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衛芳:“網絡祭掃”不能止於防疫之需


廖衛芳:“網絡祭掃”不能止於防疫之需


  記者從14日舉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上獲悉,在倡導市民群眾在今年清明期間(3月28日至4月12日)不要前往公墓、骨灰堂進行現場祭掃的同時,上海全市經營性公墓(骨灰堂)將推出集體祭掃、網絡祭掃、代客祭掃三項便民服務措施。其中,網絡祭掃等措施雖是疫情期間推出的便民服務,但符合綠色文明的現代殯葬發展理念和改革方向,也是移風易俗的舉措,將在今後予以固化、延續。(3月15日《潮州日報》)

  眾所周知,“網絡祭掃”就是指各公墓將在各自官網或微信公眾號上開設“網絡祭掃平臺”,市民可通過電腦或手機登錄後祭奠親人。由於這種祭掃方式既省時、省力,又環保、低碳,因而早在前些年就已被不少人所採用。

  但據瞭解,“網絡祭掃”並沒有被廣泛推行,其主要原因是一些人認為“網絡祭掃”缺乏“現場感”和“儀式感”。加之,“現場祭掃”一直被人們認為是“真孝敬”的一種表現,因而許多人雖然認為“網絡祭掃”是一個不錯的祭掃方式,但往往礙於面子,生怕被人“指責”而不得不“親臨墓地”祭掃。

  其實,“現場祭掃”存有諸多危害。一方面,不利於防火。據瞭解,每到清明前後,各地的掃墓隊伍便一撥接著一撥。有的把隨身帶來的煙花、鞭炮在墓園裡一通亂放,還把紙錢、紙別墅等一通亂燒,結果搞得墓園裡火星四濺,煙霧騰騰。每年都有不少地方因掃墓放鞭炮、煙花、燒紙錢等而造成山林火災。另一方面,勞民傷財。尤其是對於在外地工作的人來說,他們不得不不遠千里趕回老家,不僅耗費金錢,而且還要舟車勞頓,著實辛苦。可見,這種“現場祭掃”的方式確實需要改一改了。

  筆者以為,“網絡祭掃”確確實實是一個好方式。首先,“網絡祭掃”可以避免因燃放煙花、爆竹和燒紙錢等帶來的火災隱患。其次,“網絡祭掃”方便、快捷,可以讓在外工作的人避免來回路上的勞頓,既不影響工作,又可節省開支,可謂一舉多得。其三,“網絡祭掃”環保、低碳,富有個性化、藝術化,更能突破傳統祭奠方式的侷限,增加更多的文化內涵。可見,“網絡祭掃”好處多多,值得提倡和推廣。

  眼下,一年一度的清明節馬上就要到了。但鑑於新冠肺炎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各地政府部門便紛紛倡議推行“網絡祭掃”等文明方式,這其實也是“防疫之需”。但筆者以為,“網絡祭掃”不能僅僅止於“防疫之需”,而應把它作為一種“常態化”的文明祭掃方式推而廣之,切忌等到疫情結束了,“現場祭掃”又蜂擁而至了,而“網絡祭掃”又成了“紙上談兵”。

  當然,“現場祭掃”也不是非得“一棍子打死”,只要大家都遵守文明、低碳、環保的祭掃方式,自覺做到不放煙花、爆竹,不燒紙錢,改為送上一束鮮花,種上一棵樹等形式來祭奠先祖,寄託哀思,這也是一種文明的祭掃方式。

  筆者衷心希望每一位市民都能積極投入到“網絡祭掃”之中,少些“現場祭掃”,從而過一個文明、低碳、環保的清明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