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心理專家說,在學校開學前,娃兒沒發瘋+你沒被逼瘋就是人生贏家了!

突如其來、沒有一點點防備地放了個史上最長寒假,家長們是不是有點抓狂了?

每天各種打卡各種打印作nie各種拍視頻上傳就算了,關鍵這兩個月來,大家是不是發現娃兒莫名有些變化?

冷漠版

之前說起玩具、出門就扎勁,現在對這些都不感興趣;

爆炸版

之前偶爾耍渾還能講道理,現在隨時脾氣怪一點就燃;

渾沌版

即使在屋頭無聊得莫法,但依舊不想開學、不想摸書;

粘人版

明明會自己吃飯、上廁所的小娃兒,最近好像啥子都搞忘了,還要天天扭到逃離家門復工的爸媽嚎——“你們不要去上班班!”

“醫生,再不開學,不是娃兒發瘋,就是我要發瘋了!”

华西心理专家说,在学校开学前,娃儿没发疯+你没被逼疯就是人生赢家了!

家長些莫慌,娃兒的這些變化絕對不是個例,從專nie的角度看來,這是疫情給孩子的生活、學習帶來影響而引起心理、性格上的變化,家長過度重視和完全忽視都是不對的。

所以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黃頤教授、李元媛副教授,以及華西臨床醫學院2019級博士張漫雪一起來講一講,面對娃兒的這些“變化”,家長們到底該咋個辦!

华西心理专家说,在学校开学前,娃儿没发疯+你没被逼疯就是人生赢家了!

家長:

“嗨呀,我屋頭那個學渣,喊做作業慢吞吞、喊上網課要走神、聊起開學更氣憤,他說巴不得yun遠都放假……”

家長們,華西專家就要好生說哈你們了!不愛學習只愛耍這絕對是人類的天性,你們現在上班難道不是能摸魚就摸魚,能拖延就拖延,週末時更巴不得把領導拉黑?

對娃兒來說更是如此,喜歡耍不喜歡整天學習才是正常現象。(如果你的娃兒正好是那種熱愛學習型學霸,那這一段皮西西要酸溜溜地建議你自豪地跳過!)

家長:

“但是娃兒在屋頭耍得辣麼無聊,早點開學可以和小夥伴一起耍三,結果人家完全不想他的小夥伴,他得不得以後都厭學了哦?”

這段時間在屋頭耍久了,出現不想上學的想法也很正常!尤其是幼兒園、小學階段的娃兒,即使學校小夥伴再多,對他們來說最重要最親密的夥伴仍然是父母,況且在屋頭還可以在祖父母的默許甚至推波助瀾下睡懶覺、看電視、耍遊戲,哪個會喜歡到學校頭去被kui起?!

一聽到娃兒說不想去學校、不想學習之類的話,家長就容易有兩個反應——第一、長篇大論地講道理。第二、直接毛起!這兩種反應都是典型的無效溝通,結果就是娃兒仍然聽不進去,浪費了時間還影響了你和娃兒之間的感情,甚至引起娃兒叛逆。

华西心理专家说,在学校开学前,娃儿没发疯+你没被逼疯就是人生赢家了!

正確的做法:在罵娃兒之前首先自己反思一下

Q1是不是反應了你自己對於孩子學習的焦慮?

  • 目前孩子的學習是否已經糟糕到必須採取強制措施的地步?

  • 即使這兩個月學習不好是否真的會發生很糟糕的結果?

  • 你溝通的需求是什麼?

  • 你現在最想要的結果是什麼?是讓孩子順利渡過疫情,維護心理健康,還是靠這兩個月提升學習成績?

Q2:為啥子孩子不想學習甚至反感?

  • 孩子是最近一個月才出現的明顯厭學情緒還是說一直就有?

  • 是不是因為最近放假打亂了作息?

  • 孩子是厭惡所有的學習嗎?

