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滸傳》中,如果梁山好漢沒有被招安,結果會怎麼樣?

用戶94516077402


水滸傳裡的梁山好漢,其中百分之八十都希望詔安,從而回到他們的正常生活,這只不過是他們的痴心妄想。水滸傳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基本都沒什麼好下場。相反,沒有被詔安,可能就是下一個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建立另外一個新王朝。但梁山以宋江為首的領導層,根本沒有自己的革命主張,也沒有自己的理想信念,沒有解放勞苦大眾的追求,也就註定了他們的悲慘結局。


域外回聲


這是個假設題。在施耐庵所著的《水滸傳》中,到最後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接受朝廷招安後,鎮壓田虎、降服王慶、大戰方臘死的死,殘的殘,實屬悲慘壯烈!倘若梁山好漢不接受招安,史來與朝廷對抗的都不會有好結局。


因為當時朝廷腐敗,奸臣當道,百姓苦不堪言,宋江等帶頭起義反抗,解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但是宋江他們並不止一夥人在戰鬥,還有全天下的黎明百姓。作為朝廷,想收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其實也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但因顧及民心,也只能先服軟。然後,拋利引誘,蠱惑人心,讓其內訌。當然用利引誘起義首領,手段也是非常高明。

在利於弊面前,當利大過於弊,天平也就失去了平衡點,宋江也不例外。但與其說他是為了利,不如說他早就摻透了結局,因此,他與弟兄們商量招安之事,那你別以為一百零八位好兄弟個個心連心,招安一說出還是有人也動搖了,只是沒說出來罷了。

好了,最後接受招安,但朝廷拋利下餌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戴罪立功,為朝廷出戰抵制政治勢力,最終寡不敵眾,明槍敵不過暗箭,悲慘失敗告終。

假如不接受招安,朝廷也會一個個擊破或殺一儆百,胳膊擰不過大腿的事,宋江早就看出來了,他其實也想和弟兄們共享榮華富貴,只是他沒猜到朝廷背後的陰險和太高估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的實力,以至於最後悲劇收場,自己落個貪圖名利的罵名。

無奈,悲哉!痛哉!哀哉!


詩驀詩書畫


梁山做大之後,基本只剩下三條路:起義造反推翻宋朝,佔山為王死耗,招安。

1 推翻朝廷道路

先說說歷史真實的宋江起義

根據《宋史·張叔夜傳》記載:“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頕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

一群流寇而已,沒根據地,幾千人就搞定了

水滸中的宋江起義就厲害多了,前幾次對付的官軍有呼延灼的連環馬和關勝,並一度攻下大名府。這些都是地方軍隊,大家知道宋朝的禁軍制度,中央部隊禁軍和地方雜牌不是一個等級的

等到童貫部隊時候,“話說樞密使童貫,受了天子統軍大元帥之職,徑到樞密院中,便發調兵符驗,要撥東京管下八路軍州,各起軍一萬。就差本處兵馬都監統率。又於京師御林軍內,選點二萬,守護中軍。樞密院下,一應事務,盡委副樞密使掌管。御營中選兩員良將,為左羽右翼。”禁軍開始出現。打敗禁軍,起碼標誌戰鬥力不輸

但是,真能推翻宋朝嗎?歷次交手,都是在梁山的主場作戰,更多的也是利用地形和人和。拉出去攻城略地,那就只能和《蕩寇志》結果一樣了,兵力越打越分散,佔據城池越多力量越弱,最後有生力量不斷被殲滅,只能死路一條。所以,所謂“佔了京師,讓哥哥做個皇帝,軍師做個丞相,我等做個將軍”這話也就是李逵說說算了

2 繼續在梁山死耗

梁山資源是有限的,隨著名聲越來越大,投奔的人越來越多,資源會越來越緊張。前面已經論證,梁山不具備長期佔據城池的能力,而且佔據城池就是對政府宣戰的直接表現,明目張膽造反。

但是不打城池,就憑著劫掠幾個客商,打幾個山莊之類的顯然已經不能滿足他們需求。對陣童貫時,梁山的軍隊就有十萬之眾了,更不要說家屬。這麼多人,夠一箇中級縣城了,豈是一個山頭養得起

