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者”筑起“暖心”防线 记我省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团队

黑龙江日报3月17日讯“心灵防护服”“医心者”“救心丸”,这些词儿来自湖北,表达着对黑龙江心理专家的敬意。在抗疫攻坚时期,170多名来自龙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岗位的专家、学者,志愿加入湖北省战“疫”前线心理热线服务,为湖北防疫工作一线重点人群通过电话和网络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筑起了一道“暖心”防线。

“负责救治的病人病逝后,我感觉很失败,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回到住处一闭上眼睛,脑子里就不断闪回病人病逝前的痛苦挣扎。”

“疫情马上结束了,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情绪特别低落,开始时还想着早点回家,现在一点也不想。”

焦虑、乏力、失眠、敏感、多疑……在与我省支援湖北一线医护人员的热线联系时,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杨艳杰教授总是忧心忡忡,这些最美“逆行者”的心理状态,让她心焦。

使命使然。疫情发生后,杨艳杰肩负起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组长、省高校紧急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组长的重任,带领170余名心理学专家日夜帮着身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们再“穿上”一件“心灵防护服”。

几十个日夜,团队的每一名心理专家都十分用心的支撑着医护人员的“心灵”,时时刻刻像亲人般地加以疏导、呵护。

每天早上7点半到晚上11点,齐齐哈尔医学院心理学副教授鹿凤山一直忙碌不停,他要通过微信、电话、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对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和医护人员家属等对象进行心理援助服务。

虽然不是奔赴疫区的“逆行者”,但他的工作却给支援湖北的龙江医护人员以及新冠肺炎患者很大的支撑,很多“前线”的医护人员称他是“医心者”。

齐齐哈尔医学院支援湖北医疗队员中,有一名护士由于高强度的工作、高度紧张恐惧的心理、对家乡的思念等原因,导致她严重失眠,心情烦躁。鹿凤山通过正念减压技术,帮助她放松下来,使其能够正常入睡。这位护士还按照专家的辅导,有时间就上到《中国心理·手机》平台上做放松冥想训练,很快恢复了心理的平衡。

这个正在帮助广大前线医护人员的《中国心理·手机》平台也是鹿凤山带领学校大学生心理学创业团队开发的。平台上的心理辅导专家包括齐齐哈尔医学院8人,外请的专家11人,力求将全国最优质的公益讲座、心理援助资源、自主开发的心理应用软件等汇集到此平台上,疫情期间,借助这个平台,鹿老师和他的团队伙伴们对前线的医护人员进行了心理帮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去抗疫前线支援的医护人员为我们筑起的是身体健康防线,而我们在后方能做的就是通过心理辅导为他们筑牢心理健康防线。”鹿凤山说。

不仅仅是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也是团队进行心理帮扶的重点。

一位不幸染上了新冠肺炎的患者,内心充满了恐惧,又因为其家人感染病毒去世时不能送殡,心中充满了遗憾。鹿凤山辅导团队的一位老师通过让患者冥想与家人告别,用积极情绪辅导为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目前这位患者已经顺利出院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实际上,龙江专家团队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远不止援助医疗人员和帮扶患者,很多湖北的民众,也会拨通我省心理专家的热线进行求助。

“救心丸”是黑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巾英对心理援助热线工作的定位之一。“为了能够服务更多人,心理热线为每一个人基本只能提供半小时的服务。”李巾英说,半小时里,必须争取完成对来电者的心理“急救”。

给李巾英打电话求助的人,大多是湖北的老百姓,他们有的是新冠肺炎患者,有的则是因为身边有新冠肺炎患者,再加上曾经有过心理问题没有解决,暴发了“心理危机”。

而李巾英在半个小时的通话中,除了要做好心理“急救”外,还必须要做好“危机干预”——识别和预防来电人员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自杀等危机。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巾英等龙江心理专家也是疫情期间社会稳定的一颗“救心丸”。

湖北的一名教师曾给李巾英打电话。这位教师过去曾有心理问题,经过治疗虽有好转,但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次疫情,让她“旧症复发”,十分担心自己的状态影响到学生的线上教学。

半个小时,李巾英为她做了心理“急救”,也排除了这位教师发生“心理危机”的可能。剩下的时间,李巾英主要就是让她看到身边社会支持系统和自身的积极资源,让她发现身边的“小美好”,最终舒缓她的心情。

热线不停,李巾英工作不停,白班夜班她都上。“不怕累,就怕帮不到来电的人。希望通过我们这些心理专家的倾听与陪伴,让来电的人能够放下‘心事’。”李巾英说,疫情期间,她会一直接听电话,像“救心丸”一样,始终伴随在有心理帮扶需求的人“心”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