  • 你是按照怎麼樣的頻率在督促孩子學習?

Q3:不想學習會不會是沒有競爭而表現出的消沉?

疫情期間娃兒都是自己在家做作業、看書等,沒有了同學的競爭,“不想去學校”的話可能是孩子表現出來消沉。

而這也就提示了同伴的重要性,建議家長、老師利用網絡搞一些小比賽、小展示,幫孩子建立一些和同學之間的互動。如果沒有條件實現,那請家長要放下自己手裡的手機工作,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PK,成為孩子競爭的夥伴,提高學習積極性。

按照這三類問題梳理下來,每個孩子出現厭學的原因可能都不一樣。如果只是短時間的厭學,那隨著疫情結束,開學後孩子會慢慢適應並恢復到之前的狀態。如果一直以來厭學且家長無法溝通,建議需要在專業心理諮詢人員的幫助下來解決問題。

劃重點:家長們要更關注孩子的自主學習

不管孩子成績好不好,這只是學習的結果,作為家長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學習行為,尤其是孩子自主學習的行為

所謂自主學習的行為,就是在沒有家長的督促下自己拿到書看、把自己的作業安排了,哪怕只是偶爾為之,但都值得家長關注和鼓勵。

一般說來,行為習慣的養成一定要強化而來的,家長的關注就是獎勵和強化,關注越多,這種偶爾為之的行為就會越多,才會形成習慣。

那如何關注才有效呢?家長應該關注行為過程本身而不是結局。不要每天下班只看娃兒的題做對沒有,英語讀撐展沒有,古詩背到沒有,而是應該關注他主動學習的過程和行為。家長們一定要搞醒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雖然不一定等於學習好,但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孩子的學習一定不會好。

华西心理专家说,在学校开学前,娃儿没发疯+你没被逼疯就是人生赢家了!

家長A

“以前說起出門娃兒最扎勁了,關了一段時間,最近說帶去人少的壩壩耍一哈,結果娃兒根本不想出門!”

家長B

“就是,以前耍玩具耍得飯都不想吃,最近耍幾分鐘就沒興趣了,不曉得咋了?!”

家長們要淡定,如果孩子最近出現了這些表現,在疫情的特殊狀態下,並不是表示孩子有什麼心理問題,多數只是當下狀態的反應。

疫情帶來的學習和生活的改變,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突然發生的不可控事件,完全有可能超過自身心理應對的能力,大人都覺得難熬更不要說娃兒了,尤其兒童心理活動正處在生長髮育中,更容易受到環境不利因素的影響。

华西心理专家说,在学校开学前,娃儿没发疯+你没被逼疯就是人生赢家了!

我們可以這樣去幫助孩子——

1. 家長要先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

父母是孩子的“晴雨表”,父母的情緒波動會直接影響孩子。你想自己一天到晚都心焦破煩的,娃兒自然會感受到你的情緒,你必須在面對娃兒時先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才能幫助娃兒應對危機。

2. 讓娃兒曉得這種情緒反應是正常的

針對孩子的這些表現,家長先千萬不要大驚小怪。這些負性情緒如果不正確引導,會引發其他一系列的負性情緒,如情緒低落的孩子受到父母責備,可能出現自責,擔心等。所以家長的溝通和引導就更為重要,讓孩子曉得這是每個人都可能有的正常心理反應,也可以告訴孩子你自己也有這些不舒服的感覺,讓孩子感覺被傾聽、被理解、被支持,減少孩子的不安全感和失控感,從而減少後續一系列負性情緒的出現。

3. 鼓勵轉移注意

幫助孩子找到自己感興趣、願意做的事情,鼓勵他們利用疫情假期投入其中,享受樂趣,例如家庭集體遊戲,讀有趣的書,搞搞小發明等。

4. 不要拿病毒豁娃兒、嚇娃兒

這是低年齡段的娃兒家長容易出現的誤區。

“你不好好吃飯嘛,不吃飯就要遭病毒感染!”

