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只有打疫苗才能形成群體免疫?


闢謠!只有打疫苗才能形成群體免疫?

英國故意讓60%的民眾感染新冠病毒獲得“群體免疫”來抵禦疫情?

COVID-19被宣佈為全球大流行病,一些國家遵循經典流行病學理論相繼調整防疫策略,從第一階段的全面遏制調整為第二階段的緩解策略。

其中,英國的這一策略調整引發軒然大波,甚至被解讀為“故意讓60%民眾感染獲得群體免疫來抵禦疫情”。

問題是,NHS的系列指南中根本沒有半個字涉及“群體免疫”。

而且,建立群體免疫預防傳染病在社群流行的一個先決條件是,針對的必須是一種反覆發作流行的傳染病。像SARS那樣,僅僅出現一次流行就一去不復返的傳染病,群體免疫根本沒有任何用武之地。

而COVID-19是一種全新的冠狀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從暴發到現在僅有3個月的時間,人們對它的認識還極度缺乏。

儘管有人根據它表現出來的流行病學特徵推測,COVID-19有可能會像流感一樣成為一種反覆發作的流行病。

但是,這種說法僅僅是一種“may be”,完全沒有任何直接證據支持這種“may be”,或者相反的“may not be” 。

英國首相鮑里斯在演講中還特別對“COVID-19可能會變成流感樣季節性流行”的說法提出批評。


闢謠!只有打疫苗才能形成群體免疫?


闢謠!只有打疫苗才能形成群體免疫?

鮑里斯講話中所涉及的其他防疫內容也都是出自NHS的系列指南,比如輕症和疑似患者需要自我居家隔離7天,


闢謠!只有打疫苗才能形成群體免疫?

英國將不對自我居家隔離的輕症急性病毒檢測,

闢謠!只有打疫苗才能形成群體免疫?

重點保護70歲以上老年人及其他脆弱群體,學校暫時不全面停課等。

如果說英國首相的演講代表了英國政府的防疫策略,所涉及的有限內容與NHS的指南相比並沒有任何荒腔走板之處,不論這種策略的“價值”如何。

提出“群體免疫”的是隨後出場的英國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倫斯,他提出“群體免疫”又的的確確是基於COVID-19被假定為像流感一樣每年發作的流行病。他是這樣說的:

"We think this virus is likely to be one that comes back year on year and becomes like a seasonal virus and communities will become immune to it and that's going to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trolling this longer term,.

60% is the sort of figure you need to get herd immunity."

闢謠!只有打疫苗才能形成群體免疫?

翻譯過來就是:

“我們認為這種病毒很有可能像季節性病毒一樣會逐年發作,社群遲早將會對其免疫,這將是控制這種長期病毒的重要組成部分。

60%(成員的感染)是獲得群體免疫所需的數字。”

英國首相前腳批完把COVID-19看成季節性流行疾病的說法,後腳科學顧問就打了首相的臉。

很顯然,這位科學顧問是在跟英國首相和NHS的指南唱反調,也有人說“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不管怎麼說,科學顧問的說法與英國政府和NHS的指南並不一致,他的說法顯然不能代表前兩者。

“群體免疫”成了英國首相的“謊言”?

但是,有人卻因為瓦倫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的身份而將他的嘴裡的火車安在了英國政府和NHS頭上,開始對強加給英國政府的群體免疫防疫方略大加撻伐。

其中,某自媒體上以國內某位生物學大咖的名義發表了一篇罵架短文,【饒毅教授:英國首相的“群體免疫”謊言】,生生把“群體免疫”安在英國首相頭上,並直斥其為謊言。

闢謠!只有打疫苗才能形成群體免疫?

理由居然是,沒有什麼“群體免疫力”,只有通過多數人打疫苗才能在社區形成“群體免疫現象”。

這是真的嗎?

什麼是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原本是一種自然現象,指一個生物種群中,多數宿主通過先前的感染獲得對一種傳染病的主動免疫,從而保護種群免於該傳染病流行的,宿主群體和微生物之間達成一種生態平衡。

也就是說,群體免疫並不限於人類社區,而是泛指整個自然界的生物群體宿主與微生物之間的一種生態平衡現象。

用句白話說就是,雙方各有“給”對方留有一定生存空間,不至於導致一方的滅絕。

只不過,近代以來,人類社會開發出了疫苗接種這種預防性主動免疫方法,可以通過接種疫苗讓社群不需要通過感染疾病就能獲得同樣的群體免疫。

甚至,人類疫苗接種的終極目標是將對人類產生嚴重危害(致殘致死)的傳染病統統趕盡殺絕。

以我國為例,所有甲類疫苗都免費,並帶有一定強制性的要求所有可以接種的個體接種,目標就是在人口中形成針對相應傳染病的群體免疫,從而控制傳染病的發生、流行,乃至最終消滅之。

其中,一種不會變臉,宿主只要感染一次或者有效接種就會獲得終身免疫的“傻子”病毒——天花,已經被人類普遍接種疫苗形成的高水平群體免疫給稱帝趕盡殺絕了。

而更多的傳染病,包括麻疹、水痘、脊髓灰質炎、結核病、百日咳、白喉、破傷風等等,也基本被在社群建立起來的高水平群體免疫給隔絕在人類社區之外,極少暴發更見不到流行。

群體免疫是如何形成的?

