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襲計劃可行嗎?兩年後曹魏進軍蜀漢說明了問題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諸葛亮向後主劉禪上書,即著名的《出師表》,表明自己心志,並提出了建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後主同意。隨後諸葛亮率大軍10萬進駐漢中。

漢中地形險要,是屯兵聚糧的理想基地,但從漢中北進,必須跨越南北寬達100公里以上的秦嶺。

漢中進軍關中的五條路

當時自漢中北進關中,大體有兩個方向。

一個方向是翻越秦嶺進入關中,從東至西主要有四條路:

  • 子午道:自今陝西西安東南至今陝西漢中東;
  • 儻駱道:自今陝西周至西南沿駱谷水、儻水河谷南至今陝西洋縣;
  • 褒斜道:取道褒水、斜水兩河谷而得名,南口稱褒谷,在今陝西勉縣褒城鎮北十里,北口稱斜谷,在今陝西眉縣西南三十里。
  • 陳倉道:自今略陽縣西北穿越秦嶺,至寶雞西南。

這四條路雖然路途較近但很艱險,有的架有棧道,有的沒有,進軍比較困難。即使有棧道,那時也是沒人維護的,必須邊走邊修。

魏延子午谷奇襲計劃可行嗎?兩年後曹魏進軍蜀漢說明了問題

還有另一方向:

自漢中經陽安關(在今陝西勉縣西)、武興(今陝西略陽)向西北出祁山(在今甘肅禮縣東北)至天水(治今甘肅甘谷東)。

這個道路,路途太遠了,繞經祁山到達寶雞,大約要多繞700~800里路;但是相對而言更平坦,利於進軍。

魏延子午谷奇襲計劃可行嗎?兩年後曹魏進軍蜀漢說明了問題

諸葛亮首次伐魏,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襲計劃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正月,諸葛亮自漢中北攻曹魏。

行前軍事會議上,丞相司馬魏延提出一計。魏延認為曹魏鎮守關中的夏侯楙“怯而無謀”,建議由自己率精兵5000人(另有負糧5000人)而行,直出褒中,循秦嶺東行,至子午道折返北上,不出十日可至長安,屆時夏侯楙定會膽怯逃走,蜀軍可不戰而克長安。等到曹魏救兵趕到時,諸葛亮大軍也可從斜谷而至長安會師了。如此,則可一舉平定整個長安以西。

諸葛亮認為魏延此計過於冒險,就沒有采納。

魏延的計劃可行嗎?

此處先按下不表。我們先來看兩年後(公元230年)曹魏進攻蜀漢的一次軍事行動。

曹真從子午道進攻蜀漢

公元230年七月,曹魏大司馬曹真向魏明帝曹叡提出,蜀漢多次入侵(當時已經三次了)大魏,大魏應該出兵討伐。計劃主力由子午谷出發,其餘幾路同時並進。魏明帝同意了,下令讓司馬懿逆漢水由西城進軍,與曹真在漢中匯合。

當時陳群勸諫說,當初武帝曹操攻打張魯時,提前準備了大量軍糧,但還沒有攻下張魯的時候,就已經缺糧了。現在既難以就地取糧,在山裡運輸給養又極為困難。如果不好好計劃一下,恐怕進退失據啊。

曹真則堅持要從子午道進攻漢中。魏明帝又給曹真一份詔書,把陳群的建議也跟他說了,讓曹真仔細斟酌一下。結果曹真接詔就出動了。

曹真進攻蜀漢的情況怎樣呢?當然是無功而返。

曹真大軍穿越子午谷的詳細過程,我們可以從曹魏諫官的奏章中看出來。

到了八月份,正趕上天下大雨,連降三十多天,棧道斷絕。曹魏多位官員建議停止進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奏章,是散騎常侍王肅(王朗的兒子)寫的。

王肅上書的大意是說:前人的經驗告訴我們,在平原地帶行軍,如果要從千里之外供給糧食,那麼士兵就會捱餓;如果依靠軍隊就近找糧食,那士兵們就會經常吃不飽。何況現在魏軍深入崇山峻嶺,一邊走還要一邊開鑿山路,這樣額外耗費很多力氣,行軍速度與平原地帶相差百倍。現在又趕上霖雨不斷,山道又陡又滑還崎嶇難走,兵眾擁擠也展不開,空有糧食也送不上去。這些都是行軍的大忌。至今曹真發兵已過了一個月,才走到子午谷的半路。自己累得半死,讓敵人以逸待勞,這也是兵家大忌。遇到這麼多困難,應該知難而退。

曹魏眾人都看出來這次伐蜀必定無功,因此,九月初魏明帝下令曹真班師。

魏延子午谷奇襲計劃可行嗎?兩年後曹魏進軍蜀漢說明了問題

以曹真行軍的案例為對照,魏延的計劃怎麼樣?

