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如何理解?

封護勝463


王之渙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詩作尤擅“絕句”。他的生平創作雖僅有六首詩歌流傳後世,卻首首都是熱情洋溢的精品。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家喻戶曉的《登鸛雀樓》和《涼州詞》。這兩首詩意境雄渾蒼涼、氣勢磅礴,韻調粗獷大氣極具壯闊之美,為盛唐時期的代表作。其中“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便是《涼州詞》中的句子。現摘錄全詩如下: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我們先解析全詩,然後再尋根究底解讀“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深沉含義。

全詩釋義及綜合賞析:

詩名:《涼州詞》亦即《涼州曲》是達官顯貴、宗室名流為“涼州歌”填寫的唱詞,是唐周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

王之渙的《涼州詞》是一首描寫唐時廣袤無垠、荒寒壯美的邊塞風光的佳作。詩中用句雖極力渲染戍邊將士艱苦悽怨的征戰生活,卻並無頹喪消沉之氣。詩的前兩句“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似攝影時廣角取景一般,把高遠廣闊的邊塞風光盡皆納入鏡頭:悠遠蒼涼的邊塞漠地與高山間,奔騰的黃河逶迤蜿蜒,似雄健的飛龍游弋在天地之間。群山環圍之下,孤兀的邊城巍然屹立。詩句描繪的畫面極具壯闊之美:高山之雄勁、大漠之廣遠,與城關之孤兀形成鮮明的對比,把“孤城”獨立無朋的景象渲染得更加強烈。而這獨立無朋的孤城其實也寓意了將士們遠離故土、無親人照拂陪伴的悽苦孤獨的心境。所以這兩句除了直接表現了邊地的獨特風光,更是在極力渲染將士們生活環境的艱苦與荒涼,為後面將士們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刻畫作足了鋪墊。

如此荒寒又孤寂的戍邊生活,使將士們長時間遠離家鄉、親人,難免有強烈的思鄉情緒。而正苦思難耐之際,不知從哪裡傳出一陣悽婉的羌笛聲,吹奏著《折楊柳枝》曲,特殊心境的影響,嗚嗚咽咽的笛聲令將士們聽起來更有如泣如訴、格外幽怨之感。他們不由地想:哀怨的笛聲何以要表達“折楊柳”之意?要知道玉門關原本就是春風不度、楊柳難青的地方啊!(又何以有楊柳可折?)

理解詩文中幾處特定意象,逐步解析“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深層含義

幾個特定意象詞:

  • 1、羌笛:唐時邊疆羌族(今四川阿壩羌族)特有的一種管狀吹奏樂器,也稱羌管,其所發笛音清脆高亢,頗有悲涼之感。後來,“吹奏羌笛”就成了表達“幽怨之情”的代名詞,如宋朝范仲淹詞《漁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滿地”中“羌管”也是此意。
  • 2、楊柳: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曲,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繫。而“柳”與“留”諧音,也有“不捨而留”之意,文學上“楊柳”已成為表示“離別的不捨,與思念之切”的特定意向詞。如李白詩“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中的“折柳”也是指《折楊柳枝》曲,表達的是思鄉之情;王維詩“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之“柳”表達的是分別之時的依依不捨之情。
  • 3、春風:原指春天颳起的季候風,春風的特點是溫暖、輕柔,驅走寒冷、予萬物以慰藉,所以“春風”除了字面意思,還可以延伸理解為“惠澤、照拂”之意,如春風化雨,春風風人等,皆有此意。
  • 4、玉門關: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敦煌縣城西北的戈壁灘上,是古來著名的西疆邊關,是由西域往內地輸入和田玉的必經關隘,所以名曰“玉門關”。宋以後,海洋絲綢之路逐漸取代陸上絲綢之路,玉門關漸漸廢棄,現僅存夯土遺址。本詩中與上句中“孤城”一樣,都代指遠離東土的苦寒邊地。

深度剖析:

王之渙作此詩,絕不只是僅表現一下荒寒悽苦的邊塞景象、表達一番將士思鄉之切的心情,那麼此句到底還有何意?解詩必要先解詩眼:羌笛奏曲之所以如此幽怨,原因是“春風不度玉門關”,顯然

“春風”是全句關鍵,也是引出全詩情感基調的核心。但這裡的春風也不會僅是指春天吹刮的“季候風”,因為春天的季候風融冰消雪、撫慰大地,就算不能到來,將士們的情緒應該是“惱”而非“怨”,可這裡明明是“怨”!他們在怨什麼呢?

