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信息操弄手段的集中赏析

朋友转过来一篇“理性分析”文章,问我有什么看法。仔细看了看,原来是一篇“翻案”文,列举了诸多事实,结论是,遇到疫情不能随便“吹哨”。

我有什么看法?恰好,我最近看完了《后真相时代》这本书,值得一起说说。

后真相时代:信息操弄手段的集中赏析

无可否认,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简单说,就是任何时刻、关于任何事情,都有无数的“真相”存在着,它们可能都是“真的”,而且竟然互相矛盾。那么,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该怎么办?

可口可乐公司有个著名品牌“芬达”。如果你去查可口可乐的历史,只会看到“芬达饮料在1955年于意大利那不勒斯上市,1960年进入美国”的资料。


后真相时代:信息操弄手段的集中赏析


后真相时代:信息操弄手段的集中赏析

这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

但是如果你去查纳粹德国的历史,就会看到另一幅画面。二战之前,德国是可口可乐最成功的海外市场。二战爆发后,美国宣战之前,因为贸易禁运的原因,德国可口可乐无法获得足够的原料,所以他们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发明了一种叫“芬达”的饮料。而“芬达”(Fanta)的名字,也来自当时德国员工的创意——德语“幻想(Fantasie)”。

如今“芬达”流行于全世界,但可口可乐肯定不希望让大家知道它的“黑历史”。所以,尽管“芬达饮料在1955年于意大利那不勒斯上市,1960年进入美国”都是事实,但不是完整的事实。不过从普通人的阅读感受出发,这就是“芬达的历史”。

1991年,两位著名心理学家,美国的Daniel F.Halpern博士和英国的Stanley Coren博士联名发表一篇论文指出,左撇子的平均死亡年龄比右撇子少9岁。根据统计数据,左撇子平均死亡年龄是66岁,而右撇子平均死亡年龄是75岁。据此,两位作者指出:社会上大量习惯和设施都是根据右撇子的习惯设计的,所以左撇子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

这是真的吗?

当然也是真的。


后真相时代:信息操弄手段的集中赏析


后真相时代:信息操弄手段的集中赏析

实际上,人人平等、尊重差异的社会风气,即便在西方世界的世界也不长。长期以来,“左撇子”都是被主流文化所不喜欢的——甚至日本皇室几十年前仍然有“强制左撇子使用右手”的习俗。根据科学统计,左撇子的出现概率大概是10%到12%。但是近代之前,大量的左撇子并不会被认可。也就是说,直到最近几十年,才有大量的人敢于光明正大地承认,自己就是“左撇子”。

1991年统计的人均寿命,其出生年月一定在20世纪20到30年代,考虑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明程度,“左撇子更容易早逝”的结论就站不住脚了。不信的话,可以统计网民的平均死亡年龄和非网民的平均死亡年龄,结果一定是“网民更容易早逝”,甚至可以推导出“上网严重影响寿命”的爆炸性结论。

所以,具体到开头那篇文章,作者口口声声说“我列举的都是事实,所以我的结论是站得住脚的”,看起来的确相当“有道理”,言之凿凿。不过仔细分析,他列举却是都是“事实”,“所以”之后的结论却未必站得住脚。


后真相时代:信息操弄手段的集中赏析


后真相时代:信息操弄手段的集中赏析

作者说“不能随便吹哨”,因为疾病预报是“一回专业的事情”,然后反问“每年投入那么多资金搞地震预报,难道地震就可以随便乱报吗?”。有什么问题吗?有问题,因为这就是典型的类比错误,模型适用错误。

地震预报到底行不行得通,在科学上一直有争议。但即便是支持“地震预报”的理论,也是“查微知著”,根据某些迹象来推导,其逻辑链条并没有成为科学共识。但是疾病预报不同,如果看到科学的、病毒测序的结果才下判断,显然和“看到蚂蚁搬家就发出地震警报”是两回事。

如果一定要类比,我觉得“火灾报警”的场景更适合类比。它更类似某人确实看到了火苗,于是对同一个房间的人大喊“起火了”,这种做法乃是普通人的正常反应。这时候去苛责他“为什么不说清楚哪里起火”,“119都说没起火你还乱喊什么”,以及“播报‘起火了’的姿态和腔调不对”,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从常理推断,真正理性的作者,既然愿意花那么多篇幅去列举“事实”,绝不会糊涂到认为民众的不满是铺天盖地漫无目的的发泄。真正理性的作者,也不会放弃“当时有没有可能做得更好”的思考和追寻,只给读者留下“要不要制造恐慌,导致社会大乱”的简单问题。如果做不到这两点,又时时处处自己标榜“理性”,那么这个作者的“理性”也就相当可疑了。

话说回来,在题目里标榜“理性”也是《后真相时代》一书中提到的伎俩。如果“新闻”一定要使用感情激烈的词汇、耸人听闻的标题,那么它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读者的认知,无论其内容如何。

《后真相时代》作者的本意是戳穿当下各种操弄信息的鬼把戏,让读者更有辨别力。不过在我看来,它也可以反过来用,作为《自媒体时代写作指南》。如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用仅有的信息来达到想要的效果?各种手段,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话说回来,对于普通人,知道这些伎俩有什么用吗?是不是只会徒增烦恼?

我觉得答案是明确的:“有用”,“不会”。

小朋友不爱吃青菜,这是家长普遍的难题,无论怎么说都很难奏效,我们家也一样。看完《后真相时代》之后我另辟蹊径,给青菜安上好听的名字:脆脆的花菜,香甜的白菜,酸爽的萝卜…… 结果,他果然更有兴趣吃青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