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如果取得幽雲十六洲,能改變被金朝滅亡的命運嗎?

歷史愛好者小何


導讀:北宋滅亡是自身體制的問題,與其他因素關係不大。所以即便是幽雲十六州在手,也無法改變被金國滅亡的悲慘命運。童貫為收復幽雲率領十數萬大軍出征,在落魄的遼國名將耶律大石揍得鼻青臉腫大敗而回。落魄的遼國北宋尚且不能擊敗,更何況如同摧古拉朽擊潰遼國的生猛女真呢?遼國據守堅城不照樣被滅國嗎,所以對於此時的定都開封的北宋來說國家的生存絕對不是幾個城池所能挽救的。


所謂幽雲對於中原王朝的屏障作用,在北宋初年的宋太祖、宋太宗時期作用才比較明顯。此時北宋王朝的戰力尚且沒有萎縮的那麼厲害,依靠幽雲和長城打造類似明朝一樣的九邊防禦體系還是可以的。更何況幽雲可以和北宋西北的山西、陝西重鎮構成統一的北部防禦體系,這才能起到必要的作用。而到了北宋中後期文恬武嬉,從體制上的腐敗不是什麼外部條件所能挽救的。北宋末年不是沒有自我挽救的能力,但是徽宗、欽宗的表現讓這一切成為了泡影。


幽雲十六州屏障作用在北宋初年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我們來看一下北宋初年滅掉北漢以後的宋遼邊境,如下圖所示。此時北宋雖然已經實行了杯酒釋兵權消除武將權力的政策,但是帝國初年的戰力猶存。此時幽雲十六州的屏障作用加上不弱的戰力,才能依託長城向西延續到山西陝西和北宋的精銳西軍連城一個整體。在這個基礎上可以打造類似明朝九邊一樣的重鎮防禦體系,這樣才能虛內強外禦敵於國門之外。而不是為保衛無險可守的京城汴梁,不斷冗兵在帝都周圍。高達百萬的禁軍拱衛京城不但耗費無數錢糧造成財政上的負擔,長久疏於戰陣也讓禁軍逐漸荒廢。


龐大的精銳禁軍在京城無所事事,必然造成北方防守力量不足。因此遼國才能輕鬆屢屢南下掠奪財物,這就是北宋體制的悲哀。如果此時幽雲在手,大量精銳部署在北部防禦體系上才是正確的決策。一來北部防禦力量增強還可以錘鍊精兵,二來減少京城的冗兵數量也可以減少必要的財政負擔。況且一旦完成北部防禦體系不但讓遼國不能輕易南下,然後可以集中精力攻滅西夏就可避免遼夏聯手吃大戶的現象。歷史上北宋在好不容易確立對西夏攻伐的有利態勢,都是因為遼國的威脅才讓北宋功虧一簣。


《澶淵之盟》簽訂後的北宋中後期由於長期和平已經腐朽,幽雲對於喪失武勇的北宋意義已經不大

北宋初年的河北路物阜民豐,無論是糧餉還是兵員都可以支撐北部的防禦。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迎來長達將近百年的和平。但是北宋君臣對於遼國的恐懼已經深入到了骨子裡,其實消除恐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升自己的實力。但是已經患上恐遼症的北宋君臣屢屢用啼笑皆非的方式來保證自己的安全。下面我們舉一個例子,當然這只是反映北宋腐朽的一個方面。


黃河在北宋防禦體系中有重要的地位,東京汴梁在黃河以南所以黃河這條北宋內河居然還承擔著保衛帝都的重任。北宋時期黃河曾經向北改道從海河水系入海,這讓北宋君臣感到恐慌。因為改道後已經瀕臨宋遼邊境,異想天開的北宋唯恐北國藉助黃河攻伐大宋。所以三次人為黃河改道讓黃河東流,這幾次人禍的改道造成河北路數百萬畝良田被毀、災民無數。曾經富庶的河北路經過人為的黃河改道變的荒涼破敗,而且這種花樣作死的行為還不是一次而是三次。這種事不光宋仁宗幹過,就是英明神武的宋神宗也樂此不疲。


