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衆心理┃在茫茫人海中,我們稀里糊塗地就掩埋了自己

從眾心理┃在茫茫人海中,我們稀裡糊塗地就掩埋了自己

人們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趨於時尚文化、流行文化,常常迷失自己,鮮有條理地判斷自己的客觀實際,在茫茫人海中,稀裡糊塗地就掩埋了自己。我們經常會睜著眼睛說瞎話,做一些言不由衷的事情。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看情況行事”、“先看看別人怎麼做再說”的情況。很多商家也是利用了人們的從眾心理,僱用一些“托兒”來為自己的店面充人氣。各種培訓機構更是如此。

於是,便有了這麼一個故事——

有兩個乞丐住在一起,白天他們分別在某個街道的兩頭行乞。奇怪的是街東頭那個年輕的乞丐每天得到的施捨總是多於年老的那個乞丐,有時候他的收入甚至超過年老乞丐的兩倍。

從眾心理┃在茫茫人海中,我們稀裡糊塗地就掩埋了自己

老乞丐有些納悶了,從外表看起來,他穿得更加破爛,而且年紀一大把了,更值得人們同情呀,為什麼路人給他的施捨卻少些呢?

一天早上,出發前,老乞丐見年輕乞丐往自己的空碗裡放了幾個一元的硬幣。他不解地問:“你是要向別人要錢的,幹嗎要自己給自己錢?”

年輕乞丐神秘一笑:“你想要人施捨你,就先要讓人知道已經有人施捨你了!照我的去做,包你今天收入大增!”

老乞丐照著辦,當天收入果然增加了不少。

過了幾天,老乞丐的收入比年輕乞丐的還多。年輕乞丐開始納悶了:他那招都是我教的,為什麼現在他的收入比我高了呢?

一天早上,他們各自往碗裡放錢的時候,年輕乞丐發現了這個奧秘。原來,自己往碗裡投的都是一元、五角的硬幣,而老乞丐放的是五元、十元的“大錢”。

雖然人們經常說“我行我素”、“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並標榜自己的個性獨特和意志力堅定,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並不是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可以隨心所欲地行動。在很多時候,人們都要先看別人怎麼做,自己才怎麼做。

從眾心理反映了人們的自我意識弱化,獨立性較差,意志力不夠堅強。不加分析地從“順從”到“盲從”,其實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

我們每天所需要的大量信息都是從別人那裡得到,離開了他人提供的信息,我們幾乎難以生活。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默認他人提供的信息是可靠的,然而,實際上並不一定都可靠,它也有出現偏差的時候。

比如,你到一個公園遊玩,想出來的時候找不到出口了。於是,你就跟著前面其他的遊人走,卻發現被別人帶到了一個離出口更遠的地方;你到一個餐館打算吃東西,不知道點什麼菜好,於是就點了與鄰桌一樣的菜,卻發現這道菜的口味並不是你愛吃的;到商店買東西,看到有人在排隊,你也不由分說地跟著排,以為有什麼好事,結果卻發現人們排隊購買的東西是你根本就用不上的。

這樣的跟隨大流的事情太多了,也讓我們上了很多的當,很多騙子更是借用了人們的從眾心理來行騙。我曾經看到街邊有人玩“賭瓜子的遊戲”行騙。騙子蹲在地上,向一個小碟中砸幾粒瓜子,然後迅速蓋上,讓眾人猜裡面是幾粒!旁邊兩名同夥充當“托兒”,先後參賭,賭注最少一百,一會功夫就輕鬆地贏了幾百元錢。

旁邊有一個女人看得入迷,很感興趣,很想玩,開始還擔心自己輸錢,但見有幾個人都在玩,而且都贏了錢,於是也就開始賭了。開始的幾次她贏了幾百,滿心歡喜。可是,後來短短几分鐘,事情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一千多元一下子就被騙子贏走了。

生活中,我們要儘量避免“從眾”的消極面,努力培養和提高自己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問題,既要慎重考慮多數人的意見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從而使判斷正確,並以此來決定自己的行動。

對孩子的教育中,我們又該如何呢?是從眾?還是根據孩子的特性做出自己的培養標準呢?

從眾心理┃在茫茫人海中,我們稀裡糊塗地就掩埋了自己


如果這個內容對您有幫助,歡迎推薦給身邊更多需要的家長們吧!

如果您有問題想與我們深度交流,請關注我們並在後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