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属于“江南”吗?

陳京-曾經


江南的演变是有历史可寻的,这种概念是有变化的,细分一下有如下几种,一文化江南,四大代表城市扬州、南京、苏州、杭州。二古江南扬州、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上海、环太湖地区,不含杭州不靠长江。现代大江南,南京、苏州、杭州,无锡、常州、镇江,环太湖地区。狭隘江南,吴语地区。


zj0099


你这个问题算是南京一个痛点。

首先,按传统意义来说,长江以南叫江南,长江以北叫江北。南京主城区或者说老城区在长江以南,所以以前算江南。
其次,随着城市化扩张,南京有一部分区域在长江以北,浦口区和六合区,所以你说江北也对。

再次,老南京人从小自嘲,南京是南北水陆码头大综合的地方。

所以,我觉得南京可以算泛江南。


车事锐评


南京当然属于江南,古时候的金陵城,那是典型的江南文化,六朝古都,江南一片独好!



1、江南古镇

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典型的水乡古镇,你可以在南京看到,南京的古镇,南京的古城,无不是典型的江南特色。

2、江南古诗

【名胜古迹·秦淮河】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秦淮晓渡

潮长波平岸,乌啼月满街。一声孤棹响,残梦落清淮。

桃花扇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名胜古迹·乌衣巷】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西河·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名胜古迹·桃叶渡】

桃叶歌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3、江南文化

南京有很多的江南文化,比如说纸醉金迷、比如说偏安一隅、比如说经济繁华,比如说文学优美,比如说江南园林,南京却又十分突出。


听乐轩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南京,在地理位置上,正好位于长江以南。在文化概念中,也是属于江南文化范畴。


扬州其实位于长江北岸,但很多人心中,扬州就是江南。因为在古代诗词中,扬州拥有名扬天下的江南文化。所谓烟花三月下扬州,就是为了欣赏江南美景。

南京通常不以江南自居,所以很多人心中,南京好像并不属于江南。

但在地理概念中,江南就是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南京绝对位于其中。

更重要的是,江南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南京从古至今都是属于江南文化。

南京之所以在人们心中,好像不太属于江南,就是因为南京属于江南文化的同时,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属性。

因为古时南京曾为六朝古都,这种世代流传的宏伟京城文化,冲淡了江南这样的清秀典雅意境,所以南京在人们心中大多属于京城文化。

欢迎关注坚果旅行,获取更多有趣实用干货知识


坚果旅行


南京肯定属于江南,首先江南主要是指苏南和浙北地区,苏南就是南京,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五座城市,浙北主要是嘉兴,杭州等城市,南京和这些城市气候差不多,都是湿润的江南气候,纬度位置也差不多。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京人也有着江南人的秀气儒雅,江南女子尤为美丽。南京是一座历史名城,六朝古都,在中国名气很大,南京有很多好玩的地方,玄武湖,中山陵,古城墙,雨花台,每年到南京旅游的人都很多,人们都是慕名而来,看看这座底蕴厚重的江南历史名城。



南京也是教育很发达的城市,许多名校都坐落在南京,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不仅经济实力强,文化实力也很强,是一座很不错的城市。



珞珈社


前面的回答都说的很详细了,我就不再长篇大论,争取以简洁的话语说清楚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定义一下江南这个概念。

个人认为,至少存在有两种江南,一种是行政区划的江南,一种是文化上的江南。

先说区划上的江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江南这个概念了,主要是以楚国为背景所指的长江中游今湖南和湖北的长江以南部分以及江西。后来也有江左、江东等说法,指的是同一片地方。

唐朝设江南道,辖区大约包括长江以南直至贵州一带地区,后来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清朝设江南省和江西省。

文化上的江南,则不像行政区划上的江南这样具象,他存在于文人的心里以及诗文中,是被文人们美化了的一篇区域,主要是以苏、杭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的太湖流域。其实,文化上关于江南的定义,并不局限于长江南北,主要包括扬州文化,徽州文化,金陵文化在内的一种水乡文化。

下面回答正题,南京算不算江南呢?

