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與做好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學”


正確認識與做好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學”


正確認識與做好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學”


正確認識與做好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學”


正確認識與做好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學”


正確認識與做好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學”


正確認識與做好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學”


正確認識與做好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學”


正確認識與做好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學”


正確認識與做好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學”

面對疫情期間學生無法按原計劃開學的局面,教育部發起了“停課不停學”的倡導。一時間,“在線教學”成為教師、家長、學生心中“暫代”正常教學的寵兒。然而,這真的是“停課不停學”的全解甚至說正解嗎?如果不是,我們該怎樣做好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學”工作呢?藉此之際,筆者認為有必要藉助《中國電化教育》平臺,向社會各界傳達“停課不停學”的正確認識與做法。

一、如何理解“停課不停學”

因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學校紛紛延期開學,導致廣大學生無法按原定開學時間到校,接受面對面正規學習。所以,“停”是有時效的,專指原定開學時間到實際開學期間,學校無法正常開課、學生無法入校上學的狀態。學生無法入學,自然無法進行面對面集中上課,不過藉助多元化媒體工具的支持,可以變學生集中式在校學習為散佈式居家學習。這就是“停課不停學”之所謂。

當然,“停課不停學”不是學校、教師放任不管,讓學生盲目地自主學習,這無法消除家長、孩子無法上學的憂慮。也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在線學習,有些地區特別是部分農村和邊遠貧困地區根本不具備在線學習的條件。因此我們建議採取全媒體學習生態的思路,綜合利用我國現有的多種媒體技術,包括有線/無線電視、網絡平臺、數字資源、紙媒課本等,支持學生在家開展自主學習、遠程上課、作業提交與反饋、個別提問答疑等學習活動。對這種非常態的遠程教育模式,我們不妨暫且稱之為居家遠程教育或居家學習。

二、疫情引發了教育教學哪些變化

居家學習與課堂教學不同,學生的學習環境變了,由學校教室轉變為家庭生活或環境;師生關係變了,由零距離強關係變為遠距離弱關係;教學組織結構變了,由同場地集中式組織變為不同場地散佈式組織;管理方式變了,由班主任、班幹部、小組長層級管理方式變為班主任、任課教師扁平化管理方式;信息技術地位變了,由教學輔助手段變為必備基礎資源。

要想有效應對這些轉變,確保學生居家學習的質量,可以採用全媒體學習生態方案,全覆蓋、低成本、高效益地實現上述目標。此次教育部的統籌部署就是這種全媒體學習生態的重大實踐舉措。

三、如何構建因地制宜的學習架構

教育部整合國家、有關省市和學校優質教學資源構建了應對此次“停課不停學”的全媒體資源生態,並且通過國家和部分省市網絡學習平臺(如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北京、上海、浙江、四川等省市網絡平臺)、以及中國教育電視臺4頻道等多通道傳播,保證師生能夠利用電視、電腦、手機、平板等多終端接收。這種全媒體學習生態架構,能夠照顧到全國各省市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和偏遠貧困地區。

要知道,教育部如此統籌部署的全媒體學習生態架構,只是為各地區開展遠程教學提供自主選擇平臺和資源的機會,並沒有強制要求必須採用何種教學方式或活動,必須學習學科知識(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各地區實事求是地根據自己的條件,選用合適的遠程教學渠道與資源開展教學即可。不必有“攀比心理”,不顧條件地另外開展平臺與資源建設,也要杜絕佔用非必要資源,為保障網絡穩定流暢運作獻力。

當下,已有優秀的全媒體學習生態案例浮出了水面,比如上海市。上海市依託有線電視和IPTV的12個頻道播放教學內容(一個頻道一個年級),並且提供電腦、手機、平板重複收看,甚至是視頻下載的機會,而配套材料也為學生提供了紙質與電子兩種版本供選擇。很明顯,這種方案將全覆蓋問題、教學質量問題、網絡擁堵問題、眼睛健康問題都考慮到了。無獨有偶,江西省也有類似的解決方案:全省中小學生可通過廣電網絡有線電視、江西IPTV(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互聯網電視在電視機上收看,也可通過“贛教雲”平臺在電腦、手機和平板上學習,也提供電子教材下載服務。

四、如何做好居家學習

居家學習課程不能照搬往常的課程表,應合理放慢上課節奏,增加防疫知識、健康教育、愛國教育等課程。不同於課堂教學,居家學習的時間不能過長,課時為常規課時的1/2—1/3比較合適,一般情況下,沒必要超過20分鐘。不過教師授課要“精講”,特別是用於電視直播的課程。

