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or富养家长到底该何去何从?何必纠结,做好这些肯定没错

人们爱说“穷养儿子富养女”,实际上抛开性别区分,大致想表达的意思就是:用穷养的方式来锻炼孩子的意志,让他/她更有担当,更坚强;用富养的方式让孩子学会体验幸福,获得更多的满足感,活得自在。可

穷养就一定能养出更坚强的孩子吗?富养之下,孩子就一定没烦恼吗?

为何富养、穷养都是错?

菲尔丁曾经说过:“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上帝,它便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如果用资金付出的多少来左右家庭教育的成败,穷养、富养都会出错。

阚家夫妻从摆摊卖水果,到开店卖水果,逐步积累了一定家底。苦出身的夫妻俩,在有了一些经济基础后,对当时三四岁的女儿阚曼几乎是无求不应,玩具、衣服、美食,恨不得将自己能给予的都给予。阚曼是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慢慢地,夫妻俩发现上小学的阚曼特别爱攀比,会挑牌子、选贵的东西,觉得那样才有面子。阚曼的父母也渐渐意识,他们富养女儿的方式,似乎给女儿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到了阚曼九岁的时候,阚丽出生,又一个小公主降临,阚家夫妇俩自然欣喜。在阚丽的成长之路上,夫妻俩始终想要纠正“富养”带来的错误,经常会给她灌输“父母赚钱不容易,如果乱花随时可能变穷”的思想。而看阚丽从小到大,几乎都是穿姐姐之前穿过的衣服。一次,妈妈又拿出姐姐的旧衣裳给她穿,阚丽看着已经褪色和过时的款式,委屈地告诉妈妈学校的同学都笑话她、不愿意跟她玩,就因为她总是穿旧衣服。阚家妈妈为此训斥了阚丽一番,说她不懂得节俭,不懂事。

穷养or富养家长到底该何去何从?何必纠结,做好这些肯定没错

渐渐地,两个孩子都长大了。三十三岁的阚曼从大学毕业开始就在不断地换工作、换男友,总得不到满足,抱怨连连,甚至为自己不是个富家女而对父母心生不满。大学毕业的阚丽,在工作中总是很自卑,不敢争取,常常害怕惹人笑话,活得战战兢兢。

对于钱,阚曼常常是花光了自己的工资还要和父母伸手,看到身边人买奢侈品,她也会想要一份,甚至不惜猛刷信用卡;阚丽看着姐姐疯狂消费,常常一到月底就捉襟见肘,更是牢记父母小时候灌输的随便乱花会变穷的观念,捂紧自己的钱包,甚至连公司组织的需要花钱的集体活动都不参加,导致同事关系疏离,社交越来越窄。

穷养or富养家长到底该何去何从?何必纠结,做好这些肯定没错

富养≠“开源”、穷养≠“节流”

《荀子·富国》中曾将说道:“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其所言虽为治国之道,用到教育上,却也行得通过。聪明的父母懂得掌握开源与节流的开关该何时搬动。

阚家父母对待两个女儿“富养”“穷养”都尝试了,可两种方法都没能够养出一个自信、大方、快乐、满足的女儿。让孩子的一生败在“养法”上。或许有很多家长也一样存在这样的困扰,富养怕孩子太骄纵、不懂得满足,穷养怕孩子太自卑、难树立自信。实际上,富养也好,穷养也罢,不是在金钱和物质欲望上的“开源”与“节流”,而是注重精神力量的培养与传递。

在教育中,金钱观不是一切,阚家夫妻着力在“富”与“穷”的字面意思,以为在金钱和物质上给予不受限制的“开源”就等同于富养,没有标准的“节流”就是穷养。实际上,家庭教育中,弱化孩子的穷富观念,做到以下几点肯定没错:

穷养or富养家长到底该何去何从?何必纠结,做好这些肯定没错

别让孩子“穿错了”衣服

“先敬罗衣后敬人”这句中华俗语虽是对那些颇有些势力的人的讽刺,却也说出了当前社会活动中的常态,别因为给孩子“穿错了”衣服,毁了他们被尊重的机会和社交自信。

“人靠衣装”并不是一句虚荣心至上的谬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得体穿衣、得体打扮都是非常必要的。穿合适的衣服会让人更有自信,无论是小孩还是成年人,都有社交需求,在一个群体中若因衣着不得体而被嘲弄,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自信树立。当然,也不必让孩子有攀比心,只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需求,适度添置衣服即可。

穷养or富养家长到底该何去何从?何必纠结,做好这些肯定没错

​给孩子一个见识世界的机会

高尔基在《忏悔》中写道:“从洞穴里看去,天是渺小的,生活是狭窄的。”家长应当给孩子提供见识世界的机会,别让孩子的生活只有眼前,没有远方

知识是基础,见识是瓦瓴。书中再详尽、惟妙惟肖的描述,也不如至地一游。让孩子亲眼见到河流山川的磅礴、巍峨,看到大千世界的多彩与变幻,更有助于增加孩子的逻辑思维力,更能开阔孩子的胸襟。就算是并不富裕的家庭,也可以通过“穷游”或是两三年一次的方式,让孩子有机会走出去、多看、多见。

穷养or富养家长到底该何去何从?何必纠结,做好这些肯定没错

正确三观很重要

在宋庆龄的育儿思想中,认为:“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想让孩子三观正的前提是父母的三观足够正。

穷养or富养家长到底该何去何从?何必纠结,做好这些肯定没错

父母的三观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会不自觉地模范家长为人处世、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家长爱慕虚荣,孩子也会跟着虚荣心作祟;家长吝啬、小气,孩子也很难做到大方、豁达。因此在教育中,家长要先审视、自省自己的三观是否符合社会需求、道德标准,是否真的能够为孩子带来好的引导。

穷养、富养不向“钱”看,“开源”、“节流”强调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