通过上面的分析,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南京就是江南。

区划上,无论是先秦时期的江南还是后来的江左江东,再到后来的江南道、江南省,都是包含南京在内的,且南京还是主场。

文化上就更不用说了,金陵文化就是江南文化的组成部分。下面再请出几个名家,和他们描写南京的诗文来为南京作证: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南齐谢眺 《入朝曲》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 杜牧 《江南春》


“江南好,怀古意谁传。
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
风景忆当年“

——清 纳兰性德 《梦江南》



南京老張


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前,南京妥妥的江南地区,人们说的话也是吴语。

三国时期,经济逐渐南移,孙权定都南京,从那时开始,南京就出现很多北方流民,他们把自己的中原方言带到南京;后来的六朝时期,南京开始北方化,但是还是江南的景色,有诗为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后来唐朝也有人写: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那个时候南京就是江南地区的

清朝乾隆下江南,多次在南京居住;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也是南京人,可以去江宁织造博物馆看,红楼梦和南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见南京一直就是江南地区的城市

建国之后,一部分安徽人迁入南京,他们带来了江淮一带的方言,再加上南京也有江北的六合,导致南京出现了江南和中原两种文化结合的尴尬局面;不过从饮食上看,南京人比较偏杂糅口感,没有什么固定口味,所以这个不好鉴定;但是南京主城区在江南,而且还有江南巴士公司,所以严格上可以算江南,毕竟秦淮河可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


阿飞崩山


看了几个回答及答案下的回复,那些说南京毫无疑问属于江南的是不是有些绝对了?

我以前也经常困惑于“江南”这个概念,起因就来自于我理解的江南是处于梅雨区的,但这个区域和传统文化上的江南差异却很大。

直到有一天看到《中国国家地理》江南专辑。

这一专辑就“江南”这个概念从气象学,地理学,行政区域,文化概念等不同方面对江南做了不同的定义。定义不同,江南的区域自然就不同。

窃以为,在回答楼主的提问时,想当然的给出答案不是负责任的说法,不但不能解决楼主的疑惑,甚至会误导其他对答案感兴趣的人。

所以,本人通过万能的百度找到了这篇文章,节选了其中部分内容,希望能给提问者和其他人带来不同视角下对“江南”概念的解读,“江南”弄明白了,南京到底算不算江南自然迎刃而解。

以下内容即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第3期。想了解更多江南专辑的内容,请自行搜索。


气象学的江南

初夏梅子黄熟之季,由于降雨带持续维持在江淮及汉水流域,这片地区会出现连绵的阴雨天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梅雨”。气象学者认为,夏初时节,凡是绵绵梅雨所覆盖的地区,全可算作江南地区。


自然地理的江南

在中国地理的自然区划中,长江三角洲、两湖平原、江汉平原及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区域通称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按照这样的概念,长江以南的地区就不能通称为江南,所谓江南,在自然地理的区划中仅仅指江南丘陵区,也就是湘江、赣江中上游的这片地区。


方言的江南

如果按照方言的习俗进行归类,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可分为六大方言区。相关学者认为,这些区域都可以看作是江南。其中,以江浙一带吴语区最具代表性。

江南在哪里?这是一个问题

恕我浅陋,我一直以为江南的位置和范围是没有争议的。

说起江南来,谁的脑海里不涌现出一堆诗词来。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庭枕上看潮头……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白居易这几首《忆江南》,分明说江南在苏州、杭州,或者说在太湖和西湖那一带,这正是我心目中的江南。我以为别人心目中的江南也如此。

然而事实并非这样。研究地理的学者杨勤业教授关于江南在哪里的文章,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他认为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江南指的是江南丘陵区。那是南岭以北,洞庭湖、鄱阳湖以南,太湖以西的一片丘陵、盆地相间分布的区域。他的江南北界不仅不是长江,甚至连江南的三大著名湖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和周边地区都不在江南之内。

想来这也好理解。因为地理学家划分一个区域时,使用的是自然区划,就是寻找地表上自然属性相似的地区,把它们划出来,组成一个个区域。在自然地理学家看来,长江并不是一条自然区域的分界线,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北两岸都交错分布着大片的平原,如江汉平原、两湖平原、长江三角洲,这些平原显然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区域,他们称之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当把这包括了洞庭、鄱阳、太湖三大湖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划分出去后,江南还剩下什么呢?显然只剩下了一大片丘陵。