受災後的河北路土地荒蕪,老百姓流離失所。不但災民成為宋朝的負擔,而且治理黃泛區都需要巨大的投入。人煙稀少的大宋北方對於遼、金來說更是形同虛設,北國南下更是如入無人之境。北宋君臣的恐遼症嚴重到這種程度,幽雲十六州還有什麼屏障作用?王朝的強盛與否在於人心,鬥志已失再富庶的北宋又怎麼能避免亡國?



小結:

綜上所述王朝的滅亡有其興衰的自然規律,但是更要自立自強。國祚超過兩百年的遼國亡於金國符合歷史興衰規律的,但是北宋確實是因為自己的不爭氣而被金國恥辱的毀滅。不要誇大幽雲的屏障作用,失去膽氣、天真的北宋不是幽雲十六州能夠挽救的。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看到題主的提問,我不禁會心一笑,歷史如滄海,茫茫滄海之中隱匿著太多璀璨的明珠,而這些明珠或被發現,或被打撈,或被篡改,或被修飾,或繼續潛伏。

我們所能知道的,不過滄海一粟。

但是沒關係,因為這世間還有假設,還有如果,讓這些被歲月蒙塵的明珠,重新煥發出奪目的光芒,閃耀在歷史的滄海之上。

接下來,讓我們就跟隨著無盡的想象,一探究竟。

先介紹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在聯金滅遼的過程中,我們的童貫童大帥,已經收復了幽雲十六州大部分地盤(雖然是用白花花的銀子從大金手中,高價採購的)。但是,好景不長,兩年之後,在金軍無敵鐵騎面前,一切如陽光下的泡沫,絢爛短命。

由此可見,被稱做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遊牧人民其實是最會做生意的。

接過題主問題的交接棒,咱們就先躲在幻想裡偷著樂,權當北宋全面被收復。

幽雲十六州的作用和歷史就不在這裡贅述了,無數個大神,磚家已介紹得一絲不掛。俺們老百姓就以最通俗的視角,分析分析。(桌上茶水、瓜果,請隨意!)

這個問題不能簡單的回答能與不能。不僅要有臺詞劇本,還要有個時間設定,因為當時北宋用錢贖回來的幽雲,早已人去樓空,死的死,搶的搶,逃的逃,基本處於空城狀態。短時間內,北宋根本無法恢復過往崢嶸,簡單說就是一隻殘破的花瓶,不中看也不中用。所以北宋能不能擋住金軍鐵騎,主要看金軍發動戰爭的時間節點,這個點非常關鍵,關係到整個重編劇情的走向。

一、如果大金馬不停蹄,長驅直入,不給北宋喘息之機。

在這裡要介紹下當時兩軍的戰鬥力情況。大宋與大金“海上盟約”之後,大宋負責攻擊幽雲十六州,童大帥揮師數十萬大軍北上,躊躇滿志,氣吞萬里如虎。本以為揚名立萬,加官進爵妥妥的。不料,面對早已垂暮的幾千遼兵,竟然慘敗而歸,著實令人蛋疼。反觀大金,兵鋒所指,遼軍潰散,不費吹灰之力佔領幽雲。so,你可以這麼想,金軍的戰鬥力是100,遼軍的戰鬥力是10,宋軍的戰鬥力就是1(有點誇大哈,但確實差距明顯)。

