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腫瘤防治 新方法 新希望

2020 腫瘤防治 新方法 新希望

據2019年發佈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惡性腫瘤死亡佔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幾年來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死亡率均呈持續上升態勢,癌症已成為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癌症,長期以來因其很難治癒又被稱為“絕症”或“不治之症”,許多人往往“談癌色變”。因為一旦患癌,就意味著要經歷手術切除+放療/化療的痛苦折磨,而且還難以逾越高死亡率的禁區。

然而,進入21世紀,醫學科技的飛速發展讓我們有信心對癌症不再懼怕,癌症治療也不再是簡單粗暴的無差別打擊。科學家們尋找到各種癌細胞的“靶點”,進行精準靶向藥物治療,不斷有患者被治癒。多種癌症“靶點”的發現和層出不窮的新靶向藥物的研發及應用,為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白血病等多種癌症患者帶來了希望。隨之而來的各種全新的免疫療法,意圖徹底攻克所有癌症。隨著基因定製疫苗在一期試驗中的大獲成功;人工智能檢測讓癌細胞無處遁形;“餓死”腫瘤的新藥面世;“一滴血測癌”技術的便捷高效……都使我們明顯感受到人類對抗癌症那種必勝的勇氣。

科學的力量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磅礴奔湧,一個又一個醫學奇蹟已經並將不斷在我們眼前誕生,人類向癌症發起總攻的號角已經吹響。在21世紀20年代的開始,我們有理由相信,越來越多的癌症已經或即將被逐漸治癒,攻克癌症不再是夢!

國家癌症中心數據顯示,惡性腫瘤(癌症)已成為嚴重威脅中國人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據2019年發佈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惡性腫瘤死亡佔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幾年來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死亡率均呈持續上升態勢。

其實,癌症最大的風險因素並不是空氣汙染、轉基因食品,而是壽命。無論男女,從40歲開始癌症發病率快速升高;當年齡超過55歲,就開始呈指數性上升;到80後歲達到發病高峰,如果活到85歲,累積患癌率為36%。壽命越長的地區,癌症發生率也越高,如上海人均壽命超過80歲,為全國第一,癌症發病率也是全國第一。

癌症就等於“絕症”或“不治之症”,患癌就等於切除+放療/化療,然後在副作用和復發的折磨中等待死亡的那一天……這是大部分人眼裡的“談癌色變”。但是,這已經是對癌症過時的認知和觀念了。進入21世紀,癌症已經可能被治癒了!

隨著近年來醫療科技的飛速發展,目前癌症治療不再是簡單粗暴的無差別打擊,科學家們尋找到癌細胞和正常細胞之間更多的不同點,醫學上稱之為“靶點”,進行精準的靶向藥物治療,不斷有癌症患者被治癒。多種癌症“靶點”的發現和層出不窮的新靶向藥物的研發及投入使用,為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白血病、淋巴瘤、甲狀腺癌、黑色素瘤、腎癌、肝癌、胃癌、多發性骨髓瘤、胰腺癌等多種癌症患者帶來了希望。

免疫療法的應用更是人類第一次對癌症發起的總攻,意圖徹底解決所有癌症,儘管這其間癌細胞有著各種對抗和反撲,但醫學科技發展的腳步卻越來越穩、越來越快。基因定製疫苗在一期試驗中的大獲成功;“一滴血測癌”技術的高精準度,都使我們明顯感受到人類對抗癌症時那種必勝的勇氣和嶄新的氣象。

免疫療法:

讓治癒癌症成為現實

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因為在腫瘤免疫領域做出的貢獻,榮獲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免疫療法也成為當年的十大科技突破之首。

詹姆斯·艾利森被認為是分離出T細胞抗原(T-cell antigen)複合物蛋白的第一人,他找到的CTLA-4蛋白是人類首個被發現的“免疫檢查點”,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對抗癌症思路。他設計了一種藥物專門結合CTLA-4蛋白,可釋放免疫系統自身能力來攻擊腫瘤。

