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女人结了婚,在婆家就是外人,在娘家是客人”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时光潋滟滴墨盛放1


对于婚后女人成了娘家的客人,婆家的外人,这句话赞成吗?男人讨老婆,女人要嫁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是需要的,这是男婚女嫁成家是必须的,对于女人婚后成了娘家的客人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女人结了婚回娘家也是很少,除了过年过节,过生日回娘家外,其他时间也没有时间回娘家,其实父母都是挂念你的,想你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关于婆家把你当外人,就更不耍在呼,你的老公是他的儿子,马上你就是这个家的主人,马上就要做父母了,应该把这个家庭搞好,大家都快快乐乐,幸福和谐美满的日子过好。


水太5


“女人嫁人后,在娘家是客人,在婆家是外人"。刚结婚那几年,是真有这种感觉。92年的时候,是计划生育最厉害的一年,我怀二胎6个月时,被计生办的人挤到,强行做了引产,不能回忆,想起那一年的事,至今泪流,当时老公不在家,弟媳妇喜得一子,全家人都在围着她转,没有人问起我的死活,我两天就忍着痛苦自已做自已的事,我的衣服,女儿的衣服都得自已洗。我一邻居嫂子就看不上去了说:“你怎么这么不爱惜自已哪,日子这么浅,你就干这种活,不怕月子里落病吗"?她夺过我手中的衣服打包让我女儿掂着:"妞妞,把你的衣服送给奶奶,让奶奶帮你洗”。

我女儿才3岁,她抱着自已的衣服去找了奶奶,不一会又抱着衣服跑回来喊道:"妈妈,奶奶不给我洗衣服,奶奶正给弟弟洗屎布,奶奶说弟弟的屎布会弄臭我的衣服"。那时候真的感觉自己在这个家里,就是一个没人过问的外人。

多亏我遇到了一个好邻居,那几天是邻居嫂子包揽了我要干的家务。

过了十几天,一个人特别郁闷,就想着回娘家散散心,谁知母亲知道我是没出月子的人,就搬了一个板凳让我坐到了大门口,不知道几百辈子流传下来的规矩,女儿在月子里不能进娘家门。母亲说:“家里有嫂子,不定以后家里头有个什么事,怨到了你头上,你以后怎么回娘家?"

我强忍着眼泪坐在了门口,这是我生活了26年的家呀,结了婚这里也不属于我了。吃中午饭的时候,父亲从地里回来,看到我坐在大门口,问我咋不进屋,我忍着泪低下了头,真的难过的说不出话了,父亲和母亲吵了起来,非问那来的破规矩,到最后是我执意不在进去的,父亲才不在吵了,既然有这个说法,我也希望娘家人兴旺发达。我也不想给娘家带来什么灾祸。因为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从古至今都没能改变过来的事,一个成为娘家客人的你,也只能遵循。还好那天中午,全家人都陪我在大门外吃的饭。

今年过春节的时候,远嫁的侄女回来陪家人过年,大年30,侄女被嫂子送到了我家,又是老规矩,年30晚上出嫁的闺女不能在娘屋里过夜,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这个规矩,反正我们这里是有,侄女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说什么男孩女孩都一样,这叫一样吗?我大老远的回来陪他们过年,年30还不让进家了,明明是不一样看待,还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我要不是怕我弟媳妇说二话,我就不出来。”

是呀,不论那么多规矩有没有利害关系,出嫁的女儿也只能用一个“怕"字来束缚自己。有句老话叫做“亲生的闺女都是客,外来的才能成为祖奶奶"。现在我这个外来的也快成奶奶了,我要是在碰到这种规矩,我当家做主一定会破它,亲人何必难为亲人,何必让嫁出去的女儿难过,自已心里也堵的慌哪?