所以,咱們可以武斷的判定,在當時大金橫掃千軍的氣勢下,北宋即使收復幽雲十六州,也只有被捱揍的份,毫無還手之力,賠人、賠地、賠錢、賠命。

二、如果大金停戰,休養生息後再發動戰爭。

在這個假設裡,咱需要先捋一捋,舉兩個例子,以觀後效。

1、明朝末年,內憂外患,北方後金政權強勢崛起。明軍和金軍野戰毫無勝算,後金騎兵在邊防線隨意馳騁,甚至可以繞道北京城下搶奪一番。但是,即使它這麼囂張,這麼彪悍,始終無法進關,為啥呢?因為幽雲十六州橫亙在前,無法逾越。之後若不是吳三桂放關,估計後金在怎麼鬧騰也只能在東北自娛自樂。

2、北宋與西夏相愛相殺多年。宋神宗英明神武,養精蓄銳,本想一口氣幹掉這個小嘍囉,不料在永樂城大敗。從此,大宋開始改變策略,他們覺得不能速戰速決,要像凌遲一般,慢慢的割西夏的肉。所以,宋徽宗期間,大宋西北軍實行了穩紮穩打策略,修碉堡,一步步蠶食它,效果顯著。若不是金入侵,幹掉西夏不是夢想。

根據上述兩個案例,咱們可以從中得到如下幾點參考意見。

(1)、大明和北宋都是帝國末年,大明的國內環境比北宋更差。後金與金的戰鬥力相差無異,大明可以頂住後金,大宋同樣可以頂住。

(2)、通過對西夏的策略,可以看出,只要給北宋經營的時間,幽雲十六州的防禦將會提升一個檔次,大金想要輕而易舉的衝破實屬不易。

劇情演到這裡,該到了謝幕的時刻,那就用最後總結來畫上完滿的句號。

如果北宋收復幽雲,短期內,金軍照滅北宋;

如果給北宋喘息的時間(5-10年),北宋可禦敵。

觀影完畢,你是否從這個明珠中領悟到什麼?我到是覺得有一點收穫:成功和失敗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經過時間的洗禮,篩選,積累,足夠成全或者辜負,很多事情早已在開端埋下了伏筆。


竹維雜談


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已經不需要過多的說明。

自從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後,漢人政權喪失北方屏障,基本上被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壓著打。

事實上,北宋末年的時候,曾短暫的收復過燕雲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可是因為收復時間太短,沒能組織起有效抵抗。加上宋廷的腐敗,不善經營,還是被剛剛崛起的金國給滅了。

那麼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北宋建國初期的時候就收復燕雲十六州,還會不會被金國滅亡。

我認為不會。

首先,在北宋之前,還沒有哪個王朝在政治穩定的前提下,被遊牧民族滅國(五胡亂華也是八王之亂導致的)。這中間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地位功不可沒。

其次,如果北宋建國初就擁有燕雲地區,那麼都城肯定不會選在汴梁,四周無險可守,主要是因為漕運方便。為防衛京師,不得已養了大量軍隊,軍費大幅度上升,財政負擔沉重,卻又在裝備和訓練上跟不上。

再次,擁有燕雲地區,解決了防禦問題,北宋對遊牧民族的政策很可能由被動防禦改為開疆拓土,要擴張就需要武將,武將地位就會提高,加上北宋的經濟實力,重現漢唐雄風也不是不可能。

最後,世人都關注燕雲地區對北宋的重要性,卻忽視了對遼國的重要性。

燕雲地區是漢人政權的北方屏障,同時也是遼國的屏障。不僅如此,燕雲地區還是遼國重要的產糧地和人口密集區。

失去燕雲無疑讓遼國實力大打折扣,檀淵之盟怕是不會發生,遼國想要保持實力,就勢必會經營遼東,女真就很難崛起。

就算女真崛起,滅了遼國,可是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的百年積累,金國也沒有實力那麼快就南下。

最最後,純屬調侃,如果北宋立國時就擁有燕雲地區,趙老大不會兩次北伐失敗,更不會有第三次北伐,也就不會有斧聲燭影,趙老二也就不會上臺,要知道,趙老大比趙老二要雄才大略的多。

綜上所述,如果北宋一開始就擁有燕雲十六州,只要不是昏招迭出,是不會被金國滅亡的。然而,王權沒有永恆,封建王朝撐不過300年這個歷史規律,就算是擁有燕雲十六州的北宋也不可能避免!