本庶佑發現了另一個重要“免疫檢查點”PD-1。早在1992年,他首先鑑定PD-1為活化T淋巴細胞上的誘導型基因,這一發現為PD-1阻斷建立癌症免疫治療原理做出了重大貢獻。

2014年,專門破壞T細胞上的PD-1蛋白的抑制劑在美國上市,可以用來治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結直腸癌、腎癌、肝癌、胃癌……2015年8月,90歲高齡的美國前總統卡特診斷出黑色素瘤,因高齡無法化療、且癌細胞已擴散到肝臟和大腦,卡特接受免疫治療僅僅4個月後,體內的腫瘤竟徹底消失了。過去幾年中,採用類似免疫療法,或是其他治療白血病、腎臟與肺部癌症的免疫療法的患者,紛紛傳來捷報。對於晚期腫瘤而言,免疫療法無疑是人們在過去幾十年間取得的最大進步。

2018年6月15日,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正式批准PD-1抗體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上市,針對的適應症是“系統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不包括敏感基因突變患者)”,意味著我國的腫瘤治療真正進入了“免疫”時代。我們有理由相信,將標準的抗腫瘤療法與增強自身防禦功能的免疫療法聯合起來,長期抑制、甚至治癒腫瘤的夢想,已開始變為現實。

基因定製精準剿滅癌細胞

癌細胞裡有很多異常蛋白,這些蛋白若是單獨出現,馬上會被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收拾乾淨,正如我們熟知的感冒病毒。但是因為有了癌細胞的庇護,這些異常蛋白釋放的信號被屏蔽了,免疫系統找不到這些“壞蛋”就無法及時消滅它們。

所謂癌症疫苗,就是科學家們先提取出癌細胞,找出裡面的異常蛋白是什麼,然後人工合成這些異常蛋白,再把這些“裸露”的異常蛋白注入人體內,這些“壞蛋”此時自然躲不過免疫系統的眼睛和T細胞的無情追殺,必然會全軍覆滅。

前不久,來自美國波士頓達納癌症研究所和德國緬因茲大學的科研團隊同時宣佈:在他們針對黑色素惡性腫瘤患者的研究中所開發的基因定製疫苗,在一期試驗中大獲成功。

美方數據顯示,參與治療試驗的共有6名黑色素惡性瘤患者,在進行基因定製化疫苗接種後,有4人已完全康復,體內腫瘤細胞含量為0,且已跟蹤了32個月再無復發。另外兩個人雖然腫瘤細胞並沒有立即消失,但在經過其他常規手段輔助治療下腫瘤細胞也已消失殆盡。

而德方的數據顯示,參與治療試驗的總共13名患者,在接種疫苗後,有8名腫瘤患者在3個月內腫瘤細胞完全消失,且連續跟蹤23個月沒再復發。其餘5名患者由於癌細胞已擴散嚴重,截至研究成果公佈時,共有2名患者的擴散腫瘤縮小,1名患者在接受常規輔助治療後完全消滅了已擴散的腫瘤。

這兩項試驗充分證明了基因個性化定製疫苗的可行性,不少製藥大廠已開始了相關研究。隨著一大波臨床試驗的開展,更多針對癌症的治療性基因定製疫苗將會不斷湧現並被儘快應用。

調控低氧誘導因子:

斬斷癌細胞營養供給“餓死”腫瘤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再次頒給了為攻克癌症而不懈努力的科學家們。美國哈佛醫學院教授威廉·凱林、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彼得·拉特克利夫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格雷戈?塞門薩,共同獲得了這一獎項。

凱林長期研究一種遺傳綜合徵馮·希佩爾·林道氏病(VHL)。這種遺傳病由染色體3p25VHL抑癌基因突變失去應有抑癌功能造成。VHL基因編碼蛋白的結合高度依賴氧氣,通過這一線索,凱林和他的團隊進一步發現低氧誘導因子-2α的抑制是抑制腎臟腫瘤的必須充分條件。