原來,唐朝作為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盛唐時期因為經濟空前繁榮,國力十分雄厚,所以雄心勃勃的當權者大範圍開疆拓土,使盛唐時的疆域之廣前所未有。而新開拓的疆土在遠離中原的邊地,就必然要派遣大量將士前去鎮守衛戍。邊地與朝廷中央天遠地隔,朝廷管理者稍有疏漏,就可能置邊地軍民於不顧,於是久經邊地生活必然心生怨氣。

結論

綜合以上解析,我們不難看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除了詩面意思,其實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是:戰士們在遙遠荒涼的邊疆戍守邊關,過著十分艱苦乏味的征戰生活。他們遠離故土、拋家棄親,可福居中原的朝廷帝王、官員為什麼就體恤不到他們的困苦與哀怨呢——後兩句也飽含了戍邊將士們對“朝廷惠澤不能及邊”的幽怨之意。

後序補充

王之渙此詩一經問世,便被廣為傳唱。唐代薛用弱的傳奇小說集《集異記》中“旗亭畫壁”這個典故,充分印證了這首詩在當時社會廣泛的傳唱度、高度的認可度。這首《涼州詞》,還與王昌齡的《出塞》,王瀚的另一首《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篇被明代詩評家推崇為“唐代絕句的壓卷之作”。評選標準當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也足於說明王之渙《涼州詞》在唐詩中的地位。

#我是風西夜昨,一個力求務實的純文學愛好者,喜愛閱讀喜愛寫作,所發作品皆為自主原創,願與頭條同好共結筆友!#


風西夜昨


唐代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理解如下:

一,出處。

這兩句出自王之渙的邊塞詩《涼州詞》(其一),全詩是: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是一首寫征夫思鄉的詩,前兩句寫邊塞蒼涼壯闊的景象,後兩句寫征夫悲涼的鄉愁。

二,“羌笛”、“折楊柳”曲、“春風”、“玉門關”淺釋。

羌笛雙管四孔,在唐代,是邊塞中才能見到的。是以羌族人為代表的邊塞少數民族所吹奏的、以及戌邊將士們自娛自樂的樂器。

格調古樸的羌笛聲,本身就賦予了邊民的吶喊之聲和戌卒動人心魄、悲歡離別的情懷。

折楊柳曲。北朝《鼓角橫吹曲》說“ 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說的是折楊柳枝、吹折楊柳曲送別親人遠赴邊塞。

春風指自然界的春風,也指皇上的恩澤。

玉門關是內地通往西域的關隘,此詩中即指西北邊關。

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含義。

何必用羌笛來吹奏哀傷的“折楊柳”的曲調?春風本來就度不過玉門關,本就無楊柳可折。

戌邊的將士們,在沒有春天的惡劣環境裡,保衛祖國和人民,但封建統治者的恩澤是惠及不到這裡的。悠揚激越的笛聲,抒發了深入骨髓的思鄉之情,也表達了對統治者隱晦的怨憤。雖有怨憤但並不頹廢,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將士們的心聲。


初曉兒


歷史背景

1938年6月7日,古龍出生。

金庸、古龍和梁羽生是武俠小說的三巨頭,金、梁都是以博覽群書著稱,古龍小說的風格則更為簡單隨意。但是實際上,古龍的小說中,也化用了許多典籍。以部分人名為例:

楚留香:楚人江南留香久,海上漸有白雲升。

李尋歡: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陸小鳳: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花滿樓:春半上陽花滿樓,太平天子昔巡遊。

葉孤城: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西門吹雪:劍吹白雪妖邪滅,袖拂春風槁朽蘇。

慕容秋水: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林詩音:對榻遇清夜,獻詩合雅音。

水靈光:君看靈光湛止水,塾與明鏡行秋空。

白玉京:天下白玉京,五樓十二城,仙人撫我頂,結髮授長生。

王憐花:人意共憐花月滿,花好月圓人又散。

傅紅雪:入世冷挑紅雪去,離塵香割紫雲來。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註釋

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並引《樂苑》雲:“《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遠”一作“直”。

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尺或八尺(等於231cm或264cm,約等於2.3m或2.6m)。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佈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屬於一種樂器。

何須:何必。何須怨:何必埋怨。

楊柳:楊樹的柳條,又指的是《楊柳曲》。

度:吹到過。不度:吹不到

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譯文

黃河好像從白雲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賞析

根據王之渙墓誌銘可知,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王之渙辭官,過了15年的自由生活。《涼州詞二首》當作於其辭官居家的15年期間,即727年(開元十五年)至741年(二十九年)。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繫。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行,明代的楊慎認為其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作者寫那裡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於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六叔愛寫字