雖然曹真出兵是在夏天雨季,但是仍然與魏延的計劃具有諸多相似性。

首先,對比一下出擊時間,天氣和季節雖然不同,但對行軍的影響類似。

曹真出擊是在夏天農曆七八月間,正是一年間雨量最大的時候。這個時機選的極差。天雨路滑,山谷道路崎嶇泥濘,光走路就把士兵累死了。

魏延建議出擊的時間是正月,正月雖然沒有雨,但是有雪。一個可能是下雪,第二個可能是積雪。山谷裡日照條件差,整個冬天都有積雪是很正常的事。雪造成路滑難走,與下雨的效果一樣。

另外,山谷積雪還可能讓士兵難以分辨道路和坑窪,士兵掉入雪坑裡導致受傷甚至死亡的可能性不低。

其次,評估魏延的行軍速度,十天不可能到達長安。

在漢至魏晉時期的行軍方式並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因此這裡找了兩個參考數據。一是《漢書》陳湯傳的記載,漢代行軍速度為每天“兵輕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二是《晉書 宣帝記》的記錄,司馬懿率軍征討遼東時,單程4000餘里,預計行軍時間為“往百日,還百日”,這樣推算,帶著輜重的綜合部隊平均每天行進40裡,而且從事後的記錄來看,史實就是這樣的,非常吻合。

以上述數據為參照,我們來看曹真的行軍記錄。曹真在雨季一個月的時間裡,僅僅走了子午谷的一半。子午谷作為山谷,彎彎折折地總長660裡,加上天雨路滑,這麼一算,每天僅僅才走了11里路。這大約相當於平原地帶行軍速度的四分之一。

魏延率領蜀軍,如果在平原地帶,加速進軍,十天大約能走五百~六百里。但是,現在蜀軍面臨的是山路,還很可能有積雪,而且負載輜重的五千人能走多快也是個大疑問。

假設蜀軍面臨的僅僅是積雪,比下雨的情況要好一點,再假設蜀軍士氣高昂;因此即使假設魏延所率蜀軍每天能達到曹真進軍速度的兩倍甚至三倍,那麼魏延十天時間也只不過能走200~300多里路。離長安還遠著呢。

第三,對比分析行軍難度,蜀漢軍隊通過子午谷也會非常疲累,士氣低落。

子午谷作為長達數百里的崎嶇山道,在古代其行人應該是極其稀少的,甚至可以說沒有。長時間沒人走的山谷道路很容易長滿了植物。這時候行軍的情況,就如王肅在奏書中所說,軍隊必定是一邊開路一邊走。這不但大大降低行軍速度,也會使士兵非常疲累,士氣低落。

魏軍以逸待勞,還有長安的深河高城,這個仗也是沒法打的,怎麼可能迅速拿下長安呢。

小結一下本段:

蜀軍面臨積雪的山谷道路,不但行軍緩慢艱難,還很可能減員,10天內絕對無法走出子午谷。即使最後走出子午谷,時間越長,士兵就越疲憊,士氣也愈加低落,無法勝任攻城任務。

魏延子午谷奇襲計劃可行嗎?兩年後曹魏進軍蜀漢說明了問題

魏延的計劃還誤判了曹魏的反應

曹魏認為劉備已經去世,幾年來也沒有什麼動靜,在軍事上就放鬆了防備。乍一聽到蜀漢出兵,曹魏朝廷和民眾都很懼怕。但魏明帝還不錯,親自統領步兵和騎兵五萬大軍,命右將軍張郃監管軍務,向西抵禦諸葛亮。很快,魏明帝就到了長安。

史書上沒有記載蜀漢出擊和魏明帝到達長安的準確日子。但是從魏明帝曹叡的反應來看,應該是非常迅速的。

假如魏延真的實施了子午谷進軍計劃,恐怕他在路上艱難行軍的時候,魏明帝已經率大軍到了長安。即使他最後勉強到了長安城下,等待他的也將不會是怯而無謀的夏侯楙。

魏延子午谷奇襲計劃可行嗎?兩年後曹魏進軍蜀漢說明了問題

結束語

依靠長途奔襲取勝,一要奇,二要快。奇是說謀略上要高明,想敵人所未想、料敵人所未料。快則要求在儘量短的時間內完成突襲;常見的長途奔襲、迂迴包抄,如果速度太慢則使奇襲戰略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無效。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得知,魏延子的午谷奇襲計劃如果實施的話,將變得既不奇、也不快。這個計劃是不可行的。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計劃是對的。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今天的原創首發文章,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