塞門薩和他的團隊則發現,低氧誘導因子-1(HIF-1)所調控的基因能夠作用於線粒體呼吸,並指導細胞對缺氧狀況的特殊反應和心血管系統的變化,“隨著體內氧含量降低到6%,低氧誘導因子-1就會大量生成,缺氧越嚴重,低氧誘導因子-1就生成得越多。”塞門扎指出,低氧誘導因子-1有大量靶向細胞生成,大約有4000多個靶向基因受它調節,其中一些基因可以增加氧氣傳輸,降低紅細胞的生成,或實現血管生成和紅細胞生成。

因為腫瘤也需要生成大量血管以供應其營養,支持腫瘤快速生長。腫瘤內部缺氧環境將誘導低氧誘導因子表達,從而促進血管生成,促進腫瘤長大。由此,科學家通過調節低氧誘導因子,使腫瘤無法生成大量的血管供其營養。這從另一個思路上為腫瘤治療找到了重要突破口。

2018年12月,全球首個利用低氧誘導因子原理開發的腎性貧血治療新藥在北京上市。凱林表示,最新臨床試驗表明,這種低氧誘導因子-2α抑制劑對癌症治療有著良好效果。

人工智能檢測:

讓癌細胞無處遁形

長期以來,癌症的復發和轉移都是一個大難題,因為不知道癌細胞會躲藏或遷移到哪裡,治療難以特別精準和有效。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有可以高效檢測全身擴散的腫瘤細胞和腫瘤靶向治療抗體分佈的可靠方法。而通過人工神經網絡進行深度機器學習,是實現人工智能檢測的重要一步。

2019年12月12日,美國《細胞》正刊發表德國亥姆霍茲國家研究中心、慕尼黑大學、慕尼黑技術大學、吉森大學、法蘭克福大學、德國癌症研究中心、德國環境醫學中心、德國癌症轉化研究聯盟、海德堡大學的研究報告,這些大學和機構開發了自動量化癌症轉移和靶向治療抗體分佈的綜合分析方法。

首先,該研究利用透明器官三維視頻技術,將小鼠透明化,對其全身進行三維掃描,並將癌細胞轉移的熒光信號增強100倍以上,找出微轉移和單個癌細胞,記錄於數字化三維重建視頻。

其次,該研究開發了自動量化癌症轉移的深度機器學習算法,可精準符合人類的手工檢測結果。

最後,對三陰性乳腺癌、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肺癌、胰腺癌等5種不同癌症轉移模型,通過深度機器學習進行量化,能夠系統分析小鼠全身癌症轉移大小、形狀、空間分佈和程度等特徵,以及腫瘤微環境對靶向藥物的影響、全身靶向治療抗體與化療藥綴合物的效果。

這些研究意味著,未來狡猾的癌細胞無論轉移到人體內的任何一個角落,人工智能檢測都可以迅速並準確地找到它,為靶向治療和其他癌症治療以最快速度提供了最精準的靶子。

“一滴血測癌”:

可發現13種癌準確度達99%

眾所周知,癌症早發現、早治療,不僅療效好,能極大提高患者生存率,甚至可以治癒。近年來,隨著癌症篩查的不斷推廣和普及,許多癌症都可以早期發現,同時也有一些有助癌症早期發現和及早診斷的新方法不斷問世,為患者治癒癌症、延長生存期帶來更大的可能。

2019年11月25日,日本東芝公司宣佈其研發了“一滴血測癌”新技術,能以99%的準確度從人體1滴血液中檢出13種癌症。該項技術將於2020年起啟動實證試驗,東京醫科大學及國立癌症研究中心也共同參與了此項研究,力爭在數年內投入正式使用。

據介紹,此項技術通過檢查分泌在血液中的名為“微核糖核酸”的分子種類及濃度,能在極早階段發現乳腺癌、胰腺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等13種癌症。該技術投入使用後,有望大大提高癌症患者的早期發現率和生存率。

目前,東芝已開發出了可在短時間內檢測出核糖核酸的芯片和小型儀器,據稱能在2小時內測出結果,價格也能控制在2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294元)以內。不過,僅憑此檢查尚無法確定具體患有哪種癌症,目前進一步研究還在進行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