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與清朝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有什麼相同點?

歷史川流不息


1都有著廣袤的領土,建立了大一統王朝

2都是由北方遊牧民族建立,自北向南統一全國

3都是滅亡了漢族王朝

4兩個民族人口相對漢族是絕對少數,但都以少勝多

5建立了種族等級,元朝蒙古人第一等,清朝滿洲人第一等

6重用漢人,由於漢人佔絕對多數,治國還是重用漢人

7在被推翻前,都有人喊出“驅除韃辱,恢復中華”口號

8入住中原時期,皆宜本民族語言為國語,元朝為蒙古語,清朝為滿語

9被滅後,繼續坐著復辟的夢,明滅元,蒙古人在漠北建立了北元是為元朝的繼承,滿清被滅後不斷進行復闢活動,最終在日本軍國主義的支持下建立偽滿洲國


炒飯大王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隨後北伐成功,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享國296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結束。

如果說元朝與清朝的共同點,我認為有以下幾點相同:

1、元朝與清朝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2、元朝與清朝在建國後實行種族分級:元朝時蒙古人地位高,清朝時滿人地位高。

3、元朝與清朝都重用漢人。

4、元朝與清朝的開國皇帝不是一統中原的皇帝,都是幾代之後統一中原。

5、元朝與清朝的版圖都比較大,不過元朝的版圖在我國曆史上達到了巔峰。

以上就是元朝與清朝的相同點!


大江侃歷史


元朝與清朝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有什麼相同點?

我認為,相同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A 都是經過三代的打拼,完成統一大業。

元朝奠基人是成吉思汗,在其孫忽必烈手上完成統一大業;清朝創始人是努爾哈赤,在福臨身上完成統一大業。成吉思汗和努爾哈赤都稱太祖;忽必烈和福臨都稱世祖。

B 都是遊牧民族入主中原

當然蒙古族的成吉思汗當時成就更為矚目,軍隊橫掃中亞,打到了歐洲,而女真族只是在東北一帶崛起。

C 當時的對手宋朝和明朝

宋朝和明朝滅亡之時,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國內矛盾多發,農民起義不斷。宋朝有方臘等作亂,明朝有李自成等起義,在外攻內困的情況下,轟然倒下。

D 人種劃分

元朝和清朝建立後,都把人種層次進行了劃分。其中元朝以蒙古人尤其是黃金家族地位最高,其次色目人、漢人、南人。清朝時,一等滿人,二等蒙古,三等漢人。

E 都曾重用漢人

建立王朝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都曾重用過漢人。比如元朝有名的書法家趙孟頫,雖然是宋趙王族血脈,但頗受元朝統治者重視,獲得高官厚祿,並且潛心發掘他的藝術天分。還有鮮于樞,其實也是漢族身份,等等。至於清朝就更不用說了,范文程、洪承疇、吳三桂等都是官職很高。由於元朝亡的太早,顯然清朝政府吸取了教訓,在啟用漢臣上更徹底更放權,也使得清朝能延續二百多年。

F 都很重視西藏的管理

由於都是遊牧民族,對於國土的概念很強烈。所以二者在對西藏的管理上,都沒有放任自流。比如,元朝設立了宣政院,專門管理宗教和西藏地方事務;清代設立駐藏大臣,並用金瓶掣籤制度加強對西藏活佛達賴、班禪的選拔和管理。清朝皇帝對於西藏活佛達賴、班禪也很重視和尊敬。

G 滅亡

都是因為民族後來的繼承者以及受益者,慢慢的腐化,變得毫無鬥志,最終政權又迴歸漢族手裡。元朝在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相繼起兵下兵敗如山倒;清朝經歷太平天國、義和團等各類運動,最終在“驅除韃虜”聲中,武昌城頭變換大王旗,被辛亥革命所推翻。


其實這兩個王朝還有很多不同之處,由於超出題目範圍,不再贅述。


臧否春秋


縱觀我國曆史中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大多數都是由一代人獨自完成大業的,就如劉邦建立西漢、楊堅建立隋朝、趙匡胤建立北宋和朱元璋建立明朝。這些人的共同特點就是,江山都是由其一手打下來的、王朝都是由一個人建立起來的。然而,除了這些王朝外,歷史上還有兩個少數民族所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朝和清朝。但與其它朝代相比,這兩個王朝算得上是“奇葩”,他們從建立到完成一統都經歷了至少三代人的努力。這兩個王朝有何相同之處呢?

