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讓公子扶蘇在蒙恬,蒙毅隊伍,不是塞進趙佗的部隊中?

大馬哈魚12


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侯生、盧生求仙失敗後,聚在一起議論秦始皇的為人、為政以及求藥等事,認為秦始皇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專任刑殺、迷戀權勢。他們害怕自己的騙局被解勸,相約逃走。惹得秦始皇大怒,下令逮捕咸陽儒生,經過審訊,相互牽連,共有四百六十人。秦始皇下令,將這些人全部坑殺,並通告天下,引以為鑑。扶蘇勸諫秦始皇,天下剛剛平定,遠方百姓尚未賓服。諸生都是讀書人,如果用重刑加以懲罰,恐怕會引起天下不安。惹得秦始皇更加生氣,一怒之下讓扶蘇去長城蒙恬那裡做監軍。



為什麼秦始皇讓扶蘇去蒙恬處作監軍,而不是南越的部隊。

雖然秦始皇沒有冊立太子,但是,扶蘇作為長子,一直被秦始皇當作儲君來對待。秦始皇讓扶蘇去蒙恬處作監軍,有著更深的含義,而不是簡單的被貶。《史記》“蒙恬列傳”記載,“始皇甚尊崇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應該說,秦始皇通過包括焚書坑儒等一系列事件看到扶蘇雖然寬仁,但也有迂腐、柔弱的一面。秦始皇把扶蘇外放到上郡,這裡距離咸陽並不遠,又是長城軍團的總部基地,讓扶蘇到蒙恬的長城軍團作監軍,就等於讓自己最親信的蒙氏兄弟輔佐未來得儲君,交給扶蘇三十萬精銳的長城軍隊,這是秦始皇在鞏固扶蘇儲君的地位,也是在向蒙氏兄弟託孤,提前培養扶蘇與蒙氏兄弟的關係。



(扶蘇 蒙恬)

而任囂、趙佗兩人雖然統率軍隊有50萬之眾,在進軍嶺南之前的事蹟並不突出,對秦朝的政壇影響力並不強。而且在秦朝末年,他們兩人選擇割據,而不是揮師北上,可見對秦朝忠心與蒙氏兄弟是遠遠不如。而且50萬之眾地處嶺南,距離咸陽路途遙遠,一旦發生緊急情況,雖有五十萬軍,也無濟於事。



正是這些原因,秦始皇選擇讓扶蘇到蒙恬軍隊做監軍。只是,秦始皇沒有想到,在自己去世後,趙高、李斯、胡亥竟敢篡改遺照。也沒有想到扶蘇在接到趙高等人的假遺照後,就準備自殺。但蒙恬畢竟保持著清醒,蒙恬說,陛下胡亥和李斯的使者抵達上郡,扶蘇接旨受命,開封讀始皇帝賜書落淚,入內舍準備自殺。畢竟蒙恬清醒,勸阻扶蘇說,陛下在外巡遊,沒有冊立太子,遣派臣下統領三十萬大軍鎮守邊疆,委任公子為監軍,關係到天下的安危,國本的穩定。眼下有使者攜書前來,馬上自殺,何以知道是真是假?望公子上書請求複核,複核無誤後再自殺,為時不晚。蒙恬深受秦始皇信任重託,又多年統兵在外,憑他對當前政治局勢的瞭解,對皇帝賜書的真偽有相當的懷疑。這樣的判斷和勸告,合情合理而又明智。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扶蘇竟然沒有因蒙恬的勸告而有所省悟,他當即自殺了。也讓秦始皇一番苦心付諸流水。



歷史沒有假設,但如果扶蘇不是選擇自殺,而是與蒙恬統率三十萬大軍,揮師南下,歷史或許另一番景象。扶蘇自殺後,蒙氏兄弟二人失去依託,相繼被殺,大秦帝國最終在短短兩年間走向了滅亡。


一壺清茗品春秋


如果你打算讓自己的兒子出去歷練一下,那麼你是選擇讓自己的兒子一個絲毫不相識的人那裡打工,還是找一個相對來說比較信任可靠的人,負責引領他呢?

也許你可能會選擇絲毫不相識的人。

原因是你覺著如果自己的兒子需要歷練的話,那麼一定是不依靠自己的任何關係的。

但如果這是君王的兒子呢?

更何況,在中國傳統的思想觀念之下,“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語)。

1.扶蘇之於秦始皇

秦始皇是誰?

是千古一帝,是中國大地上第一位帝王,是能夠橫掃八荒,睥睨四野的第一人。

這樣一個人,他的雄心壯志昭然若揭,而他吞併六國,書同文車同軌這些事也能夠看得出來,此人極高的才華。

秦始皇一共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公子扶蘇,一個是胡亥。

有人說秦始皇根本不喜歡公子扶蘇,所以在他年長之後就把他發配到了蒙恬那裡,讓他跟著蒙恬駐守邊疆。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是秦始皇雖然貴為千古一帝,並且也有著暗通徐福尋找長生不老藥的說法,但他的確是一個比較明智的人。

這一點從他過往的功績當中完全可以看得出來。那他為什麼就因為和公子扶蘇吵了幾句,就把公子扶蘇發送到蒙恬那裡去了呢?

