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用什么样的办法可抵御吴三桂降清带来的打击,立足北京?

大马哈鱼12


文|奔腾Li

导致失败的原因

“迎闯王不纳粮”这句口号成为李自成崛起的根本,可推翻明朝后大顺军烧杀抢掠,虐待明朝官员,背弃了自己当初对天下的承诺,严重的违背了民心,导致李自成最终的失败,如果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能够严加管教大顺军,善待明朝官员,兑现自己的承诺,吴三桂与清军也没有那么容易攻陷北京城。

有因必有果,正是大顺军的任意妄为,引起了吴三桂的不满,吴三桂本意是想投靠李自成的,毕竟自己一家老小都在李自成手中,大明已亡,投靠大清或者李自成对吴三桂来说都是高官厚禄,又何苦冒着亲人被杀的风险,但李自成军队的行为太缺乏纪律管教,任意妄为很难成就大事,虽然一时风光无限,但结局很可能会败在南明和大清手中,吴三桂的政治生涯很难得到保障,更让吴三桂难以接受的是老婆被抢,所以投靠了清廷。

可以成功的方法

  1. 严令管束义军,禁止为害北京城,继续使用安抚百姓政策,招揽明朝旧臣,拉拢人心,成立一个完成的政权机制,让战乱尽快平息。
  2. 绕开三海关的吴三桂,寻求机会与大清建立外交,达成相互满意的条件,孤立吴三桂,没有了清廷的威胁,在慢慢收复三海关。
  3. 与南明达成和解,李自成刚刚夺下北方地盘,尚未立足安稳,南明也是初建,两方若能相互沟通,达成和解,双方都有喘息的机会,南明,大顺,清廷相互牵制,李自成便不会两面受敌,迅速败亡。
李自成

结语

10余年的努力,让李自成达到了巅峰,但对义军缺乏管教,没有运作外交手段,使李自成很快走下历史舞台,如果李自成能安抚安抚百姓,招揽明朝旧臣,与大清和南明达成停战协议,尽快完善自己的政权机制,天下将一分为三互相牵制,李自成自然也就立足于北京了。


奔腾Li


事实上很难,因为大顺军的战斗力跟清军根本不在一条线上。

举个简单的比较例子,李自成和高迎祥当年被称为农民军最强的时候,也同后来的大顺军一样血战多年,可以说是几乎一样的战斗力,并且经过高迎祥的捯饬,农民军的装备水平也是不容小觑的。


就是这么一支看起来不错的军队,在明廷从辽西调来东北边军后,直接被打的不成人形。

而明廷的东北边军,在战斗力上整体是弱于满八旗的,因此和八旗军比起来,李自成的大顺军硬碰硬几乎毫无胜算。

那么对于李自成来说,当时最好的选择是什么呢?就是不打吴三桂。

那有人就说了,不打吴三桂,万一吴三桂还是投降呢?那只能说这位看客还是不够了解吴三桂。

其实看看吴三桂的态度,一直在进北京城之前,吴三桂都没有想过降清,最多就是致书多尔衮,希望清军能帮忙。

但从骨子里说,年轻时的吴三桂,还是个意气风发、忠君爱国的良将。

有人说吴三桂被崇祯召回京师勤王故意走的慢,以观时变。但其实是因为吴三桂将五十万辽西百姓全都带回了关内,携百姓同行,自然是行军缓慢。说到底,那时的吴三桂还心存大明,还是一个有理想的忠臣。

但是北京城破,以及崇祯的自缢,让吴三桂停下了前进的脚步,他不知道继续进军还有没有意义。随后吴府陷落的消息让吴三桂开始犹豫,到底是作忠臣还是孝子。

不过现实并不允许吴三桂多虑,因为关宁军的军粮已经快损耗殆尽了。

如果没粮,军队就会哗变,倒是吴三桂将失去所有话语权。

然而令吴三桂没想到的是,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还是对自己的家人动手了,被逼无奈下,吴三桂反顺复明,夺回了山海关。

不过说到底,吴三桂的问题还是没解决,山海关的粮饷根本不足以维系五万关宁军长时间的开销,所以说只要李自成沉住气,吴三桂可不攻自破。

因为说到底,没有被逼上梁山的吴三桂断然不会向昔日的敌人清军投降,到最后山海关哗变,吴三桂最大的可能就是跟朝鲜交易,或者说,率少量亲兵偷偷的南下。


这时候李自成只要抢在多尔衮前面招降山海关就好,毕竟那群当兵的谁给的好处多就听谁的。

不过就算李自成拿下山海关,能不能挡得住清军就是另一说了。毕竟李自成连地势更有优势的潼关也没守住,像山海关这种在红衣大炮面前更没优势的雄关,自然也从清军那里占不到便宜。


火器工坊


李自成首先要做的是充分认识形势,不要盲目乐观,更不能活在自己的理想里。当明朝灭亡后,他应付清晰的认识到东北的建州是最大的危机,而受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是关键。

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他就不会在北京立足不稳之时就开始追饷,更不会仅仅派个降将就去接收山海关。他稳定了北京的局势,以高官诱降吴三桂,同时派嫡系部队带重病去山海关换防,是有很大可能将建州阻挡在关外的。

如果如历史上一般吴三桂投降建州了,一片石大战李自成惨败。那么就没有守住北京的可能了。应该大踏步的后退。但是,李自成错在退的过于坚决,从北京到西安的沿途重镇,居然没有留下任何嫡系守备,全交给了降将,导致建州可以轻易的接收这些军事重镇和战略物资。李自成应该做的是,留下刘宗敏等大将守备宣府、大同、太原等镇,自己带领降将去西安整顿兵马,然后一步步的战略收缩,以潼关为前沿,借助天险抵抗建州军。在建州军一座一座城敲到潼关下时,守住是不成问题的,只要有一场胜利,气势和局面就会扭转。在真实的历史上,李自成的兵败如山正是因为手下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之后要注意不要把建州军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自己身上,这样的话,操作得当完全可以把建州封锁在北直隶。说白了,李自成的失败,开始败在轻敌,后面败在畏敌,终至一败涂地。


甲申十七年


首先表明一个态度,一直以来我们好像都挺替李自成可惜的,觉得他功亏一篑。否则李自成成功了,哪里还有满人入关?