但这是地理学家眼中的江南,显然不是大众心目中的江南。

当气象学者林之光告诉我他心目中的江南是哪里时,我更惊讶了,他的江南竟越过长江北到淮河。他认为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湖北宜昌以东直至大海,都是江南,他的根据是气候,他认为那被绵绵梅雨所覆盖的地区,都应该是江南。简单地说,他的江南是梅雨。

和气象学者观点类似的是语言学者,研究方言的学者认为从方言的角度看长江中下游以南属于中国南方六大方言区,这个区域都可以看作是江南。其中的吴语区(江浙一带)可以看作是狭义的江南。

这时,我已经感到,江南在哪里?并没有一个人人都认可的答案。可以说这是一个问题。

江南这个普通名词为什么成了特指?

的确,当我们认识到江南在哪里是一个问题时,疑问就越来越多了。

例如:唐代名诗人杜牧的诗《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写扬州的还有一首名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里的江南分明指的是扬州,可是扬州在长江的北面啊。

这里显然提出了一个问题:江北的扬州为什么算江南?

问题还有许多。比如历史地理学者石泉曾撰文指出:古文献中的“江”并不是长江的专称,至少在唐以前。他用大量史实证明古时许多河流都叫“江”,比如著名的大河淮河和汉水都曾叫过“江”。“江南”也曾指淮河以南和汉水之南。一些不出名的河流也曾叫“江”,如:山东东南的沂河等。既然这些河流都叫“江”,那么当这些河流某一段东西向流淌时,江的南面当然就叫江南啦。可以想象,当时被称为江南的地方是很多的。其实我认为既然江南作为一个普通的名词意思无非是“河流南边的地方”,那么无论古时还是现在全国应该有无数的江南,只要有人有江的地方,人们都会把江之南叫“江南”,不叫江南又叫什么呢?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当人们离开当地,在全国的范围说江南这个词的时候,江南就从一个普通的名词变成了特指的专有名词。为什么全国无数的江南最后都失去了叫“江南”的资格,为什么最后只有某一块地区可以独享江南的桂冠?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江南经历了一个浓缩的过程

历史地理学者周振鹤教授在他的文章中,简明清晰地为我们描述了江南作为一个地域从古到今的演变,可以说这个过程是一个先扩后缩的过程。在秦汉之际,江南指长江中游的南部,主要是湖北和湖南。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江南开始东扩,直到江浙一带。到了唐代,初唐时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南岭以北的广大区域设立了一个大的行政区——江南道,从湖南西部直到海边。这是第一次动用行政的力量划出了江南的范围。此举并没有结束长江以北许多地方叫江南的历史,譬如当时,汉江西南,长江以北的荆州、襄樊、江陵等古楚国的旧地仍称江南,但是此举开始了江南的范围从北向南压缩的过程。后来唐玄宗又把江南道拆分成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接下来江南西道又一分为二,西为湖南道,东仍为江南西道。这次行政区划开始了江南的区域从西向东浓缩的过程。

从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江南经历了一个不断浓缩的过程。

譬如:屈原在《九章》中有诗句:“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这个江南是荆楚江湘之地。到南北朝时庾信的《哀江南赋》,再到清初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哀江南”套曲,江南已经从两湖地区浓缩到了今日的江浙地区。

如果我们把历代的文学作品或古代文献中提到的江南,在地图上标出来,我们会看到,这些点开始时分布得很广,随着历史的推移,点越来越集中到今日的江浙地区,也就是太湖和西湖的周边地区。

纷纭的江南共有的部分在哪里

我们做了这样一件事,就是让各类学者把他们心目中的江南在地图上圈出来,最后我们把这些地图重叠起来,看它们共有的部分——也就是所有集合的交集在哪里?我们认为这个共有的部分就是真正的江南。

这个江南在哪里?当我们把结果揭示出来时,我们看到这个江南就是太湖和西湖流域,就是苏州和杭州周边地区。其实这个江南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就是我们常识中的那个江南,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江南;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江南;是“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中的江南;是乾隆六下江南中的江南

至此,我们看到了江南这个概念从一个普通名词演变成了一个专有名词。从一个空洞的抽象的空间演变成了一个有着丰富意义和内容的地方。可以说江南是“炼”出来的,就像钢是炼出来的一样。


横眉冷对装逼犯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大部分时间待在南京,什么杭州一类的乡下地方,他老人家是不去的。

也就是说,在皇帝眼中,南京才是江南的核心。

往上到宋朝明朝,只有南京的贡院叫江南贡院,这是皇帝钦定的。

那么,宋明清三朝皇帝公认南京是江南,这是没有疑问的。

也就是说,南京是近千年来皇帝钦定的江南。

为什么到了今天,部分种地的地方的农民非要来抢这个江南的称呼呢?

