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前的高中生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为什么?

用户7953621603067


我是1963年北京26中学(汇文中学)高中毕业生,且学习成绩优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没有继续升学。但是有幸应征入伍进入了海军航空学校(现在海军航空大学)。成为了一名海军航空兵机械地勤维护人员。因为时代不同了,现在高中学生的知识趋向于新时代的高新领域更多一些。

我个人感觉,如果以主课门类数理化,汉语,外语,以及一些其它副课门类地理,历史等基础教育比较起来。我们学习得更加传统,扎实一些。尤其语言类的古文,诗词歌赋等,一般男同学都是受益终生的。鉴于人类这一百年之内的科技进步,大大超越了过去几千年对知识的认知度。所以,个人看法是,从新的知识角度,从专业学习的角度考虑。如果我毕业后没有继续学习,只是停留在刚毕业的时代,我就是属于基础教育知识扎实一些的层次。进入社会生活没有问题吧。

但是现在社会发展如此迅速,生产力由于科技进步而有巨大喷发一样的提高。而且普及教育水平的提升,现在的高中毕业生,想要进入社会生活里游刃有余还是比较困难的。 总之,社会进步了,时代发展了,有些东西是没有可比性的。只愿每一位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都能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工作,为家庭,个人发展,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而努力奋斗,幸福生活!!


男哥157255638


我可以比较客观地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我是一九六五年的高中毕业生,并且参加了文化革命前的最后一届高考,而且恰是落弟了,没有考上大学,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髙中生。应该说,当年考上高中并不容易的,因为初中毕业的时候,经过了进技校、中专的蒒选,又有一部分成了社会青年,进了工厂,能够考入高中的学生巳经很少的了。这一届学生,比较实在的讲,是接受了完整的中学教育,基础知识扎实,与现在的学生相比,也是个高中生,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上是略差一筹的。或许社会阅历上是胜于现在的学生。应该说当年社会上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占的比例很低的,我们所在的5⃣️千人左右的工厂,一下子进入了近3⃣️佰名的高中毕业生,对于一个企业的内部人员结构的变化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若干年后他们都成了企业的骨干力量。





刘声90883005


很凑巧,我初中二年级时的数学老师就是上世纪1964年高中毕业的,现在他已经退休有些年头了。因为我自己曾经做了他两年的学生,所以对他们这些1966年这个特殊年份前毕业的老高中生,了解还是相对比较多的。


1966年前的高中毕业生,准确地说,其学历是不会改变的,仍然是高中学历。

只是,当时由于整个社会还相对比较封闭,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当落后;因此,当时的高级中学数量虽然也不少,但总体招生人数真心不多。

由于当时新中国建国历史还不到20年,整体上,当时的国民经济还比较落后,很多农村的孩子其实是无法去高中学习的。当然,原因不外乎几个:①高级中学的招生数量少、录取比例低;②农村学生家庭经济普遍不好,很难支撑两年高中的各种费用;③就算读了高中,也几乎没有多大可能考上当时的大学。在这种情况下,高中毕业生在整个村里就已经是“秀才”、“文化人”了!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本身不低,所以改革开放前夕,这些老高中生就成为了当时我们村小学的主要骨干代课老师。我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在村小学的附属初中读的书。直到中考,才以优异的成绩考到我们省属的重点高中就读。

据了解,我这名1964年高中毕业的数学老师,后来由代课老师转成了民办教师,再到后来又通过考试,转成了公办老师;几乎是一路畅通无阻地成为了正式的人民教师。

直到现在,几十年都过去了,但这名数学老师讲课的样子我还历历在目!逢年过节我回到老家,都一定抽空去看望他一下。虽然现在他已经70多岁了,但仍然耳聪目明,记忆力不错。

根据我的判断,这些1966年以前高中毕业的学生,虽然文凭自然就是高中;但他们的基础知识真的比较过硬,起码和现在的许多“二本”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得一拼啊!


感动时代


说到这个问题,有必要了解一下,66年前的高中生读书学习的情景。我是68届高中毕业生,我老伴是66届高中毕业生,都是那一时代的学生,当时学习条件,无论是软件硬件都无法与今天相比。记得当时初三才上晚自习,没有电灯,都是四个同学围着一盏煤油灯,尽管条件简陋,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却很高。当时初中中考,能考取高中的人很少,因为高中录取率极低,再者当时中专是国家包分配的,有家庭困难的选择读中专不读高中。可学校会极力说服成绩优秀者报考高中,而不推荐报考中专。读高中都是奔着读大学去的。一个县城只有一所高中,记得我就读的高中升学率百分之80多,校长室里有校长参加群英会和毛泽东主席的合影。高中学习条件要比初中优越的多,煤油灯变成了汽灯,也有可做简单物理化学实验的实验室。进了高中就定了大学目标,学习是你追我赶,唯恐落后!尽管没有现在铺天盖地的学习资料,可都学的踏实认真,高中毕业即使没考取大学的,在社会上也被认可,在家从事体力劳动的不多,做教师倒不少!虽然学历是高中,和现在的高中是有区别的,社会上是这样褒奖的:老高中毕业生!


韦淑梅631


我感觉呀!66年以前的☞完小生☜(正定口音)就高于现在的高中生;过去的高中生胜过现在的大学生🎓;以前的工农兵大学生远远超过现在的研究生!

