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和東吳爭奪不休的兵家要地“合肥”,有哪些獨特的優勢

巢湖,是中國第五大淡水湖,處於長江和淮河之間,分屬兩大水系的東淝河和南淝河在逍遙津匯流。新石器時期,人們在此定居。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稱:

“夏水暴漲,施(南淝河)合於肥(東淝河),故曰合肥。”

三國時期,曹魏和孫吳圍繞合肥在45年裡爆發10次大規模戰爭,曹魏四越巢湖不成,孫吳六攻合肥不下,為什麼孫吳緊盯著合肥不放?


曹魏和東吳爭奪不休的兵家要地“合肥”,有哪些獨特的優勢

上圖_ 合肥地理位置


  • 位置特殊 交通要衝

曹魏和孫吳首先看中的是合肥的地理位置。合肥,古稱廬州、廬陽、合淝,總面積11445.1平方公里。它東挽江淮丘陵張八陵,西抱大別山餘脈皖西山地,南瀕長江,北枕淮河。漢元狩元年(前122年),漢武帝首置合肥縣,時移世易,當地的區位優勢日益顯現。

秦嶺和淮河橫貫東西,勢分南北。秦嶺餘脈延伸至安徽,天柱山、白馬尖、老嘉山、琅琊山自西向東組成標誌性的江淮分水嶺,其中位於肥西的將軍嶺是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嘉慶《合肥縣志》載:“將軍嶺在城(合肥)西四五十里,一名分水嶺,嶺下有分水田,一源二流(一流入江,一流入淮),即淝源分流處。”


曹魏和東吳爭奪不休的兵家要地“合肥”,有哪些獨特的優勢

上圖_ 合肥縣城池圖(源自·清雍正《合肥縣志》)


秦漢時期,北方自合肥南下,分為東、西兩路。

東路經巢湖(今安徽巢湖市)、過昭關(今安徽含山)、至歷陽(今安徽和縣)、抵丹陽渡江,達吳縣(今江蘇蘇州),這是聯繫江南的要道。

西路自群舒(今安徽廬江西),繞道衡山,從樅陽渡江,或穿衡山,到潯陽江,通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南),此路是連接閩越的捷徑。

孫吳偏居東南,不論自保還是擴張,交通無疑是左右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合肥是南北交通的關鍵節點,因此,孫吳對合肥倍加重視。

曹魏和東吳爭奪不休的兵家要地“合肥”,有哪些獨特的優勢

上圖_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


  • 水路漕運 事半功倍

相較於陸路交通,合肥的水路航運更具優勢。在大運河沒有開通之前,東西走向的長江、黃河和淮河,缺少南北走向的河流溝通,導致三者處於相對孤立的狀態。先秦時期,當地民眾開鑿“江淮運河”,溝通了南淝河和東淝河。時至三國,曹操鑑於合肥戰事頻仍,發動民眾重修運河,河道運力得到很大提升,這條運河又名“曹操河”。

根據《水經注》的描述,江淮運河屬於季節性通航河流。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三月,曹操親率大軍至譙縣(今安徽亳州)“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不僅如此,他曾四次在夏季率水軍抵達合肥,從中印證了淝水夏季通航的事實。

曹魏和東吳爭奪不休的兵家要地“合肥”,有哪些獨特的優勢

上圖_ 巢湖 位置所在


與陸路相似,合肥水路交通同樣四通八達。南方政權自濡須口,入巢湖,經江淮運河,過壽春,轉渦水,直擊中原腹地。北方政權利用夏季高水位順流南下,可飲馬長江,西可進取武漢,東可威壓南京。憑藉水路交通的優勢,合肥發揮著樞紐的作用。

歷史地理學家嚴耕望認為:“古代中國之疆域以黃河、長江流域為主體,而中隔秦嶺、伏牛、桐柏、大別諸山脈,使南北交通侷限於東西中三主線。……東線由河淮平原逾淮水至長江下游之吳越。”

