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在她面前都不值一提,民國曆史中閃耀的恆星“西南聯大”


中華民國(1912年-1949年),作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前16年由北洋政府統治,後21年是國民黨政府的時代,共計37年。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中華民國如一道劃過天際的流星,璀璨而又短暫。

在這裡的璀璨並不指國家建設方面,而是文化和學術的輝煌成就,不可否認,中華民國是近代史中人文氛圍最好的年代。

時至今日,我們耳熟能詳的文學家:魯迅、茅盾、曹禺、徐志摩、郭沫若、錢鍾書、巴金、老舍、沈從文等等,全部都是民國人。

往後的一百年裡,中國的文學進程彷彿停止了,也許是那動盪的社會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文學大家”吧...

這導致了當代文人對民國文化有種天然的嚮往感,正所謂:“民國風月,不同花樹同花園”

不過,我今天不講民國文學,我想介紹一下民國曆史上的最高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清華北大在她面前都不值一提,民國曆史中閃耀的恆星“西南聯大”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舍,學校沒有一棟二層建築,全是平房。

時光回到1937年11月1日,因抗戰全面爆發,北京上海相繼受到進攻,中國三所最有名的高校“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幾個月後,長沙也受到了日軍的威脅,全校師生抱著書籍和科研成果“兵分三路”遷移到了昆明;這些赫赫有名的名家們顛沛流離地逃到了昆明!

1938年4月,遷移任務基本完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合大學只存在了8年零11個月,1946年8月,學校停止辦學,原三校師生北上返校。

在這短短的八年曆史中,“西南聯大”成為了中國教育史上不可翻越的高峰。

校長:張伯苓、蔣夢麟、梅貽琦

教授:朱自清,陳寅恪,胡適,梁思成,金嶽霖,王力,馮友蘭,沈從文,聞一多,錢穆,錢鍾書,錢端升、吳大猷,周培源,費孝通,華羅庚,朱光潛,趙九章,林徽因,吳晗,吳宓,卞之琳,馮至,劉文典,穆旦……

一個個震古爍今的名字,都在那一排排平房中,留下了自己辛勤的汗水。

在這短短的八年曆史中,“西南聯大”走出了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數以百計的國家院士和學術名家。

聯大師生擔任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1949年)27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54人(學生8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學生),其中有楊振寧、李政道2人獲得諾貝爾獎(物理學獎);趙九章、鄧稼先等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徵鎰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清華北大在她面前都不值一提,民國曆史中閃耀的恆星“西南聯大”

梅貽琦,“西南聯大”校委會主席,也被譽為“兩岸清華校長”,是北京清華和新竹清華的奠基人。

馮友蘭教授曾寫道:

聯合大學以其兼容幷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獲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

這正是對“西南聯大”最中肯的嘉獎。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也曾說過:

“我一生非常幸運的是在西南聯大念過書。”

同當代大學宏偉的校園不同,“西南聯大”的校園是由磚頭臨時搭起的平房,一代師生就在這樣的環境裡扛起了民族的復興!

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電影《無問東西》,這個被雪藏六年的電影,講述了“西南聯大”師生的救國奉獻,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表達了那一代人的“家國情結”。


清華北大在她面前都不值一提,民國曆史中閃耀的恆星“西南聯大”

《無問東西》講述了四代清華學子為了國家和社會所付出的成長與艱辛。

“西南聯大”能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只有四個字“教授治校”。

無關政治,無關利益,師生一心只為知識的探索和救國的奉獻。

朱自清曾說過:

如果讓我加入國民黨,我就不做這個院長

我多麼希望,如今的教授也能夠說出這種話。

我愛黨也愛國,但學術教育應該和一切政治金錢脫鉤;知識是充滿愛與平等的,無論背景與立場,知識就在那裡,所有嚮往的人都有權去獲取它。

反觀我們現在的大學,作為學生自治組織的“學生會”,弄的烏煙瘴氣,儼然一份“小官場”氛圍。

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大學生,竟然要求“下屬”叫自己“部長”,更可笑的是一個學生居然有“下屬”,荒誕無知!

在大學校園裡,應該只有兩類人:教師和學生,其他一切人員是應該為他們服務的,只有這樣的大學才能夠培養出“大師”。

正所謂: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最後,一張畢業照送給大家。

我輩當自強!


清華北大在她面前都不值一提,民國曆史中閃耀的恆星“西南聯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