“不能出門哈,一出門病毒就要來ao你!”

“不好生洗手嘛,晚上病毒就要把你抓起走!”

……

不少人教育娃兒的水平確實還停留在幾十年前,拜託了各位家長,都2020年了,麻煩你們不要再拿這些話去嚇他們了!你這樣說了他們還敢出個鬼的門啊!

談到疫情、病毒時,請用孩子認知能力能夠理解的語言告訴他們真實可靠的消息,有助於孩子產生安全感和確定感。娃兒真的不是嚇大的!(真的遭嚇大的多半有心理陰影的!)

5. 循序漸進,不要慌!

不願意出門在低齡段小朋友身上表現得比較集中,家長需要做的是慢慢來,不要去怪別個膽子小,也不要一帶出門就走多遠。建議可以先在熟悉的小區內看看,再一步步往外走。人的發育是需要外界刺激的,慢慢地去用外面的花花草草、小朋友、挖挖機、車車刺激娃兒,自然他們就敢出門、想出門了!

华西心理专家说,在学校开学前,娃儿没发疯+你没被逼疯就是人生赢家了!华西心理专家说,在学校开学前,娃儿没发疯+你没被逼疯就是人生赢家了!

在低年齡段的娃兒中,這段時間可能會出現能力退化以及非常粘人的情況,比如本來已經學會自己吃飯、上廁所了,卻希望大人餵飯,偶爾會尿床、甚至要求上廁所有人陪。還有些每天早上都要在家長出門之前嚎一盤,令大人特別抓狂。

這也是正常的,娃娃其實很敏感的,因為疫情感受到了家人情緒的變化,覺得沒有安全感,他們表達不出來,就會希望更多的陪伴。

我們建議可以這樣做——

▪ 多一些肢體語言。比如多抱抱娃兒、親他,以及撫摸他的後背。擁抱是最能提供安全感的。

▪ 說話算話。說幾點回家就按時回家,午休時可以給孩子打電話、視頻,甚至提前錄好自己唸的故事放給他聽,通過這些方法讓孩子感覺你在身邊。

如果娃兒近期有這些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建議在這個階段不要更換主要撫養人。

华西心理专家说,在学校开学前,娃儿没发疯+你没被逼疯就是人生赢家了!

沒心沒肺的娃兒,在疫情事件後接觸到死亡的概念,可能就會和家長談起這些問題。那家長如何和娃兒解釋生死的問題,就很關鍵了——

①不要回避。和孩子探討生死問題時,家長不要覺得孩子是在亂講話,更不要用“不吉利,呸呸呸!”這些話來敷衍別個。

②不要欺騙。不要說啥子爸爸媽媽會永遠和你在一起,要科學地跟孩子解釋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甚至可以去找一些介紹生命知識的繪本、動畫給孩子看。

③轉移話題。如果孩子暫時無法接受並出現哭的反應,可以暫時轉移話題,一定不要強迫孩子去改變他自己的人生觀。

华西心理专家说,在学校开学前,娃儿没发疯+你没被逼疯就是人生赢家了!华西心理专家说,在学校开学前,娃儿没发疯+你没被逼疯就是人生赢家了!

脾氣、性格的變化也是這段時間不少孩子的一個集中表現,這個問題大家就要特別注意了。因為這可能是兒童抑鬱的一個表現,如果不正確引導和溝通,那是有可能影響孩子後續性格的發展,甚至造成心理問題。

對此家長們可以這樣做——

①要讓娃兒曉得,父母會無條件愛他、支持他。

與普通人際溝通不同的是,親子溝通過程中除了表達需求以外,家長要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親子溝通的目的是幫助娃兒成長,而娃兒的健康成長最需要父母愛的支持,需要讓他們明白:無論發生什麼,爸媽都是愛我的,會永遠支持我。

