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劉禪感慨“魏延不死蜀漢不滅”,他到底有多厲害?

佳寧姐姐說歷史


趣談答案:諸葛亮死了之後,如果魏延依舊活著的話,那麼他就是軍隊當中的一把手。換句話來說,一旦諸葛亮死後,馬岱沒有殺掉魏延,那麼魏延將會處於暫時無敵的狀態。

事件回顧

這件事情如果開始講的話,可能得從魏延獻出城池,主動歸附劉備開始講起。

但是中間有很多內容純屬是扯淡的,我們直接看最後就好了,諸葛亮臨死之前通過自己的手下設計了一系列的謀略,最終將魏延給滅掉了。

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政見不同。

簡單來講,諸葛亮所作的進攻也好,所做的防禦也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儘可能地維護蜀漢的穩定,至於能否把曹魏佔領完全是碰運氣,如果運氣好佔領也就佔了,運氣不好也就這樣。

但是魏延不同,魏延從最開始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謀的計劃,率領5000精兵橫衝直撞,直接把曹魏大本營拿下,這樣的謀略及具有冒險精神。更要命的是諸葛亮根本拿不準魏延的心,不知道他究竟是歸屬於蜀漢這一邊,還是歸屬於曹魏那一邊。

所以諸葛亮也遲疑了,並且慢慢的對於魏延的疑心越來越大,最終也就導致魏延有了殺身之禍。

可以說諸葛亮殺掉魏延,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害怕自己死後,蜀漢的軍權直接落到了魏延手裡,而這個時候魏延極有可能把蜀漢帶到無底深淵。

沒錯,這就是事實

當然在真實的情況下,我們會發現魏延即便活著,也沒有辦法讓蜀漢順利地傳承下去。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點魏延太過於魯莽,太過於孤傲,劉禪根本不可能馴服他。

第二點,魏延太過於偏激,我們知道諸葛亮死後姜維一直在出師北伐,但是如果把姜維換成魏延的話,恐怕出師北伐的頻率和速度將會更快。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劉禪開城投降的時候,如果魏延還活著,除了拄著把柺杖之外,什麼也不會做了。就是這麼一個老頭馬上就要入土的老頭來幫助蜀漢,奠定國家的根基,純屬虛妄之談。

當然也可以從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延極有可能挑大樑,能夠窺探出另一點,那就是蜀漢在諸葛亮去世這個節點的時候,真正出現了人才匱乏。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公元263年,蜀漢滅亡時,劉禪沒有說過“魏延不死蜀漢不滅”這一類的話,也沒這方面的感慨。誠然,魏延確實為蜀漢的建立、發展、壯大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大功臣,在諸葛亮去世後,被誣陷為“亂臣賊子”,被滅三族。魏延死後,蜀漢僅剩姜維一員大將,獨木難支,於公元263年被鄧艾和鍾會所滅。

有人說,如果魏延不死,蜀漢可能頂住鄧艾和鍾會的聯手夾擊,就不會被滅。這是真的嗎?個人認為即使魏延活著,蜀漢也會滅亡,分析如下。

首先,魏延富於冒險精神,可能比姜維還頻繁發動戰爭。

公元211年,牙門將魏延跟隨劉備入川,東征西討,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劉備稱漢中王后,魏延因功受封為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他是一個能徵善守的全能型大將,如他採用“重門之策”,將漢中守衛得固若金湯,向主公劉備保證漢中萬無一失。在諸葛亮多次伐魏期間,魏延作為數一數二的大將,常常衝鋒陷陣,如公元230年陽溪之戰,他大破曹魏費瑤和郭淮,取得了大勝。

又如,諸葛亮第一次伐魏時,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謀”,他親自率領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佔領長安,和諸葛亮大軍會師於潼關。可是,魏延的冒險戰略遭到了一向謹慎的諸葛亮的嚴詞拒絕。諸葛亮奉行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逐步蠶食曹魏的戰略。《魏略》中記載如下:

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好多人抱怨姜維在諸葛亮死後,多次伐魏,演義中是九伐中原,而正史上,他伐魏高達十三次。然而,比姜維還更加富於冒險精神的魏延,和姜維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或許會超過姜維的伐魏次數,二十次也是有可能的。蜀漢國力是無法和曹魏相比的,持續發動戰爭,只會勞民傷財,使國力越來越弱。

