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三:第一个为毛主席写传的人

文章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叶介甫

萧三是湖南进步社会团体新民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中共创建初期的党员。他与毛泽东、周恩来、李大钊、任弼时、瞿秋白、胡志明等人交往密切,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国际著名诗人,是中国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第一人。

萧三:第一个为毛主席写传的人

青年毛泽东

和毛泽东交往从讥讽开始到相互钦佩

萧三,原名萧子暲(一作子嶂,或云原名萧克森,字子暲),1896年10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萧家冲桃坞塘。他自幼好学,上进心强,读了不少古书,并学会了吟诗作对。1907年,萧三以优异成绩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萧三在东山学校学习两年之后,毛泽东也于1909年秋考入了该校,不久,就同萧三有了交往。当时,毛泽东得知萧三有一本专写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名人的书《世界英雄豪杰传》,十分高兴,便向他借阅。萧三出身较富裕,又是本籍人,对毛泽东还不甚了解,起初,也和其他同学一样,有点瞧不起这位外地来的“乡巴佬”。

“书倒有一本,但我借书给别人,向来是有点讲究的。”萧三笑嘻嘻地说。

“小弟愿意领教。”毛泽东谦恭地说。

“我的书有三种人不能借。”

“是哪三种人?”

“无真才实学者不借;庸庸小人不借;三嘛,嘿嘿,我出联而不解答者不借。”

毛泽东微微一笑,说:“小弟不敢自命才高博学,但阅书心切,请仁兄出一联如何?”

萧三见毛泽东这么心切,便道:“我这书里讲的可都是英雄豪杰呀,你听着,上联是这样的:‘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快对,快对!”

毛泽东略一沉吟,从容答道:“我就冒昧对一联,并将此联赠仁兄。请听:‘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

萧三听罢,羞得满脸通红,低下头说:“请恕小弟无礼,贤兄大才,愿为知己,地久天长!”说完,立即拿出书来,双手捧到毛泽东眼前。毛泽东双手接过书,连声道谢,两人握手大笑。

此后,毛泽东与萧三常在一起散步、游玩,交谈学习心得,评论诗文,畅谈时事,无话不说。两人诚恳相待,结下了深厚的同窗之谊。几十年以后,毛泽东在延安同埃德加?斯诺谈话时,还念及同萧三的友谊:“我在东山学校学习时,平常总是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可是在他们当中我也有朋友,特别是有两个是我的好同志,其中一个现在是作家。”这个作家指的就是萧三。

1911年夏,萧三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预科班,次年春,成为第一师范的正式学生。

萧三到一师后,即到驻省湘乡中学去看望不久前考入这所学校的毛泽东。当时正值武昌起义之后,他们对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衷心拥护。萧三和毛泽东在街上看到士兵们开往城里攻打托台衙门等处,非常兴奋。

1911年阴历九月初一,湖南光复。长沙城里到处挂起“汉”字旗,学校也放了几天假。萧三和同学们兴奋地剪去自己的辫子,唱着“十月十日义旗扬,革命起武昌……”的歌曲,跟着群众参加游行。晚上,他们还举着各式灯笼参加游行,队伍十分壮观!

1914年,毛泽东由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在一师,毛泽东与萧三志趣相投,交往更密切了。

就在毛泽东进一师的同时,湖南著名教育家徐特立也来到了一师讲授教育学、各科教授法和修身等课程,并担任教育实习主任。徐特立思想进步,民主爱国思想强烈,艰苦朴素,谦逊勤奋。他不仅治学严谨,且提倡良好的学习方法,讲课联系实际,富于感染力,从而赢得了青年学生的敬佩。那时,萧三常同毛泽东、蔡和森、张昆弟等去听徐特立的授课,获益匪浅。

1916年夏,萧三由一师毕业。他由另一个同学介绍,到离长沙不远的乡下一所族学——黄氏族学教书,后又到一师附小从教。萧三在黄氏族学及一师附小执教期间,仍与毛泽东等保持密切的联系。他们经常在一起学习,一起讨论社会问题,拜访来到长沙的学者。1917年春,曾经帮助和支持过辛亥革命的日本进步人士白浪滔天(宫崎宝藏)莅临长沙,参加黄兴改葬仪式。萧三和毛泽东得到这个消息后,特地给这位日本知名人士写了一封信,热情赞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表示愿瞻丰采,聆取宏教之意。

和毛泽东一道发起成立新民学会

1918年4月14日,一个风和日丽、百花盛开的春日,萧三兴奋地同毛泽东等人渡过湘江,到岳麓山下蔡和森在刘家台子租住的“为痴寄庐”,同蔡和森、邹彝鼎、萧子升等13位朋友一起开会,成立“新民学会”,讨论通过了由毛泽东等起草的章程。章程说:新民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会员要有远大志向和为国家民族服务的精神;入会要由会员介绍,评议会通过。会上,大家推选毛泽东为总干事,毛泽东执意恳辞,只任文书,但实际上仍是新民学会的核心。