網絡點播、電視重播與在線直播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它們能夠為學生提供補學、複習的機會,也是大幅提高居家學習質量的有效保障。當然,教師的指導、答疑也不可或缺。對於只有條件採用電視廣播教學的地區,利用即時聊天工具或郵件開展師生互動是一種廉價可行的方式。

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監管工作是學習質量的保障,在居家學習中異常重要。無效的或無意義的學習有時比不學習引發的不良後果更嚴重,比如養成的不良學習習慣和不良學習態度。除班主任、任課教師需要高度重視監管工作外,家長也需要被動員起來,扮演好“學管者”角色,預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做無關的事。家庭生活環境成為主要學習場地後,家長也需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比如一個安靜的、無人打擾的小空間。

作為進一步的要求,希望教師們具有教育革新的意識,注重設計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方案,利用技術手段儘量提供適性學習服務。教學設計時,儘量嘗試問題化、任務式設計,促成學生學會學習。所以直播、重播不宜佔用太多時間,要給學生“留白”來進行自主學習。當然,這也不急於一時,居家遠程教育初期,還是要以能夠順利地完成教學為重。

五、居家學習學什麼

居家學習要堅持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放在首位,做好疫情防控知識的普及。此外,還需要讓學生明白“我們究竟為什麼學習”。不過學生居家學習時,教師無法掌控過多,歸根結底,還是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鑑於此,筆者建議依次開好三堂課:居家防疫指導課(關注怎麼活)、居家學習動員課(關注為什麼學)、居家學法指導課(關注怎麼學)。其中,居家學習動員課可以藉助此次“防疫戰”中出現的先進事蹟,激發學生學習報國、學習強國的熱情,讓他們清楚地意識到現在居家學習,就是為當未來的報國者、保衛者做準備。

當然,開展必要的學科知識的學習也是人們特別關注的。需要強調,學科知識學習僅僅是本次疫情防控工作的應急舉措,並非是學校教育的完全替代,不能違反相關規定安排教師超前超限超綱在線教學,不能向學生布置過多的作業任務。此外,居家學習的內容也不限於此,只要有助於學生成長進步的內容都不必排斥。

其實不僅學生,教師、校長、甚至是家長也需要學習幾門課或小模塊。這方面,筆者建議:教師居家學習如下內容:(1)怎麼導學,內容包括編寫導學案、選擇資源、製作微課等;(2)怎麼助學,內容包括輔導答疑、分類輔導、學具使用等;(3)怎麼促學,內容包括個別關照、心理輔導、學法指導等;(4)怎麼評學,內容包括選用平臺、適度命題、數據分析、診斷反饋等。校長居家學習如下內容:(1)知“人情”,即如何用信息化工具掌握師生健康狀況;(2)曉“學情”,如何用信息化工具獲取學情數據,及時決策與協調;(3)通“心情”,即如何用信息化工具瞭解師生心理狀態,以便及時干預疏導。家長居家學習如下內容:(1)居家防疫與健康生活;(2)親子互動與學習促進。

六、如何不過度增加學生、家長、教師的負擔

不建議電視直播、網絡點播、在線授課採取24/7全天候服務。電視直播、網絡點播可採用工作日早9晚9服務,在線授課早9晚8服務比較合適。考慮到我國橫跨五個時區,服務時間可根據自己的實際作息情況適當調整。考慮到初三、高三具有升學壓力,非工作日,可適當為他們提供在家學習服務。

學生每天利用電視直播、網絡點播、在線授課等形式的居家學習總時長不宜過長,建議小學高年級(三年級以上)不要超過2個小時,中學不要超過3個小時。小學低年級(一、二年級)不做居家遠程教育的硬性要求,由家長和學生自願決定。嚴禁幼兒園開展網上教學活動。另外,不能強行要求學生每天上網“打卡”、上傳學習視頻等,防止增加學生不必要的負擔。

建議充分利用好國家、地方、學校現有的優質網絡課程資源,確有需要的,可由教育部門統籌組織少數優秀骨幹教師適當新錄一些網絡課程,作為必要補充。除非必要,不建議教師額外錄製課程。

七、“停課不停學”的定位是什麼

“停課不停學”不是要完全代替學校課堂教學,只是此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響應”的應急舉措,目前主要解決中小學學生“有學上”的迫切需求,對於是否能夠滿足“上好學”的需求,還需要實際實踐來探索與驗證。

