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險!楊得志和一車軍長、師長險亡於車禍,救命恩人竟是13歲小孩

不經風雨,怎見彩虹。楊得志將軍在異國他鄉經歷的第一次風雨,就差點讓他稱為杜甫口中的另一個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故事發生在1951年的2月,冬未去,春未來。楊得志帶著十九兵團坐上火車,離開祖國,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正義之路。

火車滾滾向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很快就進入到了朝鮮的國境內。在當時,志願軍空軍還未完全掌握制空權,美軍憑藉著裝備精良的飛機,肆無忌憚地進行著轟炸。

好險!楊得志和一車軍長、師長險亡於車禍,救命恩人竟是13歲小孩

夜空中,火光四起,爆炸聲不絕於耳,幾乎沒有一個完整的村莊存在,晚上民眾都不敢點燈生火,透出光亮,生怕被敵人空軍當成軍事目標轟炸。

考慮到火車上楊得志一行幾乎是整個十九兵團的大腦中樞,各師團長和機關人員都在火車上,火車在拂曉時分就不再前進,而是分成幾部分,分別開進了山洞裡,躲避敵軍白天的狂轟亂炸。

山洞內,周圍一片漆黑,格外的安靜,而與之對應的,山洞外爆炸聲此起彼伏,在火車裡,偶爾還能感受到整個山洞都搖晃了一下。

好險!楊得志和一車軍長、師長險亡於車禍,救命恩人竟是13歲小孩

"初生牛犢不怕虎"赴朝戰士們哪裡經過美國飛機的轟炸,紛紛表示不怕轟炸,這樣等著被轟炸太窩囊,請求繼續行駛前進。

顯然他們的請求最終是被嚴正駁回。

經過一整個白天"磨皮搽癢"般的等待後,夜幕降臨,火車上的人聽到了火車轟隆隆靠近的聲音,終於可以走了。只聽得"哐當"一聲,火車輕微震動了一下便緩緩而動,駛出了山洞。

好險!楊得志和一車軍長、師長險亡於車禍,救命恩人竟是13歲小孩

同志們歡呼雀躍,但是楊得志感覺到了事情不對,因為出了山洞後火車還在繼續後退,速度不減反增。正當他要去查看一番時,火車開始劇烈的搖晃起來,架子上東西掉落了一地,人站也站不穩。

這時,兵團作戰科副科長前來報告:"火車沒有車頭了!"簡單幾個字可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楊得志和政委張志民都被驚了一下,而後馬上命令拉制動閘。

沒想到的是,火車速度已經很快,制動閘根本不起作用。火車上幾乎包含了十九兵團的全部兵團機關,如果出現什麼意外,不僅戰士們客死他鄉,更嚴重的是會影響到抗美援朝的戰略指揮。

副司令鄭維山建議馬上跳車,但是被楊得志制止,車速太快,不能跳車。好在火車一路飛馳,沒有出現傾覆的跡象,楊得志他們只能等火車前進到平坦地段停下來。眼看就要進入定州車站了,本該高興的他們心又懸了起來,前面有貨車,兩車相撞,必定車毀人亡。

好險!楊得志和一車軍長、師長險亡於車禍,救命恩人竟是13歲小孩

就在千鈞一髮之際,月臺上的一個小男孩箭步上前,搬開了岔道,楊得志所在的火車慢慢的停了下來。

楊得志和鄭維山趕快跑下車,向他道謝。

這位小朋友看來只有十三四歲的樣子,穿著很是破爛,小臉小手被凍得紅紅的。給他們印象最深的是他胸前斜掛著一支比他矮不了多少的美式衝鋒槍和那一副完全是成年人的面孔和姿態,楊得志讓警衛員給他拿來一些吃的東西,他很爽快,很大方地收下後,嘰嘰咕咕說了些什麼,一位老漢翻譯說:"孩子說,謝謝志願軍東木(同志)!"楊得志的警衛員一把把孩子攬在了懷裡。

後來,"消失"的車頭追了上來,楊得志他們才知道,原來是車頭車身連接的時候沒連接上,車頭一碰撞,車身順勢而下,才有了後面的事情。

好險!楊得志和一車軍長、師長險亡於車禍,救命恩人竟是13歲小孩

當他們後來談起這件事情時,還覺得後怕。不過,他們都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比這更艱難的險境也遇到過,自當也就只能作為他們酒後談資了。

後來楊得志他們到了西南里,談起這事來,大家還有些後怕,想到當時的緊張樣兒,又覺得好笑。喜歡吟詩作賦的張志民張口就來了幾句:

想起此事頭髮懵,無頭火車擅自行,

出師未捷先遇險,一險引得百人驚。


好險!楊得志和一車軍長、師長險亡於車禍,救命恩人竟是13歲小孩

他在琢磨後邊的句子時,鄭維山"乒"地一聲放下手中的大白搪瓷茶缸,說:我給你添兩句:

扳道工人好機警,

指點列車定州停。

張志民以拳擊掌說:"好!"

鄭維山說:"管他好不好,反正是大實話!"


好險!楊得志和一車軍長、師長險亡於車禍,救命恩人竟是13歲小孩

張志民說:"不錯不錯!"遂轉臉向楊得志說,"老楊,你也來兩句,這首詩就成了。"

鄭維山也勸他說:"什麼溼(詩)呀乾的,鬧兩句吧。"

在他們的情緒感染下,楊得志也當即謅了兩句:

遇險非險兇化吉,

戰場協力建奇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