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究竟從哪裡來”——中國古脊椎動物演化歷史。

​​疫情當前,在家“好吃懶做”就可以為國家做貢獻的特殊時期,我們將會每天推薦一本圖書,幫助你和孩子一起成長!

“我們究竟從哪裡來”——中國古脊椎動物演化歷史。

2020 年 3 月 14 日

中國的大地蘊藏著無數寶藏,從平凡但富含價值的煤礦和鐵礦,到古代王朝遺留下來的非凡遺蹟,可謂應有盡有。在如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著名的由陶土做成的兵馬俑軍隊守衛著秦朝第一個帝王秦始皇的陵墓。這位帝王在 2000 多年前通過外交和戰爭統一了中國。與此相隔甚遠的中國南部,在雲南省東部的考古遺址出土了早已消亡的古滇國的文物,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一尊青銅器,器皿的蓋子上雕刻著精美的狩獵、戰爭的場面。商朝是中國最早的有可靠歷史學和考古學證據的朝代。人們發掘出了商朝統治者用來向神靈和祖先問卜的動物骨骼——甲骨,上面書寫的符號即甲骨文,正是中國人如今每天閱讀報紙、撰寫短信和瀏覽網頁時所使用的漢字的前身。


3000多年前建立的商朝是中國歷史中現實與神話的分界線。當我們認真審視這段歷史,會發現雖然其時間跨度漫長,但是相對於同樣留下痕跡卻深埋在土壤之下的另一個歷史悠長的故事來講,不過是一眨眼的工夫罷了。放眼中國各地,很多地方都可見承載著距今百萬甚至上億年之久的化石的岩層,這些化石所記錄的動植物王朝,遠在商、秦之前就已經非常繁榮了。正如考古學家能夠從發掘出的甲骨和青銅器中拼湊出商代的歷史概貌,古生物學家也能夠用化石信息重建更加遙遠和奇異的地球生命史。

“我們究竟從哪裡來”——中國古脊椎動物演化歷史。


本書的主題是關於地球生命史中特定的一段,即我們人類自己所屬的生物類群——脊椎動物在中國的化石所揭示的歷史。在過去的大約5億年間,各種各樣的擁有脊椎骨的動物棲息在現今為中國的這片土地上,並在每個角落都留下了它們的化石遺骸。人們在雲南東部的山丘上發現了早期無頜魚類細小的身體,雖然在地理位置上與古滇國的青銅器發掘點臨近,但是兩者卻被時間的鴻溝赫然分開。在東北的遼寧省,遠古的鳥類和小型肉食恐龍沉睡在白堊紀湖泊的岩層中,許多身上依然覆蓋著羽毛。北京郊區的山洞和巖縫中則保存著原始人的遺骨和他們使用過的工具,旁邊散佈著其他史前動物的遺骸。這些發現好似打開了一扇扇窺視遠古歷史的窗戶,讓人們得以瞭解那些深埋在岩石中的、與現在決然不同的“迷失的世界”。


然而這些化石提供的記錄稀少而分散,其發現也確屬偶然。想要在其中找出意義,就好像試圖通過一隻拿著相機的興奮的黑猩猩所拍攝的照片,來重構一場盛大的軍事遊行的全貌一樣困難重重——因為這個傢伙會揮舞著相機對著周圍的車輛、軍人和觀眾時不時胡亂地連拍,而當坦克和大部隊經過時卻又10分鐘甚至20分鐘都不碰一下相機!雖然如此,眾多古生物學家通過對中國化石材料的努力研究,仍然成功拼接出了這場“遊行”的大致面貌:它的參與者不是軍人,而是恐龍、猛獁象、揮舞著石斧的低額頭的原始人,以及其他在漫長中國地質歷史中的脊椎動物的代表。


這些“遊行者”有的蜿蜒爬行,有的游泳,還有的飛行。最早參與的遊行者僅僅是幾種無頜魚類,不久之後就幾乎完全被其他魚類擠出了視野,而後陸生脊椎動物也加入進來搶佔陣地。隨著遊行隊伍的前進,生物物種在週期性地滅絕,但很快又被新演化出的物種和來自中國之外的外來物種所替代。時不時發生的大規模滅絕事件戲劇性地縮減了遊行的隊伍,但是總體來講總會有新的遊行者以某種頻率加入進來,使隊伍的規模始終在緩慢地增大。當脊椎動物的征程進行到了今天,在中國大地上已擁有了由形形色色的眾多物種構成的“軍團”——現今棲息在中國的所有脊椎動物,從渤海灣的魚類到喜馬拉雅山上的犛牛,以及遍佈中國大地的每一箇中國人都是其中的一員。