其次,魏延性格和關羽一樣孤傲,不一定能受到重用。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是一個軍事奇才。然而,他性格高傲,如同當年的關羽一樣,“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人稱“小關羽”。換句話說,就是魏延和各位同事關係不是太融洽,尤其是和長史楊儀關係最差。即使魏延在和楊儀的爭鬥中勝出,他和和各位同僚關係也不怎麼樣,也不一定能得到重用。一個沒有得到重用的老將,能夠發揮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關羽就是因為性格孤傲,得罪了劉備“義子”劉封,在敗走麥城時,沒有得到援助,才身首異處的。同理,魏延也可能和關羽一樣的下場。

最後,魏延即使在公元263年活著,也是和廖化一樣的老將了,行將就木。

我們知道,蜀漢滅亡是在公元263年,這一年,距離魏延被殺的234年,已經過去整整29年了,此時的魏延,即使僥倖活著,也是一個七十歲左右的老將了。征戰是非常耗費精力的,一個七十歲的老將,無論是體力,還是腦力,都跟不上了,他已經到了退休養老的年紀了。

如廖化,在關羽丟失麥城,被東吳擒殺後,他僥倖逃回益州。在諸葛亮病逝後,廖化一直跟隨姜維征戰,可是歲數漸漸大了,作戰中規中矩,在戰場上並沒有太優異的表現。然而,他身體好,一直活到了蜀漢滅亡的那一年。有一句古語“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的就是廖化歲數太大了,而蜀中新生代將領很少,他不得不勉為其難,多次征戰沙場。

景元五年(264年)春,七十多歲的廖化跟隨後主劉禪,應司馬昭之邀,不得不前往洛陽。由於廖化年歲太大了,再加上他憂愁蜀漢亡國,於中途病逝。如果魏延活著,他多半也是這樣的結局吧。他在見證了蜀漢的亡國後,在憂慮中去世。《三國志》中記載如下:

鹹熙元年春,化、預俱內徙洛陽,道病卒。

總結:魏延雖然是蜀漢“五虎上將”之外的第六大將,即使他活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的那一年,他也拯救不了蜀漢。至於原因,就是以上三個原因,魏延可能窮兵黷武,還和各位同事關係不好,歲數不饒人,很難帶領蜀漢,走向勝利。因此,所謂“魏延不死蜀漢不滅”這句話過度誇大了魏延的作用,過度強調了個人在歷史長河中的作用。歷史上也沒找到後主劉禪感慨“魏延不死蜀漢不滅”的相關記載。


魁哥說歷史


(我沒說,真的沒說。我才沒你傻呢。)

·

·

魏延有多厲害?豹眼認為沒有人比魏延更厲害,誰也不行,除了劉備。

劉備有兩個眼蛋子是他的命根子,一個是荊州,一個是漢中。

漢中是劉備用整個益州,舉州之力換來的,比荊州下了更大的血本。劉備就把他交給了魏延,全軍上下一片譁然,十分震驚。

如果有人比魏延更厲害,劉備咋沒有任命他呢?

這是忠誠度、謀略、穩健、勇猛綜合考慮的結果,魏延總評第一。

這好比是成都火鍋,你很難說是哪一種佐料最好。但湊在一起,成都火鍋就是不錯。

諸葛亮很厲害,你讓他扛著青龍偃月刀走兩步試試?

由此可見,魏延很厲害,就不用多說了。

問題是劉禪感慨“魏延不死,蜀漢不滅”,這又是誰說的?出來走兩步看看。

豹眼絕對不敢保證,沒有人打不死他。

第一,如果諸葛亮認為如此,他為了蜀漢絕對不會殺他,而且會把大軍交給他。

第二,魏延真的能有這麼大的本事,他還會被馬岱殺死?一個馬岱都對付不了,還敢保證蜀漢不滅?魏延要上天哦。

第三,羅貫中老先生斗膽做了許多故事,但也沒敢嘗試著讓魏延保證蜀漢不滅。

第四,劉禪根本就沒指望著誰能保證蜀漢不滅。諸葛相父樂意去做,就做去吧。老子發狠說了,不聽丞相的話,就直接廢了他。劉禪敢說半句不許北伐的話嗎?最多也就是怕丞相累著,勸他歇一歇再幹,也不敢阻止哦。

