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的侄子,獲得諾貝爾獎後:我不是中國人,美國才是我的故鄉

錢學森的侄子,獲得諾貝爾獎後:我不是中國人,美國才是我的故鄉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在以前,可以說是每一個知識分子讀書的目標。每個知識分子都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中國的落後境況,結束落後捱打的局面,消滅東亞病夫的稱號。他們奮起讀書,學富五車後,大多毅然回國,報效祖國。但並不是每一個留學在外的人學成後都會歸來,因為每一個人的追求都不同,而錢學森的侄子錢永健獲諾貝爾獎時就聲明自己是美國人,不是中國人,美國才是他的故鄉。

父輩的血脈之緣

錢學森在中國航天領域的貢獻可以說是巨大的,他還曾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和“中國航天之父”,兩彈元勳的頭銜也是不虛其名的。當時的錢學森,為了能夠回國,可謂歷盡九九八十一難,甚至遭遇了被捕的險遇。他也絲毫不受金錢誘惑,即使美國花重金請他留下來為美國效力,也不曾動搖他回報祖國的赤子之心。

錢學森的侄子,獲得諾貝爾獎後:我不是中國人,美國才是我的故鄉

而錢學森有一個堂弟叫錢學榘,比錢學森小三歲,那時錢學榘家道中落,錢學森就擔起了照料他們的重任,出國留學,日常生活,兩人如出一轍。在國外留學的日子裡,他們也相互照顧。雖然兄弟情誼深厚,但是畢竟每一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當錢學森向錢學榘發出一起回國的邀請時,他拒絕了。

拒絕不是因為錢學榘的無情無義,而是因為之前他吃過了閉門羹。在1939年,他曾回國過,還被聘為飛機的總工程師,他也想幹出一番事業,為中國造出一架飛機。但是當時因為民國政府的腐敗,製造飛機的款額被一些腐敗的政員瓜分了,而當時的他已經心灰意冷了。受到不公對待的錢學榘,義憤填膺,堅決地回到美國,拒絕了堂兄錢學森的盛情邀請。

錢學森的侄子,獲得諾貝爾獎後:我不是中國人,美國才是我的故鄉

開明的教育方式

錢學榘與其一家就留在了美國。而他的兩個兒子也是相當優秀的。從很小的時候,錢永健與其大哥錢佑對於化學與數學非常的感興趣,兩人經常在有空的時候就切磋一下,一起研究實驗,一起探索奧秘。

為了培養兄弟兩的興趣,家裡人還為他們在家裡空出了一間實驗室,以便更好地發展他們的興趣,只不過是因為後來在做火藥實驗時,發生了一場火災。但是家裡人並沒有責怪他們,而僅僅只是把他們的實驗室搬到了外面,讓他們得以繼續探索科學的奧秘。設想一下,如果只是從常人的角度來看,人們可能會認為做這些以後不能養飽自己的和觀念,甚至弄得家裡還一團糟,換做是普通的家庭,大部分是不可能還幫孩子把實驗室搬到外面的。

錢學森的侄子,獲得諾貝爾獎後:我不是中國人,美國才是我的故鄉

就像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他們為了夢想,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奔波在異鄉。有時在家裡人看來,只不過是在混日子而已,因為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安穩是他們對你的要求,覺得你沒必要那麼辛苦。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雖然你很辛苦,但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放棄了暫時的穩定,又何嘗不快樂呢?

因為錢永健的家裡開明的教育方式,所以他們兄弟兩個人才能各揮其能,發揮自己獨有的創作能力,為後來的得獎墊下了深厚的基礎。平時的錢永健喜歡穿梭於圖書館,廣泛地涉獵各種知識,做不同的嘗試,所以久而久之他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與謹慎的思維

錢學森的侄子,獲得諾貝爾獎後:我不是中國人,美國才是我的故鄉

在他16歲那年,在其他小孩還是玩耍的年紀時,他參加了“金屬易受硫氰鹽腐蝕”調查項目,獲得了“西屋科學人才選拔賽”一等獎。同年,因為傑出的成績還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獎學金,進而得以進入哈佛大學學習。20歲,就獲得了哈佛大學物理與化學雙學位。

都說,每一個人都需要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而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嘗試。因為每一件事你都會一點點而不精通,到最後,你會發現自己根本沒有一樣可以立世之本的本領。

在獲得一等獎後,錢永健便將自己的領域轉移到主要研究化學與神經科學方面,之後他也在這一領域獲得了不錯的成績,他先是發明了檢測鈣離子濃度的方法,又發明了將染料引入細胞的操作流程,使後世的人類能發明更多的燃料。

錢學森的侄子,獲得諾貝爾獎後:我不是中國人,美國才是我的故鄉

流著中國的血液,卻不是中國人

錢永健出生於美國,卻有著中國的DNA。他從小就接受西式的教育,在歐美留學成家,他對於中國的感情只是因為他所崇敬的伯父錢學森與歷經坎坷父母。

在錢永健的心裡,生他養育他的祖國是美國,今天有這樣的成就也是因為美國的培養,而不是中國。他的這種想法也並沒有錯,因為每一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的權力。而科學無邊界,他最終的成果也是造福於全人類的,所以並沒有存在不愛國與愛國之談。

在2008年錢永健獲得了諾貝爾獎,錢永健的成功,不僅引來了中華兒女的驕傲的目光,更讓中華兒女為之自豪,但他的一席話,涼透了多少中華兒女的心,他在頒獎時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雖然我流著中國的血,但我不說中文,我這一輩子是美國科學家,不是中國科學家。”話音剛落,一陣喧譁。

錢學森的侄子,獲得諾貝爾獎後:我不是中國人,美國才是我的故鄉

2016年8月,錢永健在64歲時因病逝世,關於他的種種議論卻沒因他的逝世而消去。家族關係就像一條紐帶,連接著各種好與壞的東西,總是很容易地被拿來比較,相對於錢學森,人們對錢永健是熟悉中帶著陌生,可敬中帶著涼薄這樣一種微妙的感情。

總理曾說過,你選擇做哪個國家的公民,就忠於哪一個國家。

每一個都有自己的選擇,既然錢永健已經做了選擇,那我們就把他當成徹徹底底的美國人看,不期望就不會失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人才,尊重他們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