人越多,資源需求越大,需求越大,就要出去搶,搶的越多,剩下的就越少,投奔的還會更多,那就還要出去搶....當週圍地方搶光了,就只能在第一條和第三條之間選了

3 第一條死路,第二條最終還要回到第一條和第三條。你說梁山最後咋辦





生活大話家


極有可能從內部瓦解。

108好漢,雖然說是結義兄弟,但卻是各有性格和特點,來頭也都不同。在長久的相處過程中,能否一直保持和好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的。

在好漢中,有像魯智深一樣俠肝義膽的,也有像李逵一樣濫殺無辜的;有像武松、石秀一樣不近女色的,也有像董平、王英一樣好色成性的;有像盧俊義、李應一樣的大地主,也有像三阮、解珍、解寶這樣的窮苦百姓;有像關勝、呼延灼這樣的正規軍官,也有樊瑞、周通這樣的嘯聚山林的強盜。

這些人,在原本的生活中本來就是對立的,甚至可以說互相看不順眼。當打著聚義的旗號結拜為兄弟時,看上去情深義重;但是一起相處一段時間後,原來的本性會逐漸展現出來,這時候還能不能和平相處,那就有很大疑問了。

其實,在梁山上,本來就有三種不同類型的人,他們肯定會相互報團,互通聲氣。

第一類是被逼上梁山的,他們本來是良善之人,也有俠義之氣,落草確實是無奈之舉。這一類其實是少數,像林沖,武松,魯智深,石秀,朱仝都可以算是。他們有自己的道德觀念,也有做人底線。對官府其實已經失望,但也不至於去為非作歹。

第二類是投降軍官和地主豪強。這一類人數眾多,盧俊義、關勝、呼延灼、董平、索超等等,他們的最大目標就是回去繼續做官,過他們的快樂日子。

第三類是原本要不落草為寇的,要不就稱霸一方,本來就是做著打家劫舍,魚肉百姓的勾當。這類人也很多,像李俊,張橫,樊瑞等等,他們在梁山聚義,就是換個地方搶東西罷了,至於什麼安穩日子,招安做官,從來不是他們考慮的。

這三類人,其實很難融合在一起,長久下去,肯定會有矛盾發生的,到時候,就極有可能像瓦崗軍一樣,內部就自己瓦解了。


掩耳盜鈴的鈴


理解這個問題,先要提出一個論點,就是:“水滸”的作者的軍事素養遠遠超過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似乎他有直接的作戰經歷,而且擔任過作戰參謀之類的角色。

小說中,梁山部隊的規模並不大,但其管理模式卻非常先進,遠非普通農民起義可比,而且比當時大多數國家正規軍隊也更為健全,甚至有了現代的軍隊管理體系的雛形:

梁山部隊分為三個軍種:騎兵,步兵和水軍。由於規模限制,水軍軍官不分級,只設八位頭領(李俊,張橫,張順,三阮,二童)。步兵軍官分為兩級:步軍頭領(10人),步軍將校(17人);騎兵軍官則分為三級:五虎將,八驃騎兼先鋒使,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16人)。可見梁山部隊的核心是騎兵,水軍,步軍是圍繞騎兵作戰的。

這支部隊的管理體系是這樣的:吳用、公孫勝+神機軍師朱武構成梁山部隊的職業化參謀系統;柴進、李應統帥梁山後勤系統;戴宗加鐵叫子樂和、鼓上蚤時遷、金毛犬段景住、白日鼠白勝構成情報系統,山下四路酒店就是梁山的情報站。此外還有呂方、郭盛、孔明、孔亮領導的守護中軍(轄有騎兵和步兵,相當於內衛部隊,關鍵時也可以作為總預備隊調動)。這樣對部隊結構和管理體系的細膩描寫是三國演義裡沒有的,可見羅貫中並沒有參與水滸創作。三國演義中很少涉及軍種構成和軍隊管理體系的描述。水滸的作者比羅貫中的軍事知識和軍事素養都要豐富得多。

理解這一點就能理解為什麼水滸的作者要安排梁山迅速招安。梁山雖然聲勢浩大,卻在地理上處於非常不利的位置。東靠臨海的山東半島,北面是軍事重鎮大名府,西面則是西京汴梁,都是北宋王朝的軍事重鎮。梁山本身軍隊不多(招安後徵方臘傾盡全力也不過六萬多步兵和騎兵加上一萬多水軍),如果像方臘那樣攻佔州縣,很快會招來朝廷重兵圍剿(兩敗童貫三敗高俅都是藉助梁山的地理優勢);救盧俊義攻打大名府,實際上是一場突襲戰,李天王李成,聞大刀文達,梁中書等人都完好無損,大名府軍隊主力也沒有損失,可見梁山沒有能力打下或者守住大名府。不能攻佔富庶的州縣,僅靠梁山周邊地區的壽張等貧瘠的小縣城,經濟上很難支持這樣一隻部隊長期生存。

