚的品德,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孙禄堂此时是个有钱人,“位卑而势重”还真不虚此言。

孙剑云在文章中回忆他的父亲:“自我记事起,家中几乎每日都有客人来访。其中不少是来比武的,也有的是看到父亲著的书之后,不相信‘赳赳武夫’博学且工于文,而来探查虚实的。父亲一生待人以恕,为人至敦笃,从无门户之见,无论内、外家拳师,还是文人墨客,一律热情接待。均是茶余饭后再行比较,或与之一席阐论,来客多是拜师之后离去”。[4]其时间,著名的有大清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曾经的翰林院翰林狄海楼、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陈宝泉、陆军部次长(副部长)徐树铮等人都曾拜师孙禄堂。当然真正想习武的陈微明也是在此时拜师孙禄堂。

孙剑云的回忆没有错,但是结论被错位地拔高了。出生于1914年的孙剑云能够记事大约在四五岁的年龄,也就是1918年左右。此时正是孙禄堂在1918年进入总统府任承宣官“位卑而势重”的时间。更何况,他追随总统徐世昌多年是徐的亲信,以中国人的人事关系,多少人想逢迎高攀都来不及,门前拜访之人络绎不绝也就不足为奇了。许多人拜入孙禄堂门下不过是结交孙禄堂的一种途径,至于比武,哪个拜访者是真敢来比武挑衅的,见到孙禄堂也无不是彼此一团和气!孙剑云的回忆并不能说明孙禄堂格斗功夫高超。人人无不愿意结交为快,恰好说明这个中尉军官权势之重了。当然,孙禄堂为人性情笃厚本分做人,对一切拜访者都客气相待。原先只是小圈子出名的孙禄堂,此时声名远扬。

这是孙禄堂在仕途上第一次辉煌。

本身就功夫不凡的孙禄堂,他此时拥有的职位与权势极大地放大了他在武术界的影响力。而他此前又有《形意拳学》《八卦拳学》著作问世,更是被推向了武术的神坛,俨然成为武坛上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武术明星。功夫的光环为他后来在民国国术大发展时期的任职做了最好的铺垫。

民国十一年(1922年)爆发了直奉大战,得胜的直系并不感谢徐世昌“一边倒”的支持,在曹锟一再逼宫之下不得不恋恋不舍地离开总统府,迁居天津英租界。既结束了他五年的总统生涯,也从此结束了他从政40余年的历程。民国十一年(1922年)6月通电辞职,这次徐世昌是真正地退出了政界。北洋政府依旧在,可是徐世昌离开了,孙禄堂也就没有待下去的理由,同时离开总统府。

太极拳大师孙禄堂之——仕途为孙禄堂平添耀眼光环

孙禄堂59岁与6岁的女儿孙剑云合影,时在总统府工作

四 国术馆就职风云

1928年已经68岁的孙禄堂无疑已经是武术界的元老。

这一年的3月24日中央国术研究馆在南京正式成立,国术研究馆设正、副理事,正理事是张之江,副理事是李景林,他们都不拿国术馆的薪金。中央国术馆聘请这位享誉老京城已久的武学大师来新都城就任武当门门长。1928年4月28日,致柔拳社欢迎途经上海的孙禄堂,次日的《申报》对此次欢迎活动做了详细报道,其中专门提到孙禄堂受聘为国术研究馆武当门门长。

但孙禄堂在国术馆的工作并不尽人意,他的国术思想与教学方针与张之江存在较大的分歧。

孙禄堂的国术思想是拳与道合,在训练中充分发挥拳术的修身健身功能;而张之江希望更直接地发挥国术技能在军事及实用上的作用。尽管在“术德并重,文武兼修”这个大宗旨上两人意见一致,但是在具体内容和含义上两人的理解上迥然不同。国术馆人际关系复杂内部派系林立,这使刚刚上任的孙禄堂左右为难。1934年陈微明撰写的《孙禄堂先生传》中有:“以忌之者众,不合辞去。”寥寥数语,也没有真正道明孙禄堂辞职的真实原因。当然张之江对孙禄堂的为人和武功是推崇的,后来还是想方设法请孙禄堂先生来馆中指导形意拳,这是一年以后的事了。>此时此时此时

而江苏省主席钮永建对孙禄堂的国术思想比较赞同,恰此时江苏省响应中央国术馆的号召正在筹建江苏省国术馆。钮永建推荐孙禄堂前去主持正在筹建中的江苏省国术馆教务,孙禄堂欣然接受。