學校發佈延期開學通知後,廣大家長十分關心延期開學期間孩子的居家學習問題,有的家長甚至產生了焦慮。由此,教育部發起了“停課不停學”的倡導,希望集中國家和各地區的力量與資源為廣大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和學習支持服務。所以,要認識到,教育部的此種決策意在為我們提供便利,而不是負擔,不要自己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負擔。

說到底,全民應對此次疫情才是當務之急,各級教育部門開展“停課不停學”時,還是要堅持將疫情防控工作放在首位,之後才是為學生的各種學習提供便利。當然,我們需要特別關注一類群體——初三與高三的學生,他們即將面臨的升學考試關乎他們的未來,容不得馬虎。

八、開學後如何做好銜接

“停課不停學”只是應急舉措,加上居家學習由於客觀條件、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學習效果會有比較大的差別。在這種情況下,要防止居家學習完全代替學校課堂教學。

開學後,學校要精準分析學情,認真對學生居家學習情況進行摸底,對學習質量進行診斷評估。針對學生沒有精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要集中、有針對性地複習和鞏固,如果有必要,需要重新講解。鑑於此,各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最好提前做好部分知識重新講授、甚至“零教學”的預案。

考慮到各地疫情狀況不同,建議教育部做好制定“分時段、分區域、分層次”的開學預案准備。不同疫情情況的省市最好不同時間段開學,先區縣多點開學後省市開學,先中小學開學,後高等院校開學。這樣可以有效地逐步加大人員的流動性。這不可避免地帶來的問題是,學校開學後,有些學生無法按時入學上課,特別是湖北籍的學生。各教育局部門以及學校需要及時做好預案。這方面,建議教育局現在就開始著手部署。

九、如何昇華這場大規模教育實驗的成果

這場不期而來的“戰時”居家學習行動乃是世上規模最大的全媒體學習生態建設與應用實驗,得益於我國二十餘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打下的良好基礎,也體現了我國政府、企業、學校及民間力量的強大協同能力。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如何將此實驗的優秀成果提煉出來,轉化為平時的信息化教育實踐與創新動力?為此,筆者建議廣大的教育技術工作者、教育科研人員與一線工作者加強溝通與合作,採集數據,積累案例,優化模式;各級教育行政也要注重協調,建設配套機制,表彰先進集體與個人。通過多方努力,促進一場技術融合的、以學為中心的持久性教育變革,為創建美好的未來教育範式注入新元素。

祝智庭: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化系統架構與技術標準、信息化促進教學變革與創新、技術使能的智慧教育、面向信息化的教師能力發展、技術文化([email protected])。


在線教學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郭紹青

利用“互聯網+教育”的理念,通過在線教學實現“停課不停教、不停學”是疫情防控特殊時期的重大舉措,但要保障在線教學的質量,難點在於如何教與如何學,實現教的有效、學的主動。對教師而言,面對面課堂教學的經驗、模式與方法,如何向網絡教學遷移是重點,是照搬還是改造,是課堂搬家還是重新設計。在線教學對教師的要求不是把功夫放在如何講得更好上,而要把功夫放在讓學生如何動起來、做起來、討論起來,教師的角色如何從單一的講授,走向設計、指導、幫助、干預等多元化角色。對學生來講,從面對面課堂教學的被動聽講到教師網絡視頻講授的被動看與聽,可能是學生最反感的事情。在沒有面對面環境中強約束的情況下,一定比例的學生出現智能終端在線、人不在線。人在終端前,手和腦幹其它事的現象是難以控制的。充分發揮互聯網共享與互動的優勢,充分利用網絡教育資源,進行在線教學活動設計,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發生是在線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在線教學要關注學生能力培養

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提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的戰略要求。教育部出臺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是推進“互聯網+教育”的具體實施計劃。“互聯網+教育”是要推動教育服務供給側改革,促進教育與學習方式變革。在線教學作為“互聯網+教育”具體表現,不是沒有了課堂,而是把面對面的課堂,遷移到互聯網上形成虛擬課堂。在網絡虛擬學習環境中進行教學,要徹底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通過學習活動的合理化設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線教學活動設計要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定義了學生學習質量的內涵,學生通過學習要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素養和關鍵能力。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通過具體的學科教學與學校、社會、家庭的教育活動共同完成。具體到數學、語文、歷史等學科教學中,學生不僅僅是獲得學科知識與學科能力的培養,同時要在學習、溝通、合作、問題解決、探究等通識能力方面得到發展,教師在進行在線教學過程中,不能以知識的學習為唯一的教學設計目標,而是要全面考慮對學生學科知識、學科關鍵能力與通識能力的系統化養成。