不但是硬抢,还有要垄断江南两个字的意思,真是莫名其妙,难以理解。

难道历朝历代皇帝确定的江南,不比你们这些种地的农民更加权威吗?

奉劝那些南边祖祖辈辈种地的农民们,江南这个地方,历史的定义是十分明确的,你们就不要上窜下跳了。





江左在线


提起“江南”这个词汇,不少人都会联想起温润、富庶、精细、烟雨这一类的意象,也会想起地处江南的苏州、杭州等历史文化名城。不过毗邻苏杭的南京,在当代却始终在江南的概念范畴边缘徘徊游离不定,甚至不断引发南京在当代是否还属于江南的争议。南京是否属于江南,首先需要对什么是江南进行定义。历史上“江南”这个词汇,经历了作为地理概念从广泛的泛指长江以南地区,到专指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演变,以及单纯的作为地理概念逐渐向包含文化和地理两个元素的双重概念的转化。即便是范围经过不断缩小早已定型的今天,“江南”通过不同的标准来划定,仍然会有不同的范围结果。但无论采用怎样的标准,以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乃至上海为主要城市的太湖流域作为江南核心区域的地位,则是得到学术界和民众认识公认的。南京到底有多少符合江南的,不妨通过不同的角度来与江南核心区进行比较。

方言:与江南的确有太多不同

方言,是地域特征和文化最显著的体现。江南核心区苏州一带被称为“吴侬软语”的苏州话,和南京地区被戏称为“甩中带稳”的南京话完全是天壤之别。两种方言一种属于吴方言,一种属于江淮方言,而作为分布地域广泛的江淮方言的一种,南京话与邻省安徽的不少方言更为接近。单从方言的直观感受上看,南京与江南核心区确实有太大的差异。南京在地域文化上与江南逐渐走远的趋势,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现端倪。作为东晋王朝的首都,当时被称为建康的南京吸引了大量来自中原的士族和百姓,由于在文化上具有优势,这些人的到来在建康引发了一股在语言等方面学习中原人的风潮。南京就是这时开始出现脱离吴文化区发展的趋势。此后,作为一座政治型都市,南京又随着政治势力的演变经历了多次人口迁移置换,最终导致了南京的方言更靠近江淮。当代的南京方言除了还有少部分元素带有吴方言特征外,与吴方言几乎是天壤之别。

经济:从前没跟上江南的节奏,如今走出自己节奏

自从宋代以来,江南地区便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域之一。提到江南的富庶,不少人都会联想起“苏湖熟,天下足”的俗语,似乎正是稻米产量的丰盈,造就了古代江南地区的经济优势。不过从明朝开始,江南核心区太湖流域的稻米竟然无法自给,反而需要从湖北地区输入,但明清时期江南的经济却依旧领跑全国。这一时期江南经济依旧能保持优势,依靠的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以种植棉花、桑树等经济类作物为基础,以纺织为主要产业进而进行区域贸易的商品经济。这种与中国传统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不同的经济模式,在当时焕发出巨大的活力和生机。史学界所谓的“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议题,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相比而言,地处太湖流域西北方向,纬度差距并不太大的南京,其土壤丰度、水热条件等要素却不如太湖流域优越。因而,明清时期的南京并未像太湖流域一样发展出类似的商品经济模式,而依旧是以传统的自给自足式小农经济为主。因此,从经济模式上看,南京确实还不够“江南”。而进入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民营经济的突飞猛进,再度让江南经济在当代继续领跑全国。不过,当代经济模式转换的频率却十分频繁,根据有学者研究,未来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将更多的取决于其政治地位,而不是传统的区位优势。因而,南京作为省会的定位也会得到更多经济发展机会的垂青。事实上,大约自2010年开始,南京的经济实力便开始悄然崛起并强势逆袭。今年年初南京也成为省内继苏州之后第二个GDP破万亿的城市,成为全国“万亿俱乐部”的第11个成员。而近年来各大知名企业纷纷在南京设立地区性分部,南京的政治优势无疑是考量的因素之一。在历史上的两次江南经济模式变革中,南京因为其自身条件的不足无法搭上快车,但新形势下全新的经济发展前景,兴许会让南京开创出新的发展篇章。