招安後徵方臘的路線,也很能顯示出水滸作者的軍事才能。宋江軍隊總共七萬多人。但進攻方臘卻兵分兩路:大軍從揚州出發,睦州分兵,盧俊義一路走宣州、湖州、獨松關;宋江主力走無錫、常州、蘇州;水軍主力攻打太倉、江陰,一部分隨宋將軍進攻常州。兵力遠少於敵人卻如此分兵,很多人認為這是作者的敗招,其實不然。瓦解方臘集團難在地理:方臘一邊擁有浙西山地;一邊擁有沿海,主力盤踞在蘇州杭州無錫一線佔據當地的經濟和豐富物產。進攻方臘關鍵在於杭州。打杭州,宣州湖州的部隊必來增援,方臘也有可能在沿海造戰船從水面助戰,會在杭州形成一個長期的僵持。宋江軍少,這種僵持非常不利。分兵兩路,蘇杭一線水網密集,湖州一線則地理崎嶇,方臘在當地的駐軍都不多,梁山部隊的數量劣勢並不明顯,卻可以充分發揮其作戰經驗豐富(曾經兩敗童貫、三敗高俅以及徵遼)的優勢,同時讓方臘東西兩線部隊無法互相救援;沿海水軍掃蕩組織方臘造戰船,也攔住了其從海上逃脫的退路。沒有諸葛亮的錦囊,也沒有各路神乎其神的計策,就是普普通通卻非常見功力的參謀作業。從分兵這個環節,有理由猜測,水滸的作者有過類似軍事參謀的職業生涯,而且水平很不低。


航空世界


如果梁山真的負隅頑抗到底,那麼,他們的最終下場無非就是被擒拿正法、押赴京城、凌遲處死。

而招安,雖然也不免結局淒涼,但它至少已經讓兄弟們從強盜洗了白,變成了一名烈士,為了家國百姓殉難而死,死後還受朝廷追封,青史留名,永垂不朽。




歷史讓你打開眼界


對於招安的問題,很多人是不贊成的,有些人一直在罵宋江。其實宋江能夠成為梁山好漢,坐上頭把交椅,不僅僅是仁義,豪爽,他還有謀略,有眼光。作為梁山的掌舵人,他必須考慮梁山的出路在那裡,如果堅持和朝廷對抗下去,最終也是沒有好結果的,朝廷集中兵力端掉梁山並不是難事,即使不能剿滅,朝廷保持高壓,梁山如何發展?接受招安是無奈之舉,也是唯一的選擇,因為梁山不具備發展成政治集團的能力,不可能建立國家和政權,只能接受招安。



課文之外


招安在當時人的觀念裡應該是最好的結局。如果沒有被招安以梁山的聲勢,大宋王朝是不會任其自生自滅,最終不過又一個方臘而已。





韓都尚客


梁山好漢沒有被招安,也就不會有後來徵方臘所造成的傷亡慘重。

結局一:宋江被奸臣害死了,盧俊義當上了坐了第一把交椅,梁山眾將為了替宋江報仇憤然起兵攻打朝廷。



結局二:繼續保留梁山的兵力,繼續和宋朝廷抗,其實宋朝廷雖然說氣數未盡,但還是打不過盧俊義所領導的梁山軍隊。只要宋朝廷存在的一天,奸臣還存在一天,朝廷就依然會受到奸臣小人的挑撥離間,依舊會出兵和梁山好漢打仗,但結局是漫長沒有休止沒有任何意義的戰爭,造成雙方將士的慘烈傷亡,但梁山中像武松林沖等武功高強的將領依舊存活著,死去很多像在徵方臘時死去的武功並不高強的將士,梁山108好漢人數銳減,但宋朝廷也好不到哪去,他們的軍隊死傷更加慘重,每戰必敗,卻屢敗屢戰。





結局三:盧俊義他們經過常年的與宋朝廷的打仗,最終戰勝了宋朝廷,取代了宋朝廷建立了新的國家。


結局四:由於常年的戰爭,國力日漸衰弱,宋朝邊境小國聯合了起來進攻宋朝廷,宋朝滅亡,並且國土被瓜分,盧俊義等人親眼看見了奸臣小人隨著宋朝廷的滅亡而滅亡,他們終於報仇血恨了,但也不想和入侵的敵人打仗了,於是,盧俊義帶領著梁山眾好漢去到海外建立自己的國家。

