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棧道連秦都,褒斜道與古褒城的歷史沿革

導語所謂褒斜道,就是古褒國與夏商周中原王朝的交通道路,這條路徑早在商朝就已經開通了,西周更是大獲發展,為東周時期棧道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秦漢時期的褒斜道是當時的京畿地區關中通向漢中、蜀地的官方驛道,同時也是連接關中地區與"天府之國"之間的經濟大動脈,古褒城恰好是這一條交通要道上的咽喉。唐宋之際,將褒國都城所在地設立的縣名之為褒城縣,雖然秦地與蜀地之間的交通要線之間多次改道,但仍然稱其為褒斜道。到了明清之際,褒城縣縣名沒有更改,僅將唐宋時期的褒斜道更名為"連雲棧道",但是古褒城作為南北交通線上重鎮的地位並沒有因此下降。可以說,古褒城見證了褒斜道千年演變的歷史沿革,且在千百年間的作為第一重鎮的地位沒有根本發生變化。

一、褒斜道的開通

褒斜道的開通,和古褒國有很大關係,古褒國是傳說中夏朝時期就存在的方國。《史記·六國年表》說:"禹生於西羌",大概在今天的四川汶川境內,與漢中盆地接近。《史記·夏本紀》記載:"華陽、黑水唯梁州","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

"。在原始社會末期,華夏九州曾經面臨一場滔天的洪水,大禹領導民眾治理洪水,"決九川致四海,浚畎治致之川"。

千里棧道連秦都,褒斜道與古褒城的歷史沿革

大禹

褒人祖先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分封到今天漢中市以北,建立了國家。根據歷史傳說,褒國國祚時間悠久,歷經夏、商、週三朝,其將於範圍位於今天的漢中盆地中央,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之間。常璩言:"三皇乘祗車出谷口。秦宓日'今之斜谷也。'及武王伐紂,蜀亦從行。《史記》:周貞王之十六年,秦厲公城南鄭。此穀道之通久矣。"。《史記·周本紀》說:"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龍止於夏帝庭而言日:'餘,褒之二君。'夏帝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莫吉。卜請其蒙而藏之,乃吉。"反映出古褒國和中原夏王朝往來甚密。

到了商代,褒國成為了連接中原王畿地區和西南地區的咽喉要道。褒國與蜀國、巴國等同為地處西南的商代方國,並且多見於甲骨卜辭:"伐與蜀"、"缶累蜀受年"、"王敦缶於(與)蜀"等。這裡的"缶"應該就是"褒",即夏代褒姒之國,位於漢中盆地故褒城。這也說明商王朝時期為了達到對於西南地區的控制,開通了褒斜要道。

千里棧道連秦都,褒斜道與古褒城的歷史沿革

褒姒

從出土遺物可以看出,褒國的青銅冶煉技術、農業發展狀況以及生產技術等方面甚至可以媲美中原地區。這一帶發現的青銅器製品體現出受到中原文化影響下獨立發展的本土青銅器群的特點。青銅器、玉器、陶器等遺物的發現從另一個方面表明,正是因為褒斜道的開通。使得古褒國的青銅文化能夠通過這一要道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去。

在西周時期,古褒國通過褒斜道與周王室密切往來。西周末年,著名的美人褒姒就是來自褒國。《史記·周本紀》說:"幽王嬖愛褒姒。衰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廢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為後。後幽王得褒姒,愛之,欲廢申後,並去太子宜臼,以褒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史記·索隱》說:"襄,國名,夏同姓,姓姒氏。禮婦人稱國及姓。其女是龍蒙妖子,為人所收,褒人納之於王,故日褒姒。"從記載來看,西周與褒國關係密切,結合最近出土的清華簡和青銅器銘文來看,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

