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长张蓓

来武汉四十多天后,兰大二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蓓觉得最大的变化是病人越来越少了,出院的越来越多了,第一批队员们的休息也更能保证了。

作为兰大二院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的队长,在武汉的这些日日夜夜中,张蓓经历过重症患者漫长的生死拉锯,也经历过在轻症病房的日常值班,有时会觉得时间转瞬即逝,也有时日长似岁。

3月5日,张蓓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驰援武汉之初一门心思想着在患者救治中发挥专业特长的他觉得更要很好地完成工作,“我会按这个来要求自己去工作,先进要有先进的样子,不能辜负这个职业,不能辜负这一荣誉。”

1 从八小时到十二小时

队长张蓓

突出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地方都按下了暂停键,也打破了张蓓原有的工作节奏。原本正在医院值班的张蓓接到医院指示,需要选派副高级职称医生待命驰援武汉。

“没问题,我去!我是男性,怎么的都方便,而且参加过抗震救灾等,有一定的经验。”张蓓收到通知后,立即请缨带队出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自己的职业是医生,理应为大家的健康去服务。”

在抵达武汉后,张蓓和兰大二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被分配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开展救治工作。在这里,医生每班8个小时,护士每班6个小时。疫情初期病员量大,排班多,值班勤,张蓓主动承担起了最累最危险的岗位。

厚重的防护服一层层包裹在身上,体感闷热,稍稍走动就浑身湿透,体力消耗也远超平常;鼻子、脸部被厚重的护目镜压肿了,依然目不转睛地工作。但张蓓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都能克服。”

2月8日,张蓓得知国家卫健委要从甘肃援鄂医疗队抽调10名重症专业的队员前往本次防控疫情最前线的医院——武汉协和医院,他又一次主动请缨。

“我责无旁贷!作为队长,带二院的队员们来到武汉,有任何事情肯定我先上,这也是对我的队员的保护。”张蓓又一次“逆行”,来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立即在九楼病区投入到紧张的疫情救治工作中。

协和医院主要收治重症病人,工作强度更大,需要进行有创操作、气管插管等,暴露性更强,风险系数也更高,很容易被感染。这里住宿条件也没有之前的好,因为是中央空调不能开,碰到阴雨天,房间便很潮湿很冷。

在协和医院每个班是12个小时,4天一轮班,白班、白班、白加夜,然后下夜班的那天下午才可以休息。因为住地离医院还有一段距离,原本八点上班,张蓓一般早上六点半就出来了,换好隔离衣,交完班,七点半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

九楼病区有50张床,配备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等医疗设备,张蓓负责25张。病区的带头人是武汉协和医院的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全国委员金阳。与张蓓并肩战斗是齐鲁、中山、湘雅的精兵强将,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队”,该病区也是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本次抗击疫情的“党员先锋岗”。

“和这些业内翘楚和先锋模范众志成城、共同抗疫,我能学到很多,也对抗击疫情充满了信心。”张蓓说。

队长张蓓

在收治重症患者的协和医院,每一例的成功救治,都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与死神的较量,是外人所不知道的一翻惊心动魄。

2月7日,72岁高龄的沈奶奶因发热十天加重伴气短转入协和医院西院区。收治后,医院迅速评估患者病情,很快给出了入院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II型糖尿病;入院病情评估是CURB-65评分2分,肺炎严重指数(PSI)分级 I级,APACHE-II 15分。

患者胸闷、气短,呼吸急促,指脉氧饱和度70-90%左右。根据症状,作为主管医生的张蓓给予了普通氧疗、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抗病毒等对症支持治疗。

但几天后沈奶奶的病情突然急转直下,呼吸窘迫加重,意识不清,严重低氧血症。“立即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张蓓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给予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营养支持、吸痰、肺复张治疗、俯卧位通气......经过一段时间的有创通气和严密的管理,沈奶奶的呼吸功能逐渐好转,意识逐渐清醒,但能否为患者拔管脱离呼吸机,什么时候拔管,又一个难题摆在了张蓓面前。