孫吳當時有漢水、濡須水和中瀆水等三條北上水路。由於劉備佔據著荊州一部,襄陽又掌握在曹魏手中,漢水不是理想的選擇。中瀆水水位變動較大,不能保證常年通航。孫吳水軍最盛,以水代兵不失為一種性價比較高的策略。對此,孫吳只能選擇由長江轉濡須水入巢湖作為突破口,而曹魏掌握的合肥是阻礙孫吳兵進中原的巨大阻礙,必欲除之而後快。

曹魏和東吳爭奪不休的兵家要地“合肥”,有哪些獨特的優勢

上圖_ 三國地圖


  • 經濟“輸會” 舉足輕重

在經濟上,合肥對孫吳的經濟頗有裨益。《史記·貨殖列傳》,“郢之後徙壽春,亦一都會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

藉助於“南北潮”的水運,使合肥躍升為當時與長安、洛陽齊名的貨物中轉中心。

時隔一個半世紀,東漢史學家班固在《後漢書》中,再次提及合肥:“壽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鮑、木輸,亦一都會也。”這裡班固對合肥的記述進行了微調,將“南北潮”改成了“南北湖”,“輸會”變成了“都會”。

當時,合肥南有巢湖,北有芍陂,班固的記載明顯更趨合理。當地“百貨駢集,千檣鱗次”,尤其是金斗河兩岸“悉列貨肆,商賈喧闐”,商貿繁榮,百業興旺。在《後漢書》中,合肥位列全國八大“都會”之一,說明當地由物流中心向商貿中心的轉變。

合肥集中了“皮革、鮑、木輸”等物資,唐人顏師古注曰:“皮革,犀兕之屬也。鮑,鮑魚也。木,楓柟豫章之屬。”相對於以紡織、制瓷、冶煉、造船為主的孫吳而言,在社會、軍事、民生等方面有很強的互補性。孫吳欲將合肥納入麾下,助長國家實力,提升經濟質量,也在情理之中。

曹魏和東吳爭奪不休的兵家要地“合肥”,有哪些獨特的優勢

上圖_ 黃河 長江 淮河 洪澤湖 巢湖


  • 守江必守淮 戰略支撐點

其實,合肥在孫吳的戰略上有著更為重大的意義。長江全長6300餘公里,孫吳不可能在長江沿線佈置重兵,只能分兵進行重點防禦。淮河東西全長1000公里,橫跨豫、鄂、皖、蘇、魯等五省。《禹貢》稱:

“導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於海。”

淮河水系共有58條支流,流域中有洪澤湖、高郵湖、寶應湖等五大湖泊,沿岸遍佈灣地、窪地和沼澤。孫吳以此為跳板,進能問鼎中原,退能鞏固長江,陳兵淮河流域,優勢明顯大於長江。能為孫吳政權賺取充足的戰略縱深。

曹魏和東吳爭奪不休的兵家要地“合肥”,有哪些獨特的優勢

上圖_ 《讀史方輿紀要》是清朝初年顧祖禹所撰,中華書局2005年出版


明朝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明確提出:南方政權“其時之盛衰,大約以淮南北之存亡為斷。”這是對孫吳最好的註解。作為江淮流域的中心城市,合肥的得失,關係到孫吳守淮戰略的成敗。曹魏顯然意識到這一點,魏明帝曹容坦言:“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之於三城之下。”可見,合肥和襄陽、祁山並列為曹魏三大戰略重鎮之一。曹魏和孫吳爭奪合肥,無疑是服務於全局的戰略措施。

顧祖禹總結:合肥“府為淮右襟喉,江南唇齒。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則可以西問陳、蔡,北向徐、壽,而爭勝於中原;中原得合肥則扼江南之吭,而附其背矣……蓋終吳之世曾不得淮南尺寸地,以合肥為魏守也。”一番話將提高了合肥的地位。

曹魏在江淮地區紮根合肥,牽制了孫吳的軍力,為最終一統天下埋下了伏筆。縱觀歷史,合肥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所發揮的作用非但沒有削弱,反而與日俱增。


參考資料:《三國志》、《後漢書》、《史記》、《讀史方輿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