②要讓娃兒曉得,自己說的話父母會聽。

引導孩子的行為是親子溝通的高級水平,前提是瞭解雙方的需求,建立溝通渠道的通暢。只有溝通渠道通暢了,才能引導孩子做你希望他做的事情。所以,家長要做到有效傾聽,包括專注孩子所說的話,跟隨,提問,反饋等,在這一過程中表達對孩子的理解、支持和愛。

對孩子行為的引導,其實就是所有親子溝通技巧完美的結局,只要做好了溝通,孩子才會主動“聽話”。

最後,華西專家再總結一哈,不管是疫情或是其它特殊時候,家長們都應該記得這些與孩子相處的原則——

1.家長自己不要過度焦慮

不管你的孩子是啥狀態,你們家長一定要穩起,自己先不要焦慮。有些問題是需要交給時間的,有些是需要交給環境的,過度的焦慮是絕對有害的。

2. 家長要思考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家長在抱怨孩子行為的時候,去探索孩子背後的行為原因更重要,因為這就意味著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接納是對孩子最深沉的愛,不管他是學渣或學霸,調皮或聽話……

3. 避免和孩子溝通的誤區

教育孩子≠責備孩子

教育哪有那麼侷限呢?誇獎、引導、談心甚至給娃兒買個棒棒糖、冰淇淋、玩具都可以是教育!教育只有責備是不對的。

教育目的正確≠教育方法正確

過度的強制、武斷去教育孩子是不對的,家長要把目的和方法分開,目的不一定能實現,但方法一定要正確。

教育孩子≠嚇唬孩子

和孩子說話是要講究技巧的,核心原則有3點→1、有話直說;2、說現在、當下的問題;3、少用反問句和質問句。

避免單調重複的命令語言

只是簡單地告訴娃兒“不要擔心”,“ 你不會感染”,反而會讓孩子擔心,因為娃兒會從這些簡單話語裡面感覺到自己沒有能力應對,面對困難只有靠父母來幫忙,影響自我效能感的發展。

避免過度保護

採取包辦替代的行為,比如太過於把細地跟娃兒說該咋個做,啥時候做,或者過分關注娃兒的情緒波動,就會剝奪了孩子去體驗恐懼、戰勝害怕的經歷,讓孩子的擔心和恐懼持續存在。

避免不耐煩和憤怒

有些家長會對娃兒表現出來的恐懼、煩躁、焦慮情緒出現不耐煩,甚至憤怒。娃兒一點就燃,父母炸得更兇!這樣子還溝通個鬼啊?!必須堅決拒絕!

华西心理专家说,在学校开学前,娃儿没发疯+你没被逼疯就是人生赢家了!

如果家長們還有什麼問題需要找到答案,這裡給大家推薦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兒童心理專家們集體出版的《兒童戰“疫”心理健康讀本》電子書,免費下載,這裡是鏈接:點我就可以下載這本書哦!

最近常聽到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但當我們罵著同樣的措辭輔導著同一篇作業焦慮著同一件事情時,

每一個母體每一個父體,

都有著某種隱秘而偉大的共鳴。

华西心理专家说,在学校开学前,娃儿没发疯+你没被逼疯就是人生赢家了!

華西臨床醫學院2019級博士 張漫雪

指導教授:

华西心理专家说,在学校开学前,娃儿没发疯+你没被逼疯就是人生赢家了!华西心理专家说,在学校开学前,娃儿没发疯+你没被逼疯就是人生赢家了!

1:華西眼科專家說,疫情期間,你的眼睛快被手機/電腦/電視/平板搞瞎了哇?

2:刷手機看新聞看到焦慮、失眠,華西心理專家說,麻煩你先把手機kuo到聽我說!

3:牛奶喝多了要得腎結石?華西醫生說,腎結石患者都可以喝,來先乾為敬!

华西心理专家说,在学校开学前,娃儿没发疯+你没被逼疯就是人生赢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