人生是一場耕心之旅


大家好,我是【洹水之上2020】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果北宋取得的幽雲十六州,是否能改變被金朝滅亡的命運!

我認為還是要被滅國的!這是肯定的!

幽雲十六州

首先,一個國家的命運不能寄託在山河險峻上!

孟子曾經說過“固國不以山溪之險”,想憑藉山河的險要來固守,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想法!

因為一百年後,強大的蒙古鐵騎,越過長城攻打金國,如串門似的,如入無人之境!不僅如此,蒙古遠征大理(雲南),安南(越南),跨海攻擊日本(因颱風搗亂,沒成),遠征歐亞大陸,那是山河能阻擋住的!

我們對比一下,宋朝和金國內部情況,你就可以判斷出,誰勝,誰敗?

宋朝國內:

皇帝:不理朝政,只顧追求個人享樂和個人藝術的提升,中國少了一個好皇帝,多了一個藝術家!歷史往往驚人相似,藝術天分高的帝王,往往因自己的愛好所連累!

大臣:文恬武嬉,奸臣當道,魚肉百姓!用岳飛的話,文官貪財,武官怕死,這國家也就快亡了!

百姓:水深火熱,民不聊生!光一個“花石綱”就造成多少老百姓家破人亡,不反更待何時?宋江,方臘等好漢直接就反了!

宋江攻擊路線

再看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金國啥情形:

皇帝:雄才大略,一代雄主,從一個小部落的小酋長,一路成為大金開國皇帝!

大臣:基本都是武將,大家還沒有拉幫結派,形成小集團,一心都想為大金開疆擴土,獲得豐厚賞賜!

百姓:基本上都是士兵,他們都是亦農亦兵,沒事打魚,耕田,有事當兵,他們不僅在滅遼中得到好處,還依然保持著彪悍的戰鬥作風!

你說,咋打?

只有軍民一心,上下同仇,一致對外,才能抵擋入侵的鐵流!

金國入侵大宋後,因為格局不夠,不能把宋人看做自己的子民,而是到處燒殺、劫掠,必然大失民心!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如何對待百姓,百姓就會如何對待你!

攻滅大遼,為什麼金國會勝利,因為他是被壓迫者,他是和東北各個少數民族一起反抗壓迫,是人民擁護的正義之師。

而在這裡,它完成了一個逆轉,他是一個侵略者,是一個燒殺搶掠的土匪,必然引起漢民族的群起而攻之,一時大江南北,太行山上,到處是燎原之火,金國的大軍不得不步步後退,才保住一條性命!


洹水之上2020


不能。宋朝昌文堰武,皇權空前強大。這就造成皇帝的權力沒有任何制約,凡事均由皇帝一人決斷,國家命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故宋朝名將賢相輩出,奈何權力太小,發揮不了太大作用,對國家的影響微乎其微。權力產生腐敗,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腐敗。不受任何監督和制約的皇權,隨著社會安定,經濟富裕而變得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既不想開疆擴土,也不想改善民生。如此一來,軍隊建設就會停滯不前,軍紀鬆弛,殆於操練,軍隊就會滋生腐敗,軍隊戰鬥力就會下降。所以北宋軍隊對外戰爭都是贏少敗多,面對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軍事威脅,只能以求和來自保。北宋經濟富裕,保暖思淫慾,於是從朝廷到民間都盛行奢侈淫逸之風。朝廷腐敗透頂,地方豪強就會無法無天,直接導致土地兼併嚴重,老百姓就會怨聲載道,跟朝廷離心離德。最後,皇帝就真的變成孤家寡人,對外被動挨打,對內不得民心。這樣的北宋面對新興的軍事化少數民族政權金,只能被滅。