二、在線教學要體現單元或主題教學設計

在線教學跟課堂教學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就是不能面對面,教師對學生在物理空間中的強制約束力會降低。教師需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設計,使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夠發生。單元或主題是當前中小學教材編寫的基本理念,單元教學設計是以教材的一個單元或整章進行系統的教學設計,教師要整體分析單元教學內容、制定學習目標、細化教學任務並設計學習活動、規劃小組學習組織與管理、預設學習過程問題與干預策略、網絡技術資源選擇與利用、制定分享與評價策略等。在單一學科教學設計中單元教學設計與主題教學設計基本相同,但在綜合實踐、創客課程等需要多科學知識與能力來解決複雜問題、劣構問題、探究活動等的教學設計中,更多采用主題教學設計的概念。例如:針對當前疫情,它對人類是一場災難,但也是一個情境化、真實性與綜合性的教育主題。初中和高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主題,並採用項目學習的方法進行相應的學習活動設計。

(1)項目主題:2019新型冠狀病毒危害與防控

(2)學習組織:4—5人小組

(3)學習任務:每個小組扮演不同的角色,病毒學專家小組、社區管理小組、醫療小組、政府官員等,從不同的角度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危害與防控》的問題展開研究,當然學生也可以在這個框架內自己選擇研究方向。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定研究計劃、收集研究材料、進行分析歸納、形成研究結論、撰寫研究報告、製作展示作品、進行全班分享、進行在線點評、教師總結引導等。同樣的主題針對初中、高中生都可開展,但學生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會存在不同。同樣主題、不同的學習任務、不同引導性的問題支架都會使同一個主題達成不同的教學目標、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

(4)教學支持團隊:由數學教師、生物教師、政治教師、信息技術教師、有能力的學生家長等組成,綜合性主題需要多學科教師的共同參與指導,當然一位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與能力也可獨立完成。

(5)技術環境與學習活動支撐:學生能夠利用互聯網、視頻會議系統、在線討論社區、微視頻製作工具等支撐相應活動的開展。學生在上述各個教學環節中,都離不開網絡技術的支撐。例如:在研究計劃制定過程中,學生可以使用在線視頻會議及在線文檔協同編輯功能開展小組活動。

從《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框架來看,上述這個案例能夠對學生的信息素養、理性思維、科學精神、社會責任、國家認同等進行培養。從學科教學角度,案例能夠使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生物與醫學法律法規等學科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主動探究,積極討論,學生的信息獲取與加工能力、信息鑑別能力得到提升,小組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得到培養與訓練。

三、在線教學要發揮教師教學共同體的作用

網絡能夠更好地建立跨學科、跨學校、跨區域的教師教學共同體。同一個學校的教師、同一個教研室都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動態的組織與協作,協同完成相應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工作。同一年級、同一學科的教師組建網絡教學共同體,利用可獲得的網絡平臺共同進行在線單元教學設計,教師的網絡協作活動的體驗本身就能夠向在線教學過程遷移。在單元教學設計中教師們多問幾個行不行,可能會幫助自己更好地進行相應的學習活動選擇與運用:這個內容讓學生獨立學習行不行?給學生一些數字教育資源支撐讓學生獨立完成學生任務行不行?提供問題支架讓學生小組完成給定的任務行不行?等等。要明確儘管學生有學習能力,但會有學習困難,要儘量通過學習活動設計讓學生主動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得以發生,讓學生思維轉起來,交流、分享等活動開展起來。同年級同學科教師教學共同體能夠把面對面教學物理班級在網絡上解構、形成虛擬的學習班級,實施個性化教學。教學共同體在進行在線教學活動設計時,需要同步考慮平臺、知識類數字資源、教學工具軟件(如:智能組卷工具)、虛擬學習資源系統、視頻會議等交互工具的選擇與應用。