丞相做不到的事,誰也做不到。魏延幾斤幾兩,劉禪清楚得很。劉禪不說話,別以為他真的小時候嚇傻了,心裡有數。

姜維北伐、諸葛瞻抗拒鄧艾,其結果劉禪心裡早就清楚。既然你們要成名,就給你們機會,但結果不指望成功。

早晚就是這個結果,幹嘛不聽小黃門黃皓的,及時行樂呢?

劉禪咋會說出“魏延不死,蜀漢不滅”這種話呢?別侮辱劉禪的智商啦。

諸葛亮在,或許子午奇謀有一線希望;但諸葛亮一死,沒有人做後勤保障,子午奇謀即便能成功,蜀漢也沒戲。蜀漢反而是滅亡得更快。

無論咋說,諸葛亮選定蔣琬、費禕、姜維作為後事安排是正確的,起碼會延續蜀漢的存在。

如果諸葛亮把大事交給魏延,早就玩完了。

魏延的確很厲害,但不足以改變蜀漢的命運,劉禪也絕不會指望他拯救蜀漢的命運。


豹眼看歷史


其實魏延死不死,對蜀漢是否延續沒有多大作用,相反, 魏延在沒有人壓制的情況下,他的存在對蜀漢來說是弊大於利。

之所以說魏延的存在對蜀漢來說是弊大於利,是有一個前提條件的,就是沒有人能壓制魏延的情況下,魏延的存在,就是蜀漢最大的定時炸彈。

縱觀整個蜀漢歷史,能壓制魏延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蜀漢開創者劉備,另一個就是劉備之後的執政者丞相諸葛亮。

魏延是劉備破格提拔的,從部曲提拔為牙門將,從牙門將提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劉備稱帝后,魏延鎮北將軍,而這一切只用了不到十年時間,魏延就從劉備的部曲,相當於私人財產或者奴隸的身份,成為蜀漢政權的四鎮將軍之一。

不要小看鎮北將軍了,相當於鎮守一方的將軍,東漢末年的鎮東將軍是曹操,鎮南將軍是劉表,鎮西將軍是韓遂,魏延的鎮北將軍相當於了蜀漢政權北部軍分區司令員的位置。

魏延平生最敬重的人是劉備,劉備將魏延從一個部曲提拔為蜀漢的鎮北將軍,漢中太守,不是因為魏延聽話,也不是因為魏延有背景 ,而是因為魏延既有能力又忠誠,但最重要的還是能力,尤其是魏延的軍事能力。

以劉備識人看人的獨到眼光,發現魏延這個獨特的軍事人才,同時也讓蜀漢自關羽、張飛、黃忠、馬超去世之後,魏延就成為蜀漢軍隊系統中的實力派人物,地位僅次於託孤重臣諸葛亮、李嚴以及國舅吳懿,高於徒有虛名的車騎將軍劉琰。

魏延是劉備提拔的,當然對劉備言聽計從,劉備也是第一個能完全壓制魏延的人,劉備去世後,作為丞相的諸葛亮也算一個能壓制魏延的人,但與劉備比起來,諸葛亮壓制魏延已經顯得有些牽強和力不從心。

為什麼這樣說呢?

很簡單,看看魏延的行為就知道了。魏延敢與官職比他高的車騎將軍劉琰爭執,憑的就是自已的能力,作為丞相的諸葛亮因為愛惜魏延之才,就責備劉琰,偏袒魏延,魏延敢在楊儀面前拔出刀來在楊儀臉上比劃,諸葛亮也只能在當中作個和事佬,既不處罰魏延也沒有偏向楊儀,這事原本就是魏延有錯在先,爭執歸爭執,你魏延拔刀威脅同事,這個性質就不一樣了。

但是魏延敢在諸葛高面前這麼做,就說明了魏延知道諸葛亮不會把自已怎麼樣,還要靠自已行軍打仗呢,如果你想想魏延敢在劉備面前這樣嗎?當然不敢。

正因為如此,魏延也就成為蜀漢政權中的關羽第二,或者是關羽的翻版,關羽生前也是看不起這個,看不慣那個,對馬超不服,對黃忠不服,和誰都合不來,魏延也是這樣,因為能力強被領導重用,因此持寵而驕,看不起身邊的人。