针针相缝


有道理

在婆家永远是外人。我深有体会,我结婚时没和公婆住一起,觉得他们不错,有了宝宝后,婆婆来带孩子,各种问题出来了。首先我们语言不通,他们和老公说话用家乡话,聊的热闹很,我插不上,有时候他们在客厅说的正起劲,我去了他们就突然不说了,让人特别不舒服。婆婆会把孩子和老公的衣服主动拿去洗,我的放那她理都不理,等等,很多事情。所以在婆家觉得自己永远是外人,融不进去

在娘家要分情况吧,独生女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同事独生女,结婚后和没结婚一样。而有哥哥或者弟弟的,尤其有了嫂子弟媳后,你会觉得回娘家就是走亲戚。我就是后一种,结婚后,妈妈有时会说,你什么时候到我家,什么时候去你家,等等,刚开始我听了特别不舒服,后来习惯了。回去后,妈妈由于和弟弟住,帮带孩子,有时候吃什么都要先问弟媳妇,记得有次我回去妈妈买的基围虾,问我,怎么吃,是红烧还是水煮?我回答,红烧吧,我喜欢吃红烧的。妈妈想了想还是做了水煮虾,说弟媳妇爱吃水煮虾。我其实觉得妈妈的做法是对的,毕竟我是亲生女儿,不会和她计较。但是我心里真的不是滋味。瞬间觉得自己婆婆不疼妈妈不爱,难过很久

弟弟家先有了宝宝,我生孩子时候弟弟家的才一岁,她也只是我生完第二天到医院看我,到中午才来,下午就走了,因为要回去带孙子,可是当时我是真心想她能留下来陪我。每次回娘家,妈妈为了区分两个孩子,叫弟弟孩子是我家宝宝,叫她外孙子称你家宝宝。我听着也很难受。

真的不知道是不是我太玻璃心,总觉得结婚后,我没有了真正的家。进不去的婆家,回不去的娘家。


Andy水瓶座


不认同,我觉得我在娘家婆家都不是客人和外人,反而在娘家更亲热一些。

因为我和老公都在外地工作,平常除了过年过节回婆家。娘家倒是经常回去,那时候经常出差,回娘家比较多。

每次回去从来没觉得在娘家是外人,除了生孩子后第一次回去,我抱着孩子敲开家门,我妈看到我就哭了,我们娘俩抱着个哭了好大一会儿。

后来,经常出差回去,或者顺路回去,感觉就像还是做姑娘时候一样。自己的房间还都留着,房间布置还和以前一样的,回去还像过去一样帮帮做做家务,和母亲一起去菜场买买菜。从没感觉自己是外人,甚至我都好几次和老公说过还不如调回去工作,那时候特别恋娘家。

孩子大了以后,每年寒暑假我妈都找个车接回去,寒暑假都是放在我妈妈家,家里有保姆照看着,我妈什么事都由着他,比我们还疼爱,挺放心的。

每年一到过年快回去的前一段时间,妈妈就开始和保姆晒被子,套被罩,整理一个一个的房间,让我们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一家家的住的舒服,每年过年是母亲最快乐的时候,女儿们拖家带口的都回来了,家里到处充满欢声笑语,特别热闹。

一晃母亲去世十几年了,这些年回娘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就像一句俗语说的“妈在家就在”,妈不在家,家就不像原来那个家了。虽然,也常回去,总归不像以前一样归心似箭了。

我去婆婆家基本上一年一次吧,毕竟不是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一开始还是有点生疏。但婆婆还有家里面的兄弟姐妹包括嫂嫂待我都挺好的。回去也不用自己动手,反正都是大鱼大肉的吃着。年年回去,回去多了也习惯了,也没把自己当外人看待。

婆婆和公公年纪没这么大的时候,有时候想孙子也过来住个十天半个月的,那时候白天我们上班,儿子上幼儿园,他们也像上班一样,早出晚归,坐公交车在城市里逛逛。自从公公去世后,婆婆也高龄了,再没敢让她过来了。

我和我老公直到现在都是过年都是两家都去,也没有为过年在谁家过发生过矛盾,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结语:去娘家如果你老是端着把自己当客人,你就是客人;去婆家呢,你自己把自己当外人,摆出清高的架势,婆家人也不会亲近你,随时拉着架子准备走,那婆家人也会把你当外人。

