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告訴你:秉公執法可能有私心,提拔任用未必是褒獎

一、背景介紹

公元前177年,通過花錢捐官、默默無聞做了十年騎郎的張釋之忽然時來運轉,在漢文帝紅人袁盎的推薦下,提拔為謁者僕射,能夠經常陪伴在皇帝身邊。後來因為向漢文帝陳述秦朝的政治得失,再次被提拔為公車令。

公車令這個職位,“秩六百石,掌宮南闕門(司馬門),及夜間徼巡宮中。凡吏民上章,四方貢獻,及被徵召者,皆由其轉達。所屬有丞、尉各一人。丞掌知非法,選擇通曉避諱者任職;尉主闕門兵禁,以防非常 “。換言之,張釋之是皇宮的傳達室主管,負責待人接物、安全保衛等職責。

《資治通鑑》告訴你:秉公執法可能有私心,提拔任用未必是褒獎

二、事件還原

有一天,太子與梁王共乘一車入朝,經過司馬門,二人也未曾下車示敬。於是,張釋之追上太子和梁王,禁止他們二人進入殿門,並馬上劾奏太子和梁王“經公門不下車,為不敬”。薄太后也得知此事,漢文帝為此專門向太后免冠賠禮,承認自己教子不嚴的過錯。薄太后於是派專使傳詔赦免太子和梁王,二人才得以進入殿門。由此,漢文帝更驚奇張釋之的膽識,升他為中大夫。

事情的經過就是如此,咋一看是張釋之秉公執法、皇帝提拔任用的正能量故事。但是本著皇宮無小事、官宦深似海的原則進行探究,這個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

《資治通鑑》告訴你:秉公執法可能有私心,提拔任用未必是褒獎

三、張釋之的利益算計

張釋之作為司馬門的公車令,秉公執法攔住太子、梁王不進入殿門,就已經完成了本職工作。為什麼還要馬上將這件事上報給薄太后呢?

試想一下,我們普通人去市政府辦事情,直接開車闖入了市政府大門,被傳達室主任攔住,說我們不懂規矩是情有可原的,可以理解。但是傳達室主任居然越過他的分管領導,直接打電話給市長進行告狀,這就有點小題大做了。

太子和梁王是漢文帝劉恆的親兒子、薄太后的親孫子。兩個孩子(當時太子劉啟11歲左右,梁王年紀更小)不懂規矩、駕車闖入司馬門,但本著年紀尚小、不是原則性問題的情況下,也應當酌情考慮,小不為例。而張釋之偏偏將這件事情直接捅到薄太后那裡,那就不僅僅是“小題大做”這麼簡單了,而是“嫌事不夠大”的政治操作,有其厲害的算計在裡面

《資治通鑑》告訴你:秉公執法可能有私心,提拔任用未必是褒獎

張釋之非常清楚,之所以他的職業生涯前十年一直都默默無聞,而最近一年卻連提兩級,關鍵在於找到一個好的靠山。顯然,漢文帝是當朝最大的靠山,只要緊緊圍繞著漢文帝,就能一直進步、一直獲益

所以當發生了太子梁王乘車闖司馬門事件時,他敏銳地看到了其中的利益點,不僅沒有小事化了,反而越鬧越大,顯然是有著明顯的政治投機味道,為的就是達到“直達天聽”的目的,在漢文帝、薄太后那裡樹立了秉公執法、無所畏懼的正直形象。

實際上,張釋之通過這件事情向漢文帝遞交了“投名狀”。果然,“帝由是奇釋之”(由此,漢文帝更驚奇張釋之的膽識)。

當然,這個事情可能會得罪太子。但是張釋之管不了這麼多,太子年紀這麼小,,以後的事情誰知道呢?

(後續:顯然張釋之這次投機出現了重大失誤。太子劉啟成為漢景帝后,因張釋之曾彈劾時為太子曾經“過司馬門不下車”,將釋之謫為淮南國的國相。《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資治通鑑》告訴你:秉公執法可能有私心,提拔任用未必是褒獎

四、漢文帝的提拔考量

漢文帝得知太子梁王乘車闖司馬門的事情後,估計也是一肚子火:

皇宮是我家,也是太子的家啊,你張釋之守好門、管好外人不就行了,我們家的內部事情你還來摻和!但是沒辦法啊,進出皇宮的規矩是老祖宗定的,張釋之執行的皇家的規矩,總不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於是,漢文帝只好專門向太后免冠賠禮,承認自己教子不嚴的過錯。通過這個事情,漢文帝也看懂了張釋之的忠心、膽識。

但是,為了防止張釋之在公車令的位置上繼續作出犯傻行為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漢文帝提拔張釋之為中大夫,調離了現崗位。

所謂中大夫,是西漢文臣中的高級官員,相當於現在的政府顧問,也就是給皇帝提供意見建議的官員。顯然,這是一個沒有實權的崗位,屬於明顯的明升暗降。

《資治通鑑》告訴你:秉公執法可能有私心,提拔任用未必是褒獎

所以說,歷史總是那麼地蹊蹺,非黑即白的思維永遠不能看懂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