一、兩個王朝建立的過程都很漫長,並不是一蹴而就,並不是開國皇帝最終成為了一統中原的皇帝,不是這樣,他們都是歷經了好幾代才成,才統一中原稱皇稱帝。

二、這兩個封建王朝最終能夠一統中原,也不是偶然,是因為當時,這兩個封建王朝的執掌人身邊確實出現了大量傑出的人才,這些傑出的人才的指點下,兩個王朝的執掌人逐漸變得更加高瞻遠矚,野心不斷的壯大,開始往中原地區發展。在這些人的幫助下,逐漸形成了大統一的王朝國家。

三、元朝和清朝的相似之處都是由北方遊牧民族奪下江山,在南征過程有很多殺戮。領土非常龐大。


新世紀農村困局


元朝和清朝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民族建立的王朝,但是他們之間還是有很多共同點的。

首先,從元朝和清朝建立之初他們的前身來看,元朝和清朝都是有北方的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以遊牧為生。蒙古族當時所在的區域大概就在今天的蒙古國南部和內蒙古境內。清朝時由女真族建立的,以漁獵為生,同時他們也重視農業發展。在今天的遼寧附近。

其次,元朝和清朝都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統治著整個中原地區。都經歷了艱難的剿滅南方政權。元朝(之前是蒙古)用了22年(不計停戰期)時間才滅亡南宋。清朝從清軍入關算起也用了18年時間的時間才滅亡了南明。

最後,元朝和清朝的統治者都想保證自己的特權不受威脅,因在排斥漢人的政治策略上都做得很徹底,但是相對來說,元朝做得更徹底。元朝為了保持蒙古族的特權,把人分為四個等級,把漢人和南人分在第三和第四等級。也就是基於此導致了元朝的階級矛盾不斷的惡化,最後不到百年就滅亡了。現對於元朝來說,清朝就做的相對好一點,沒有把人分等級,但是同樣也是為了保持滿族的貴族特權,滿族的統治者就把各省的一把手全部用滿人,就是下面的巡撫也是滿漢各半,以此來保證滿族的統治權不被漢人奪走。

元朝和清朝的相同點只是在只是在某些地方有些相似,不是完全相同,相似的地方也不是統治階級重要的東西,所以才會有元朝和清朝統治時間長短不一的情況出現。


黎顧百年


咦呀,說到元朝和清朝,我覺得是兩部非常精彩的戰爭大片,堪比古裝歐美史詩戰爭電影,為何這麼說,接下來看看就知道了。我們先來聊聊兩個王朝,再比較兩個王朝的相同點吧!

首先大元帝國

元朝,中世紀我大中華歷史上的大元帝國,蒙古族人孛兒只斤忽必烈於公元1279年打下整個江山。而大元帝國的前身是大蒙古帝國。公元1206年,孛兒只斤鐵木真隔空出世,突然崛起,通過戰爭統一蒙古各部,後帶領馬背上的戰鬥民族繼續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中亞、東歐的亞歐大陸,摧毀沿途各大王朝帝國,征服西夏王朝,後遼王朝,摧毀花剌子模帝國,向西一度打到東歐伏爾加河,向北使莫斯科的王公貴族俯首稱臣,直抵北冰洋沿岸。身騎駿馬,手持彎刀,背背強弩,馬背上的戰鬥民族空前強大、世間無敵。鐵木真建立了長江、淮河以北,東臨阿拉斯加對岸,西至伏爾加河,南納吐蕃王朝,北抵北冰洋沿岸,由金帳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等汗國組成的大蒙古帝國,鐵木真被尊為成吉思汗,大蒙古帝國由此誕生。可惜西夏王朝叛亂,成吉思汗鐵木真在遠征西夏叛亂的途中病逝。但是留下三封遺書,為建立大元帝國做下鋪墊,這個時候長江以南的土地還是南宋佔有,因此還沒有完全統一。