千里棧道連秦都,褒斜道與古褒城的歷史沿革

烽火戲諸侯

自秦嶺山區穿鑿而過的褒斜道將西周鎬京與褒國緊密相聯,還促進了周南、召南文化的發展。《詩經·大雅·崧高》有言:"王遣申伯,路車乘馬。我圖爾居,莫如南土。錫爾介圭,以作爾寶。往近王舅,南土是保。申伯信邁,王餞於酈。申伯還南,謝於誠歸。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疆。以峙其餱,式遄其行。"申伯,屬於炎帝部落,為姜姓;申國公子誠,是周厲王的妻舅,周宣王的母舅,同時也是申國開國君主。為了遏制"

南土"楚國勢力的崛起,又能"封建親戚以蕃屏國",因此周宣王又加封他為"申伯",建立"申國"。有關周宣王把謝邑分封給申伯的準確年代,《竹書紀年》中明確記載:"宣王七年(前821),王賜申伯命"。申伯回到申國的路線大致是從鎬京經由褒斜道至漢水而後到申國,這條路線同時也是周宣王、周昭王等征伐荊蠻的路線。由"申伯還南",可以看出褒斜道與褒國在古代交通史上的重要戰略地位。

二、褒斜道發展的新時期

到了東周時期,隨著鐵質生產工具大量投入使用,交通道路的修築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褒斜道上在原來自然河谷丘陵之上修建起來了緊密的棧道,棧道成為了褒斜道上的主要設施和景觀。而古褒國卻因為西周的滅亡而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了,自此後褒斜道所在的漢中盆地也成為了秦、巴、蜀三國爭奪的戰略要地。

千里棧道連秦都,褒斜道與古褒城的歷史沿革

棧道

《華陽國志·巴志》雲:漢中盆地"其地分屬秦巴","後為蜀,恆成爭地"。可知漢水以南是巴、蜀勢力範圍,漢水以北是秦國控制區域。《華陽國志·蜀志》雲:蜀王杜宇"以褒斜為前門"。"周顯王之世,蜀有褒漢之地

。"顯示出在杜宇時期褒斜道曾一度併入蜀國的實施例範圍。也正是為了奪取漢中與巴蜀,秦國就以石牛糞金的故事和許嫁五位美女誘騙蜀王,蜀王為了獲得美女和黃金特意修築了林間道路,而秦國正是沿著這樣一條道路滅亡了蜀國,完全控制了這條交通要道。

千里棧道連秦都,褒斜道與古褒城的歷史沿革

《華陽國志》

為了加強對大對於西南地區的統治,秦國不僅將褒斜道、金牛道作為官方驛道,還大修棧道,使褒斜道通往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

。《戰國策》卷五《蔡澤見逐於趙》:"棧道千里於蜀漢,使天下皆畏秦。"《史記·蔡澤列傳》:"棧道千里,通於蜀漢,使天下皆畏秦。"所謂的千里棧道,指的正是褒斜道。《史記·貨殖列傳》:"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到了西漢初,"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這說明當時秦國設置的"褒中"縣,在漢初已經被兼併。"褒中故城,即周褒國都城,位褒谷口外平原上。曾屢徙。"

根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武帝派張印為漢中太守,疏通褒斜道,並且"發數萬人作褒斜棧道五百餘里",但是因為水流湍急、道路急險,漕運並沒有成功開通。這次疏浚工作室秦國曆史上最為矚目的工程,儘管最終沒能夠完全疏通,褒斜道的路上交通意義卻是不言而喻的。