外獨不存


個人觀點:是可以的。我們先了解一下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大致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地區,總面積在11萬平方公里左右。是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也使的以漢族為首的中原王朝深受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北宋叢建國開始一直想著收回丟失的北部地區,無奈戰戰皆敗,無奈才簽下了澶淵之盟,為北宋換取了一段時間的和平。宋朝在當時處境是挺尷尬的,屬於前有狼後有虎的狀態。如果能收回燕雲十六州鞏固了北方的邊防,在南下掃平大理西夏等諸國。在掉頭與遼國決戰很有可能在次出現新的大統一王朝。(以上只是個人愚見,如有不妥勿怪。)




二道班一縱


燕雲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處戰略要地,具有很高的戰略價值。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北宋防止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是漢族與少數民族便捷,是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天然分界線,燕雲地區南下便是河北地區,這裡全部都是平原。如果越過燕雲地區南下,便沒有阻礙,可以長驅直入到北宋的都城開封,燕雲地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北宋建立後,多次與遼爭奪該地。如果宋朝有燕雲十六州,是完全能夠改變被滅國的命運的,下面從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地位入手來談談。

中原王朝的天然屏障

燕雲地區北部橫臥著燕山山脈和北太行山山脈,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 , 大山就是人們不可逾越的天險。從地形上看, 兩座山脈更像是兩座高大的城牆,兩山交匯處更像是一道牢固的城角” , 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優勢在這裡蕩然無存,燕雲地區是抵禦北方鐵騎南下的天然的第一道防線。另外,燕雲地區中部和南部還有兩條河流,這更是有利於抵禦少數民族騎兵的進攻。此外,河流還利於軍事後勤的供給,這就是第二道防線,但是宋朝失去了燕雲十六州,意味著少數民族的騎兵可以直接南下,毫無防線可言,從北宋數次出兵失敗可以看出,失去這塊地盤是十分不利的。

從燕雲十六州的經濟意義來看

燕雲十六州溫暖溼潤的環境十分有利於農業的生產發展。從我國曆史上來看, 燕雲地區一直是我國農業經濟最繁榮、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在這裡有著眾多的人口,契丹奪取燕雲十六州以後,這裡便成了它賦稅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大的兵源地,如果燕雲十六州在北宋手裡,那麼北宋的國力會更上一層樓,自然而然的不會被金所滅。

綜上,燕雲十六州對北宋的意義十分重大,對北宋而言, 燕雲十六州是其北方的門戶。它是中原王朝經略控馭北方遊牧民族的據點和防線,燕雲十六州的 “割棄”成為影響北宋政治的一件大事, 直接導致了契丹和金對北宋在軍事政治上的優勢地位,使得宋朝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如果據有燕雲十六州,那麼北宋可以憑藉自己龐大的國力出征北伐,統一天下,絕不會被金所滅


時光穿影


說起北宋碰壁燕雲十六州的悲催仗,一千年來好些人都喊命苦,但只要比比明朝,北宋真不能叫命苦。功虧一簣的致命原因,就是宋太宗兩條不服不行的差距。

不過在說差距前,有個事也得替宋朝正個名:北宋開國的悲催仗,擁有強大戰鬥素質的宋軍絕不能背鍋。當宋太宗決心對遼開戰時,宋軍率先驚到燕雲遼軍的,就是爆表的戰鬥力,978年6月13日從鎮州出征,十天就殺到幽州,氣沒喘就殺的以逸待勞的遼軍屍橫滿地,俘虜抓了五百多。這哪裡是什麼“弱宋”?分明是百鍊成鋼的硬拳頭!

可為什麼拳頭這麼硬,最後為什麼卻碰的頭破血流?因為拳頭再硬,倘若瞎打亂打,最後也鐵定捱打。宋太宗首先比明朝差的遠的,也正是這條——戰略規劃能力!