詩詞出處:《涼州詞》其一,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全詩的意思:

遠遠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白雲間,黃河上游上,一座獨立的孤城玉門關屹立在萬仞高山之中。

何須用羌笛吹出楊柳曲去埋怨春風遲遲不來,本來春風都吹不到玉門關來呀。

作者簡介:王之渙,盛唐詩人,40歲時被人誣陷辭去衡水主簿,後15年間賦閒在家,55歲補文安縣尉,就在當年死於疾病。王之渙,善於文章,精於寫詩,多用於歌詞傳唱。

詩寫作背景

據王之渙墓誌銘,這首詩寫與他辭官在家期間,當時正是唐王朝興盛時期,他沒事就與友人做詩,聽曲,而這首詩就是他與友人打賭寫出來的。

詩創作故事

開元年間,王之渙和友人高適,王昌齡到旗亭飲酒,遇伶人唱曲,三人約定寫詩詞讓伶人選唱,每人三首誰被唱的多,誰就贏。結果幾次唱的都沒有王之渙,他急了就說如果下一首在再不是我的,我以後就再也不寫詩了。結果最漂亮的那個伶人出來後,就唱了這首詩。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羌笛在唐朝,主要用於邊塞樂曲的演奏。

楊柳古時候代表離別之意,柳諧音留的意思。楊柳也是楊柳詞的意思,楊柳詞唱的也是離別和思念之情。

在唐代,特別盛行折柳贈離別之人。

玉門關就是唐朝重要的軍事關口,是塞外到大唐的必經之路,守護好玉門關,就等於給國家,給百姓一個安樂的環境。

賞析

本來前面兩句詩寫的是景色,有山,有水,有城,有人,好一幅邊塞靜默畫。突然畫風一轉,一曲《楊柳詞》打破了這寂靜的城門傳到每個人的心間,一聲聲悲涼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可是這又能怨誰呢?春風都不會吹到玉門關呀。

一問一答間寫出玉門關守衛從埋怨到自我安慰的過程,自問自答間彰顯守衛自我心裡建設和完善,讓人感受到他們的無奈又驕傲。對於不能回家見親人的無奈,對於守衛重要關口保衛國家的驕傲。

突出了人生總有些東西難兩全的境地。家和國,選家就沒法護國,護國,就沒法顧家,自古忠義難兩全。

這兩句寫出了守衛的埋怨,無奈,以及對於自己責任的堅守。

寫出了守衛們對家的思念,對親人的思念,同時又對於堅守崗位的無奈,孤獨和堅定。

想到自己守著玉門關,家人可以安心生活,國家可以得以發展,又有什麼好怨的呢?只犧牲一個我,卻可以讓千萬家人安心團聚。想到這些,又有了安慰,有了繼續下去的目標。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給讀者“描繪”出了一個遠離家鄉的守衛們從思親想家,到認識自己責任重大的一個過程,讓人“看”到他們的自我建設和完善,最後完成了從舍家的心裡到護國為己任的自我昇華。

詩句的三重意思

一、借喻春風諷刺盛唐最高統治者享樂於長安城,不顧遠離都城的玉門關守衛們,讓他們沒有機會回家團聚親人。

二、玉門關守衛埋怨羌笛彈出的悲傷思念楊柳曲,讓他們想起親人。想起自己的責任,想起遙遠的家人因為有自己的守護而安於生活,又安慰自己,好好守護這關口,為國家,為家人護航。

三、作者用春風怨朝廷對他的不關注。他在盛唐時期,被冤枉辭官無人來問候,無人關注。轉身又安慰自己,都城太遠,可能照顧不到自己。

“怨”的妙用

一個怨字突出軍人的無奈,一個怨字看出作者對於用詞的靈活。

是守衛的怨呢?還是作者的怨呢?

守衛怨我好好守門,為什麼要唱歌讓我想家

作者怨我好好的當官,現在被冤回家,朝廷一句話都沒有。

為什麼不用聞,不用聽呢?

用聞或者聽寫不出詩的韻味,一個“怨”字讓你不僅感覺守衛在聽,還在想,還在怨,也在自我安慰,一個字可以讓你想出這麼多的意境。

本來是安靜守衛的人,突然一個怨字讓我們“看”到了守衛的內心活動。

巧用一個字就概括出邊塞守衛的多種心情,王之渙被稱為四大邊塞詩人之一,名不虛傳呀!