當然了,魏延確實有些才能,主要就是軍事才能,魏延在劉備時代立了哪些軍功,史書沒有記載,也無從考證,但在諸葛亮時代,魏延隨諸葛亮出征作戰,基本上是頗有戰功。

魏延的戰功被記載下來的主要有兩件事,一是陽溪之戰,二是滷城之戰。陽溪之戰,魏延率軍西入羌中作戰,在陽溪擊敗了魏國名將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的聯軍,魏延大破魏軍,因功被封侯。

再就是滷城之戰,魏延隨諸葛亮在正面抵禦司馬懿的主力,王平則在另一路抵禦張郃,而正是魏延作為諸葛亮主力前鋒,在滷城一戰,諸葛亮大破魏軍,獲甲首三千級,這也是魏延的一大戰功。

魏延軍事才能雖然很突出,但也有很多的毛病,比如魏延看不起身邊 的人,與同事極難相處,而且在政治上是絕對的幼稚。

就拿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延的表現來說,魏延的政治水平幾乎為0,首先是魏延不聽從諸葛亮的遺命,擅自行動,這可是死罪,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但魏延就敢抗命不遵,這事如果依法處置,那麼魏延是不是就掉了腦袋。

除了抗命不遵,魏延還敢擅自行動,私自率領軍隊趕到楊儀前面把蜀漢大軍撤退的棧道給燒了,這事性質又變了,這叫攻擊同僚,圖謀不軌,對自已的同事下手,魏延這事做的相當不地道,這事如果依法處置,魏延的腦袋又掉了一次。

除了這兩次之外,魏延在搶先趕到漢中南谷口時,居然率軍攻打楊儀大軍,對自已的同事開戰,這叫同室操戈,意圖謀反,這恐怕又是死罪吧。

到最後魏延被王平喝退了手下軍隊,又被楊儀派出的馬岱所殺,魏延之死,真的是自已作死,誰也攔不住。

換句話說,如果魏延不死,會不會對振興蜀漢有好處?

光看看魏延這些極其可笑、幼稚無知的行動就知道魏延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如果讓魏延領導蜀漢的軍事,不等於將整個蜀漢政權綁在魏延荒誕可笑、幼稚無知、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的性格上嗎?這樣不就是把蜀漢的前途推向火坑嗎?

況且魏延除了劉備,諸葛亮之外,誰的話估計也不會聽,敢擅自行動,敢私自攻擊自己一方的軍隊,這種行為怎麼能領導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呢?即使魏延有軍事才能,但軍事永遠是政治的延續,沒有政治哪來的軍事?如果不能從政治角度考慮軍事問題,如同子午谷奇謀一樣就是水中花,鏡中月,是不可能成功。

評價一個人對一個政權的作用,就得看這個人對政權有沒有進步作用?或者進步作用是不是大於負面作用,但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魏延的存在都是蜀漢的不幸。

幸虧諸葛亮沒有將魏延立為接班人,也沒有將兵權交給魏延,否則蜀漢會陷入魏延式的極端不穩定狀態,幸虧魏延在諸葛亮去世之後採取了一系列作死的行為把自已給弄死了,否則還不知道魏延會在後面造成多大的傷害。

老實說,魏延的死是蜀漢的大幸,他的存在不會為蜀漢帶來正面效應或者進步作用。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句話聽著很熟悉,不過劉禪好像並沒有發出“魏延不死蜀漢不滅”的感慨,這種說法比較流行於網絡,但既然提出來了,不妨就此問題,說說個人的一些看法。

魏延是蜀漢文武雙全的名將

魏延厲害不?魏延非常厲害,劉備對魏延非常賞識和重用,在入蜀過程中,魏延在平定廣漢郡多有戰功,遷為牙門將軍獻長沙殺韓玄救黃忠那是演義的說法,被當做反骨的典型,純屬虛構,這裡不做敘述。



