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邢窯白瓷從這裡走出(1)

開篇之作也是本篇寄語

有關邢窯方面的文章我寫了不少,不論是在新浪微博、博客,還是在空間和微信、公眾號上,但那都是零星片語。今天就在《今日頭條》上,再系統的寫一下有關邢窯方面的文章。因為不論是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斷地變化,尤其是邢窯,真正發現“邢窯遺址”也不過是短短的36年,在36年間裡隨著基本建設的開發和南水北調工程,及盜墓者的非法挖掘,發現了許多我們過去沒不曾見過的東西。不知道今後會還有什麼新的發現,所以,邢窯是永遠有寫不完的話題。筆者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尋著那遙遠的邢窯。用這句話就概括了我對邢窯的追尋“邢窯四十年風雨艱辛,白瓷八千里路雲和月”。首先,從發現邢窯之初寫起,其二,在寫內丘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邢窯簡史,第三,也是重點要寫一下中國古代第一官窯——邢州官窯。本來是想一次發表出去,怎奈篇幅有點長,只好分期發表了。所有所寫文章都是筆者原創,都是四十年的最原始積累,不論是圖片(藏品邢窯白瓷)資料和文字都是筆者多年的心血點點滴滴組合成的文字,才形成今天的文章,因此,我對於我自己有所總結,那就是“邢窯四十年風雨艱辛,白瓷八千里路雲和月”這是對我是真實的寫照。這是筆者在《今日頭條》上的開篇之作,以後陸續會刊登有關唐代邢窯白瓷方面的文章,這僅僅是個開端,也是第一集,陸續將連續發表不定期,或是每週X發表,看《今日頭條》的要求和規定吧!

大唐邢窯無言,它在悄然無聲地書寫歷史。

它沒有最白,只有更白,它沒有高大,只有更高更大。

也有著千年的崎嶇與輝煌。

唐代邢窯白瓷從這裡走出(1)

一、邢窯之謎

由於邢窯停燒達千年之久,邢窯到底在哪裡?我們無從知曉。唐代文獻邢窯之名始見於,《大唐六典》(成書於公元756年之前)記載邢窯器曾以貢品向唐王朝宮廷進貢。唐人陸羽在《茶經》(成書於760—764年)中寫道:“邢窯類銀,越瓷類玉”,“邢窯類銀,越瓷類冰”。這段記述說明,邢窯生產的是如雪似銀的白瓷,並與同時代的越窯青瓷平分秋色,爭相媲美。唐人李肇在《國史補》(成書於824年之後)中記載“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這段記述說明:邢窯白瓷的產地在內丘,無論貧富貴賤都在使用,可見邢瓷產量之大,行銷之遠。唐代詩人皮日休在《茶甌》詩(成書於公元861—873年間)中記:邢客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讚頌邢窯端莊規整,體態輕盈。說明邢窯不僅有良好的使用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

1984年春天,內丘縣文管所,在本縣境內120平方公里範圍的區域內的古窯址進行普查,和基建施工時的地下埋藏情況,向當地群眾講解邢瓷的特徵。共發現古窯址二十八處,從窯址上採集了大量的實物標本,從遺物判斷唐代邢窯應該集中在縣城西關和中峰洞一帶。1985年12月,邢臺地區科委邀請馮先銘、李智宴、李輝柄等古陶瓷專家,對內丘邢窯遺址進行考察,對採集的標本進行鑑定。專家們一致認為,唐人李肇在《國史補》中的記載是對的,邢窯在內丘是準確無誤的,並肯定了內丘是邢窯的制瓷中心。專家們興奮地談到,上海博物館收藏的白瓷“盈”字粉盒,唐大明宮遺址出土的“盈”字底款白瓷碗殘片,因找不到窯口,一直不敢下結論,這次在內丘遺址的標本中,有“盈”字底款的殘片多達十幾片,邢窯終於真正的找到了。曠日已久的邢窯之謎,終於大白於天下。

唐代邢窯白瓷從這裡走出(1)

