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智能製造也要儘快補上短板

進入21世紀以來,智能製造在全球範圍內快速發展,已成為製造業重要發展趨勢,對產業發展和分工格局帶來深刻影響。在這次中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智能製造的重要地位和價值進一步凸顯,智能製造業的發展面臨一次重要機遇,當然在此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新的挑戰,需要引起重視。


觀點:中國智能製造也要儘快補上短板


智能製造是基於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製造技術深度融合,貫穿於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製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新型生產方式。


正是由於智能製造的這些特點,使得參與制造過程的人工數量、時間與方式都有很大的彈性,當面對疫情限制人員流動和聚集的要求時,智能製造企業具有比傳統制造業更大的騰挪空間。例如,海爾智家互聯工廠產能幾乎不受疫情的影響,其中佛山工廠復工後日產能竟然超過年前30%,這顯然是受益於其他企業留下的市場空白。智能製造的許多產品也直接投入疫情防控,為武漢防疫前線提供了CT輔助診療、智能消殺機器人、藥品配送機器人等智能產品支援。此外,疫情對於口罩等抗疫物資需求劇增,大量企業可以迅速轉產抗疫物資,有效助力全國乃至全球抗疫。以上這些,都與近年來中國智能製造的長足進步密不可分。可以說,智能製造產業是此次抗擊疫情的中流砥柱,也將是疫情之後帶動經濟增長的主力引擎之一。


中國智能製造產業在疫情後必將迎來一次巨大的發展機遇。


一方面,疫情促使產品需求和消費方式更加智能化。防疫期間,無論是學習娛樂還是產品採購定製等,傳統模式幾乎無法進行,而智能化消費成為中國消費的主流和熱點。疫情之後,5G技術的發展會進一步推動社會生活的智能化,智能製造的市場規模將大幅擴展。


另一方面,疫情的巨大沖擊不僅對無人工廠、智能工廠發展起到強大的助推作用,也推動了教育、零售、醫療等服務業甚至種養殖業向無人化和智能化發展,帶動社會資本對智能製造的投入。


不過,中國的智能製造還面臨一定的挑戰。強大的智能製造是先進製造水平和智能化技術應用結合的產物,目前在這兩方面我們都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


觀點:中國智能製造也要儘快補上短板


中國的智能製造雖然應用比較廣泛,但是真正掌握的核心關鍵技術還不多。智能製造產業是資金密集和技術密集的產業,要與先進國家競爭,必須具有足夠的資本和人才。由於疫情影響,全球權威機構紛紛預測發達國家經濟增速會下滑,那麼中國製造業的傳統出口市場將出現萎縮。此外,全球智能製造的高端人才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而中國相關人才的數量並不能充分滿足國內智能製造產業的需求,這將影響智能製造的長遠發展。中國智能製造產業要儘快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有許多短板需要補上。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的優勢,打造良好營商環境,吸引全球智能製造產業資本和人才。一方面,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完善法律法規,讓中國成為環境友好的投資地;另一方面,改善國際人才吸引政策,讓全球人才願意到中國就業和創業。


智能製造產業的競爭最終取決於高質量資本和人才的競爭,我們必須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姿態,投入到全球相關要素的競爭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實現智能製造業的跨越發展,為製造強國建設提供堅實基礎。(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


觀點:中國智能製造也要儘快補上短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