在圍攻益州重鎮雒城和逼降劉璋,有魏延的身影,劉備拿下漢中後,出人意料的被破格提拔為漢中太守和鎮遠將軍,魏延也不負眾望,在鎮守漢中數年時間,雖然曹魏沒有進犯,但後來王平依據魏延守漢中的策略,以劣勢兵力打敗了曹爽十萬大軍,守住了漢中。可見魏延的軍事能力真的非常強,不是虛有其表,而是有真才實學。

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見《三國志姜維傳》。

諸葛亮北伐期間,魏延為先鋒大將,兩次表現突出魏延的領兵打仗才能

一次是在公元230年,曹魏三路大軍伐蜀,諸葛亮派魏延率領偏師進入西羌,在陽谿大敗曹魏名將郭淮和費瑤,獲得大勝,憑此軍功加官進爵。

第二次是在公元231年葛亮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對峙。司馬懿派張郃攻王平於南圍,諸葛亮派魏延、高翔、吳班逆戰,斬首三千餘,司馬懿狼狽逃回大營。

還有就是頗受爭議的子午谷奇謀了,這裡不談子午谷的對與錯,但魏延能提出這樣的計策,雖然說因風險太大而沒被諸葛亮採納,但這個計策提出來確實說明很有見地,只是依據蜀漢的國力,諸葛亮冒不起這樣的風險,還是步步為營穩打穩紮更加貼合實際,但不可否認魏延的軍事水平和獨特的見解。

“魏延不死 蜀國不滅 “是否靠譜

這句話很不靠譜,蜀國的滅亡不是魏延能阻止的,魏延對蜀漢的忠心不容置疑,但魏延沒有那麼大的能力可以保住蜀漢。公元263年,司馬昭三路伐蜀,鍾會突破漢中,被姜維阻擋於劍閣不得入,時間一長,鍾會有撤軍的想法。這時,另一路鄧艾的大軍偷渡陰平小道,過江油,戰綿竹,成功接近成都平原,迫降了劉禪。



後世經常討論姜維改變了魏延防守漢中的策略,導致漢中失守,使得魏軍能長驅直入。

姜維與魏延時期時局已發生很大的變化,姜維手下兵力有限,內又有黃皓掣肘加上劉禪的昏庸,姜維沒有足夠的兵力去按照魏延的策略來守漢中。


其次就算陰平小道本來有諸葛亮設的關卡,有兵力駐守,奈何被劉禪撤去,陰平成為無人可守的天險,姜維曾建議在陰平橋頭派兵防守,劉禪不聽。結果被鄧艾搶先佔據,鄧艾就是在陰平這個無路可走的地方偏偏走出來一條道,或許天意要滅蜀漢。

魏延的性格對蜀漢弊大於利

能力強的人同樣脾氣也很大,魏延就是這樣的人。性格孤傲,與人不睦,處理不好同僚之間的關係,比如劉琰和楊儀,魏延被冤殺也說明他不得人心。


劉備和諸葛亮能壓制住魏延,但兩人死後 ,魏延軍功和威望無人可比,掌握軍權的魏延一定會繼續北伐,這樣只會加深蜀漢的負擔,加上與同僚之間不和的關係,遲早會出事情,魏延就像關羽的翻版。

結語:魏延是個能力很強的猛將,但魏延一個人決定不了蜀漢的未來,蜀漢後期劉禪寵信宦官黃皓,懶於政事,朝廷裡黃皓專權,烏煙瘴氣,忠臣良將遭到排擠和打壓,早沒有諸葛亮時期團結的氣象,亡國的跡象已經顯現。就拿鄧艾圍攻成都來說,姜維可以回援、霍弋可以帶兵增援、成都還有數萬禁軍,明明有一戰之力,奈何劉禪不抵擋就投降,就算魏延復生,已然改變不了這一局面。“我等死戰,陛下何故先降也”突出了多少忠義志士的無奈與辛酸。

感謝您的閱讀 我是紫氣東來 歡迎大家點贊、留言、評論 喜歡三國的朋友別忘了關注我哦!期待您的關注。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或許,真的應了那句話:“魏延不死,蜀漢不滅”,那麼魏延到底有多“厲害”,像素下面就和大家嘮嗑嘮嗑。

