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全解(成人版):人之初,性本善

今天我們開始解讀國學經典啟蒙讀物《三字經》。

《三字經》全解(成人版):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經》是蒙學中的經學(此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

《三字經》簡介:

《三字經》相傳是由宋代著名學者,教育家,政治家王應麟編著,自宋以後,《三字經》成為一本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啟蒙教材。在流傳過程中,《三字經》出現了多種版本,我們這裡採用明末清初學者王相所著《三字經訓詁》這一版本,在解讀中也參考了清朝賀興思先生所著《三字經註解備要》。

《三字經》解讀基本原則

真實的世界只有一個,而每個人眼中的世界卻各有不同,有人唯心所適,有超然物外之樂,有人逐物而迷,有嗜慾財物之苦。世界如此,一本書也是如此。同一本書,我們基於不同的原則和態度進行解讀,就會得到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結果,所以,我們在正式解讀之前先講一下我們的解讀原則,以便讀者朋友們在閱讀過程中不僅僅感覺到我們解讀的與眾不同,而且明白這種與眾不同本質上是基於我們在解讀此書的過程中所遵循的哲學理念之不同。

我們解讀《三字經》的基本原則:

1.堅持用《易經》的哲學思想理論來解讀《三字經》中所涉及的每一個概念;

2.儘量用現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講解《三字經》中所涉及的每一個概念;

聲明:我們在今後的交流過程中,對有些概念的解讀或許不符合現代科學的相關理論,但我們這裡重點是希望用國學的思想體系來解讀國學典籍,不帶任何有色眼鏡。所以會有一些不符合現代科學相關理論的概念,但確實能夠有助於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國學這套思想體系。因此,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其中緣由,莫起口舌之爭。

《三字經》原文解讀:

我們解讀遵循的基本格式:

1.引用原文。

2.對原文中重點文字和概念進行解讀。

3.翻譯原文。


下面我們正式開始《三字經》的解讀。

《三字經》全解(成人版):人之初,性本善

發自真心的笑,方具感染力

重點字詞:

【人】:正如我們之前在文中所言,儒家是以《易經》為其哲學基礎理論的知識體系 ,所以其對我們現在熟知的一些基本概念具有完全不同的解讀。《三字經》中的“人”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人”就有所不同,正確理解古人所講的“人”之內涵,是深入學習和理解國學的核心所在,否則終究只是在國學的門外打轉,難以登堂入室。

“人”在國學中為三才之一,所謂三才,就是指天,地,人(《三字經》後文有涉及,所以這裡不做詳解),這個“三才”的理念源於《易經》,在《易經》思想體系中,人類是集天和地的精華而生成的萬物之靈,秉承了天地之間所有精華而成,故此能夠靈於萬物。用《易經》的複雜系統理論來看,天地自身也是一套複雜系統,而這個系統通過運動衍化而產生了萬物,其中“人”是此係統之精華而構成,所以最為寶貴。下面我們引用兩部典籍中的相關論述讓大家體會一下:

《說文解字》:天地之性最貴者也。

注:《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為東漢許慎。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

《禮記·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所以,在國學中,我們看似渺小的人類卻是“頂天立地”,具有和天地並列的尊貴地位,這一思想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也有體現:“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因此我們在讀國學典籍的時候,對於【人】這個概念要牢記最基本的兩大要點:

1.人類是由天地這個大的複雜系統所產生,並且是由天地之精華而構成

延伸提示:這就為人和天地之間的聯繫和互動建立了理論基礎,也是國學中“天人合一”理念的哲學理論基礎所在。

2.人是一個複雜系統。

注:這一點非常重要,是大家理解國學中其他核心概念的基礎。


【初】:始也(《說文解字》)。

“初”和“始”在古代是互訓(注:互訓,一種訓詁方式,漢語訓詁學術語。以意義相同之字,相互訓釋。例如 初:始也;始:初也;),“初”在這裡是一個靜態的時間概念,從人出生之後到其天真狀態被周圍環境汙染之前這段時間,可稱為“人之初”。


【性】:人之陽氣,性:善者也。(《說文解字》)

這裡用“人之陽氣”來解釋“性”字,也是源於《易經》中的思想體系。我們前面講了,人類是由天地這個大的複雜系統所生成,其中“天”為陽,“地”為陰,在四書之一的《中庸》中有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裡明確提出了“天命之謂性”,也就是說,人之性是自天而生成(注:國學裡面的“天”也具有其物質結構和精神屬性,後面涉及到的時候我們再詳細解讀),而“天”為陽,所人之性為人體生命結構中的陽氣所構成,這是指其靜態的含義。

性字左邊是個豎心旁,代表了人心;右邊是一個“生”字,從左自右拆開來讀就是:自心而生,也就是“發心”的意思,這中對“性”字的解讀,就具有了動態的含義。

所以,在國學典籍中,人性的【性】字,就具有了兩大內涵:

1.人體生命結構中的陽氣所構成,這是指其靜態的含義。

2.發心,這是指其動態的含義。


【善】:吉也(《說文解字》);大也(《玉篇》)

《玉篇》,又名《原本玉篇》,中國古代一部按漢字形體分部編排的字書。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黃門侍郎兼太學博士顧野王撰。

第一個《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吉也,是對“善”的性質所做的表述,意思就是遵循“善”的原則,就會得到吉祥,這個解釋和《易經*坤卦文言》中所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句話中“餘慶”就是吉祥的結果,“餘殃”即是災禍的結果。

第二個《玉篇》中的解釋:大也,是對“善”的結果所做的表述,意思就是遵循“善”的原則,就會升華生命的境界。

在國學中,善的本意是指促進事物向好的方向發展。


翻譯:人在其天性未被周圍環境汙染之前,其做事情時的發心都是為了使事物向好的方向發展。


好了,今天我們就交流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和幫助。

這裡是【國學歸元】,歡迎大家轉發,點贊,留言交流,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謝謝大家,我們下次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