每个ICU大夫都知道,拔管比插管更难,两者的困难程度不是一个级别。撤离呼吸机、拔出插管时候必须满足病人清醒、原发病治愈、呼吸功能恢复、有良好的气道自洁能力和呛咳能力等条件,若拔管后病人的肺无法代偿,二次插管的话病人死亡率和医护人员感染率会大大增加。

但如果一直不拔管,病人肯定无法救治过来。张蓓在反复研究患者病程记录,评估患者各项指标后决定2月24日为患者拔管,由他自己执行拔管操作。

“确实挺难的,当时压力特别大,说不害怕是假的,但我必须得做。”因为沈奶奶又是一位72岁高龄的患者,每一项操作都需要更谨慎更准确。

拔管前张蓓和一名来自陕西的护理人员一直守在她身边,盯着她做一些脱机拔管的试验,拔管时为了增强病人的呛咳能力,张蓓还时时轻拍病人的后背。在大家的努力下,病人成功拔除了插管,并成功恢复了自主呼吸,渐渐地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目前已治愈出院。

“把这个老奶奶从死亡边缘拉回来我觉得自己在协和的工作也值了。”因为和之前治疗过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不一样,在这次成功救治后,张蓓把经验进行了总结,写作完成了《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老年患者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1例报道》并投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希望能和同行们分享自己的病例,与大家探讨,为这类患者的救治积累经验。

回顾在协和医院的工作,来自全国不同省份、不同医院、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精诚合作,大家互相照顾,交流病人情况,全力以赴救治患者,让张蓓印象深刻。“给我的感觉是咱们中国真的强大了”

3 医护队员们的大哥哥

在第一批援鄂医护人员苏艳心中,作为医疗队队长的张蓓人品好得没话说。“对我们几个就像大哥哥一样特别爱护,我们有困难了他总是能站出来帮我们解决。”

到达武汉后,大家都积极地奋战在抗疫第一线,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没有一个人抱怨。因为医护队员被安排在不同班次,大家见面的机会不多,张蓓会时常在微信群里问大家是否平安,并确认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

来到武汉的第六天,医疗队员张丽萍上了她的第一个夜班。因为害怕上厕所,晚饭也没敢吃,平生第一次穿上了尿不湿,再加上缺氧,很快就有一点低血糖的感觉。在好不容易坚持到天亮后,她出现了心慌、恶心等症状。“当时特别害怕,心慌得快蹦出来了。”

有些担心掉队的她赶紧向张蓓打电话“求救”。因为正在上班,还无法过来的张蓓第一时间电话联系了一位主任帮忙照看,在下班后便来看望安慰张丽萍。

“别紧张,大家在一起呢,有事给我说,我们共进退。”从刚开始还不太说话联络,到渐渐有了更多接触,大家发现他特别热心,对队员们也十分照顾。“我是兰大的一员,作为队长,要管理好队员们,一定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张蓓说。

与队员们相互照顾,相处融洽,但这么长时间过来,张蓓心里也有件最内疚的事:“作为医生,给爸妈一个口罩都没留下。”疫情发生后他也曾联系网上购买了挺多口罩,但因为各种原因都没到货。

与父母说起这件事时,他们总是安慰张蓓:“我们没有口罩没关系,干脆就不出门,要口罩没用,我们不用。”父母越是这样说,张蓓觉得心里越难受。

同事们知道,在去武汉之前几天,他的母亲还曾因为早搏严重在兰大二院重症医学科住院。“室性早搏24小时有1万多次。”

在武汉,有重症组的医生这样评价张蓓:“大家对他被评为先进个人都非常认可,实至名归。我更佩服他的为人和业务能力。”从事重症医学工作13年的他熟练掌握危重病医学的理论知识及各种急危重症相关操作技术,有较多的急危重病抢救与治疗经验,曾在甘肃省首次开展了经皮气管切开术。

目前,武汉市疑似病例和新增病例明显减少。张蓓也从协和医院回到了武汉市中心医院工作,和同事们负责着一个病区,一边上班一边休息。“全国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好,基本控制住了,我们现在每班也只有6个小时了。”张蓓说。

内容来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文字 | 王耀辉

主编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