但,我們首先必須要明確一點,劉禪從沒說過這句話,這是可以肯定的,不過魏延確實真的厲害。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平氏(今河南桐柏縣)人,蜀漢高級將領,雖然魏延的地位並不高,但他與趙雲一樣屬於劉備的直接部下。

在劉備攻佔漢中後,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他直接將魏延提撥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不顧及張飛的情緒與意見。以劉備任人唯親的性格,能將魏延提拔為漢中太守,就足以顯示魏延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更表明了劉備對魏延的信任。而且,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可以說是固若金湯,後來到了姜維手中,不到一個月就丟了,魏延強不強,高下立判,也不用我多說了。

此外在襄陽之戰中,魏延以幾百兵馬與文聘數萬大軍,從清晨大戰至傍晚,兵士雖有損失,但魏延卻是毫髮無傷,並突破重圍,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魏延之勇猛,甚至可以說比肩關羽有過之而無不及。

那麼既是如此,在蜀漢缺乏猛將的條件下,為何魏延還是在諸葛亮死後就遭到殺害呢?

這點要從諸葛亮這個人說起,首先,諸葛亮在世之時,對魏延多有壓制,擔心自己死後,自己的兒子會遭到魏延的清算;其二,諸葛亮死後,魏延必定會掌控軍權,到時候很有可能沒人能壓制住他,特別是軍權這一塊成了魏延必死的理由。

我們一蜀漢中晚期的一件事來說,姜維曾帶刀入宮要殺宦官黃皓,但因為沒能成功,所以一怒之下“擁兵自重”,帶著8萬的精銳部隊離開了成都。這才導致鄧艾僅僅只用2000士兵就偷渡陰平只逼成都,劉禪也不得已投降了,這裡可以看出其實劉禪是沒有兵權的。那麼如果姜維換成了魏延會是怎樣呢?不用我多說了吧,所以魏延必死。

那麼魏延不死是否真的就“蜀漢不滅”呢?

我們從魏延死後,先後鎮守漢中的是吳懿、王平,但無論是吳懿還是王平他們用的都是魏延的防禦策略來守護漢中,漢中一直也都是相安無事。但到了263年,姜維一改之前魏延的漢中防禦策略,導致曹魏軍隊突破漢中防線,門戶大開,蜀漢也因此滅亡。

可以說,蜀漢政權的滅亡與姜維改變魏延的策略,不坐鎮漢中有莫大的關係。所以,“魏延不死,蜀漢不滅”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如果魏延不死,蜀漢的軍事力量也會被其所控制,魏延變成司馬懿第二也不是不可能。


像素說


劉禪:我沒說過這個話!


魏延確實是一個蜀漢比較難得的經驗豐富的高級將領,但也就僅此而已了,絕對不是什麼一個人就能力挽狂瀾,改變蜀漢滅亡命運的。而且,就當時殺魏延的情況而言,不管怎麼算他都必須死,並不冤。


魏延加入劉備陣營時間不詳,但在劉備入蜀時,已經攻城掠地,屢建戰功。劉備稱漢中王后,更是破格提拔魏延,從低級的牙門將軍直接升為鎮遠將軍,更是加漢中都督、漢中太守。要知道那時候群臣都認為這個職務必歸地位超然並且戰功卓著的張飛擔任,但劉備還是對魏延委以重任。劉備駕崩後,魏延隨諸葛亮北伐,也曾大敗曹真伐蜀大軍中的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一路,大大提振軍心。從而晉升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成為蜀漢武將中數一數二的人物。曾提子午谷之計,欲帶五千精兵從子午谷直驅長安,遭諸葛亮否決。


魏延之死,源於他和長史楊儀的不和。諸葛亮死於第五次北伐途中,楊儀與費禕、姜維等人秘不發喪,緩緩撤軍,命魏延斷後。魏延卻宣稱不能以一人廢大事,不願聽從楊儀號令,要繼續北伐。結果楊儀寫信告魏延謀反,魏延也告楊儀謀反。魏延攻擊楊儀大軍,王平勸散魏延軍隊,魏延逃走途中被馬岱殺死。


對於魏延行為的動機,與小說中寫的確實謀反不同,一般認為他只是對楊儀不滿,並無謀反之心。楊儀對他確實有誣告。但是問題在於,難道不是謀反,魏延的行為就是可以容忍的嗎?當然不是。