是不是客人和外人,关键还在于自己。


高山流水dong


对于这句话,我不认同。在我的身上就是实实在在的例子,虽然我不是女人,但能感受到不会因为女人嫁人后,来到婆家和回到娘家变得不一样,两个家任然很亲近很温暖。

我和老婆是在读大学的时候认识,谈了6年的恋爱,在第七年的时候,我们结婚了;她从三百多公里以外的地方远嫁到我们这里,对她来说,除了我,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每当面对我的父母和亲戚,在一起生活时,刚开始还是很拘谨,很多时候都不自在,她感觉自己有点格格不入,倒是我的父母和亲戚,对她非常好,像自己的亲人一样,也会对她关心的问候,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她慢慢点的放开来,也了解了我的父母和亲戚,聚在一起时,也会说说话,开开玩笑;那时我老婆刚刚怀孕,对于各种营养需求都很高,鸡鸭鱼肉骨头都是天天换着吃,亲戚家里有养殖,也是隔天都会送来各种鱼类,从没说过什么不是,所以在婆家,老婆待着也非常愉快,很是亲近,和父母亲戚相处的很好;

每年都会回一次娘家,每次回一趟都要五六个小时,还时有段距离的。当初结婚也是选了两个日子,一边办一次。每次回去,看到她妈妈非常高兴的样子,觉得没有隔阂,只要常回家看看就行;跟娘家的各位亲戚相处的还是很好,没有因为远嫁,常年不在家,而关系疏远;在一起的时候,仍然有说有笑,问寒问暖的,反而更亲近了。


@范小强123*


“女人出嫁后,婆家是外人,娘家是客人”。我觉得这句话是一个女人自己心里的感受。是男人无法理解的一种感受。

就拿我来说吧。结婚后再回娘家,母亲对我已经是有点客气了。我感觉很意外。过了一段时间,连娘家的大门口钥匙也要回去了。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我已离开了这个家,永远的离开了,再也回不去。再回去也不是原先的样子。

在婆家呢。刚结婚的,前几年根本就没有归属感。出来进去全是陌生的人,周围的人都不认识。就感觉自己被孤立了一样。自己永远是个外人。在家里除了自己的老公不客气以外。婆婆跟我都是很客气,心里隔着一层。我一直对婆家没有归属感,因为我原先的家是一个4代同堂的家,家里非常热闹温馨,自己的三口小家太过冷清,找不到家的那种感觉。直到我的孩子十几岁以后。孩子上学回来后,来了这么一句,“还是家里舒服。”这一句话让我突然就感到那么一瞬间,这个家原来里是我的。我也可以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我也渐渐适应了这种清静的生活方式,开始享受着家庭的宁静。找回有家的归属感。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女人都和我一样。但是我真的是觉得结婚以后娘家是客人破甲是外人。


动静之缘


我认同,前半句,女人嫁人后,在娘家是客人。不认同,后半句,在婆家是外人。

女人嫁人后,生活环境从娘家变成了婆家,里里外外都是保持着婆家的大小事,而娘家的事,已经参与不了了,没有参与感和存在感,自然就变成了外人。

没嫁人前,家里要买什么,用什么,什么东西好,爸妈都会问我,什么事该怎么办,也会咨询我的意见,但是嫁人后,爸妈都认为我是别人家的了,什么事都不会再问我找我了他们都觉得我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了,所以我自然也觉得成了娘家的客人。

只是回娘家的时候,家里的大小事还是会唠叨一下,但是不会再仔细讨论,商量对策去解决,而只是闹磕一样聊过去。

我不认为我在婆家是外人,和老公结婚以来,家里的所有东西,都是我一手操办,装修什么风格,添置什么家具,窗帘买什么颜色电视机买多大尺寸,等等,不过是布置家里,还是添置东西,都是自己参与决定的。

婆家有人提出意见,但是决定权在我手上,我在婆家不需要看谁的脸色,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我没把自己当外人,我跟老公一起组建的家庭,我住在我自己的家里,老公说我是家里的女主人,不需要看别人的脸色,所以我尊重婆家的人,同样也换来了他们的尊重。

