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的《涼州詞》好在哪,爲何值得無數後人傳唱?

CJ-J


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也是後人經常提到的幾首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一。

明人李攀龍將王昌齡的《出塞》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王世懋就不服,他說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要從王翰的《涼州詞》和王之渙的《涼州詞》中選。

清人王士禎則雲:“必求壓卷,王維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齡之“奉帚平明”、王之渙之“黃河遠上”其庶幾乎!而終唐之世,絕句亦無出四章之右者矣。”同樣提到王之渙的《涼州詞》,可見此詩在後人心中的地位。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又名《出塞》,是樂府橫吹曲辭,原作二首,此為其一。此詩是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配的唱詞。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並引《樂苑》雲:“《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屬唐隴右道,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黃河遠上,又有作“黃沙直上”。

一片孤城,“一片”是很唐詩習用語,常與“孤”連用,如“孤帆一片”等等,這裡相當於“一座”,但比“一座”多了一層“單薄”的意思。“孤城”作為古曲詩詞語彙,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

仞,古代八尺為一仞。

縱目遠望,黃河漸遠漸上,直上到白雲之間,在黃河邊上,萬仞高山擁簇著一座孤城。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羌笛,即今橫吹之笛子,是羌族樂器,故名。

楊柳,樂府橫吹曲有《折楊柳》曲,音調悲傷。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度:吹到過。

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春風”句語意雙關,既是說邊關荒涼,春風不至,又暗寓君恩不到。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折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是春風是吹不到的地方。

王之渙的《涼州詞》,開篇即可謂千古奇句。

寫黃河的詩,詩人的視大抵是順著黃河的流向,強調奔騰的氣勢。王之渙的《登顴雀樓》即有“黃河入海流”句,詩人的視線隨著黃河奔流入海。李白有句“黃河之水天上來”,跟“黃河遠上白雲間”一樣,也是寫觀望黃河的上游,但李白的視線是由遠及近,是順著黃河的流向的,強調黃河自天上奔流到眼前的氣勢。

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視線卻從眼前漸漸逆流而上,望向黃河的源頭,展現出黃河源遠流長的閒遠儀態。這句詩寫得神思飛躍,讓人擊節讚歎。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強調邊城的孤危,在黃河遠上與萬仞高山浩瀚蒼莽的背景下,孤城顯得孤獨而強毅。而這孤獨強毅的“孤城”形象,揭示的正是戍邊將士孤獨而又堅毅的內心。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的最後兩句造語巧妙,本是戍邊的將士吹起了一曲幽怨的《折楊柳》,詩人王之渙卻說,幽怨笛聲埋怨邊城沒有青青的柳柳。

如此一來,楊柳的含義變得豐富起來,它既指美好的春光,也指幽i怨的《折楊柳》笛曲,還暗含古詩詞中楊柳最常見的意義離愁別恨。

最後一句“春風不度玉門關”又有雙關含義,即指邊關淒涼,無春風吹拂,又暗指邊城地遠,君恩不到。

最後兩句十四個字,卻蘊含了豐富的內容。由《折楊柳》曲,聯想到戍邊戰士的離愁別緒,又聯想到邊關荒涼,春光不到,再聯想到孤城地遠,君恩不到,一切看起來毫無邏輯,但卻符合人思維的跳躍性,符合人內心情感的豐富性。

最令人讚歎的是,詩人王之渙用巧妙語言,將這些雜亂的聯想與豐富的情感表達的渾然一體,還深化了全詩的詩意。

讀完全詩,我們感受到了邊關的荒涼,感受到了戍邊戰士的悽苦,但卻沒有沉淪在這些消極的情緒中,反而在荒涼中感受到了雄強,在悽苦中感受到了悲壯,讀之情緒高昂,慷慨悲壯,這就是所謂的盛唐氣象。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共二首,我們常說的是二首中的“其一”,我們先來看看詩的全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一、註釋:1.《涼州詞》是古代歌曲的一種,涼州是現在的甘肅省武威市。2.萬仞---這裡是說極高的山。仞,古代的一種長度單位,一仞約合八尺。3.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種樂器。4.楊柳---《折楊柳》,古代的一種歌曲。唐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5.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

二、這首詩的前兩句描寫了古代涼州一帶的荒涼遼闊景象,後兩句借淒涼哀怨的笛聲,表達了作者對這種景象的感想。大致意思是:遠遠看去,黃河好像奔流在白雲之間,萬丈高山和孤城玉門關聳立在那裡,顯得孤峭冷寂。何必吹《折楊柳》那樣哀怨的曲子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要知道玉門關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啊!