首先,官方說法,諸葛亮死後退兵是諸葛亮的遺命。如果這樣,那就是主帥的將令,無論如何必須遵守。魏延不聽,屬於違抗軍令,殺他一點問題都沒有。

其次,即使諸葛亮沒有留下退兵的命令,是楊儀自作主張,魏延就能不聽了嗎?如果諸葛亮沒有留下遺命,那主帥去世,軍隊撤退是理所當然,這時候楊儀的行為是正確的,魏延不撤退,卻是一種匪夷所思的事。不管怎麼看,都是魏延的錯,而楊儀的舉動是正確的。


最後,就算撤兵不撤兵都談不上對錯,那楊儀顯然已經獲得了大多數將領的支持。姜維、費禕、王平、馬岱,還有後來對劉禪派來調查的官員作證魏延謀反的蔣琬和董允,他們都旗幟鮮明站在楊儀這邊。這說明退兵是蜀漢軍隊的共同意見,只是魏延不同意而已。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魏延也應該執行。魏延不肯服從,那顯然就是不顧大局。如果他真的能鎮住其他將領,那沒問題。但事實上大家都不服他,這就說明了,魏延在當時已經成了蜀漢軍中的一顆毒瘤,在軍隊中搞分裂。

當時蜀漢軍隊主帥諸葛亮新喪,後有司馬懿大軍隨時可能殺來,這個時候在軍中搞分裂,不殺你殺誰?

而更重要的,魏延在這件事中表現出他是軍中一個非常不穩定的因素。一旦自己不滿,就會罔顧大局,任性胡為。這樣的人,即使軍事能力再強,如何能留?沒有魏延,或許對外少了一分力量,有了魏延,蜀漢軍隊隨時可能從內部瓦解。孰重孰輕?

所以,不管怎麼說,魏延必須死。這樣的人就是活著,一旦沒有劉備諸葛亮那樣能鎮住他的人,就隨時會害得軍隊發生大亂,禍國殃民。

綜上,劉禪又怎麼可能去說什麼魏延不死蜀漢不滅呢?恰恰相反,魏延不死蜀漢早滅!


伊耆角木


這個問題並不準確,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都沒有提到劉禪或者其他人曾經感慨過“魏延不死蜀漢不滅”,而蜀漢末期的危局也不是魏延能解決的。

在網上確實流傳著“魏延不死蜀漢不滅”這麼一句話,不過有些說是劉禪說的,也有說是黃皓說的,說法不一但是可以確認的是,史書上並沒有相關記載。

網上出現這種說法,主要是因為魏延在劉備稱漢中王以後鎮守漢中,直到建興五年諸葛亮為了北伐,親自坐鎮漢中,魏延才不負責漢中防務。這差不多8年的時間裡,魏延成功的守衛了漢中,沒有被曹魏攻佔。而在後來曹爽興兵伐蜀時,王平也是採用魏延守衛外圍各要點,不讓敵人進入的戰術,成功擊敗了曹爽。

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而姜維守衛漢中時,認為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將敵人阻擋在外,不過難以取得戰果。因此決定放棄外圍據點,退守漢、樂二城,防止敵人進入漢中平原。再以部隊襲擊魏軍後方,等敵軍斷糧以後再發起反擊。

所以有人認為正是姜維改變了防守戰術,才會導致鍾會攻佔漢中,最終蜀漢滅亡。如果魏延不死,不改變防守方式,蜀漢就不會滅亡。不過這種看法並不準確。

蜀漢後期最大的問題是黃皓專權,朝政腐敗,蜀漢的整體實力日益下降。黃皓又有意讓右大將軍閻宇取代姜維,姜維為了避禍,率軍在沓中屯田,導致漢中防禦空虛。在鍾會伐蜀前,姜維得知消息以後曾經上奏劉禪,希望加強漢中防禦,劉禪和黃皓並未聽取,才造成漢中被鍾會攻佔。