我在家族会议上有说话权,但是经常我自动避开,不参与他们的讨论,但是涉及到我们小两口的事情,婆家的人都是问我的主张,老公也给我这个决定权。

所以我不觉得我外婆家是外人,我是女主人,我说了可以作数的。


衿妈说


独生女在娘家没有这样的感觉,像我河南的,远嫁东北,娘家有哥哥嫂,有一年回家过年,没赶上,只好带着孩子回娘家过正月十五,当时父母哥嫂门都没说什么,也是很高兴的,抱着娃在村子里玩,听老一辈的说,大姑娘你回来了,我说。嗯,是的,紧接着就说你不知道出嫁的姑娘不能看娘家的灯吗,意思就是说十五断黑天时供桌上点一排蜡烛,和门口点的蜡烛,过十五一夜都不关灯,说看了会不吉利,我就和闺女两天还没黑,就在边房里那里也没去,知道天亮。那时我才知道自己嫁人不能也不许给娘家带来什么不好的。当然这是自愿的啊!在说说,在婆家怎么就成了外人吧!第一次去老公家,路上老公就说,到家了别让我干这干那的,他妈妈看见会不高兴,说出了门让他为我干什么都行,还有就是只要有矛盾,那肯定是你的不对,人家一家三口唠嗑老高兴,咱也叉不上话啊!不外吗,要是那天过不到一块了,你觉得你还能进去吃的下去饭吗?女人地位真的很尴尬。离婚了,女人回娘家你能住多久吗?几天自己就不好意思了。


李敏148857323


08年那年嫁人的,嫁人已有11年了,刚开始还没觉得在娘家是客人,现在越来越觉得了。记得弟弟结婚那年,我们为他结婚的事争论了起来,当然时弟弟就来了一句:“你是嫁出的人,泼出去的水。不要管我家的事。“我当时就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每年回娘家也就那么一两回,嫁得远,经费是一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继母与弟媳相处得不是很好,每次回去,面对这些就头大。现在虽然总在打电话,但见面了还是感觉没有以前亲近,客客气气的。以前与弟弟们的感情很深的,现在也没什么话聊了,爸爸是特老实的人,打小我跟他就没什么话说,现在就更少了。继母我不能把她的话全信,因为她总爱把事情往大的说,其实只是些芝麻小事。这样,每回回去反而没有在现在自己的家自在,心挺累的,只想匆匆逃避。

在婆家,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去当作她们的自己人。我一直秉着有些话不该我说的,我坚决不说,我就算再有想法,我也让我老公去说是他自己的想法。她儿子说什么她再不舒服,也是打了骨头连着筋的,他们不会计较。如果是我,那就不一样了,本来我们就是刚刚融入一起的,生活方式、观念有许多不同,就会许多心里疙瘩,我不会去触那个眉头,让自己难爱也让别人难受。结婚后,我就对丈夫说了,我可以在他面前说他家人的不是,他家人也可以在他面前说我的不是,但请不要当传声筒,我没听到我就不会为这去苦恼,而我说他家人的不是也只是不适应下发的牢骚,请不要太较真。

偶尔我也会买些衣服、鞋子、手机什么的给公婆。我也知道在一起相处久了肯定会有矛盾,早早地就出来买房单过了,隔得也不是太远。有人说,你公婆就你老公一个儿子,没毕要分开住。可过了几年,我真的觉得这样很好。我和孩子去他们那也亲亲热热,他们过我这边也是和和睦睦的。这些年也没跟公婆红过一次年,相处挺融洽的。我觉得自己在婆家不要太把自己当他们的自己人,保持一个度,反而公婆更容易接纳自己。至于在他们心里我是不是他们的自己人,谁在乎呢?我只要一家和睦就行了。


凤桐畅


作为一个嫁出去的女儿,我不认同这句话,人们常说,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对娘家而言是客人了,对婆家而言是外人。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谈谈我的看法:


在我刚结婚的时候,我公公婆婆就说了,要我把娘家的户口移过来,我公公还特意为我跑出派出所办了一个新户口。我怀孕的时候,我婆婆一直照顾我,我生孩子的钱都到婆家出的。我并不觉得我在婆家是外人,我反而觉得,他们是真心帮我当一家人看待。

对于娘家,我也不觉得自己是客人,因为嫁的近,我和老公每年大年三十的时候都会在我娘家过年,中午在婆家,晚上在娘家,我妈妈还特别开心,我能回家过年呢,每年都是如此,婆家也并没有说我什么。

你要是把他们当亲人看待,他们也会把你当亲人看待的,都是用真心换真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