要設計好、實施好在線教學,前提是相信學生有自主學習能力,相信學生群體的信息技術素養比單一的教師能力強。教師教學共同體要把精力放在如何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效調動單元、主題的選擇與學習活動設計上。例如:針對小學生可以設計一個主題——《成語故事大展播》,讓每個學生講一個成語故事(學生讀書、查閱資源,不認識的字詞可以使用字典或電子字典自主學習);學生可以錄音上傳、製作成微課或微視頻(在線製作工具很多);學生分成小組,在組內分享,進行點評(視頻會議、在線交流社區都可支撐);每天教師可以隨機抽取幾位學生給全班分享,當然是要本人講出來(通過在線視頻會議);可以做一個全班的在線展示區,學生選擇評價其它小組的5個作品(要求表揚兩點以上、提一條改進意見)。這個案例說大了是傳統文化教育,說小了是成語數量的積蓄。學生在知識學習的同時,溝通、語言表達、信息素養等會得到培養。

四、讓學生學習共同體成為在線教學的主角

微信是大家都熟悉的在線交流社區,在一個微信群中如果只有群主發信息,得不到其他群成員的任何參與互動,不用三天群主也就無聲了。交流、互動、分享、評價、評論、讚美等是維持在線活動的要素,在線教學也是同理。學生學習共同體是一個外來詞,用中國傳統概念來說就是學習小組,培養小組的自我約束力、文化氛圍、習慣、效率等非常重要。2008年,在西寧某小學,筆者跟一位教四年級的語文教師共同設計一節語文課,提出是不是可以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給每個小組一個具體的任務,讓學生進行相應資源收集、整理,並在組內分享。教師認為他的學生根本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也沒有這樣的技術環境。當我們進入教室,詢問學生有幾個QQ群時,學生們告訴我們,他們班級學生幾乎都有QQ號,並且建立了幾個群,其中一個群的群主(學生)告訴我們,他們的群是研究兵器的,他們分享圖片、資料,進行討論,且在這個群中還有別的班級的學生。在這個案例中,學生是自發的、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管理規則,他們會辯論、分享、競爭,學習了大量國防與軍事知識。筆者經常會想到這個案例,如果是教師組織愛國主義教育、軍事知識教育,會怎麼做、會有什麼樣的效果。

在信息時代,教師們要相信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只會比我們高,他們的技術知識與能力更多是通過學生間的交流獲得的,他們能夠更好地駕馭技術為自己服務,關鍵是教師如何利用好學生的技術能力,引導他們更好地利用技術環境支撐學習活動的發生。學生學習共同體僅僅是一個學習組織,這個組織可以在線上,也可以在線下。在學習組織建立初期教師要進行必要的組織與干預,讓學生有明確的主題,輪換主持人(召集人),讓每個成員有發表意見的機會,成員要學會鼓勵、表揚、建議等溝通技巧,給出問題支架引導討論的深入等。

讓學生動起來,就不能是教師講、學生聽,通過針對性的單元或主題設計,合理地使用數字教育資源,進行在線學習活動設計,發揮學生學習共同體的作用,進而讓學生主動學習。教材是精選出來、系統組織的材料,平日教學中可以認為學生跟著教材走,學習會更有效。但在疫情時期,一段時間內,我們可以採用多種方式、選擇多樣化的主題,引導學生學習。例如,《中國新型冠狀病毒與美國流感病毒防控能力比較研究》《三國演義閱讀與分享大論壇》《介紹一位中國古代皇帝》,實際上我們可以設計許多能夠引發學生學習、交流、辯論、思辨的主題,使學生從被動聽說,走向主動的合作、探究。

郭紹青: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技術學院院長,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與教育研究([email protected])。

在線教學更適合以“學”為主

吳 砥

延期開學期間,為回應社會對當下教育問題的關切,指導學生居家學習,各地按教育部有關文件要求組織開展了“停課不停學”工作。“在線教學”作為該工作的重要舉措,引起了廣泛關注,也有不同聲音。我們需要認識到在線教學更適合以“學”為主,必須堅持教師線上指導與學生居家學習相結合的模式,才能真正達成目標。

第一,在線教學不應是傳統課堂搬家。受疫情防控的影響,在線教學需要在校園外依託互聯網環境,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內容和過程緊密融合。由於師生不能直接面對面,課堂教學場景發生變化,不能簡單將傳統課堂照搬到網上,應根據新的空間情景、新的教情學情創新教學方式,避免“以教為主”的網上“滿堂灌”方式,否則無異於用線上課堂的短板去對應傳統課堂的長板,實際效果自然不佳。因此,可以充分發揮在線教學不受時空限制的優勢,為學生居家學習提供隨時隨地的支持服務,提供針對性的泛在學習支持。