首先來說,秦始皇肯定能夠看得出來,自己的兩個兒子當中只有公子扶蘇才能夠接替自己,二兒子胡亥就是個扯淡的。

所以說他是有意的把扶蘇安排到了蒙恬的身邊,讓公子扶蘇跟著蒙恬建立軍功,畢竟要想掌管一整個國家,那你必須得有靠得住的功績在身上。

否則別人憑什麼服你呢?

其次,大家翻翻歷史可以看到蒙恬一族為秦始皇所喜愛,別說是大將軍蒙恬了,就連秦始皇去世之後他的墓都是蒙氏一族守護的。

所以說秦始皇本來就很倚重蒙恬,此時此刻把公子扶蘇派到目前身邊去,一方面是有意讓蒙恬保護公子扶蘇,另一方面其實是想讓蒙恬作為類似後世“顧命大臣”一類的人物,輔佐公子扶蘇。當然了,這中間也有想讓蒙恬和公子扶蘇聯絡感情的想法。

最後其實也是秦始皇的君王之道,雖然自己認可公子扶蘇是自己的接班人,可是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怎麼又能不明白朝堂之上就是最危險的地方呢?

自己能夠看出來公子扶蘇即將是接班人,那麼別的人就看不出來嗎?

所以秦始皇找了個機會,遠遠的把公子扶蘇給發配到了邊疆蒙恬那裡去,這方面其實是在保護他。

所以總結來說扶蘇謙和有禮,仁厚愛民,其實早已經被秦始皇內定為自己的接班人。

所以在公子扶蘇頂撞了秦始皇之後,秦始皇直接把他發配到了邊疆蒙恬那裡,更多的是為了保護公子扶蘇,同時為他接班做好準備。

2.為什麼秦始皇讓公子扶蘇去了蒙恬的隊伍而不是趙佗的隊伍呢?

這個問題前面其實已經提到了。

蒙恬一族是秦國的大族,更是貴族。

他們可以說是中心耿耿輔佐秦始皇吞併六國最好的後盾。

雖然歷史上最出名的蒙氏一族的人是蒙恬,但是在孟天背後其實站著一整個蒙氏家族。

可以說在秦始皇所執掌的所有的行動當中,都缺不了蒙氏一族人的身影,更別說這個跟著秦始皇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蒙恬了。

不管是在秦始皇生前還是身後,都對蒙氏一族的人青睞有加,信任有加。

就連秦始皇的墓都是蒙氏一族的人在看守。

所以說對於這種信任,秦始皇肯定是要把自己最喜愛的兒子,也就是公子扶蘇派到蒙恬那裡去讓他歷練。

一方面是蒙恬可以保護自己的長子公子扶蘇,秦始皇也明白蒙恬的為人,肯定不會居功自傲,而是把該給公子扶蘇的東西都交給他。讓公子扶蘇有執掌整個天下的能力。

另一方面,其實秦始皇只打了一張感情牌。他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讓公子扶蘇和蒙恬搞好關係,進而和蒙恬身後的蒙氏一族搞好關係,這樣,在公子扶蘇上位的時候,就能夠獲得能氏一族的推崇和支持。

3.為什麼不是趙佗的部隊?

基於以上兩個問題的回答,第3個問題答案呼之欲出。

但是既然出來了,咱們肯定要把答案完美的給到大家。

最主要的原因肯定是秦始皇對於蒙恬的信任度,要遠高於對趙佗的信任度。

這個可以從秦始皇所指揮的各大戰役當中發現,也能夠從秦始皇的人員任用,以及各項福利或者靜觀佳節,等這種事情的發放上面也能夠看到端倪。

還有一個次要的原因是趙陀那裡其實並不安全。

大家可以去查歷史,也可以想蒙恬和趙佗分別駐守在哪裡。

公子扶蘇,作為秦始皇的內定接班人,自然是不能有任何閃失的。雖然秦始皇希望公子扶蘇能夠接受歷練,能夠堪稱大用。

但是,如果把一個國家未來的儲君放在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那會如何呢?