最後

王之渙的《涼州詞》一篇,僅僅只有四句,卻寫出了唐王朝的氣勢磅礴,玉門關的荒涼境遇,守衛們的孤獨堅守,同時寫出了守衛們保家衛國遠離家園的崇高精神。

雖然是一首悲情的思親懷鄉之詩,卻沒有半點消沉之勢,充分體驗了邊塞詩人王之渙的豁達胸懷。


花家名趣屋


王之渙這首詩寫的是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

詩前兩句寫的是景,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遠眺黃河奔騰而去,好像流入白雲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巍然屹立。

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也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

兵士們何必吹著羌笛奏起哀怨的《折楊柳》,溫情的春風難以吹過玉門邊關。因為那裡是非季風區,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要知道皇帝的恩惠是不能到達邊關的。“楊柳”和“春風”是一語雙關。




文創一砥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羌笛何須怨楊柳”,在這樣蒼涼 的環境背景下,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又是《折楊柳》,這不禁勾起戍邊士兵們的思鄉之愁。因為“柳”和“留”諧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別離的時候折柳相贈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就提到了行人臨別時折柳。這種折柳送別風氣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們聽著哀怨的曲子,內心非常惆悵,詩人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戍邊的士兵,只能說,羌笛何必總是吹奏那首哀傷的《折楊柳》曲呢?春風本來就吹不到玉門關裡的。既然沒有春風又哪裡有楊柳來折呢?這句話含有一股怨氣,但是又含無可奈何語氣,雖然鄉愁難耐,但是戍守邊防的責任更為重大啊。一個“何須怨”看似寬慰,但是,也曲折表達了那種抱怨,使整首詩的意韻變得更為深遠。這裡的春風也暗指皇帝,因為皇帝的關懷到達不了這裡,所以,玉門關外士兵處境如此的孤危和惡劣。詩人委婉地表達了對皇帝不顧及戍守玉門關邊塞士兵的生死,不能體恤邊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初心不忘chuxinbuwang


你好!很高興作答。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是王之渙《涼州詞》的後兩句。我的理解是詩人以詩為歌吟,讓朝廷知道戍守邊關將士們的辛苦與艱難,希望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王之渙,是性格豪爽之人,倜儻有異才,常常與高適、王昌齡一起唱和。當時,他的詩被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

王之渙存詩六首,都是有名的好詩,《涼州詞》是代表作之一。

涼 州 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在塞外的曠野,向西可以看得很遠很遠,黃河沒有盡頭,好像一直流到天邊,孤零零的玉門關背後是那萬仞高的群山。蒼茫開闊,情景悲涼。忽然聽到有人在用羌笛吹奏巜折楊柳》哀怨曲,如訴如泣。有人埋怨說,你為什麼吹這種折楊柳曲呢?玉門關沒有可折的柳樹,和煦的春風不可能吹到玉門關啊。將士們眼中的景物,聽到的樂曲,怎能不勾起思鄉的憂傷呢。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景物開闊博大又富含哲理,為千古絕唱。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夕陽傍著蒼茫的中條山西墜,滔滔黃河向東奔流入大海。浩瀚壯闊,雄渾蒼茫,震撼心靈。你想看到更遠的地方,見到更多的景色,體會更多,你要站在更高一層的樓上。

詩人王之渙,把我們放在他開闊的景物裡,他不寫出自己的感慨,讓我們自己體味,這是一種博大的胸懷。

【大家好!我是趙旭666。希望喜歡我的原創文字。一起學習,一起探討,共同進步,傳承文化。】


趙旭666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一、玉門關在哪?

涼州,也就是河西走廊,因在黃河以西、形似走廊而得名,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絲綢之路西段的咽喉,從漢朝以來就是中央政府經略西北的軍事重鎮,意義和作用非常重大。

而玉門就扼守著河西走廊的最西段,自然具有異常重要的地位。

“玉門”這個名字據說還是漢武帝給起的。當時從西域向漢朝運輸玉石的時候必須經過這個關口,因此得名“玉門關”。

實際上,玉門關就是當時的“海關”,玉門關的關外就是西域,關內就是中國領地,所以歷史上的玉門關向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二、春風為什麼吹不到玉門關?

王之渙說“春風不度玉門關”,意思是春風都吹不到玉門關這個荒涼的鬼地方。

的確,春風真就吹不到玉門關,這是地理大環境所造成的。

河西走廊是一個狹長的地理通道,地處中國大陸的腹地,北臨蒙古高原,南接青藏高原,西東達黃土高原,各個方向距離海洋都非常遠,所以河西走廊的周邊是一個乾旱少雨、荒丘和沙漠密佈的區域。

而玉門關處在河西走廊的西段,大陸性氣候更加明顯,一系列山脈阻擋,各方面的溫暖氣流經過長途跋涉到這基本就所剩無幾了,這就是春風為什麼不度玉門關的根本原因了。

王之渙雖說是憑感覺來的,但基本符合地理事實。當然,他說“春風”是不完全準確的,應該是“溼潤的氣流”不度玉門關。

 

三、春風另有所指?