政治:没争议,江南古代政治上的“带头大哥”

提到江南范围正式定型的明清时期人们心中的江南,不得不提起一个名词——“江南八府一州”,指的当时人们心目中属于江南的苏州,松江(上海),常州,镇江,应天(南京),杭州,嘉兴,湖州以及苏州府辖区划出的太仓州等行政区域。相较于核心的太湖流域地带,“八府一州”多出了镇江和南京。这也成为当代南京是否属于江南的争论中,支持南京为江南者的一大依据。相较于近现代城市以商业作为城市立足的第一要素,南京则像许多中国古代传统型都市一样,以政治行政作为城市立足之基。南京最早的都城——建业城,就是三国时的东吴政权为达到军事政治目的而修筑的。而中国古代以政治为重的环境,使得拥有较高政治地位的城市,更容易成为统御一个地区的中心。因而,南京便成为古代江南的一个政治中心。每次改朝换代时,只要南京被拿下,江南的苏州、常州等地往往就传檄而定。因为这种政治统御作用,明清时期的不少吴地士人经常往来南京,使得南京在士人文化上与吴越江南保持着一致。

值得玩味的是,明清时代的南京除了在政治上统御江南外,还统御着邻近的安徽地区。明代应天府是包含了今天江苏和安徽两地的南直隶首府,清代江苏安徽虽然分治,但作为两江总督的驻在地,南京对安徽的统御作用依然强势,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清代安徽省政府的所在地居然是在南京,而不是在作为省会的安庆。因而,从政治上来看,南京的的确确属于江南,但其政治影响力又不限于狭义上的江南。江苏和安徽,在明清时的南京相当于其左膀右臂,而安徽长江以南部分,同样也是稍广意义上江南的范畴。

而进入现代以来,经济成为发展的重点,但南京在行政上却仍然没有脱离“江南”的范畴。“十五”期间,南京和镇江一起被划入苏南的范畴,这与历史上“江南八府”的划定相类似。而在当代的各类长三角经济带规划中,南京始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6年,南京又被国务院设为长三角唯一的特大城市。可以看出,当代南京在经济范畴上也属于“江南”的范围。

南京:是江南,又不是江南,但存在的意义绝不仅限江南

无论古代还是当代,江南都有着经济繁荣、文教发达的高度评价。当代关于南京是否属于江南的争论,潜台词中无疑有着对南京在当代的城市评价中是否还可以贴上这样的标签,是否还属于这个经济最为发达区域城市群的一员,以及南京究竟有怎样的区域影响力的隐忧。实际上,综合各种角度,从前和当代的南京既是江南,也不是江南,或者说被喻为“吴头楚尾”的南京是江南的边界。但作为一座以政治作为主导的城市,南京存在的意义绝不仅仅是限于江南。南朝时期的南京,更多的像中原洛阳的投影,寄托着南朝统治集团保存华夏衣冠,进而驱靖胡尘、光复中原的理想。其后的南北分裂,尤其是北方外族入侵时,南京更是寄予起南方政权重回中原的决心和希望。因此,1659年清廷统治了大半个中国时,依旧忠于明朝的郑成功在其发动的水军奇袭中,便将夺取南京作为终极目标。辛亥革命时,当革命起义军攻克了曾是明朝旧都的南京后,便造成了轰动性的政治影响。作为江南边缘的南京,很多时候是以中原、以北方作为终极目标而存在,是一种关乎着整个华夏文明的政治道统和文化象征的维系。甚至于无论当代南京的经济与城市影响力如何起落,这种独特的道统情结依旧在人们心中暗暗延续。因而,无论南京是否江南,南京注定都有自己独特的承担,独特的不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