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之臣”被孫權逼死,是否暗示東吳終將走向滅亡?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祖上世代為官,家世顯赫,出生於江東的大族,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跟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十餘年,為上大將軍,深得孫權器重。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後捲入立嗣之爭。

“社稷之臣”被孫權逼死,是否暗示東吳終將走向滅亡?

在輔佐孫氏政權初期,官職並不高,但各方面表現都很出眾。歷仕東、西曹為令史,主持文秘工作,後又出任都尉,兼縣令。當時任職境內因連年遭旱災,他開倉賑濟貧民,組織生產自救,緩和了災情,因此深得民心。

夷陵破蜀, 夷陵破蜀回顧他的一生,陸遜確實是難得的將士之才,軍事才能非同凡響,幾次關乎東吳存亡的戰爭中,他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可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大將軍,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最終卻被孫權逼死。孫權晚年的用人之道,是否暗示東吳終將走向滅亡?

“社稷之臣”被孫權逼死,是否暗示東吳終將走向滅亡?

陸遜之死,史料記載不是直接被孫權所殺,而是氣憤而死,氣憤之死的原因,自然在孫權身上。

孫權晚年,陸遜於軍事與內政上的表現仍然十分突出,所做的功績也讓眾人有目共睹,權利自然也越來越大。所以陸遜對於王權而言,是有威脅的,而這種威脅,孫權早有警覺。

公元245年,在孫權的指責下,陸遜十分惱怒,不久卒死。對於孫權來說,這樣做絕不是一時衝動。首先,不可否認陸遜確實是個難得的軍事人才,這一點孫權也是心知肚明,不然也不會重用他。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之間就沒有任何矛盾的存在,孫權爭取各方人士的支持,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夠稱王稱帝,不斷的加強皇權,但陸遜在很大程度上對皇權造成了威脅,為了政權穩固,必須削弱有可能構成威脅的勢力,陸遜是當時最大的威脅,自然逃不掉。

“社稷之臣”被孫權逼死,是否暗示東吳終將走向滅亡?

再者,孫權本是猜忌心較重的人,而對陸遜是孫策的女婿這件事情,一直心存芥蒂。眾所周知,孫權的兄長孫策英年早逝,如若不是兒子太小,很可能孫權不會成為東吳的主公。由此,很顯然陸遜很難得到孫權的完全信任。

孫權親自為太子挑選了輔政大臣,但其中那些聲望較高,戰功赫赫的老臣們,沒有一個被挑中,反倒是些勢單力薄的臣子成為了輔政首選對象。可見孫權為維護政權穩定是多麼慎之又慎。

“社稷之臣”被孫權逼死,是否暗示東吳終將走向滅亡?

但他沒想到,這系列的舉動,早已讓各大家族寒了心,失去了鼎力支持,加之為維護政權穩固逼死陸遜,更加動搖皇室集權的根基,從而加速了孫吳政權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