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全球應緊密合作,攜手應對疫情挑戰

本報記者 王彩娜郭絲露 夏天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日前在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秘書處發起的國際遠程視頻系列會議時表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國應在做好自我防控的前提下,在人員、物資等方面積極支援世界各國。

曾光建議,加強國際學者就疫情研究與防控的交流,互相學習疫情防控經驗。比如,美國生物醫學技術全球領先,公共衛生理論、流行病學、教育培訓等也都居於前列,但美國缺少應對大型流行性疾病的實戰經驗,而中國具有實戰經驗,知道每一步該如何設定公共衛生政策,中美兩國具有互補性。中美合作是強強聯合,對兩國、對全世界都有好處。

3月12日,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總體上,中國本輪疫情流行高峰已經過去,新增發病數在持續下降,疫情總體保持在較低水平。

跨過本輪疫情流行高峰,對中國而言是來之不易的。曾光認為,主要歸功於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政府的高效行動,特別是堅決有效的公共交通管控措施,讓疫情防控效果立竿見影;二是各省區市迅速響應中央號召,使疫情在全國各地及時、有效得到控制;三是政府內外多部門協作,比如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在兩個月內連續更新了7版,如此迅速地修改補充在世界傳染病防治史上沒有先例;四是全國對武漢的支持,比如,從各地及部隊抽調4萬多名醫療精銳,極大地提高了收治率和治癒率,降低了病亡率和感染率。

雖然目前中國疫情防控形勢發生積極向好變化,取得了階段性重要成果,但是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全球大流行”。

基於中國、新加坡等國的防控經驗,曾光建議,一是對疫情進展情況公開透明。二是提高早期檢測的靈敏度,擴大檢測面。現在一些國家因為試劑不夠而重視檢驗特異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特異性診斷對治療有好處,對終止傳播沒好處。三是在防疫過程中尊重科學,政策制定者要儘可能多聽公共衛生專家的意見。四是在沒有疫苗和有效抗病毒藥物的情況下,採取社會措施防控是不可避免的。“中國的隔離措施並不一定適宜他國照搬,但各國應摸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策略,初顯成效的韓國模式就是一個例子。”曾光說。

治療新冠肺炎的疫苗以及有效藥物離我們還有多遠?曾光強調,“疫苗的研製很複雜,要尊重科學,考慮安全性,不能因為求快而出問題。我保持謹慎樂觀。”

全球戰“疫”何時才算勝利?曾光認為,疫情結束的定義就是將新增病例控制得很低,介於控制和消滅之間。“在中國大陸,可以控制到零,或者接近於零的水平。但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在世界上還存在,我們不能宣佈消滅,一旦發現輸入病例,我們可以控制住,並且長期維持控制,就叫做消除。但對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控是世界性的,只有全球勝利了中國才能說勝利。我們希望世界各國互相幫助,都控制住了,才能保證安全。”

曾光認為,即使疫情沒有徹底消除,也不用擔心,因為中國有很強的監測能力,能夠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控制。

未來中國應注意什麼?曾光認為,中國雖然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就新型冠狀病毒而言,中國90%以上的人都屬於易感人群,在醫療設備上需求還是很大的。作為戰略考慮,需要提高各地區的應急能力。也許,現在所做的準備不一定是為了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而是為了未來類似疾病暴發流行時,可以更好地進行預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