三、王之渙的這首詩主要寫戍邊士兵的懷鄉之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雄壯。雖然極力渲染了士兵不得回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何須怨”三字不僅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委婉含蓄,還可看到即使戍邊將士思鄉之情難禁,但還是意思到戍守邊疆責任重大。正是因為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蒼涼而不失慷慨,悲怨而不失雄壯,所以在當時膾炙人口,並受到了無數後人的喜愛和傳唱。

四、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薊門人,一說幷州人(今山西太原)。他與當時的高適、王昌齡齊名,都是寫邊塞風光的著名詩人。他的詩以《登鸛雀樓》和《涼州詞》最為著名。

(圖片來自網絡,謝謝!)


枕溪居主


王之渙的《涼州詞》是一首寫戍邊士兵懷鄉之情的詩,之所以好,或許正是因為詩人獨具匠心的構思和慷慨激昂的筆調使得這首詩富有極強的感染力而與眾不同吧,且來細賞:

全詩: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白話文:

縱目遠望,悠悠黃河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雲中間,黃河上游,有萬仞高山聳立在那裡,一座孤城被這群山包圍,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其實這僻遠的玉門關一帶春風是根本吹不到的!



淺析: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這兩句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也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成為千古奇句。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從這裡忽而一轉來寫羌笛之聲,一首《折楊柳》曲調,正勾起了征夫的離愁。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古代尤盛,所以“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係。此句造語尤妙,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怎麼能青呢,所以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徵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所以感覺笛聲也在“怨楊柳”,意境耐人尋味。這兩句一問一答,先以問語轉出濃郁的詩意,再以“春風不度玉門關”去解釋回應,堪稱完美!其實寫那裡沒有春風,也是借自然暗諷安居於繁華帝都、不顧民情的統治者。



這首詩悲壯蒼涼,絲毫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悲而不失其壯,非常難得,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是“唐音”的典型代表。


一號詩巷


涼州詞:又名《涼州歌》。《樂苑》稱,開元年間,西涼都督郭知運進獻宮調《涼州》給唐玄宗。

唐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原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涼州:唐屬隴右道,州治在今甘肅省武威縣。

王之渙《涼州詞》又名《出塞》。在傳承過程中,有不少地方都並非原來面貌了

比如首句有的古籍中是“黃沙直上白雲間”,末句有的收錄為“春光不度玉門關。黃沙,豈不成了“沙塵暴”,未免大煞風景。後人改一下,也未嘗不可?

”羌笛:我國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楊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其音悽苦。

皇上御製的曲子,所以引來不少文人墨客填詞,還有一首《涼州詞》是唐朝詩人王瀚所作,同樣有名,詩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閒看秋風999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又稱《涼州》曲,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涼州今武威市。開元年間,郭知運蒐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如王之渙、王翰、陸游。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

這首詩有景、有聲、有情。雖然抒發戍邊將士的思鄉情懷,卻沒有一絲的悲哀和淒涼,滄桑而慷慨,壯烈而廣闊。 景:黃河、廣漠、孤城、群山每一處景都顯示的是壯烈、雄偉、廣闊和滄桑。 聲:羌笛也被稱為羌管,豎著吹奏,兩管發出同樣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並帶有悲涼之感 情:。“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

開完年間,唐朝國力強大,軍事、外交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國人充滿自豪之情。該詩正好反映當時的情景,邊關將士沒有怨言,在瀚海沙漠,高山林立之中戍衛疆土。蒼茫雄壯的情懷,流傳至今。


Lhiqed


你好。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首膾炙人口的《涼州詞》。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這兩句讀起來慷慨悲壯,即是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正是因為此,才使得這首詩廣為傳唱。


我是小慄科技,分享電腦網絡、知識、技巧;感受古今文化底蘊,一起學習進步。


小慄丶


先謝邀請。再看詩句。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白雲間,萬仞山,這些地方都是人跡罕至的。但是,詩人現在哪裡呢?無疑,是身臨其境。楊柳曲在這裡無法表達意境,黃沙漫漫,人跡罕見;內地楊柳依依,春花爛漫,在這裡是無法見到了。但是,作為生活路上的每一個人,都有可能處於這種環境下,也為生活,也為國家。這時就要講究一個胸懷。因此,我看到的不僅是環境的不適於生活,更重要的是人的胸懷。這裡沒有怨言,只有廣袤的家園。


田野風


王之渙居說一生作詩萬餘首,僅存世六首,便有兩首流傳千古,王之渙的詩意境深遠,大氣磅礴,蒼涼壯闊,短短二十餘字就將萬里景觀展現於眼前,更為難得的是將哲理不露痕鑲嵌於詩句中,讀起來催人上進,引發無限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