後來忽必烈在和阿里不哥的王位爭奪贏得勝利,開始走向一統天下的道路,於公元1279年崖山海戰滅掉南宋,打下整個華夏大地,至此疆域最廣,規模空前絕後。之後還是不斷向外領土擴張,遠征日本,占城今越南南部,暹羅今緬甸等國但都以失敗告終,大元帝國傳十代後直到元惠宗妥懽帖睦爾時,朱元璋的大將徐達攻入北京,元惠宗北逃淪為流亡政府,至此大元帝國退出華夏政治舞臺。

其次大清帝國

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開啟近代史的篇章。公元1616年女真領袖努爾哈赤統一女真三部(建州女真、野人女真、海西女真),建立大金王國為南下統一天下做準備。滿族是一個文化特別開放,自強不息的民族,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所以很快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努爾哈赤先後征服蒙古各部為其所用,於公元1618正式起兵反明,席捲東北兵鋒直指山海關。後努爾哈赤戰死,其第八個兒子皇太極繼位,繼續征戰,東征朝鮮半島使其俯首稱臣,之後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大清帝國由此正式建立。公元1644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攻克北京,皇太極病死其子繼位,是為順治帝,但由其叔多爾袞攝政遷都北京。公元1684年,康熙帝收復臺灣統一全國。至此大清帝國步入盛世。一度出現康雍乾之治,於乾隆末期開始衰落,最後袁世凱強迫宣統帝溥儀易權,清朝正式宣告滅亡。

清朝統治期間,初期比較強盛,中後期的閉關鎖國使我大中華走向長達一個多世界的屈辱歷史,被欺負的老慘老慘。

最後,大元帝國跟大清帝國的相同點除了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以外,如下:

第一,都是大一統封建王朝,鼎盛時的疆域規模都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想象一下我們現在才960萬平方公里,就已經是世界第三領土大國。

第二,初期的皇帝都比較賢能,體恤百姓,初建盛世,後面慢慢衰落,都由漢人起兵顛覆政權。

第三,都有嚴格的等級,種族階級等級分明,壓迫下層百姓越到王朝後面越嚴重。像元朝分為四等人,漢族為第三等人,清朝分為八旗,滿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剛開始皇帝都會鼓勵百姓消除階級矛盾,越到後面政府越腐敗階級矛盾越激化。

第四,都是比較驍勇善戰的民族,雖然蒙古族人更高一籌,但滿清八旗軍也不是吃素的,也是異常強悍。





李小小湘


首先,他們都是第一代領導人為王朝打下基礎,而且都只是稱汗並未稱帝,大清王朝的奠基人是努爾哈赤,大元王朝的奠基人是成吉思汗鐵木真,這兩位都在各自王朝締造之後,被追封為開國之君,廟號都是太祖;

其次,都是第三代領導人完成“大一統”,大清王朝完成“大一統”的是努爾哈赤之孫福臨,而大元王朝完成“大一統”的是鐵木真之孫忽必烈,這兩位的廟號都為世祖。當然,我國曆史上也出現過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只是都沒有完成“大一統”。其中,“遼”、“金”兩朝雖然沒有統一全國,但是統治北方甚至是中原大部分地區,也是國祚延綿時間比較長。這兩個王朝都是太祖皇帝完成建國和稱帝。

圖1 努爾哈赤半身朝服像

既然這兩個王朝之建立如此類似,我們就比照大元王朝和大清王朝的建國曆程,看看兩大王朝異同之處,我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比:

  • 1. 奠基人稱汗,但是取得成果差異巨大

大清王朝的奠基人是太祖皇帝努爾哈赤,但努爾哈赤生前僅做到稱汗,似乎和元太祖成吉思汗差不多,但是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基業也僅僅是統一女真大部,而成吉思汗已經做到稱霸亞歐大陸,根本不是一個級別。

  • 2. 太宗時代建國稱帝,大清王朝獨一份

大清王朝建國稱帝是在太宗皇太極時代完成,皇太極繼承其父遺志和基業,勵精圖治,終於在大明、朝鮮和蒙古三面圍困之中,突破重圍完成統一遼東。皇太極開創大清王朝新的里程碑,此時大清王朝可謂是完成了從蓄勢待發到厚積薄發之轉變。恰在此時,多爾袞幫助皇太極得到了大元王朝之傳國玉璽,“天命難違”皇太極趁機稱帝。這是大清王朝一個不同之處,那就是之前的王朝是沒有太宗時代稱帝的,大清王朝是唯一。