二、內丘縣地理簡述

內丘縣,位於河北省南部,北與臨城縣、贊皇縣交界,東和任縣、隆堯毗鄰,南部與邢臺縣接壤,西部的太行山上的古長城是與山西省昔陽縣的界線。丘縣地處太行山鶴度嶺東麓,東西長100公里,南北寬31.2公里。地勢西高東低,東西狹長,中間束腰,形似一葫蘆狀。西部山區,山脈連綿內,河流蜿蜒,谷壁陡立。中部丘陵為山麓谷地,地面起伏不平,嶺脊鼓包星布,沖溝發育,谷地寬闊。東部為海河流域平原,地面平坦,土地肥沃。境內礦產豐富,有煤、鐵、銅、鈷、鎳、石英、長石、石榴子石、白雲石、磷等。著名的“東龐煤礦”就坐落在內丘縣。

三、內丘縣歷史沿革簡述

內丘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夏朝時期屬於冀州。商代,屬於邢地。西周時期(公元11世紀前)周武王興兵伐紂,滅掉商朝,周公的兒子被封為邢候,內丘成了邢國的領土。春秋時期公元前658年,衛文公時期,國強勢盛,他憑藉武力,發動兼併戰爭,滅了邢國,內丘縣又成為衛國管轄。公元前598年,晉景公奪取衛國北部土地,內丘縣又成為晉國屬地。公元前453年,由於晉國“六卿爭權”,內部大亂,“韓、魏、趙”三家分晉,內丘成了趙國的地盤。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郡縣,內丘為信都縣地,屬鉅鹿郡。直到漢朝初年,才在內丘正式建縣。據《十三州志》記載:“《山海經》謂,西北有蓬山,丘在其間,故曰中丘。”屬常山郡管轄。公元285年,晉武帝司馬炎為了鞏固政權,在全國增設郡縣,中丘縣升為中丘郡。東晉十六國時(公元335年),石虎殺死石弘,奪取政權,令在中丘郡建立一個趙安縣。北朝時期,趙安縣併入柏人縣。公元497年,魏孝文帝元宏,恢復了中丘縣。隋開皇初年,分置青山縣。公元581年,因隋文帝楊堅的父親諱“忠”,令中丘縣改為內丘縣。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大肆尊孔,因孔子名丘,詔諭全國,“丘”字一律改為寫為“邱”,內丘縣也就改為內邱縣至今。解放後1958年,內邱縣曾與柏鄉縣、隆堯縣、臨城縣合併為內丘縣;到1961年,合併的內丘縣又分置為柏鄉縣、隆堯縣、臨城縣、內邱縣,此地仍為內邱縣。

四、 邢窯白瓷簡史

邢窯是我國唐代著名瓷窯,以生產白瓷而名揚中外,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一定的位置。邢窯的工藝和文化藝術成就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邢窯白瓷是我國最早的白瓷,是他開創了白瓷的先河、是他結束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是他為以後能生產出五彩斑斕的瓷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我國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時期,南方制瓷業迅速發展,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其產品主要是青瓷。北方經過孝文帝改革以後,社會經濟恢復,中丘(今邢臺內邱)人在南方制瓷技術影響下,也開始學習製作青瓷,並在此基礎上成功的創燒了白瓷,從而也就結束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

唐朝的初、中期,是我國古代興旺發達的最好時期之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科技發達,文化藝術蓬勃發展,為陶瓷技術的提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此時的邢窯在繼承前人制瓷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把陶瓷技術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因此說到唐代邢窯白瓷才得到充分的發展。

唐末、五代以後的邢窯白瓷在開始走下坡路,其衰落的原因很多。唐滅亡後。中國歷史呈現出現出十分複雜的局面。五代又是一個從分裂混亂走向統一安定的過渡時期。五代是邢臺歷史上社會最為混亂、破壞最為慘重、人民最為痛苦的歷史時期。邢窯白瓷的生產也不例外。從五代窯址發現的數量和遺存來看,其生產規模遠不如已發現的唐代窯址的數量多、規模大,甚至也趕不上隋代乃至北朝遺存。從大量的窯地遺存和出土的實物來看,基本上都是粗白瓷,胎質不純,多為灰白或土白色,幾乎都施化妝土,面部粗糙,工藝造型粗笨,胎壁較厚,足部也很粗糙。說明這時期的白瓷質量已有所降低,其生產規模也縮小,但並沒有因此而停產,很有可能延續到宋金時期

......

未完待續,欲知詳情,請看下集。這是筆者第一次較為系統詳細的對於有關邢窯白瓷方面的一手資料,現呈現給《今日頭條》的讀者們,希望對喜歡收藏研究邢窯的朋友們有所幫助和啟發,請看下集《中國古代第一官窯——邢窯白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