千里棧道連秦都,褒斜道與古褒城的歷史沿革

《史記》

儘管東漢的都城位於洛陽,但素來重視以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為主的西部地區,且多次派人修鑿褒斜道。東漢至南北朝時期,以褒城為中心,石門內外滿是碑刻摩崖,不僅成為了珍貴的藝術品,更是彰顯了古褒城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交通地位。褒斜道石門摩崖石刻以記述褒斜棧道開鑿、水利修建、以及題詠為主要內容,時代上橫亙了東漢至明清,留下的重要石刻資料不僅具有珍貴的文學價值,更是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東漢明帝時期,曾下詔重修褒斜道,並且鑿通褒谷中的石門。明帝水平六年至九年(63-66),漢中太守部君最終完成了開通褒斜、石門的任務。後因戰亂損壞,導致道路阻塞。到了順帝初年,經楊孟文再三陳請,才重新修復。褒斜道南口,就是石門洞,洞長16.3米,寬4.2米,高3.45米,是世界歷史上用人工開鑿的一個交通隧道洞。永平六年(63),漢中太守鉅鹿都君奉詔,召集廣漢、蜀郡、巴郡的刑徒二千六百多人,開通褒斜棧道,歷時三年之久,時至永平九年四月方才落成。到了永平九年(66),開通褒斜棧道後,及開始有人在褒城北石門溪谷道中的摩崖上鐫刻文字,記載開通褒斜道的盛事。

千里棧道連秦都,褒斜道與古褒城的歷史沿革

褒斜道石門

東漢時期褒斜道大開通正是以褒城為主要工作重點展開的,也正是因此,才使得在關中進入漢中的四條通道中,只有褒斜道是"八方所達,益域為充","自南自北,四海攸通",為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及張騫、司馬相如、揚雄等人走出大西南,進入長安,開通絲綢之路,助力漢代文學興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綜上可知,秦漢時期的褒斜道既是進入西南求的官方驛道,也是秦蜀"天府之國"的經濟大動脈,而褒中縣城(古褒城)恰好是這一條國道線上的咽喉,"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除此之外,褒斜道還是秦漢時期文明的另一箇中心,以司馬遷、司馬相如、張騫、李固等為代表的解除人物,都在這條古道上留下了探尋的足跡。而作為秦漢褒斜道經濟文化昌盛的重要標誌,褒斜道石刻在古代文學和藝術上上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輝煌印記。

三、唐宋時期的開鑿活動

從東漢到唐宋時期,褒斜道的路線變化很大,褒中縣也更名為褒城縣,成為扼守著褒斜道的重要門戶。北魏宣帝正始三年(506)梁秦二州刺史羊址奏請"修石門閣道",朝廷派左校領賈三德"領徒一萬人石工百人",修復褒斜棧道,這一活動同樣持續三年方才至竣工。這次整修將褒斜棧道路線進行了大改造,褒谷段不再經石門出山,而是"

至於門北一里西上鑿山為道",成為了之後七盤路的發端。這此改造成為了褒斜道交通史上的分水嶺,也是漢魏時期褒斜道和唐宋褒斜道不同之處所在。

千里棧道連秦都,褒斜道與古褒城的歷史沿革

褒斜道石刻

到了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重修棧道時,在七盤嶺山腰增修了棧道,道路盤山而行,經雞頭關到褒城。因道路連續且盤旋如雲梯,故名之"

連雲棧"。事實上,打從宋代開始,文人們就將穿行於雲霧崇山之間的褒斜棧道稱為"連雲棧"宋初,石介在《赴任嘉州初登棧道寄題姜潛至之讀易》中說:"連雲棧外四千裡,讀易堂中一帙書。"易士達《卡土鵑二首》:"一自連雲棧道開,杜鵑啼血濺莓苔。不如歸去無人聽,幾個朝衣出蜀來。"這文人詩客的美妙詩句,表明也是在宋代以後,自褒城經鳳州到寶雞的北棧道就已經有了"連雲棧道"的美譽了。

漢魏時期的褒中縣位於褒河之西、褒谷口的臺地上。酈道元《水經注》曾雲:"褒水又東南歷褒口,即褒谷之南口也。北口日斜,所謂北出褒斜。褒水又南逕褒縣故城東,褒中縣也。本褒國矣,漢昭帝元鳳六年置。褒水又南流人於漢。"他也認為漢魏褒中縣就是褒國國都。唐人李吉甫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根據地理方位判斷,隋唐褒城縣城仍位於原處,是褒斜道入口的門戶,與古褒國都城並未重疊,但距離很近,"在縣東二百步

