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信息操弄手段的集中賞析

朋友轉過來一篇“理性分析”文章,問我有什麼看法。仔細看了看,原來是一篇“翻案”文,列舉了諸多事實,結論是,遇到疫情不能隨便“吹哨”。

我有什麼看法?恰好,我最近看完了《後真相時代》這本書,值得一起說說。

後真相時代:信息操弄手段的集中賞析

無可否認,我們已經進入了“後真相時代”——簡單說,就是任何時刻、關於任何事情,都有無數的“真相”存在著,它們可能都是“真的”,而且竟然互相矛盾。那麼,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該怎麼辦?

可口可樂公司有個著名品牌“芬達”。如果你去查可口可樂的歷史,只會看到“芬達飲料在1955年於意大利那不勒斯上市,1960年進入美國”的資料。


後真相時代:信息操弄手段的集中賞析


後真相時代:信息操弄手段的集中賞析

這是真的嗎?

當然是真的。

但是如果你去查納粹德國的歷史,就會看到另一幅畫面。二戰之前,德國是可口可樂最成功的海外市場。二戰爆發後,美國宣戰之前,因為貿易禁運的原因,德國可口可樂無法獲得足夠的原料,所以他們就地取材、土法上馬,發明了一種叫“芬達”的飲料。而“芬達”(Fanta)的名字,也來自當時德國員工的創意——德語“幻想(Fantasie)”。

如今“芬達”流行於全世界,但可口可樂肯定不希望讓大家知道它的“黑歷史”。所以,儘管“芬達飲料在1955年於意大利那不勒斯上市,1960年進入美國”都是事實,但不是完整的事實。不過從普通人的閱讀感受出發,這就是“芬達的歷史”。

1991年,兩位著名心理學家,美國的Daniel F.Halpern博士和英國的Stanley Coren博士聯名發表一篇論文指出,左撇子的平均死亡年齡比右撇子少9歲。根據統計數據,左撇子平均死亡年齡是66歲,而右撇子平均死亡年齡是75歲。據此,兩位作者指出:社會上大量習慣和設施都是根據右撇子的習慣設計的,所以左撇子在生活中會遇到許多困難。

這是真的嗎?

當然也是真的。


後真相時代:信息操弄手段的集中賞析


後真相時代:信息操弄手段的集中賞析

實際上,人人平等、尊重差異的社會風氣,即便在西方世界的世界也不長。長期以來,“左撇子”都是被主流文化所不喜歡的——甚至日本皇室幾十年前仍然有“強制左撇子使用右手”的習俗。根據科學統計,左撇子的出現概率大概是10%到12%。但是近代之前,大量的左撇子並不會被認可。也就是說,直到最近幾十年,才有大量的人敢於光明正大地承認,自己就是“左撇子”。

1991年統計的人均壽命,其出生年月一定在20世紀20到30年代,考慮到當時的社會風氣和文明程度,“左撇子更容易早逝”的結論就站不住腳了。不信的話,可以統計網民的平均死亡年齡和非網民的平均死亡年齡,結果一定是“網民更容易早逝”,甚至可以推導出“上網嚴重影響壽命”的爆炸性結論。

所以,具體到開頭那篇文章,作者口口聲聲說“我列舉的都是事實,所以我的結論是站得住腳的”,看起來的確相當“有道理”,言之鑿鑿。不過仔細分析,他列舉卻是都是“事實”,“所以”之後的結論卻未必站得住腳。


後真相時代:信息操弄手段的集中賞析


後真相時代:信息操弄手段的集中賞析

作者說“不能隨便吹哨”,因為疾病預報是“一回專業的事情”,然後反問“每年投入那麼多資金搞地震預報,難道地震就可以隨便亂報嗎?”。有什麼問題嗎?有問題,因為這就是典型的類比錯誤,模型適用錯誤。

地震預報到底行不行得通,在科學上一直有爭議。但即便是支持“地震預報”的理論,也是“查微知著”,根據某些跡象來推導,其邏輯鏈條並沒有成為科學共識。但是疾病預報不同,如果看到科學的、病毒測序的結果才下判斷,顯然和“看到螞蟻搬家就發出地震警報”是兩回事。

如果一定要類比,我覺得“火災報警”的場景更適合類比。它更類似某人確實看到了火苗,於是對同一個房間的人大喊“起火了”,這種做法乃是普通人的正常反應。這時候去苛責他“為什麼不說清楚哪裡起火”,“119都說沒起火你還亂喊什麼”,以及“播報‘起火了’的姿態和腔調不對”,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從常理推斷,真正理性的作者,既然願意花那麼多篇幅去列舉“事實”,絕不會糊塗到認為民眾的不滿是鋪天蓋地漫無目的的發洩。真正理性的作者,也不會放棄“當時有沒有可能做得更好”的思考和追尋,只給讀者留下“要不要製造恐慌,導致社會大亂”的簡單問題。如果做不到這兩點,又時時處處自己標榜“理性”,那麼這個作者的“理性”也就相當可疑了。

話說回來,在題目裡標榜“理性”也是《後真相時代》一書中提到的伎倆。如果“新聞”一定要使用感情激烈的詞彙、聳人聽聞的標題,那麼它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讀者的認知,無論其內容如何。

《後真相時代》作者的本意是戳穿當下各種操弄信息的鬼把戲,讓讀者更有辨別力。不過在我看來,它也可以反過來用,作為《自媒體時代寫作指南》。如何在螺螄殼裡做道場,用僅有的信息來達到想要的效果?各種手段,都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

話說回來,對於普通人,知道這些伎倆有什麼用嗎?是不是隻會徒增煩惱?

我覺得答案是明確的:“有用”,“不會”。

小朋友不愛吃青菜,這是家長普遍的難題,無論怎麼說都很難奏效,我們家也一樣。看完《後真相時代》之後我另闢蹊徑,給青菜安上好聽的名字:脆脆的花菜,香甜的白菜,酸爽的蘿蔔…… 結果,他果然更有興趣吃青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