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北宋皇帝來說,最大的敵人竟然是自己的將軍

北宋時的GDP是世界上最高的,為什麼很快就被少數民族滅了?

對北宋皇帝來說,最大的敵人竟然是自己的將軍

北宋的GDP雖然佔據世界絕大部分,領先於當時的所有國家,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對於發展軍事、建立軍隊、加固城防、穩固邊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推動作用。

對北宋皇帝來說,最大的敵人竟然是自己的將軍

但是北宋時期,火藥已經進入軍事領域,根據歷史記載,在中國,火藥發明後不久,就被人們應用到武器上.1000年,北宋士兵出身的唐福,製造出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燃燒性火器。北宋初年的《武經總要》一書,記載有火炮、蒺藜火球和毒藥煙球等三種火器的火藥配方。北宋時,還有專門機構管理火藥生產。宋敏求《東京記》記載的汴京的“火藥作”,就是火藥製造工廠。由於戰爭頻繁,火藥技術不斷改進,火藥兵器得到發展。宋金戰爭中出現了鐵火炮等爆炸性火器和火筒等管形火器。1126年金人攻打宋都,夜發“霹靂炮”,而宋朝守將李綱也以炮對炮,使用一種名為“震天雷”的鐵皮火炮。有人曾這樣說:人類第一批炸藥的試驗場,就是宋金交戰的中原大地。

對北宋皇帝來說,最大的敵人竟然是自己的將軍

畢竟北宋時期,仍是以冷兵器作為主站武器,火藥等熱武器僅僅進入初步階段,不具備決定性作用。加之,北宋的制度,由於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始終擔心手下兵將加以效仿取而代之,將全國兵馬守將來回調動,以使“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目的。儘管這種形式適應了宋太祖趙匡胤的個人需求,但是存在較大的缺陷,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兵將分離、將不專兵,導致領兵大將容易不能及時掌握軍隊的具體情況,因為主將和士兵不熟悉,不瞭解,沒有經過長期的磨合,配合不夠默契,主將的戰術意圖不能很好的被執行,戰鬥力大打折扣,從而調動合適部屬開展軍事行動,造成極大的指揮調動難度。這是北宋軍隊戰鬥力弱的一個主要原因。

對北宋皇帝來說,最大的敵人竟然是自己的將軍

加之,北宋時期,實行重文輕武、以文制武的制度,文官監軍,最典型的就是潘美和楊業事件,潘美是北宋名將,與楊業並沒有私仇,兩人本來配合默契,早在雁門關一戰就形成默契,取得不錯的戰績。在徵遼戰役中,潘美和楊業所帶領的這一路,是三路大軍中打得最漂亮的,但因為另兩路出了問題,不得不回縮撤退。楊業被監軍王侁逼的隻身赴險,在監軍王侁的干預下,潘美沒有能夠及時有效的接應楊業,造成楊業所帶領的部隊全軍覆沒於陳家谷。監軍代表的是皇帝,目的很明顯,就是監視在外帶兵征戰武將的行動,這些監軍並不太懂帶兵打仗,但因為身份特殊,主將對他們都有些忌憚,這就造成監軍干涉主將決策的問題,結果可想而知。

總之,北宋時期的政策決定了宋朝不可能出現威脅中央政權的藩鎮和武將,徹底解決了武將擁兵造反的可能性。但同時也削弱了軍隊的作戰能力,所以宋朝註定不會死於內部叛亂,最終會被外族滅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