這個差距,只要瞧瞧這次北宋的動兵過程,場面就無比雷:起初宋太宗還沒著急打,不料參知政事趙昌言隨口一句鼓勵“自此取幽州,猶熱敖翻餅耳”,瞬間給宋太宗打了雞血,一拍腦袋就下令出征。如此“彪”法,正如宋軍老將呼延贊開打前那句悲憤怒斥:此餅難翻。

而在宋軍將遼軍圍在幽州城後,御駕親征的宋太宗,攻城戰術三兩天換一套,各路部隊走馬燈般往上衝,大宋的“鐵拳”,就這樣變成王八拳亂錘,不單幽州沒“錘”動,反而被遼國戰將耶律休哥在高粱河一個突襲,師老兵疲的三十萬大軍全線潰敗。幾乎勝利在眼前的燕雲戰役,就被騎驢車狼狽跑路的宋太宗,親手摺騰到崩盤。

然而近四百年後,同樣滿懷國恨的大明鐵軍,面對一場作戰距離更長,敵軍戰略縱深更大且騎兵機動力更強的北伐戰爭時,明太祖朱元璋,卻早早設計了嚴絲合縫的戰略規劃:絕不像宋軍那樣傻乎乎直撲,而是先取河南山東,剪除強敵元王朝兩翼後,再利用運河水路優勢,重拳直撲元大都。元王朝高機動力的騎兵部隊,就被這步步為營的戰術,一下遏住了要害。於是幾乎就是蒙古騎兵滿頭蒙圈間,明軍波瀾不驚的推進,兵不血刃拿下元大都。

比這戰略準備更能羞殺宋太宗的,卻還有明太祖高一籌的戰略理念。比起啃不動幽州就犯了軸脾氣,就知道在幽州城下乾耗,連打援都忘乾淨的宋太宗。明太祖卻是眼光更遠。明軍剛入元大都時,山西元軍主力洶湧殺來,眼看元大都岌岌可危。朱元璋卻是面不改色,堅決把重兵砸向太原,寧可元大都不保也不撤——丟了又如何?打回來就是了!結果元軍被乖乖牽鼻子走,只得半路折回來奔山西,反被明軍迎頭痛擊,殺的就剩十八人。

打仗,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而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如此戰略境界,宋太宗這一輩子,從沒鬧明白。但比這事更糊塗的,卻是他第二條致命差距:用人能力。

宋軍和明軍,開國時都是清一色的名將薈萃。而在986年,北宋再度發起收復燕雲的“雍熙北伐”時,參戰部隊更是明星陣容。而且當時遼國皇帝新喪,政局正是不穩,長點心的宋太宗,也搬出了三路進軍的合理戰術,東中西三大主力齊發,穩打穩紮前進。

如此強大攻勢,開戰就叫遼國招架不住,西路軍田重進部一氣狠打,陸續擊潰多路遼國精銳,接連拿下靈丘和蔚州。西路軍潘美和楊業更給力,以強大騎兵快刀狠斬,一舉拿下大同。如果說上次還是被打悶棍,那這次遼軍吃到的卻是連環擊,眼看崩潰在即。

可就是這關鍵時刻,宋太宗用人的毛病,卻似定時炸彈般爆發了。宋軍最精銳的東路軍主帥,卻是宋太宗無比信任,但毫無北方作戰經驗的曹彬。關鍵時刻更是私心作祟,為搶攻擅自更改作戰計劃,一頭扎進了遼國名將耶律休哥的埋伏圈,等於是遼軍最困難時送肉上門,結果被遼國騎兵一頓追打,數萬精銳浴血殉國,大好戰局瞬間反轉,只得全線含恨撤軍。

而生怕武將有二心的宋太宗,軍隊監控做到極致,打仗要發陣圖,主帥身邊配備監軍。結果就是他信任的監軍王侁,瞎指揮害死了抗遼老英雄楊業。而人強馬壯的宋軍,也在這場瞎指揮中傷亡慘重,從此對遼戰爭由攻轉守。曾經近在咫尺的燕雲十六州,從此可望不可及。

