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既然這麼富裕,為什麼在"隆興北伐"中還會失利?

導語:

在公元1163年,宋孝宗組織了一場大反攻——隆興北伐。打著"復我河山"口號的北伐戰爭聲勢浩大的進行,前期一度收回了大部分的國土,戰爭持續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原本順風順水的南宋軍隊卻在宿州一戰輸的老底都沒了。

南宋既然這麼富裕,為什麼在

隆興北伐

讓人不得不感慨真是有點虎頭蛇尾。而在這場北伐戰爭開始之前,就有聲音指出:贏不了,沒錢!

這句話就讓人很疑惑,南宋會沒錢?被稱為"小市民天堂"南宋居然會沒錢?這怎麼也說不通,畢竟這個朝代可是有"富宋"之稱。

南宋的"富宋"稱號

我們從南宋的財政稅收數據上看,南宋時一點都不缺少錢的。當時南宋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已經高達兩千五百萬兩白銀。

南宋既然這麼富裕,為什麼在

小市民的天堂

這一數據即便是在三百年後的明朝(公元1571年)隆慶年間也沒能達到。當時明朝的年收入方才兩百五十萬兩白銀。連零頭都達不到。

即便是過了幾十年以後,明朝萬曆年間經過首輔張居正大刀闊斧的改革,明朝的歲收翻了一番,也不過四百萬兩白銀。

那麼我們再把時間線往後推移一點,在清朝的順治七年,國家歲收好不容易才到了一千四百八十五萬兩白銀,在經過兩百年的發展,與1850年前後,也就是咸豐年間,達到了三千萬兩。這時候,才超過了南宋的兩千五百萬兩白銀,並且此時的人口重量已經達到了三億人,是南宋時期的十倍。

對於南宋這個大財主,其他的朝代真的只能算是一眾農民。

我們再來回看一下這場北伐戰爭。一場戰事算下來,最多就是花費兩千萬兩白銀,相比於總收入來說,前面這麼多年的底子,也不至於掏空國庫,為什麼就不夠花了呢?

實際上是真不夠,並且真實的花銷用的更多。

老生常談的冗官冗財問題

大家都知道南北宋兩朝最大的問題就是財政赤字,雖然宋朝的年收入很高,但是永遠都不夠用,最諷刺的就是當年宋神宗時期,英宗死後,連給他辦一場體面的喪禮的錢都沒有。

南宋既然這麼富裕,為什麼在

南宋面積

而這一問題在北宋滅亡,南宋偏居江南一隅後,更為的嚴重。因為南宋無論是在國土面積,還是人口總數上,都遠遠不足北宋,因此皇室的日子過得也是越發的艱苦。

不得不說,趙家的生活,沒準還比不上底層的小市民過的舒服,那麼這種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

其實就是老生常談的冗官冗兵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在唐朝時期就已經初現端倪了,唐朝設置各大藩鎮,導致中後期國庫幾乎都被養兵掏空了。而在大宋王朝,這個現象就發揮到了極致。導致這樣的結果還要歸功於他們的老祖先趙匡胤,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後,深知自己是如何坐上今天的位置的,於是為了避免大宋江山被同樣的方式易主,將兵權收回,並且吸取唐朝李林甫、楊國忠等奸相的教訓,將權力幾分,誰也別想獨攬大權。

這就導致了一個最為直接的問題——結構臃腫。舉個例子來給大家說明:天下各路都會有四個"監司",分別是安撫司、轉運司、提刑司、提舉常司,在這四司下還要劃分四個職位出來,分別管理軍事、財政、司法、水利農田 。這就把一個人能夠做的事,分給五六個人來做。因此在真宗時期,冗官實在太嚴重了,不得不一次裁掉了十九萬五千八百個冗官,北宋的總人口不過幾千萬,冗官就將近二十萬,而且還有大量的在職官員。

到了南宋,人口更加的少,但是在官員結構方面,卻是更加的臃腫了。

有人會問,南宋人口和國土都少了這麼多,他們還怎麼把官員數量增多了?

這就跟統治階級的想法有關了,他們認為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分權不夠明顯,導致決策不夠細緻,才讓北宋走向滅亡。

因此到了高宗時期,他那神奇的腦回路讓人更是欽佩。為了拉攏人心,鞏固自己的地位,廣泛招收官員,擴大自己的小弟規模。並且還實行高薪養廉的政策,防止官員腐敗。在北宋初期,朝廷在官員的俸祿上就要花費一百五十萬緡每年,而在孝宗時期,全國官員一個月的俸祿就要花去一百萬緡,因此光是官員俸祿的支出,就花去了南宋一半的財政收入。

冗官問題真的嚴重,難道就沒人管過嗎?當然有人管,曾經王安石等人就此推行過新法,試圖將宋朝從這泥潭中拉出來,而神宗,哲宗也為此做過努力,但是都不了了之。

這麼看來,花費兩千萬兩白銀的北伐戰爭還真是讓南宋承受不起,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兩千萬兩白銀,就真的全都花在了戰爭上嗎?宋孝宗剛登基的時候,全國製造兵器的工匠從幾千人縮減到了八百多人,而在北伐戰爭中的水師,就只有幾艘破船,那些賬面上龐大的軍費支出,早就被官員們一口一口的吃掉了。

殺雞取卵般的稅收

官員每年的俸祿支出加上龐大的軍費(南宋的軍隊總人數高達數十萬),南宋就已經年年赤字了,如果真的憑藉著這些財政收入,恐怕大宋王朝就要成為第一個破產的王朝了。

南宋既然這麼富裕,為什麼在

殺雞取卵

為了不讓這種情況發生,趙氏集團相處了一個法子:殺雞取卵。

古代稅收分為正稅:夏秋稅,就是絲綢棉米糧,還有月樁錢,就是軍費,還有各種巧奪名目的費用,在此就不進行一一列舉了,還有地方各級官員對百姓的敲詐勒索等。

交完這麼多稅以後,農民還剩下多少糧食呢?答案是隻有一半,一年的辛勤勞作,有一半都收歸國庫,自己再交完地租等雜七雜八的費用,能省下一半歸自己都謝天謝地了。

可以說,百姓的血汗骨肉,鑄就了帝王家的金碧輝煌。

惡性循環

有天災,自然就會有人禍,有人禍,必然就會發生起義。在宋高宗年間,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其中規模比較大的就有僧居正起義,童照起義,陳新起義等,並且還有災民搶糧,佃農扛租等反抗行為的發生。

南宋既然這麼富裕,為什麼在

農民起義

有禍亂,自然就要平定,那麼這些平定所要花費的錢從哪裡來呢?自然又要平攤到百姓的頭上,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結語:

想到年坐擁萬里河山,現如今偏居一隅,南宋王朝的破財,百姓的流離失所,中原故土的山河丟失,都是宋朝自己一手造成的。即便在南宋一百多年的時間裡,都高喊著復我山河的口號,但終究是以失敗收場。

究其原因,都是宋朝未能認識到自身的侷限性,總把失敗歸咎於外在原因。基於這一事實,有學者認為,是因為南宋的百姓不想在受這種連年戰爭的苦,只想在江南水鄉過上頤養天年的生活。不過按照這麼說,就把宋朝失敗的原因都歸咎到了百姓的頭上,而不是高層的不力。

就編者看來,不是南宋的百姓不願意收復河山,而是在和平時期就已經被各種名目的賦稅榨取的體無完膚,若是再開戰,百姓們不僅要將家人送去打一場生死未知的杖,還要用自己的血肉來驅使戰爭這部機器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