可見,無論是通過社群成員的普遍感染還是疫苗接種,都可以通過多數成員獲得主動免疫而形成群體免疫,從而保護社群免於傳染病的流行。


闢謠!只有打疫苗才能形成群體免疫?

以感染形成群體免疫為例,具體來說,對於一個社群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某種全新的傳染病病原體,人們普遍易感,全體人口都是其易感人群,這種疾病就非常容易在這個社群中傳播、流行。

如果這種疾病傳染性很強,最終往往大多數甚至絕大多數人都會被感染,形成大流行。

在醫學上,具有這種特徵的疾病病原體一旦出現就會被認為具有造成大流行的潛力。

因此,一旦發現出現這類病原體,醫學界和各政府就會高度緊張和警惕。

造成這次COVID19流行的2019-nCoV就完全具備這些特徵。因此,從一開始,很多科學家和WHO就警告說COVID19形成全球大流行不可避免。

如果一種疾病曾經在社群中造成少數成員的感染獲得免疫。當這種疾病出現,同樣容易在人群中傳播,並最終感染除被免疫者之外的大多數人。

相反,如果一種疾病曾經在社群中普遍感染並獲得免疫,(絕)大多數成員產生了針對這種疾病的免疫,即形成所謂群體免疫,這種疾病在這個社群的傳播就會“四處碰壁”,即使其中有少數人沒有被免疫,也因為傳播途徑被阻斷而不容易被感染。

流感,為什麼揮之不去?


闢謠!只有打疫苗才能形成群體免疫?

一些疾病不容易被控制,會在人群中反覆流行,而又沒有有效疫苗可用時,這種疾病最終往往通過普遍性感染在人群形成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的保護性與個體被免疫的比例有關,比例越高,該病就越不容易在這個人群流行。達到全面保護所要求的的免疫比例閾值根據具體疾病的傳播強度不同而存在差異,但是通常需要超過80~90%。

如果比例不高,疾病仍然可以在人群中形成一定規模的流行。

季節性流感就是這樣的一種典型。

大流感大流行發生,大流行地區人口中約50~60%成員被感染,流行過後形成一定水平的群體免疫;但,這尚不足以讓社區獲得足夠的保護。

加之流感病毒作為一種RNA病毒特別容易發生變異。

因而,即使大流行後,流感仍會在社群中形成一定程度的地方性流行。

由於相對較低的空氣溼度和氣溫更有利於流感病毒的生存和活躍,因此,流感通常在南北半球溫帶區的冬季更容易流行,因而被稱為季節性流感,有時候甚至乾脆稱為冬季流感。

這並不意味著高溫的夏季就絕對不會發生流感,只不過流感病毒不夠活躍,不足以形成流行,只有散發傳播而已。

而在圍赤道的熱帶地區,流感則會常年性散發甚至一定水平的流行。

可能會有政府採取“群體免疫”作為防疫策略嗎?玩笑不是這麼開的


闢謠!只有打疫苗才能形成群體免疫?

因為,COVID19表現出一些類似於流感的特徵,因而有些人擔心COVID19會像流感一樣每年發生季節性反覆流行。

這種擔心也是更急迫的開發COVID19有效疫苗的主要動機。

但是,這種擔心僅僅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迄今沒有任何哪怕一點的直接證據來支持這種可能。

在證據為王的循證醫學,或者基於科學的醫學語境下,不會有哪一個政府會愚蠢到拿這種子虛烏有的純粹的理論可能性作為防疫策略的基礎。

因此,說任何國家會採取故意讓大多數民眾感染來獲得“群體免疫”以抵抗疫情的人,腦回路不是一般的清奇。

綜上所述,群體免疫是生物界一種普遍的自然現象,主要是通過種群成員皮鞭感染獲得的。即使在是當代人類社會,我們開發出了許許多多針對嚴重疾病的疫苗,但是,對於更多的傳染病依舊是依賴大多數成員的普遍感染在社群中形成群體免疫來維持某些生態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