其实惋惜李自成,也是在潜意识里惋惜作为汉人的我们自己。觉着,我们本来是有机会的。

一,当时的一个基本情况是,满清起来对抗明朝比李自成们要早的多。1616年,努尔哈赤就已经起兵反明,李自成当时还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呢。而明末农民起义在1627年才开始,这个时候后金军已经屡次三番攻打锦州和宁远了,并且同年还攻灭过朝鲜。两者作战经验和军事历练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二,论军事实力,满清也在李自成之上。看人数,好像李自成拥兵百万,清兵不过十来二十万。但是李自成的百万兵唬唬人而已,1639年李自成从商洛复出,不过千余人马,一路上招降纳叛,到1644年的百万大军,多数也都是收降的流寇,构成力量基本上是吃不饱饭的流民和见钱眼开的土匪,各种大头领小头领,大小山头林立,一言不合就带兵出走,比如张献忠。基本没有正式的军队组织纪律,战斗力并不强。跟着摇旗呐喊可以,遇到逆境都是兵败如山倒。

反观满清,八旗制度组织武装部队,又生于白山黑水,恶劣的环境下,战斗力嗷嗷地。而且满清统治者思维并不狭隘,除了满族人,还武装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是正儿八经的各民族联合武装。

三,再论武器装备,仅举一个例子。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都曾经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重创过,后金就在不久后的1631年,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红衣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并且皇太极还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炮兵。

崇祯十二年,清军拥有六十门自制的红衣大炮,在松锦之战发挥极大战力,连破明军据守的塔山、杏山二城。

也正是因为红衣大炮,清军在入关战争中出击李自成的大顺军,并予以重创,红衣大炮再次成为了战争的胜负手。

在红衣大炮上曾吃了大亏的清兵,积极求变,多方探寻,终于把当时最先进的这种武器掌握在手。而红衣大炮有“长于守城,不利野战”的特性,因此之前到处攻城拨寨的李自成,对红衣大炮并不在意。最终,与清兵攻守相易时,败给了红衣大炮。

四,对待文人士大夫。李岩被杀害,牛金星,宋献策,顾君恩都只是止于术。进北京以后,那更是大失民心。

满清对于文人笼络,不遗余力。范文程,洪承畴入关前起了大作用,钱谦益,吴六奇入关后树了新榜样。

以上四点,后面三点李自成都可以尝试改变,但是他都没有做。加之他入关前把大量部队留在关中,本身也没打算在北京站住脚,军中又有鼠疫泛滥,所以抵御满清,立足北京不可能了。


文史不折


因为李自成没有在占领区内建立稳定政权的根据地,而南方还有广大区域又未占领,明朝的地方政权仍然存在,李又迅速胜利打下北京,他的具有很强的战斗力部队其实并不多,一路攻占北京所投降的明军确不少,这些投降的明军也很不稳定。吴三桂未投降,关外满清强敌长期威胁着关内安全,时刻准备着入主中原。对这些大形势而言,闯王因速胜冲昏了头脑,那能认真分析,和有相对应的大措施,所以一错在错逼反了吴三桂,吴对李彻底失望,为报抄家杀父之仇,勾结满清入关,合力消灭李自成。说实话面对这种局面,这真没丝毫办法来挽救李的失败,除非天助于他,没有李自成在山海关一片石的与吴三桂、满清打仗的失败,这一败仗就决定了李自成彻底失败的命运,李自成貌似强大的胜利者,转眼之间就成了众失之的,成了过亍老鼠,那里还丝毫办法和机会翻盘,只能彻底失败告终。


老夫常谈


从吴三桂投靠满清的那一刻起,李自成就注定守不住北京。什么原因呢?

李自成进京后,第一时间就是查看国库,发现国库银两所剩无几。没办法,为了养活军队,只好把注意打到达官贵人的身上。

于是,命大将刘宗敏设立比饷镇抚司”,全权负责收缴明朝官员贪污军饷的工作。达官显贵敢说没有,大刑伺候。比如首辅魏藻德交不齐十万两白银,被严刑拷打五日后死于狱中。

在整个催款过程中,刘宗敏纵容手下的士兵,对明朝官员进行了抢劫、掠夺、奸淫妇女等行为。

虽然最后收获了几千万两白银,但他们在入城之初树立的良好形象,已经在明朝官员和京城百姓心中完全崩塌。

而且,此时明朝虽然已经灭亡,但是在南京的官僚机构仍然在正常运行,南明政权还有相当的实力。

而大顺在陕西的根据地,并不牢固,流民加降兵,一有风吹草动,就一哄而散。事实上,李自成败退西安后,在满清的攻击,一败再败,迅速溃散,直至在九宫山殒命。

因此,大顺政权在吴三桂降清之时,就注定要失败。


子不语乎


当时有个办法,但李自成没有知识错失了吴三桂的改变。当时应该对留在北京吴三桂的家人好一点,吴的手下不作恶也不至于吴要联外抗内,外敌自然无法毁李自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