中國脊椎動物的演化並不是獨立發生的,它們其實是這個星球上更大規模的動物演化的一個縮影。縱觀地球歷史,一個生物類群演化出來並逐漸繁盛後,經常會從起源地向其他地區擴散,達到種類和數量的極致。回眸任何一個地質歷史時期,生活在現今中國的脊椎動物群與同時期的其他地區的脊椎動物群雖有眾多相似之處,也不乏具體乃至重大的差別。當今世界脊椎動物的分佈,就顯示了這種一致性與差別性的美妙平衡。比如,中國和其他許多國家一樣,都擁有熊、鹿、鷺鳥、喜鵲、響尾蛇和飛蜥,但加拿大的鹿就和中國的鹿不同。一些重要的脊椎動物類群,比如袋鼠、犀牛和蜂鳥在中國就完全不見蹤影。脊椎動物的演化是個全球現象,但也包含了很多地域性的特色。


由此而言,中國的化石記錄與其他地區一樣都是獨特的。它所記錄的動植物群的遺蹟,僅僅是地球遠古時期的一個特定角落的一系列快照——就像前文的那個黑猩猩所為,其清晰度和時間點的選擇由當地的地質特徵所決定。儘管如此,從中國的特有鏡頭,我們能提供更多、更完整的信息,以瞭解世界脊椎動物的演化。更令人高興的是,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中國經歷了古生物學領域的發展高潮,從在過去少有觸及的地方發掘化石,到出版各種學術文章和報道新的發現,再到建立古生物專題博物館。在持續的化石發現浪潮下,中國脊椎動物的歷史故事正在變得前所未有的清晰。本書的目的就是要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講述目前科學界對這一故事的瞭解,並盡力將那些化石栩栩如生地帶到讀者面前,展現它們的神奇與魅力。


本文選自《征程: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中文典藏版)》


27

《征程: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中文典藏版)》


“我們究竟從哪裡來”——中國古脊椎動物演化歷史。

作者:(加)舒柯文 (中)王原 (澳)楚步瀾

出版社: 科學普及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7年4月


動人心魄的生命足跡,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緩慢而堅定地進行著。中文典藏版在中英雙語版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工作,在相應章節中更新了近期國際古生物學界的重大研究成果和發現,為讀者貼心地增加了對古生物學術語和跨學科名詞的註釋。


(中英對照版)獲得:榮獲第十一屆文津圖書獎,英國自然雜誌傾力推薦圖書,帶你探索中國的“侏羅紀公園”!當選新京報“2015年度最美的書”


(中文典藏版)獲得第二屆大鵬自然好書獎


舒柯文(Corwin Sullivan)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本科畢業,多倫多大學獲得碩士,美國哈佛大學的博士畢業生。現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兼任學術刊物《古脊椎動物學報》的英文編輯。經常在中國和他的故鄉加拿大進行野外古生物考察。不忙野外的時候會在研究所做恐龍和其他中生代脊椎動物的研究,或者努力學習漢語。這本書是他對古生物科普的首次主要嘗試。


王原

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古生物及地層專業,曾赴美留學,在中國科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曾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和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發現和採集了很多重要的脊椎動物化石,喜歡研究化石青蛙和化石蠑螈。他傾盡心力擔任的中國古動物館館長一職,決定了他還是講述中國恐龍故事的高手。


楚步瀾(Brian Choo)

生於新加坡,少年移居澳大利亞,本科畢業於默多克大學,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現就職於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志留紀和泥盆紀的化石魚類,偶爾也發表一些中生代海洋爬行動物的論文。他還是位自學成才的畫家,曾為學術論文、科普文章、博物館展覽、圖書、電視紀錄片等繪製古代生命的科學復原圖。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由三位來自不同國度的古生物學家還原與重建的中國古脊椎動物演化的歷史,不僅回答了“我們從哪裡來”,還讓我們看到生命演化歷程中充滿的驚奇、偶然與不可思議。作者把這縱橫5億年的歷史講得生動有趣,恢弘而不失其細節,充滿了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思考。本書特別聚焦了“從魚到人”演化中的九個精彩轉折,也值得讀者悉心地品味。這段史詩般的歷程藉由15個有代表性的中國古生物群以及數萬塊珍貴的化石為憑證。一些我國特有的綻放著幾億年生命之美的高清晰化石圖片和結構復原圖系首次精心呈現,引領化石愛好者踏上遠古生命的探秘之旅。同時,認知生命演化歷程中的這些記錄,正是古生物學的魅力所在。

名家推薦


這是迄今為止我所知道的,基於中國的精美化石寶庫,描繪"從魚到人"的故事中,內容*為豐富、*權威性、並且*有趣味的一本書。我有理由相信,這本書將成為經典,併為世界各國的讀者所喜愛。

周忠和

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際古生物協會主席

這是一部優秀的古生物科普讀物。立意新穎,創作精心。15個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古生物群各具特色,脊椎動物九大演化事件的介紹形象生動。不僅從科學知識方面擴展了讀者視野,也處處浸透著文學與藝術的風采。

孫革

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

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學院院長


人類對自然歷史的探索永無止境,化石是研究自然歷史的重要鑰匙之一。這是一本關於化石的書,但作者的情懷已經超出了化石。這樣的好書現在太少了。

孟慶金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

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