怎么说呢?是的,课程不一样,深度不相同,教学不一样,感受不想当。

我记得我母亲是完小生,只感觉到她的记忆力非常不错,所学的知识好像我都不会;当然,我父亲那时更是不同了!总觉得昔日的学业水平很是扎实牢靠,而且那时候的学生的分析能力超过现在的同等水平还要高!相比之下,前面的要比后面的过硬!


992舒畅


学历其实是不好用什么相当的,高中生就是高中生。不过我可以聊聊当时的情况。

我父亲就是当年的高中生,因为家庭成分问题,没有机会上大学。但是,七十年代末问题得到解决,他被安排了工作。那时候国家急需要人才,很快得到重用。后来凭着他自己的能力,成了某事业单位的一把手,并且获得了高级工程师职称。虽然只是乡镇单位,却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据说当时我们镇上也只有两位高中生,按人口比例来说,当时的高中生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应该远低于现在的硕士生的比例。新中国成立之初,能上初中就被称作为知识分子,实在是因为当时能够读书的人太少了。

如今高等教育普及,大学生到处都是,不过当初的高中生学历依旧是高中生。


苏小妮


老穆认为,1966年前的高中生,相当于现在的大专生,甚至于三本!

老穆小学时的语文老师,他就是高中学历,刚开始时,她是一名代课老师,经过几十年的历练,她终于转正了。

目前,她一个月的退休金都三千多了……

老穆上学时,家里有位同学,他爸爸是做生意的,但由于没上过学,因而总是在帐目上出现问题……

那个时候,老师就告诉我的同学,好好学习,将来小学毕业了,就可以帮助家人做生意了……

在那个物质和知识都匮乏的年代,小学毕业生尚且如此有能耐,更何况高中毕业生呢?

1964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7万人,高校招生数14.7万人,录取比例 40.1 (%)。报考人数:44.9万人,录取比例 34 (%)……

2016年:报考人数940万,录取772万人,录取率为82.15%。

2018年参加高考的总人数为975万人,普通本科录取422.16万,全国本科录取率为43.3%。

2019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是1031万,如果按照去年的录取率,今年本科录取人数是433.33万人……

老穆认为,1966年之前的高中生好比现在的大专生,甚至于三本!

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老穆说语文


我爸就是那个年代的高中生,那个年代的高中生很少,因为当时家里都非常贫穷,吃大锅饭,靠挣工分养家糊口,许多孩子上不起学,家里让早点去地干活。


六十年代,人们的思想比较封建,重男轻女,让儿子上几年学,女儿的话就在家里干家务活。

我爸爸深受父母疼爱,也非常懂事,爷爷再苦再累也坚持让爸爸上学,爸爸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班里的班长,学习特别优秀,是爷爷奶奶的骄傲。在村里,能坚持上到高中的寥寥无几。

那个时候,家离学校有五十多里,没有交通工具,爸爸每周走路上下学,从家里带些咸菜,窝窝头,那个年代很少见到白面,在学校啃着冷窝窝头。我真佩服那个年代的人们,吃的苦受的罪,想就不敢想。



现在有几个年轻人能忍受这样的条件,我也很佩服爷爷当初的开明,能坚持供养爸爸上完高中。那可是当时稀缺的人才。

我爸爸高中毕业之后,在村里任代课教师,在八十年代初,通过考试转成正式教师。当时村里人都非常羡慕,吃上了“皇粮”,国家工作人员,市民户口。不过,像我爸爸那个年代的高中生,许多都是行政大领导,副县长、局长级别,我爸爸作为一名普通的初中教师,工作稳定,现在也桃李满天下,非常知足。

六十年代的高中生比较少,相当于现在的普通一本大学生,素质比较好,吃苦耐劳,学习踏实,能够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为国家做贡献。


教育采撷


这个品评有价值吗?

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它的历史背景。1949年建国时期,国人是从近百年的民族孱弱,贫穷走过来的。虽然说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各地的官学已经兴办,但必然是廖若晨星。

建国初期为了兴建学校,以前只要读过书的人都可成为教师,甚至兴办师范速成班,集中培训两个月,然后就分到各个学校任教。我的表哥小的时候读过半年小学,就属于文化人,被送到速成班之后,做了一辈子教师。那时候的有些情况就是,周一到周六在学校上班教课,周日集中培训下一周的教学工作。建国后的扫盲运动是从三年以后开始的,虽然各地基本渐渐完全兴办起小学,多是以初级小学为主,完全小学还不多,初中生已经被视为稀有。

我是1963年小学毕业,我们那一年的小升初,是3%的比例,也就是100个小学毕业生,只有三个人可以升入初中。因为三年国内的自然灾害,和小学的教育普及,初中没有那么大的扩容能力,曾经有过一次动员超龄生还乡,那时候教育条件较好的农村,包括县城,小升初最大的比例是15%,市里最好的学校能达到30%,而初中升高中的最大比例还不到30%,想一想,这是个什么概念吧?


庭荫啭莺


1966年前的高中毕业生与现在相比充其量是初中一、二年级的水平!那时候上初、高中根本就不算考的,只是摸底而已。只要能交得起每学期两元的学费就可以了。那时候到高中都没有试卷的,高中毕业考试老师在黑板上写五道题,学生一答就毕业了。把那时的高考题拿来现在的初中生绝对满分。那时能支付费用都可以上大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