這般用人意識,正是北宋名臣田錫的吐槽:皇上您打仗就愛瞎指揮,將領們不聽是抗旨,聽了就戰敗,橫豎是個死。求皇上您給將士們指條活路吧。戰略水平可以提高,可是這哭笑不得的用人,足以斷送所有希望。

就是在這個問題上,素來被認為心機深沉的明太祖朱元璋,卻足以給宋太宗好好上幾課。首先是將領配備問題,在明軍與元朝的幾次交鋒中,最令元朝抓狂的,正是朱元璋精準的選人。比如元朝從漠南和河西兩線,對新生明王朝發起瘋狂反撲時,針鋒相對的朱元璋,在需要攻堅相持的河西戰場上,選擇了謀略型的戰將徐達掛帥,而在追亡逐北的漠南戰場上,則是由擅長高速騎兵戰的李文忠一馬當先。

於是西北的定西血戰,面對王保保的龜縮相持,徐達以虛虛實實的應對,一場奇襲戰活捉八萬元朝精銳。漠南的草原野戰,面對元朝的輕兵遊擊,李文忠卻以更快的速度快打旋風,一氣拿下元朝上都,氣的元順帝在逃跑路上含恨而死。大明江山,就此奠定。如果這一仗的帝王,替換成宋太宗,新生的大明王朝,命運細思極恐。

如此鮮明差距,留給今天的,更不止是痛惜欽佩,還有一個適用各行各業的奮鬥道理:用正確的人,以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任何事業,必為贏家


西瓜歷史頻道


北宋如果取得了幽雲十六洲,還是改變不了被金朝滅亡的命運。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北宋軍隊的衰弱

北宋末年,外有與西夏和遼國的戰爭損耗了大量軍隊;內有梁山宋江和江南方臘的不斷進攻,使得北宋的綜合國力不斷下降。

戰爭前,都城汴京號稱有八十萬禁軍,加上邊境的邊軍,北宋軍隊應該在一百萬以上。但先是童貫與西夏的戰爭葬送了西軍的精銳。後來又因為和金國簽訂了盟約,相約進攻遼國,在白溝河一戰童貫率領的二十五萬大軍被遼國四萬哀兵擊潰,損失慘重。

在征討宋江和方臘時大量禁軍又損失殆盡,在金國進宮前北宋大批量的正規軍人消亡,使得面對金國的進攻一觸即潰。

二是金國軍事實力的強大

金國女真族崛起與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女真人軍隊戰力及其驚人,加上收服了大量的東北各族僕從軍,軍隊人數也數量龐大,彌補了本族人數不多的缺陷。

三是北宋朝廷的腐敗

滅亡遼國後北宋朝廷為了夢寐以求的幽雲十六洲,花費百萬貫錢從金國手中買下了遼國南京析津城並改名為燕京,但金國還是牢牢的把持著周邊的戰略要地。北宋朝廷還單純的幻想著金國遵守盟約,並希望通過把以前給遼國的歲幣給金國來保持邊境的安寧,完全不做軍備來防止金國。

結語

這樣的北宋能擋住如狼似虎的金國嗎?


六等三侯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解史。

歷史沒有那麼多的如果,北宋在遼國和金國所受到的羞辱直到最後滅亡,純屬咎由自取,皇帝昏庸,聽信讒言,朝臣無能,爭權奪利,特有的軍事制度,也讓宋朝有數的名將被文官壓迫在朝堂之下!


即使北宋取得了燕雲十六州,也依然改變不了被金朝滅亡的事實,除非在宋朝建國之初,就依靠武力奪取燕雲十六州的控制權,或許有可能將金國消滅在搖籃之內!

