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全解(成人版):人之初,性本善

今天我们开始解读国学经典启蒙读物《三字经》。

《三字经》全解(成人版):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是蒙学中的经学(此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三字经》简介:

《三字经》相传是由宋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王应麟编著,自宋以后,《三字经》成为一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启蒙教材。在流传过程中,《三字经》出现了多种版本,我们这里采用明末清初学者王相所著《三字经训诂》这一版本,在解读中也参考了清朝贺兴思先生所著《三字经注解备要》。

《三字经》解读基本原则

真实的世界只有一个,而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却各有不同,有人唯心所适,有超然物外之乐,有人逐物而迷,有嗜欲财物之苦。世界如此,一本书也是如此。同一本书,我们基于不同的原则和态度进行解读,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所以,我们在正式解读之前先讲一下我们的解读原则,以便读者朋友们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感觉到我们解读的与众不同,而且明白这种与众不同本质上是基于我们在解读此书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哲学理念之不同。

我们解读《三字经》的基本原则:

1.坚持用《易经》的哲学思想理论来解读《三字经》中所涉及的每一个概念;

2.尽量用现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三字经》中所涉及的每一个概念;

声明:我们在今后的交流过程中,对有些概念的解读或许不符合现代科学的相关理论,但我们这里重点是希望用国学的思想体系来解读国学典籍,不带任何有色眼镜。所以会有一些不符合现代科学相关理论的概念,但确实能够有助于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学这套思想体系。因此,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其中缘由,莫起口舌之争。

《三字经》原文解读:

我们解读遵循的基本格式:

1.引用原文。

2.对原文中重点文字和概念进行解读。

3.翻译原文。


下面我们正式开始《三字经》的解读。

《三字经》全解(成人版):人之初,性本善

发自真心的笑,方具感染力

重点字词:

【人】:正如我们之前在文中所言,儒家是以《易经》为其哲学基础理论的知识体系 ,所以其对我们现在熟知的一些基本概念具有完全不同的解读。《三字经》中的“人”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人”就有所不同,正确理解古人所讲的“人”之内涵,是深入学习和理解国学的核心所在,否则终究只是在国学的门外打转,难以登堂入室。

“人”在国学中为三才之一,所谓三才,就是指天,地,人(《三字经》后文有涉及,所以这里不做详解),这个“三才”的理念源于《易经》,在《易经》思想体系中,人类是集天和地的精华而生成的万物之灵,秉承了天地之间所有精华而成,故此能够灵于万物。用《易经》的复杂系统理论来看,天地自身也是一套复杂系统,而这个系统通过运动衍化而产生了万物,其中“人”是此系统之精华而构成,所以最为宝贵。下面我们引用两部典籍中的相关论述让大家体会一下:

《說文解字》: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注:《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为东汉许慎。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

《礼记·礼运》: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所以,在国学中,我们看似渺小的人类却是“顶天立地”,具有和天地并列的尊贵地位,这一思想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也有体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因此我们在读国学典籍的时候,对于【人】这个概念要牢记最基本的两大要点:

1.人类是由天地这个大的复杂系统所产生,并且是由天地之精华而构成

延伸提示:这就为人和天地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建立了理论基础,也是国学中“天人合一”理念的哲学理论基础所在。

2.人是一个复杂系统。

注: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大家理解国学中其他核心概念的基础。


【初】:始也(《说文解字》)。

“初”和“始”在古代是互训(注:互训,一种训诂方式,汉语训诂学术语。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例如 初:始也;始:初也;),“初”在这里是一个静态的时间概念,从人出生之后到其天真状态被周围环境污染之前这段时间,可称为“人之初”。


【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说文解字》)

这里用“人之阳气”来解释“性”字,也是源于《易经》中的思想体系。我们前面讲了,人类是由天地这个大的复杂系统所生成,其中“天”为阳,“地”为阴,在四书之一的《中庸》中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里明确提出了“天命之谓性”,也就是说,人之性是自天而生成(注:国学里面的“天”也具有其物质结构和精神属性,后面涉及到的时候我们再详细解读),而“天”为阳,所人之性为人体生命结构中的阳气所构成,这是指其静态的含义。

性字左边是个竖心旁,代表了人心;右边是一个“生”字,从左自右拆开来读就是:自心而生,也就是“发心”的意思,这中对“性”字的解读,就具有了动态的含义。

所以,在国学典籍中,人性的【性】字,就具有了两大内涵:

1.人体生命结构中的阳气所构成,这是指其静态的含义。

2.发心,这是指其动态的含义。


【善】:吉也(《说文解字》);大也(《玉篇》)

《玉篇》,又名《原本玉篇》,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

第一个《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吉也,是对“善”的性质所做的表述,意思就是遵循“善”的原则,就会得到吉祥,这个解释和《易经*坤卦文言》中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中“余庆”就是吉祥的结果,“余殃”即是灾祸的结果。

第二个《玉篇》中的解释:大也,是对“善”的结果所做的表述,意思就是遵循“善”的原则,就会升华生命的境界。

在国学中,善的本意是指促进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翻译:人在其天性未被周围环境污染之前,其做事情时的发心都是为了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好了,今天我们就交流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这里是【国学归元】,欢迎大家转发,点赞,留言交流,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