"。北宋初年編修的《太平寰宇記》也認為褒城縣在褒河西岸,褒城縣與古褒國並非一地。"褒城縣,本漢褒中縣,以其當褒斜大路,故名。漢都尉理此。其褒國城為褒水所壞,蓋後漢末、曹魏初移於今理。""隋初郡與縣並改為褒內,三年罷郡,以縣屬梁州。仁壽元年改為褒城,義寧二年又改褒中。貞觀三年又改褒城。"

千里棧道連秦都,褒斜道與古褒城的歷史沿革

《太平寰宇記》

宋初的褒城位於今天褒河西岸的階地上。明朝張良知纂修的《漢中府志》載:褒城縣治"宋慶曆元年知縣陳彪建,元廢,洪武二年重建。"《大明一統志》雲:"唐貞觀初復為褒城縣,宋仍舊,元徙治于山河堰東南五里,本朝因之。"《陝西通志》也載:褒城縣"皇明仍為褒城縣,隸漢中府。"從明代的各種地方誌、史書記載來看,足以證明宋朝的褒城位置上沒有發生變化,到了元朝很有可能遷到褒河東岸今漢臺區河東店,但是到了明時期褒城縣城還是在褒河西岸臺地之上。

明清兩朝的地方誌對於古褒城與褒斜道的關係有詳細記載,但是對於古褒國的歷史變遷記載卻並不可靠。《漢中府志》載:"古褒國,在縣東三里駱駝坪。禹封其子為褒君,是有褒國。褒州故址,在縣南十里打鐘壩村。置縣自秦始,漢日褒中,魏置褒中郡,隋日褒城,宋徙于山河堰,即今縣治,其故址則此。"此處作者將唐褒州與褒城縣混淆,實際上自漢至宋,褒城縣縣城的位置都沒有發生變化,它的作用仍然是控制褒斜道,"

以其當褒斜大路,故名"。

千里棧道連秦都,褒斜道與古褒城的歷史沿革

《漢中府志》

明清兩代的褒城作為交通要道,受到軍事作用的影響極大。明代前期,褒城有四門,即"東龍江,西蜀道,南大通,北連雲"。明後期至清,褒城有三門,即"東日山河三堰,南日梁漢群峰,北日褒斜二谷"。褒城建築地貌中最為聞名者有:連雲棧、褒斜谷、七盤嶺、雞翁山、連城山、雞頭關、褒水、神惠泉、連城池等。概言之,古褒城作為唐宋褒斜道和明清時期連雲棧道的起點和物資保障基地,它的自然地貌和人工建築都與古道有著密切關聯,因其位於褒斜道路之首故而名之褒城。

結語:早期王朝時代,褒國位於秦、巴之間,成為溝通連接關中和西南地區文化交流的紐帶,同時也是陝西南部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早期方國。古褒國的誕生和發展與它所處的地址位置密不可分,正因如此,在上週時期成為王畿之外的重要交通線路。正是因為古褒國與周王室往來密切,周滅亡後,古褒國也不復存焉。褒國滅亡之後,它始終影響著這片土地。秦漢時期在褒國故址上設立的縣治名為褒中縣,連通秦、蜀之地的官驛叫做"褒斜道";唐宋之際,設立的縣叫做褒城縣,雖然秦、蜀之間的官驛站點早已更名,但這條線路仍叫做褒斜道;明清時期褒城縣沿襲未改,僅將唐宋時期的褒斜道更名為"連雲棧道",褒城作為南北交通線要衝的戰略地位並沒有下降。可以說,古褒城見證了秦、蜀古道的歷史變遷,也是褒斜道的重要城堡,古往今來,巫術文人墨客往來停經,在此留下了探尋歷史的足跡和流傳千古的珍貴石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