燕雲十六州囊括了今天的北京,河北,山西等部分地區,是漢人王朝抵擋遊牧民族的重要屏障。在後唐時期,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擁兵自重,投靠契丹,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遼國,憑藉遼國的支持,建立了後晉,並且和遼國簽訂了父子協議,遼國為父,後晉為子。後來由於形勢和遼國的逼迫,石敬瑭不得不將燕雲十六州交給了遼國。從此以後,中原王朝數次起兵奪取幽雲十六州都沒有得逞,通向中原的門戶始終被遊牧民族掌控在手中,宋朝也正是因為失去了軍事上的主動權,先是被遼國打壓,欺辱,後被金國不斷餐食逼迫,最後被蒙古所滅!由此可見,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王朝的影響有多大!


如果北宋得到了燕雲十六州,是否可以改變被金國滅亡的命運?依小果看來,結局不會改變,北宋的滅亡在自找的,和金國沒有關係!

一、北宋的軍事體系

北宋在趙匡胤的手中發揚光大,作為節度使出身的趙匡胤對於擁兵自重的邊軍武將可謂頗有了解,歷史上的武將造反的例子比比皆是,就連他自己也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了後周的江山,一代雄主柴榮最終為他人作了嫁衣!

  1. 在邊軍職位的分配上,鑑於自己對武將的瞭解,趙匡胤在登基之初,就杯酒釋兵權,去了實權將領的命根子,沒有兵權的武將自然就像沒有了牙齒的老虎,而且趙匡胤在軍事制度上制定了一系列針對武將的措施,例如在朝堂設立由文臣領導的軍事指揮機構,在軍隊裡確定文官高於武官,文官可以直接下令作戰,武官只能訓練軍隊卻沒有實際掌控軍隊的規定,在文武兩官之上,還設有監軍,由太監監控著兩人,可以直接向皇帝通風報信。這樣尷尬的配合雖然降低了武將造反的可能,同時軍隊的政令不一,令行不暢,導致軍隊不能協調統一,失去了戰鬥力!


  2. 宋朝在防備武將造反的事情上可謂下足了功夫,除了上述的職位分配,武將在一定的時間內必須調到其他部隊,防止結黨營私,培養自己的武裝力量。頻繁性的調動,造成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危險局面,在戰事來臨的時候,身為前線指揮官,連自己的軍隊指揮權都沒有,更不知道自己手下的將領能力,在分配物資,軍事調動一系列的問題上,也折射了宋朝軍隊戰力低下,得過且過的思想心態!
二、北宋的政治體系

北宋的皇帝個個都是文采風流,民間的文人雅士更是將詩詞上升到了治國的地步,他們眼中的武將和百姓地位低下,粗鄙不堪。唐詩宋詞更是證明了宋朝的風氣,多柔弱,少雄壯。

朝堂上設立的由文官領導的軍事機構大多隻能在紙上談兵,往往一個軍事決策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付諸於行動,失去了戰機的同時,前線的武將被迫只能硬著頭皮打上一場敗仗,為了自己的小命,還要謊報瞞報漏報,盡最大的努力為自己開脫。

繁榮的經濟也讓上到皇帝下到縣令沉醉在飄飄欲仙中,對於居安思危的祖訓毫不顧忌,等到遼國和金國以及西夏打過來的時候,更多的是惶惶不可終日,責備武將的無能,痛罵軍隊的無能,最終讓那些失去了脊樑骨的文官去敵營談判議和,大量的歲幣,賠款成了整個宋朝的主旋律!



總結:這樣惡性循環的軍事政治體系,永遠不會被皇帝和朝臣看在眼中,躲過了一劫的他們照樣歌照唱舞照跳,太陽明天依舊會升起。僅有的幾次改革也被這些鼠目寸光的短淺之徒摧毀殆盡,即便是擁有了燕雲十六州這個強大的軍事堡壘群,面對虎視眈眈的金貴士兵,被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