新民学会成立不久,就发展了一批会员,并发起了湖南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萧三和毛泽东、蔡和森等新民学会会员受到“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又基于“会友向外发展”的要求,对留法勤工俭学很感兴趣。1918年6月,新民学会会员在一师附小内开会讨论。大家都认为留法勤工俭学应该尽力进行,并责成蔡和森、萧子升专负进行之责。

不久,蔡和森到北京同蔡元培、李煜瀛及李大钊等接洽,回信告诉会友,留法勤工俭学颇有可为。于是,毛泽东、萧子升及萧三等邀集志愿留法之士25人,由湘到京。萧三到京后,进留法预备班北京班,住在北京三眼井胡同8号。不久,到京会友都集居于旁边7号的3间小屋子里,“隆然高炕,大被同眠”。在此期间,萧三经常同毛泽东、蔡和森一起去地安门外豆腐胡同杨昌济先生家中请教。以后,经杨昌济先生介绍,拜访了他们仰慕的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陶孟和等著名学者。特别是在与李大钊的接触中,他们初步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1919年1月,萧三和毛泽东到上海送别了一批赴法学友后,毛泽东回湘,萧三仍返回北京继续学习。五四运动爆发时,萧三在北京参加了游行示威和集会宣传活动。不久回长沙,参加湖南人民的驱逐张敬尧运动,并为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撰稿,发表了一些小品文、散文和白话诗,如《节孝坊》、《你也作贫农得了》、《崇拜英雄的人》等。他的文章尖锐泼辣,提倡新文化,反对封建旧礼教,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20年1月,萧三受毛泽东和新民学会及湖南华法教育分会的委派,先期赴沪筹备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赴法事宜。他在上海发起成立了“赴法学生联合会”,发起组织了“上海工读互助团”。5月,毛泽东到上海后,由在沪新民学会会友联络全国学生代表,在上海松社举行茶话会,讨论如何发扬五四精神,在全国开展革命活动。

5月8日,毛泽东等在沪新民学会会员在上海半松园为萧三等赴法的会员开了一个送别会。这次送别会从早上开到晚上,中午雨中拍照,晚上灯下继续,完全变成了一个讨论会。会议提出了今后应持“潜在切实,不务虚荣,不出风头”的态度。萧三在会上提出:“会友应加强联络,发扬互助友爱精神。”

在延安宣传毛泽东思想

1939年初春,留学苏联的萧三,在任弼时的支持下,经共产国际批准回国。他飞渡天山,3月25日到达西安,会见了正在那里的林伯渠、邓小平、邓发等人。他和邓小平在巴黎勤工俭学期间,一起在“少共”机关办过《少年》刊物,战友久别重逢,分外亲热。一个月后,萧三与邓小平、邓发同车于4月29日抵达延安。毛泽东得知萧三回到延安,十分高兴,当晚设便宴招待,邓小平应邀作陪,席间众人共叙友情,不胜感慨。

5月5日傍晚,毛泽东专程到萧三住处看望,畅谈往事。他们从文学问题谈到《聊斋志异》等等。5月12日,萧三又应约到毛泽东住处晤谈。毛泽东告诉萧三说,昨天中央开会,决定让他到鲁艺编译部工作。萧三把他的近作手抄本送给毛泽东看。6月中旬,毛泽东退还萧三的手抄本时附信说:“子暲(萧三)同志:大作看了,感觉在战斗,现在需要战斗的作品,现在的生活也全都是战斗,盼望你更多作些。”一次,毛泽东还风趣地对萧三说:“姓萧的古来文学很少,你要争气。”

在延安,萧三先后任鲁迅艺术学院编译部主任、陕甘宁边区和延安文协常委、文化俱乐部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委委员等职,主编《大众文艺》、《新诗歌》等。毛泽东不仅亲自批示给予支持,还亲笔题了字。一大批热爱诗歌的年轻人在萧三的周围成长,年长的诗词作者朱德、叶剑英、董必武、谢觉哉、吴玉章和续范亭先生等,也常给他寄作品,有的还要求加入诗社。一时,延安的街头诗、朗诵诗,到处可见,热火朝天。

萧三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中,还偷闲创作了许多诗歌、特写和论文。他举起诗歌的“子弹和刺刀”,参加了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其作品《敌后催眠曲》、《游晋西北赠续范亭先生》、《延安狂欢夜》和《送毛主席飞重庆》等,都是人们熟悉的诗篇。他不仅自己用诗歌投入战斗,而且还积极号召更多的诗人参加战斗。他在《诗人,起来!》中写道:“诗人,诗歌可比子弹和刺刀!”以此来号召大家投身战斗。