1928年5月下旬孙禄堂在到馆后不及一月就提出辞职辞去中央国术研究馆武当门门长的职务,于1928年7月1日正式聘为江苏国术馆任教务主任。中央国术研究馆一批中青年武术家先后去了江苏省国术馆。如曾参加中央国术馆内武当少林两门比武的中央国术馆武当门科长柳印虎、中央国术研究馆首期教授班成员胡凤山、马承智、李庆澜、于化行、陈一虎等人。当然还有晚来就任的杨澄甫。

有传闻孙禄堂是被王子平的挑战吓跑的,这不过是攻击孙禄堂的后人臆测的想象。时年47岁,自幼习武,正值壮年的王子平要去挑战已经68岁的孙禄堂似乎有违传统武德。孙禄堂接近古稀之年,历尽人世间的风风雨雨,人生的起起伏伏,面对任何意料之外的事情,早已经处变不惊,淡定从容。中央国术馆武当少林两门比武发生在1928年8月,那是聘任高振东代理武当门门长之后的事。\\

南京是国民政府所在地又是江苏省政府所在地(后来迁往镇江)。也是地利的缘故,中央国术馆成立之时,江苏省省政府诸委员率先发出《关于成立江苏省国术馆的倡议书》,1928年6月1日省政府函聘张之江、李景林、何玉书、张乃燕、陈和铣、茅祖权、郑佐平、王子平、王润生、孙铭、李锦文、金淑黄、钮永建等人为江苏省国术分馆董事,筹备馆务进行事宜。

太极拳大师孙禄堂之——仕途为孙禄堂平添耀眼光环

在江苏国术馆任职时期的孙禄堂

1928年6月27日,江苏省政府委员会第76次会议修正通过《江苏省国术研究分馆章章程》,并对人事作了安排。6月29日开第一次董事会通过章程和组织法。6月30日聘省主席纽永健任馆长。7月1日筹备完成,在这一天宣布正式成立江苏省国术馆,聘孙禄堂先生任教务主任。地点设在南京道署街江苏水陆公安管理处旧址。12月各省国术馆统一组织设置,省国术馆设立教务长,教务长之下设教务主任,教务主任之下设教习,教习之下设助理教习,助理教习之下设练习员。沿袭了中央国术馆没有改组是的教学组织系统。同年12月9日聘孙禄堂为江苏国术馆教务长。

此后,孙禄堂的名字以评判副委员长(副总裁判长)的身份出现民国政府举办的各种国术大赛上。而此时关于孙禄堂武功的奇闻异事经过小说作家的创作渲染,已经神乎其神。尚若从此时的报刊杂志中寻觅大师孙禄堂的历史足迹,必须结合时代历史还要精通运动学的知识,悉心辨别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我们的文化是如此的诡异,我们骨子里总希望哪个行业里有一尊神。大师孙禄堂成神的历史,是我们和我们的文化对于现实潜在的映射。

民国20年(1931)10月,孙禄堂突然辞去副馆长兼教务长职务,内在原因外人都不十分清楚。他的弟子陈健侯认为,“当时国术馆的原馆长钮永建,精通武术,对孙禄堂颇为器重,但易成顾祝同[5]后,此人不重视武术,独断专横,又迫害进步人氏,对孙师也不够尊重。孙师为人一贯耿直,不畏权贵,在一些馆务上颇多分歧。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对国术馆的存留有不同意见,故孙师毅然辞职北上。”[6]孙禄堂完成了发展武术的努力与最后的辉煌,已经七十余岁的孙禄堂怆然返回北平。

1932日军轰炸闸北,进攻上海。当时国民政府的十九路军顽强抗战,当时国民政府的防线一线是上海,二线为南京。镇江是处于战场地区而不在二线的防线范围内。因此,江苏国术馆的股东们纷纷撤离,造成江苏国术馆的资金没有了着落,1932年3月,江苏国术馆迫于资金压力不得不停办。

后在美、英、法三国的调停下,国民政府签下了非常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然而,江苏国术馆已经落下帷幕。

斯人已去,斯馆已逝。

功夫成就了孙禄堂的仕途,而仕途的成功又为孙禄堂的头上平添出耀眼光环,文艺把孙禄堂塑造成了“武神”。世上的一切神原本都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

注释:

[1]董洪亮.民国前期总统制度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2]沃丘仲子著.民国十年官僚腐败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

[3]孙剑云.忆父亲孙禄堂.中华武术[J]1994(5)

[4]陈微明.孙禄堂先生传.国术统一月刊(第二期)[J],上海国术统一月刊社,民国二十三年八月

[5]顾祝同(1893~1987)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字墨三。江苏涟水人,当时他是国民政府警卫军军长。1930年底,被任命为江苏省主席,于是由他兼任馆长。

[6]尤志心.江苏省国术馆始末.中华武术[J]2008(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