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什麼沒有像宋朝一樣南遷?

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於天啟七年接下了他哥哥明熹宗朱由校的爛攤子,當上了皇帝。此時的明朝已經內憂外患嚴重,朱由檢繼位後勤勤懇懇,甚至為了國家大事每日只睡兩個時辰,一心想為明朝挽回一線生機,但奈何,大明帝國積重難返,大勢已去。

“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什麼沒有像宋朝一樣南遷?

外有大金的軍隊步步逼近,內有黃巾軍起義聲勢越來越浩大,朝廷內部的黨爭也愈發激烈。面對這樣的局面,身為一國之君的朱由檢自然也知道無力迴天了。那為什麼朱由檢不提出南遷呢?因為朱由檢是個很好面子的人,他貴為一國之君,怎麼能提出南遷呢?

“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什麼沒有像宋朝一樣南遷?

朱由檢的皇后周氏是個很賢惠的女子,她也對局勢看得一清二楚。有一次,周皇后對崇禎暗示說:“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崇禎自然明白周皇后的心思,但礙於京都是祖宗的陵寢之地,又面對群臣的輿論,他始終沒有將南遷的決定下達下來。

“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什麼沒有像宋朝一樣南遷?

作為同一條船上的螞蚱,群臣們為什麼沒有提出南遷的建議呢?首先,群臣不知道皇帝的心思,擔心自己若貿然提出南遷,惹惱了皇帝,最終降罪於自己就得不償失。其次,若是皇帝同意南遷,但皇帝必然會讓人留守京都,萬一這個被留守京都的人是自己,那不是自取滅亡嗎?況且京都肯定是守不住的,到時候這個“京都失陷”的罪責肯定也是逃不了的。因為皇帝和群臣的心不在一起,所以南遷的事就一拖再拖。

“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什麼沒有像宋朝一樣南遷?

既然南遷不成,又有群臣想了一個辦法:先把皇子們遷到南京以防萬一。大臣們提出這樣一個折衷的辦法,也是迫於無奈,假如京都失陷了,那皇子就可以在南京繼承大統,也不至於落得亡國的結果。但是這一意見也被崇禎皇帝拒絕了,“我在位十來年都做不了什麼大事,皇子們幾個孩子又能做什麼呢?”崇禎皇帝朱由檢自己不南遷,又不讓太子們南遷,結果就是一家子人死守在京都,坐以待斃。

“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什麼沒有像宋朝一樣南遷?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起義軍將京城團團圍住。十八日,崇禎帝朱由檢和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他們看著烽火連天的城外,徘徊無語,哀嘆連連。朱由檢回宮後寫到了詔書,命人把皇子們送往城外親戚家避難。他對周皇后抱頭痛哭道:“你是國母,理應殉國”。周皇后聽了也痛哭不已:“妾跟了陛下十八年,陛下沒有聽過妾一句話,如今陛下要妾去死,妾怎麼敢不去?”說完便上吊自殺了。而後,朱由檢又對袁貴妃說道:“你也一起去吧”。袁貴妃哭著向皇帝拜別後,也上吊自殺了。而後,他又流著淚對長公主說:“為什麼你要投身到皇家來呢?”說完便揮刀將長公主砍死。

“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什麼沒有像宋朝一樣南遷?

十九日凌晨,李自成的起義軍攻破了京城。朱由檢寫下一封血書:“我今日的結果都是因為誤信臣下,我死後也愧對列祖列宗,今日我會取下皇冠,披髮遮面,任由你們分割我的屍體,但請不要傷害百姓”。而後,他便登上煤山自縊了。

“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什麼沒有像宋朝一樣南遷?

轟轟烈烈的大明帝國就此滅亡了。正如今日的議題,若是朱由檢能提早南遷,或許還能在南部偏安一隅,暫且有一線生機。但是正因為他剛愎自用、好面子的缺點,導致了他一直沒能南遷,錯失了良機。縱觀明史,朱由檢算得上是明朝歷史上賢明的君主了,但是他接手的是個爛攤子,滅亡是歷史的趨勢,縱使他再勤政,他也無法改變歷史的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