魏延的性格高傲,脾氣暴躁,如果他還活著,那麼和黃皓的關係肯定更差,即使不被黃皓陷害,也只能和姜維一樣擁兵自保,這種情況下根本不可能守住漢中。

而且此次司馬昭為了滅蜀,動員了近20萬大軍,兵分多路進攻蜀漢。而蜀漢的總兵力不過10萬左右,再扣除留守成都、永安、南中的部隊和各地駐軍,實際能機動的兵力不過5萬左右。如果再分散在外圍駐守,那麼很容易被魏軍各個擊破。

更重要的是,姜維後來在劍閣是擋住了魏軍,鍾會因為缺糧,差點不得不撤軍。但是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才滅亡。所以即使魏延僥倖守住漢中,鄧艾從陰平一樣可以偷渡,蜀漢還是難逃滅亡的結果。

所以此時蜀漢是輸在了內部不團結,不能集中力量對抗魏軍上。此時無論是姜維還是魏延,都不可能改變結局。


不沉的經遠


三國時期,真是個歷史上神奇的階段。短短數十年,人才輩出,而且是一窩蜂的出來了。三國前期,武將謀臣就到處都是,個個放到歷史上其他階段,都數一數二的角色,到三國鼎立階段,魏、吳、蜀三國,之所以久爭不下,同樣是各國的武將謀臣,實力都不弱,前期的人才隕落,後面的新一代又跟上,彼此相持不下。等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蜀國人才已經凋零大半,在看同樣的吳國、魏國,都是彼此彼此,半斤八兩。

最終,魏國被司馬家族陰了,司馬昭稱帝為晉。蜀國已無大將可用,廖化快80的人了,還得披掛上陣,吳國同樣限於內鬥,無人可拒。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公元280年,吳國孫皓投降,晉一統天下。

蜀漢滅亡,原因很多,總的來說,無人才了。至於魏延被殺,對蜀漢滅亡沒有實質性的影響。劉禪更加不可能再魏延被殺的30年後,說“魏延不死蜀漢不滅”。魏延作為大將,在那個時候,天下人才濟濟,魏延也不是最亮眼那個。

有時候真的很神奇。人才忽然到處都是,又忽然消失了。


花門酒家翁


我是史明,我來回答。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平氏(今河南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深受劉備器重。正史上,魏延在蜀國的地位與趙雲差不多平起平坐。

劉備在世時,魏延已經從牙門將軍、鎮遠將軍,一直做到鎮北將軍。諸葛亮接手後,又封都亭侯。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任命魏延為前部指揮官(督前部),兼任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建興8年(公元230年), 又晉升他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爵位也升了兩級,從亭侯(都亭侯)晉升為縣侯(南鄭侯)。地位一度在趙雲之上。



但是趙雲比較謹慎,魏延則十分張狂,堪稱是蜀漢後期最牛的一個人。


魏延是三國演義中,為數不多的主動投奔劉備的猛將之一,深得劉備信任。因此,劉備在入川之戰中,指名點姓讓魏延跟隨。魏延也不負眾望,在“鴻門宴”被軍師龐統安排擔當項莊的角色。在奪取漢中後,魏延因功被劉備破格提拔,被任命為漢中太守。他制定了“重門之策”,曾自豪地對主公劉備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可見魏延是有多自信。



而最能表現魏延的武藝水平的,無疑是魏延的斬王雙之戰。行到山坡左側,忽一騎馬從林中驟出,大喝曰:“魏延在此!”王雙大驚,措手不及,被魏延一刀砍於馬下。——三國演義第九十八回


在之前讓蜀軍聞風喪膽的魏國大將王雙,面對魏延,居然一回合都沒招架住,直接被一刀斬殺。果然在真正的猛將面前,王雙不堪一擊。雖然說這裡是說王雙中了諸葛亮的計策,措手不及下才被魏延斬殺。然而如果王雙真的是猛將,最多兵敗,猶能全身而退,也不至被一刀斬殺。在演義中陳式表現平平,武藝也不出眾,但是當他中計被包圍之時,也沒有被誰一刀斬殺,而且被魏延救出。猶此可見,王雙中計並不是他失敗的藉口,他要是真有本事不說擊敗魏延,至少能夠全身而退,或者堅持幾十個回合。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肯定的結論——魏延的武藝遠遠大於王雙,這要麼是王雙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要麼是魏延的武藝已經達到了超一流的水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