圖2 清太宗皇太極腰刀

  • 3. 第三代領導人完成“大一統”,但是難度不同級

就在皇太極躊躇滿志,準備帶領大清王朝締造下一個神話之時,魁梧健碩的皇太極突然駕崩,承襲皇位是皇太極第九子世祖皇帝福臨(順治皇帝),大清王朝進入世祖時代。此時順治皇帝正值沖齡,根本沒有領導王朝能力,在其叔睿親王多爾袞的攝政之下,趁大明王朝內亂之際進駐中原。

又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的情況之下,藉著南明諸多政權之間的窩鬥,以及李自成殘留的農民軍和南明之間的內耗,完成一統中原之大業。這又是大清王朝另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從公元1636年皇太極稱帝建國,直到公元1661年,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殘殺,大清王朝基本完成“大一統”,歷時25年之久,這絕對是我國曆史上絕無僅有。而大元王朝在忽必烈建元稱帝之時,中原地區僅存南宋政權苟延殘喘,要不是忽必烈忙著征服日本(可惜兩徵日本都未成功),平定南宋幾乎是分分鐘的事兒。顯然,大元王朝完成“大一統”之難度要比大清王朝低太多。

圖3 成吉思汗

  • 4. 家族內部的政治危機,但是解決方式不盡相同

這兩個王朝在建立過程中都發生過內部政治危機事件,但是在處理危機方式上並非完全相同。大元王朝的政治危機主要發生在蒙古汗國後成吉思汗時期,集中爆發在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臺和第四子託雷這兩支兩代人之間。整個過程故事很複雜和充滿危機,直到忽必烈承襲汗位之前,都沒有發生內戰。

但是,到了忽必烈承襲汗位之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開始作亂犯上,蒙古汗國內戰上演,經過四年的戰爭,阿里不哥最終敗給了忽必烈,被忽必烈幽禁而終。應該說,這次內戰還是給蒙古汗國乃至大元王朝都是帶來很大創痛的,要不是中原南宋王朝孱弱,抓住機會來個趁虛而入,說不好真能翻盤。

圖4 忽必烈

再看大清,其實從其前身後金汗國到大清王朝問鼎中原期間,這內部的政治危機一直就沒斷過。後金汗國時代,舒爾哈齊不甘屈居兄長努爾哈赤之下,打算擁兵自重自立門戶。結果努爾哈赤大兵壓境,很快將舒爾哈齊叛亂平定,並且一怒之下將從小跟著自己浪跡天涯的幼弟舒爾哈齊賜死。幸運的是,這次內戰規模很小,並沒有傷及元氣。

再之後,雖說從後金汗國到大清帝國,在沒有發生過內戰,但是兩次權力更迭與交接,都是危機重重。最後都是以代善和多爾袞以大局為重,主動放棄帝(汗)位,才化解危機與無形。可以說,倘若這兩次危機,任何一次要是發生內部火拼事件,我國曆史絕對不會存在大清王朝。

圖5 滿文

通過上文比較性闡述,可以看出大清王朝這個由滿族建立的政權,確實有很多與眾不同之處。

之所以,這個偏於一隅的少數民族小部落最終能夠發展成為“大一統”的帝國政權,主要原因還是湧現出一批傑出的人才,並且每每關鍵時刻,關鍵人物都能做到以大局為重而主動讓賢,保持了其內部凝聚力,這一點更是尤為關鍵。


懸疑日誌2


元朝保持著蓄牧文明,把人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木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元朝僅維持98年。清朝維持了276年,進關後學中原的先進文明,醫治戰爭留下的創傷恢復了生產,而蒙古的鐵騎曾飲馬貝加爾湖,可惜牧民族本性不能紮根下來轉為農耕文化。


天柱山旁一小草


雖然清朝與元朝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但前者更加註重禮教。並且清朝對漢文化更加敬重,把儒家思想浸透在歷代每位皇子心中。清朝要比元朝在民生方面更加註重。清朝也是中國歷史封建朝代中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


瑩瑩碌碌


都屠殺過大量的漢人,並且都具有廣闊的疆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