第二,在線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以信息化引領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態,完成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轉變。在線教學的優勢和侷限使其更加適合於以學為主,而不是以教為主的模式。由於學生擁有在線學習終端,可以很方便開展以問題為導向的自主、合作探究,除了教師授課答疑之外,同伴互助也是重要的途徑。教師應為學生在線自主學習提供指導和幫助,制定詳實的學習計劃,佈置適合的學習任務,設計合理的練習評價,利用在線教學平臺跟蹤學生學習進度和效果,針對性開展在線輔導和問題解答,組織豐富多彩的線上主題活動,探索“停課不停學”的人文新生態。

第三,在線教學應著力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發佈的《關於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明確提出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不是用“網上打卡”“線上接龍”、上傳學習視頻等形式去管控“課堂考勤”。要讓學生樹立起在線學習也是“正式課堂”的認識,幫助學生設定合適的整體和階段性學習目標,讓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日程安排表,培養其時間管理、目標管理和自我約束的能力。要構建起線上班集體組織,發揮班級學習社群的作用,通過平臺數據公示等途徑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和榮譽感。運用互聯網社交工具,實施家校共育,共同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第四,“以學為主”有利於合理利用教育信息基礎設施。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已超過98%,半數以上的學校建有無線校園網,超過93%的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尤其是近年來建設的國家、地方教育雲平臺,在應對此次疫情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以現有的基礎設施條件要想支撐中小學校“全民直播”仍是不堪重負。當前,各地在線教學直播課中出現的卡頓問題,一方面需要通過提升教育信息基礎設施支持能力來解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改變在線教學模式,如果大家都偏重“以教為主”的直播課堂方式,就必然造成潮汐式的超大流量擁塞,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推行“以學為主”模式,也有利於合理利用教育信息基礎設施資源。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還很嚴峻,儘管各地在開展線上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但總體而言還是取得了較好進展。為更順利推進“停課不停學”工作,我們應把在線教學的重心從“以教為主”逐步轉到“學教並重”“以學為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吳砥: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華中)副主任,研究方向為區校教育信息化評價、師生信息素養評價、教育信息化標準([email protected])。

有關“停課不停學”的幾點思考

劉三女牙

一、“停課不停學”,是促進教學變革、開展教育創新的重大戰略機遇

“停課不停學”不是、也不應該是傳統課堂簡單的線上搬家,需要教育管理者和教學實踐者深入地思考,真正推進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基於物理空間(如傳統的課堂)和信息空間(也就是網絡空間)來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情制宜地開展教學,這既是面對新冠病毒引發的疫情,在特定情況下的不可替代的應急之舉,也是面對未來,重塑教育,創新教育,助力教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機遇。

二、“停課不停學”,是開展全員育人、全面育人的重要社會實踐

“停課不停學”,需要學校、家庭和學習者的共同參與,特別是對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者,更需要老師、家長的全員參與,共同營造有效的學習環境和氛圍,才能保證學習效果。“停課不停學”的學習內容也不僅僅是課本上的學科知識,學校和家長更應該結合當前特定的情況,融入生命教育、愛國教育乃至愛的教育,變被動為主動,將“停課不停學”變為全員育人、全面育人的一次重要社會實踐。

三、“停課不停學”,是面對困難和問題、完善教育治理的重要契機

“停課不停學”是特定情況下的應急之舉,存在困難是正常的,可以預見,在後續推進中還會出現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一方面,要正視困難和問題,考慮到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在守住教育目標底線的前提下,允許百花齊放,因地制宜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要視困難和問題為財富,反思教育管理和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不足,補短板、強弱項,將“停課不停學”轉變為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契機。

四、“停課不停學”,是加速科學理論的突破、教育科技革命的助推器

“停課不停學”的重要技術依託是信息技術,核心的教學空間是信息空間。作為特殊時期超大規模的在線教育實踐,很多始料未及的技術問題已經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問在線學習基本規律等科學問題,成為當前開展“停課不停學”的重大技術和理論挑戰。這些挑戰已經引起教育領域和科技領域的管理者和研究者的思考,基於當前實際需要,面向未來教育現代化目標,需要進一步梳理科學問題,推進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物聯網等)的雙空間融合(物理空間+信息空間)新型遠程教育教學環境構建、關鍵技術攻克和基礎教育信息科學問題突破。“停課不停學”將成為加速科學理論的突破、教育科技革命的助推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