先不說可能有戰爭喪生的可能,僅僅是秦始皇不信任趙佗的這一點,秦始皇就更不可能把公子扶蘇派到趙佗那裡去了。

我是三度扯歷史,給你看有趣的歷史。


三度扯歷史


接下來我們沿著培養和歷練的角都來思考這個問題,會發現秦始皇的這個安排可謂是用心良苦,安排在蒙恬的軍中比嶺南軍完全是一個天一個地。

根據歷史記載,蒙恬軍隊當時的總部在離都城咸陽不遠的上郡(郡治在今陝西榆林),而嶺南的秦軍則遠在數千公里之外的兩廣地區,這一近以遠可以發現秦始皇的目的很明確,他心裡面還是認扶蘇這個長子的。
同時,嶺南的秦軍與蒙恬麾下的秦軍質量差異巨大。蒙恬麾下的是三十萬秦軍主力,是大秦帝國的王牌精銳之師;而嶺南的秦軍正史中並沒有記載人數有多少,但是從後來的趙人趙佗能夠取得駐軍領導權判斷,秦軍在嶺南的駐軍夾雜了很多來自六國兵源,並不僅僅是由秦人所組成的軍隊。簡單點說,蒙恬的秦軍是大秦的核心主力軍,而嶺南的秦軍則完全是一支偏師和雜牌軍。


結合上述情況,筆者推測秦始皇之所以要讓扶蘇到蒙恬軍中做監軍,可能是為了讓扶蘇能夠得到軍隊的支持,未來能夠順利的當上皇帝。秦始皇算盤打的不錯,但是卻還是陰溝裡翻了船,由於扶蘇在其死亡的時候沒有在身邊,導致李斯和趙高聯手篡改了詔書,把胡亥扶上了皇帝的寶座。而扶蘇和蒙恬則雙雙因此事而死,大秦帝國也在胡亥手裡葬送了。


浮沉的歷史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涉及到秦朝的歷史和地理問題。值得討論討論。

首先我們來看歷史背景。

《史記》記載,秦始皇“下放”扶蘇的事情發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這一年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也發生了——坑儒(焚書發生在前一年)。秦始皇曾經寵信的方士們合夥忽悠他,還在背後說他的壞話,這些舉動惹怒了秦始皇,所以把這些人抓起來,“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

他不僅殺了方士們,對天下百姓的征伐也愈加頻繁。公子扶蘇大概是一個宅心仁厚的人,主動勸諫秦始皇,說道: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這話,說得實在沒毛病。秦統一是統一了,可是天下並未真正安定,除了四方用兵,六國舊人也並沒有真正歸心。這時候作為秦朝統治者,面子工程總要做一做吧?歷史也已經證明,秦始皇的搞法不合適。

可是秦始皇偏偏不聽,把扶蘇趕走了,讓他去上郡待著,也就是在蒙恬的軍隊裡。

至於秦始皇為何要這麼做呢?單單解釋為厭惡扶蘇未免過於簡單了。不少人認為,其實秦始皇是為了讓扶蘇鍛鍊鍛鍊。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臨終時,還是想要讓扶蘇回來,讓他“與喪會咸陽而葬。”意思很明確,扶蘇就是秦始皇心中的接班人。雖然北大漢簡《趙正書》記載說秦始皇原本就想讓胡亥繼位,但這種說法,其實也就是一種說法而已。另一方面,蒙家時代為將,對秦國忠心耿耿,可以信賴。

無論如何,讓蒙恬去邊疆地區待著,既是鍛鍊,也是一種保護。


再來看看趙佗,秦征討嶺南有三次大的舉動,一次發生在公元前219年,第二次發生在公元前214年,趙佗擔任副將,第三次發生在公元前210年。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規模最大,到了公元前212年,也就是扶蘇被驅逐的這一年,嶺南其實已經基本上被秦軍所掌控了。

那麼秦始皇為何要派扶蘇北上而非南下呢?

這就得結合地理背景來看了。


地理背景

我們必須提到一個名詞——秦直道

根據《史記》的記載,這條路恰好也修於始皇三十五年: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

我們一般認為,之所以要修建這條大規模的“軍用高速公路”,就是為了加強對秦帝國北部邊疆的掌控,工程的負責人就是蒙恬。有了這條路,秦朝軍隊可以迅速從咸陽開拔,短時間內到達九原,也就是今天的包頭市。

從地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郡就在秦直道的行經之地。換句話說,秦始皇雖然把扶蘇驅逐走了,但是若想見他,還是可以讓他火速趕回咸陽的。

然而,趙佗那邊可就不一樣了。在秦朝的時候,南方地區的開發遠不如北方,原本就多山地、河流、湖泊,再加上有許多未被秦人征服的部落干擾,想要快速從趙佗那邊回到咸陽,是不可能實現的。正因此,秦軍征伐百越的時候,打得很艱難,經常陷入苦戰,為了加強運輸能力還不得不開挖了著名的靈渠

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假如真的讓扶蘇去了嶺南,且不說他的身體能不能適應那邊的潮溼,就算他沒事兒,若秦始皇有急事需要召見扶蘇,等扶蘇趕回咸陽,黃花菜都涼了。


考古軍中馬前卒


秦始皇后人都稱為千古一帝,他的安排做法自然非常人所能想到的!扶蘇安排到蒙家軍我認為是去鍛鍊了,因為把他當接班人了,蒙家對大秦帝國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