結局五:直接在梁山自立一個小國,使梁山有經濟來源,能夠不再過上劫富濟貧的生活,能夠讓眾好漢和生活在梁山的百姓們遠離戰亂,過上與世無爭,世外桃源般的美好幸福生活。

總而言之,最好的結局還是宋江死了,盧俊義代替他成為梁山的領導人,帶領眾好漢打敗朝廷軍隊,迫使宋朝皇帝殺盡貪官奸臣和小人,梁山好漢可以有自己的土地生活和耕種莊稼,實現自給自足,朝廷不可以打擾他們的生活。


亂世史詩


各個封建王朝,都飽受農民起義的困擾,也大多都是被農民起義所推翻,但只有宋朝,幾乎沒什麼成規模的農民起義,它的滅亡,也不是被內部所摧毀,而是外敵入侵!

這也說明宋朝整體社會是穩定的,內部矛盾比較緩和!如果不被招安,梁山是沒有出路的!

如果不招安,梁山的結局無外乎兩個,一個是永遠佔據梁山,過著逍遙快活的日子,一個是走出梁山,打天下,自己開闢個王朝!但是這兩條路其實都是行不通的!

整部水滸裡面很少看到宋江大規模招募嘍囉或者說軍隊,宋江落草也是被逼的。

但是朝廷體制內過來的人,在哪個時代,沒有一個想落草的,宋江一說就是搏個封妻廕子,包括像林沖,秦明,董平,花榮這些體制內過來的人,沒一個想落草,盧俊義直接是最恨梁山好漢的,他們這些要麼是被梁山逼上山,要麼是被朝廷逼上山,都是一個逼字,而非自己願意,那麼等到招安的時候,肯定個個都願意。

這一類梁山好漢是有明確的政治抱負的。另外一類就是梁山上的惡霸,漁霸,殺人犯等等這些。

他們沒有明確的政治抱負,只要有吃有喝,生活自由就行,所以他們沒有明確的政治抱負。不是說堅持一定要推翻朝廷,不接受招安,而是跟著公明哥哥有吃有喝,只要能保證這點,哥哥說怎麼幹,我們就怎麼幹,所以他們不是反對招安的力量,然而梁山上排位靠前的統領級別人物,都是朝廷體制內過來的,都是被逼上山的,都是想搏個封妻廕子的。

他們肯定偏向於招安,所以這是大勢所趨,不是宋江一個人害了誰。

但是就宋江的想法來說,我覺得更多的還是想到封妻廕子,被朝廷逼上山了,那麼要想重新回去,那麼就只有殺人放火受招安。而不是說想到反正都是一個死,我要死得青史留名。我覺得應該不是這樣。

要是不被招安,這些好漢又會是什麼結局呢?

結局一:繼續盤踞在梁山水泊,過著打家劫舍、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強人生活,卻只能在梁山落下一個被後人唾棄的草寇之名。

結局二:揭竿起義,像方臘一樣,摧毀宋徽宗的王朝。除非梁山還是晁蓋當家,並且有黑旋風李逵、阮氏三兄弟、武松等人的擁護,這種結局才有可能發生。

結局三:被趙氏王朝派兵鎮壓。想想朝廷禁軍都有八十萬,地方勢力要是真的召集起來,真夠梁山喝上一壺的。

擁有一百零八將的水泊梁山,招安得以順利實際上說明就幾個人說話管用。

直到梁山被招安,它還是個產權模糊的企業,具體到每個人,究竟擁有梁山的多少股份?董事會議事到底有多少話語權?如果搞一個民主投票……

要說水滸傳裡一條最明顯的規則,那就是:暴力最強者說了算,掌握暴力資源越多的人越有發言權,宋江雖然武力渣渣,但其審時度勢、籠絡人心的能力彌補了武力上的不足,讓他成為了梁山集團內的暴力資源最多者。

其實他也應該想到,朝廷和江湖是一樣的,梁山如果一旦被趙宋公司收購,也就會像二龍山、白虎山、桃花山、少華山被收購的結局一樣,喪失了基本的話語權,最後任由暴力最強者——朝廷處置了。

但沒辦法,或許已經是最好的辦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