萧三的创作,得到了毛泽东的大力支持。为了他采访方便,毛泽东曾把自己的一匹心爱的马借给他骑。萧三每有新作问世,毛泽东都会及时阅读。1945年初,萧三参加边区参议会和劳模大会,写了《第一步:从参加边区参议会及劳模大会归来》,发表在2月20日《解放日报》上。毛泽东看后即写信给萧三,赞扬他的《第一步》写得好,并嘱他办好文化工作。信中说:

萧三同志:

你的《第一步》写得很好。你的态度,大不同于初到延安那几年了,文章诚实、恳切、生动有力。当然,以前你的文章也是好的,但是现在更好了,我读这些文章,很得益处。

为着使延安文艺工作同志们多参加群众性集会,须关照高岗、贾拓夫、谭政、罗迈、李富春、彭真几位同志,遇有这类会议不要忘记组织文艺同志们去参加。此事请你与他们去谈谈,我有机会也将告诉他们。……

同志的敬礼!

毛泽东

二月二十二日

从回到延安开始,宣传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和毛泽东思想,就成为萧三的一项重要工作。

1942年春天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2月,萧三聆听了毛泽东作的《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两篇讲演。为了使学习紧密联系党内实际,中央直属机关学习小组组长王若飞要萧三在中直机关干部大会上,报告毛泽东的生平事迹。萧三对此十分重视,经过精心准备,一连讲了两个下午。

1942年5月2日至23日,萧三出席了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的文艺座谈会,出席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共80余人,会议讨论了文艺工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为谁服务的问题。萧三在会上联系创作实际,谈了自己的看法。大家都对他把诗歌比作“刺刀和子弹”的观点十分赞赏。

1943年秋,任弼时郑重地嘱咐萧三:“写一本毛主席传,以庆祝他的50大寿。”胡乔木也极力赞成此事。为了让萧三安心写书,他们替萧三免除了一些会议等日常工作。原希望12月下旬完成,因毛泽东坚决不肯做寿,那本传记也未如期完成。但萧三为此事访遍了在延安的许多老同志,有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贺龙、陈毅、罗瑞卿、蔡畅、谭政、陈正人、何长工、郭化若等。他把这些素材都记录下来,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毛泽东革命活动的文章。

最早发表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刊登在1944年7月1日和2日的《解放日报》上。当时,副刊编辑艾思奇、周立波在出版前就分别给萧三写信,鼓励有加。

关于毛泽东传记的文章一发表,便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可是,毛泽东却几次传话,让萧三停止写他个人,最后他还亲自劝萧三要多写群众。

1945年4月至6月,萧三出席了在延安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决定应邀飞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8月28日,萧三怀着激动的心情去机场送别,他对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家的气魄非常敬佩。从机场归来,他写了一首激情奔放的《送毛主席飞重庆》,诗云:

毛主席坐车一进飞机场

千百个人立即大鼓掌

千百双眼睛从此都目不转睛

一直送他到飞机上

毛主席站在飞机的门口

慈祥地望着众人一挥手

众人鼓掌然后手齐飞

场上顿时长出千株柳

人民感谢他救民于水火的精诚

人民信任他的大智、大勇、大仁

人民衷心地祝福他康健

人民用自己的力量维护他的安全

毛主席飞去了

脸上含着几分忧色

他一贯忧国忧民

今天更加显得深刻

从这时起,萧三便以中共内部研究毛泽东生平的第一位专家的面貌出现在新闻出版界。

1946年1月,萧三对张家口1200个青年师生作了《向一个好学的人毛泽东主席学习》的报告。

同年张家口出版的《北方文艺》月刊第一号上,发表了萧三写的《毛泽东同志传略》。后来,延安新华书店出版了许之帧编的《毛泽东印象记》也把萧三写的这篇《传略》作为第一篇收入该书。

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25周年纪念日之时,张家口《晋察冀日报》刊发了萧三写的《大革命时代的毛泽东同志》,文章用红字印刷,占了一整版。

12月下旬,晋察冀边区党委召集大会庆祝毛泽东53岁大寿,萧三在会上又作了一次关于毛泽东生平的报告。

1946年至1947年华北解放区出版的《时代青年》发表了萧三写的《毛泽东同志的儿童时代》、《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

以上这些文章,曾由当时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或汇集成小册子,广为流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几年里,萧三遵循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联系斗争实际而忘我创作。

1948年5月,萧三随毛泽东由延安来到了河北平山西柏坡。在西柏坡时,毛泽东利用散步时间,多次和萧三边走、边聊天。萧三借此为撰写《毛泽东传》又搜集了不少素材。

1949年春,萧三写出了《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一书,经当时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审批,同年8月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这是中共党内写出的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毛泽东传记,影响很大,很快被译成日、德、英、印地、捷克等文字出版。随着萧三这本著作走向世界,毛泽东思想也传向世界各国,传遍了五洲四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