如果寫詩只是就事論事,那麼王之渙在人才輩出的大唐朝根本不可能僅憑6首詩就獲得如此高的名聲。

我們先來看看王之渙寫這首詩的歷史環境。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但是726年,也就是唐玄宗開元十四年,王之渙辭官,一直到741年,過了15年的自由生活,四處遊歷,或居家閒散,或遠遊塞外,《涼州詞》應該就是這15年間創作的。而這15年間唐朝發生的幾件重大事件,直接影響了唐朝的走向。

737年,唐玄宗李隆基聽信所寵武惠妃讒言,將三個兒子廢為庶人並殺害。同年,武惠妃病死。

738年,李隆基將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招進宮裡,沒過幾年就冊封楊玉環為貴妃。

為了討貴妃的歡心,李隆基可謂費盡心機,大臣們更是投其所好,比如我們熟知的專門為貴妃做衣服的裁縫達700人之多,專門用御道千里運送貴妃愛吃的荔枝,還給貴妃的家人加官進爵,其兄長楊國忠還成了日後的宰相。

而其實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737年唐玄宗做了重要的軍事制度改革:邊境的戍兵全用募兵,人權、財權、兵權集於一身的節度使可以自由招募兵卒。

換個角度來說,以前府兵制的時候,邊境的士兵知道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皇上給予的,而到了募兵制時代,士兵的一切都是節度使負責的。也就是說,此時的很多士兵只知“節度使”,不知“唐玄宗”。再加上此時的玄宗有了楊玉環,生活奢靡,這種情形傳到了日日受風沙侵蝕的士兵耳中,會是什麼心理呢?

我們常說“如沐春風”,王之渙這裡的春風應該也暗指皇帝。因為皇帝的關懷到達不了這裡,所以,玉門關外士兵處境如此的孤危和惡劣!詩人委婉地表達了對皇帝不顧及戍守玉門關邊塞士兵的生死,不能體恤邊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有了上面的理解,我們不妨用白話文再來翻譯一下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好像從白雲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更別說遠在高堂的皇帝了!







詩詞曲裡讀中國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兩句詩,從字面上看,是寫自然景物。就是說,吹起羌笛,不要怨恨邊塞的楊柳比正常的季節要綠得晚一些,也就是說,邊塞的楊柳長出葉子,要比內地遲。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春天的風吹不到玉門關,所以導致楊柳發芽長葉都要比正常的季節遲一些。從字面上看,表達了作者對春風不度的抱怨,抱怨什麼?抱怨上天的不公平。都是天下的樹木花草,憑什麼我玉門關的楊柳就要比其他地方開枝長葉都要遲一些呢!?看起來是怨春風,實際上是託物言志,借景抒情。託物言什麼志,這裡的志不是志氣,而是心裡的想法,借景抒什麼情,抒發了人的感情。什麼人的感情?守衛邊塞的士兵。因為詩人是出塞來到了玉門關,看到這些士兵常年守衛在邊疆,有的士兵按照正常的輪值,應該回去了,回到家鄉去了。為什麼要回去?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有的士兵老了,有的士兵傷殘了,難道他們不應該回去嗎?但是皇帝的命令沒有下下來,他們等了一天又一天,或許是等了一個月又一個月,甚至等了一年又一年,這種情況,你說會不會產生怨恨?這種離鄉思鄉之情,會不會洶湧澎湃?所以這看是寫景的詩句,實際上是表達了邊塞的士兵等不來皇恩浩蕩的一種怨恨。所以詩人才把心中的話說出來,吹起羌笛不要怨恨遲綠的楊柳,這都是因為春風沒有吹到玉門關的緣故啊!弦外之音是:不要怨恨邊塞的士兵有點兒抱怨情緒,這是因為皇帝的恩惠還沒有到的緣故啊!


沙金A


《出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楊柳一指樂府橫吹曲(折楊柳)

前兩句尺幅萬里,極寫塞外山河氣勢。將群山蒼茫迥撥,黃河其棉長逶迤。由東向西,由低至高,逆筆繪出。其間更加空城一座,俯視四野,雄輝蒼涼之意浮於筆下。

後兩句借埋怨嗚煙羌笛無需再奏悽愴(楊柳)。陳述千載難解玉關之情。盡寓世世徵人悲苦,代代胡漢恩怨,讀罷讓人悱惻傷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