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退耕還林20年 山青水綠 農民增收

本號訊(3月18日)近日,賀州市八步區南鄉鎮的吳大哥已經為春季造林忙開了。在備耕造林的關鍵時期,八步區搶抓造林時機,積極開展春季植樹造林工作。1月以來,該城區完成整地備耕近4萬畝,完成植樹造林1.5萬畝,造林備耕及苗木均已準備就緒。

2001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八桂大地每年都會迎來春季造林的熱潮。退耕還林已成為廣西實施面積最大、中央補助最多、受益群眾最廣、時間跨度最長、建設成效最好的重點生態工程。

生態扶貧|廣西:退耕還林20年 山青水綠 農民增收

退耕還林後,東蘭縣的紅水河流域山清水秀 圖片來源:廣西日報

“還”石山綠裝——工程生態效益顯著

在東蘭縣紅水河流域乘船暢遊,目之所及,青山綠水,心曠神怡。

在船上,東蘭縣退耕還林工作辦公室原主任韋宏民拿出一些老照片,展示紅水河兩岸過去茂盛的森林。從1958年大鍊鋼鐵開始,亂伐樹木致使紅水河最終變成童山禿嶺,大雨一來,紅水滾滾,滿河黃沙。

“我從事了38年的農林工作,一大半的時間都在做退耕還林工程。那些年種下的綠色夢,現已變成現實。”韋宏民說,東蘭縣森林覆蓋率現在提高到了81.56%,水土流失現象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廣西地處珠江流域中上游,山地面積佔總面積的75%,岩溶面積佔總面積的36%,生態環境脆弱,坡地耕作是導致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主要根源。

通過在江河源頭及兩岸、紅水河梯級電站庫區和石漠化地區實施退耕還林,廣西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極大改善了中下游的水質狀況。2019年10月,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第三季度(7-9月)全國地表水質量排名數據顯示,水環境質量狀況排名前30位的城市,廣西佔了9席。前10名中,有6個城市來自廣西。來賓市位居榜首,柳州市緊隨其後。桂林、河池、賀州、梧州進入前十。監測結果顯示,坡耕地退耕還林後泥沙流失量比未退耕前減少48.4%,全區每年減少泥沙流失2500萬噸。

1999年,全國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2001年,廣西被納入工程試點並於2002年全面實施。至2019年底,全區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建設任務1536.7萬畝,其中,退耕還林402萬畝、配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975.7萬畝、封山育林159萬畝。

這項工程涉及14個設區市、100個縣區市、1148個鄉鎮、10200個村、102萬退耕農戶、510萬農民。全區直接增加森林面積1500萬畝,森林覆蓋率因此提高了4.3個百分點。

不僅如此,“地球之癌”石漠化也在退耕還林工程的大力實施下得到有效遏制。全國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顯示,廣西石漠化土地面積153.2萬公頃,比2011年全國第二次石漠化監測結果減少39.33萬公頃,淨減20.42%;比2005年全國第一次石漠化監測結果減少84.6萬公頃,淨減35.58%;是8個石漠化省(區)中石漠化減少面積和淨減率最多和最高的省份。

生態扶貧|廣西:退耕還林20年 山青水綠 農民增收

“還”林農幸福——助力農民脫貧致富

沿紅水河東蘭段105公里順江而下,沿岸找不到一塊開荒地。舉目望去是成片的板栗、油茶、杉木和各種經濟林。村莊鑲嵌綠海中,青山倒映綠水上,風光尤為秀美。

“群眾就是實在,種下的樹得值錢才行。”韋宏民說,為確保退耕還林工程“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從工作開始之初,東蘭縣就重點發展經濟林產業,將板栗、油茶、核桃等經濟林果作為東蘭縣退耕還林的主要種植樹種,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東蘭縣東蘭鎮田洞村至五聯村沿線53公里,過去群眾開荒到半山腰上,石漠化現象很嚴重。2012年以來,東蘭縣林業部門結合第二輪退耕還林發動群眾在這一帶大力種植核桃,並在核桃林地間種黃豆、花生、蔬菜等矮稈作物,群眾不僅獲得退耕還林補助,而且林地又有經濟收入,種植管護核桃的積極性很高。如今,這一帶已經變成了東蘭縣著名的“百里核桃長廊”。據統計,全縣板栗種植面積達32.5萬畝、油茶種植面積達25.7萬畝、核桃種植面積達28.9萬畝,核桃、板栗、油茶產業都被列入了河池市的“十大百萬”扶貧產業工程中。

“廣西退耕農戶戶均累計獲得國家政策補助收入11450元。而且,實施退耕還林後,農民外出務工增多,也增加了勞務收入。”自治區林業局局長黃顯陽說,退耕農戶家庭總收入比退耕還林前年均增長9.5%,淨收入年均增長16.7%。

各地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過程中,因地制宜,創新農民脫貧致富模式。在平果縣的石山上,漫山遍野長著任豆樹和竹子。實施退耕還林以來,當地村民在石漠化裸岩地都種上了任豆樹。任豆樹木材材質雖然很好,但生長週期比較長。怎麼才能讓林子在短期內有直接經濟收益?平果縣舊城鎮慶蘭村人在任豆林子中種上叢生竹。不僅讓大山的綠更美,而且用竹子編制的各種用具,也給當地村民帶來可觀收入。

2014年,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開始實施時,百色市右江區因地制宜,在地處百色水利樞紐、水庫周邊和保護區等生態區位重要的地區,選擇貧困問題嚴重且對發展芒果熱情較高的村屯發展芒果經濟林。其中,四塘鎮的魯平村和永樂鎮的石平村,分別有3400畝和2100畝新種芒果地塊符合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工程第一年就分別獲得補助資金272萬多元和168萬多元,有效促進了貧困村脫貧攻堅。

生態扶貧|廣西:退耕還林20年 山青水綠 農民增收

“壯”產業發展——工程助推林產發展

2009年,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將林漿紙和木材加工業作為林業優勢產業來發展。許多項目縣以退耕還林工程項目實施為契機,大力發展林漿紙和木材加工業,不僅為退耕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保障,還助了當地的林業產業發展一臂之力。

“廣西始終堅持用生態經濟的理念來指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特別是將退耕還林與發展林業產業、農業結構調整、農村能源建設等相結合,努力實現生態改善、經濟發展、農民增收,促進生態與經濟、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自治區林業局副局長陸志星說,廣西在保證生態效益的前提下,從國家標準認可的生態林或生態經濟兼用林樹種中,篩選出適宜當地的樹種,擴大規模,形成具有區域優勢的生態經濟型林業產業。“如以桉樹、松樹、任豆、竹子等為主的速生豐產林產業,以八角、板栗、核桃、芒果等為主的經濟林產業。”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結合當地的立地條件,引導群眾適地適樹,重點引導退耕戶利用退耕還林補助資金營造速豐林。目前全縣桉樹種植面積已達72萬畝。

同時,各地還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實現不砍樹能致富。凌雲縣通過林下種牧草,促進牛羊養殖業的發展;隆林等縣在退耕地林下種植金銀花等中草藥,發展壯大中草藥產業;平果等縣在退耕還林地間種劍麻,發展編織業;橫縣通過退耕還林種植茉莉花,擴大花茶生產能力。

據統計,20年來,廣西新增油茶、核桃、板栗、芒果等名特優生態經濟兼用林400萬畝,新增任豆、竹子、桉樹等速生豐產用材林600萬畝,調整優化了種植結構,形成了一批優勢林業產業。(作者 袁琳  蔣迎紅 許奇聰 付孜 編輯 王強)

生態扶貧|廣西:退耕還林20年 山青水綠 農民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